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圍繞生態文明建設提出一系列新論斷、新觀點,明確指出“中國式現代化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2023年7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生態環境保護大會上強調,全面推進美麗中國建設,加快推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這充分彰顯了我們黨堅持以科學的態度、體系化的方式推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的堅定意志和決心。堅持系統觀念,對推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加快建設美麗中國具有重大理論和現實意義。
堅持系統思維,把握中國式現代化的生態向度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內在要求。”我們黨在科學把握和總結現代化建設規律與生態文明建設規律的基礎上,提出了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展現了中國式現代化的生態向度。
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是中國式現代化的鮮亮底色。世界現代化發展的進程在本質上是生產力發展到一定階段的體現和要求。區別于高消耗、高污染、高排放的傳統生產力發展模式,我國已進入高質量發展階段,依托的是符合新發展理念的先進生產力質態。習近平總書記明確指出:“綠色發展是高質量發展的底色,新質生產力本身就是綠色生產力。”加快發展方式綠色轉型,以新質生產力賦能高質量發展,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賦予中國式現代化以鮮亮底色,是不斷深化人與自然關系規律性認識的科學實踐。
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是全面推進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的題中之義。黨的十八大將生態文明建設納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總體布局,形成“五位一體”總體布局。黨的十九大提出,全面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黨的二十大進一步明確這一戰略藍圖,強調中國式現代化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中國式現代化是全面的現代化,是協調推進生態現代化與經濟現代化、政治現代化、文化現代化以及社會現代化共同發展的現代化。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是中國式現代化所期望達到的重要目標,承載著環境友好、資源節約、綠色發展的美好愿景。
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是開創人類文明新形態的必由之路。生態興則文明興,生態衰則文明衰。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人類經歷了原始文明、農業文明、工業文明,生態文明是工業文明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是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新要求。”在原始文明和農業文明時期,人們依賴自然并受自然制約,在一定程度上改Q8KC3US7G0y3UezB9sMtow==變了自然的原初形態,但并未產生現代意義上的生態環境問題。進入工業文明后,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發展使人類對自然的改造超出自然承受限度,引發了系統性的生態危機。以中國式現代化開創人類文明新形態,就要著力構建超越傳統工業文明的生態文明,充分彰顯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價值取向。
堅持系統謀劃,統籌推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生態是統一的自然系統,是相互依存、緊密聯系的有機鏈條。”人與自然是一種共生關系,人類活動應該遵循自然規律以保持自然系統的穩定。要站在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高度來謀劃經濟社會發展,堅持統籌兼顧、系統謀劃,加強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謀劃、整體性推進。
把握三重邏輯,加強前瞻性思考。要堅持歷史邏輯,透過歷史看現實,深刻反思傳統現代化發展模式的生態弊端。我們黨清醒地認識到,建設現代化國家,走美歐老路是走不通的。中國式現代化要以良好生態環境為基礎,走人與自然和諧共生之路。要堅持理論邏輯,透過現象看本質,理解“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核心理念。良好的生態環境不僅是經濟發展的重要基礎,更是經濟發展本身,蘊含無窮的經濟價值和產品價值,能夠源源不斷創造綜合效益。要堅持現實邏輯,透過當前看長遠,筑牢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綠色根基。生態環境沒有替代品,要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為子孫后代留下天藍、地綠、水清的生產生活環境。
立足兩個大局,加強全局性謀劃。我國幅員遼闊、人口眾多,各地區自然資源稟賦差別之大在世界上是少有的。在現代化進程中,要根據資源分布和產業布局的區域差異,走合理分工、優化發展的路子,堅持全國“一盤棋”,做到因地因時制宜、分區分類施策。要從國際大局出發,堅定不移推進碳達峰、碳中和。“雙碳”目標不僅是我國對國際社會的莊嚴承諾,也是破解資源環境約束突出問題的迫切需要。中國作為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必須在經濟發展中促進綠色轉型,在綠色轉型中實現更大發展。
著眼生態環境保護,加強整體性推進。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人的命脈在田,田的命脈在水,水的命脈在山,山的命脈在土,土的命脈在林和草,這個生命共同體是人類生存發展的物質基礎。”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需要依托的是一個由山水林田湖草沙等各要素構成的生態環境系統。要統籌考慮自然生態各要素、山上山下、地上地下、城市農村、陸地海洋以及流域上下游,進行整體保護、系統修復、綜合治理,維護生態平衡。同時要堅持降碳、減污、擴綠、增長的協同推進,著力提升生態系統多樣性、穩定性、持續性,促進生態環境質量改善由量變到質變。
堅持系統施策,協同推進美麗中國建設
邁上新征程,必須堅持把系統觀念貫穿于工作的各方面,把握好系統推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的重要著力點,努力開創美麗中國建設新局面。
健全具有自身特色的現代環境治理體系。人民群眾對優美生態環境的需要日益提升,必須健全黨委領導、政府主導、企業主體、社會組織和公眾共同參與的現代環境治理體系,構建一體謀劃、一體部署、一體推進、一體考核的制度機制。要堅持黨的全面領導,充分發揮黨委領導作用,切實把政府、企業、社會、公眾多方主體的責任落實到位。要實行生態環境保護黨政同責、一崗雙責,推動有效市場和有為政府更好結合,不斷提高生態環境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水平。
不斷塑造可持續發展的新動能。經過不懈努力,我國生態文明建設取得歷史性成就,人與自然的緊張關系得到極大緩解。如何站在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高度謀劃發展,實現高質量發展和高水平保護,依然是需要跨越的一道重要關口。要從根本上實現二者的平衡,必須貫徹新發展理念,加快形成與保護生態環境相適應的綠色生產方式與生活方式,構建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空間格局、產業結構,走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
營造綠色低碳環保的社會發展環境。中國式現代化是造福人民的現代化,必須通過生態文明建設增進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面對依然存在的突出問題,必須加快制度創新、增加制度供給、強化制度執行,始終堅持用最嚴格制度、最嚴密法治保護生態環境,為維護人民群眾生態環境權益筑起堅固高墻。同時,要明確推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是人民群眾共同參與、共同建設、共同享有的事業,要全面提升公民的生態文明素養、能力和水平,激發起全社會共同推進生態環境保護的內生動力。
(作者單位:南京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
責任編輯:蘇勝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