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牢牢把握高質量發展這個首要任務,因地制宜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使江蘇成為發展新質生產力的重要陣地。新質生產力是創新起主導作用,擺脫傳統經濟增長方式、生產力發展路徑,符合新發展理念的先進生產力質態。新型基礎設施作為新型勞動資料,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質量等特征,是新質生產力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推動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關鍵支撐。加快新型基礎設施建設和應用,對實現高質量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新型基礎設施是新質生產力發展的重要支撐
新型基礎設施包括信息基礎設施、融合基礎設施和創新基礎設施,是新技術、新生產要素在社會經濟領域流動傳輸的物質基礎,是新產品、新業態、新經濟萌發和成長的重要支撐。
信息基礎設施是數字經濟發展的基礎底座。信息基礎設施逐步融入5G、云計算、大數據、區塊鏈、人工智能等信息技術要素,提供感知、連接、存儲、計算、處理等綜合數字能力,呈現業務數字化、技術融合化、數據價值化的發展趨勢。信息基礎設施圍繞數據信息的處理、分析和決策過程,可以增強生產端資本、勞動力、技術等要素的匹配度,加快激活數據要素價值,是數字經濟發展的基礎底座。
融合基礎設施是數字賦能千行百業的重要基石。融合基礎設施能夠充分發揮數字技術的放大、疊加、倍增作用,有效提升工業、能源、交通、農業農村等領域基礎設施的供給質量和效率,推動與之關聯的工業互聯網、車聯網、智慧物流、能源互聯網等新興業態加速發展。融合基礎設施加速向生產制造、社會服務、政府治理、農業農村等領域滲透,不斷縮小區域、城鄉、公共服務等方面差距,是數字賦能千行百業的重要基石。
創新基礎設施是科技自立自強的堅實保障。創新基礎設施處于創新鏈的前端,是數字時代面向科學研究、技術開發、產品研制等創新驅動發展轉型的基礎支撐。創新基礎設施將引領前瞻性、顛覆性、基礎性研究實現重大突破,推動新興產業發展和未來產業培育。我國正處于從跟隨模仿向自主創新發展的關鍵時期,創新基礎設施擔負著支撐科技創新“四梁八柱”的重任,是解決核心技術受制于人的堅實保障。
江蘇新型基礎設施建設水平不斷提升
江蘇制定出臺《江蘇省“十四五”新型基礎設施建設規劃》《江蘇省算力基礎設施發展專項規劃》等規劃,推動新型基礎設施發展布局。根據清華大學互聯網產業研究院最新發布的《中國新型基礎設施競爭力指數(2023)》,江蘇總分88.56,居全國第三。
建設成效處于全國前列。截至2023年底,江蘇累計開通5G基站24.3萬座、部署萬兆無源光網絡端口148.9萬個,總量均居全國第二;全省千兆固定寬帶用戶總數達1500萬、5G虛擬專網3674個,均保持全國第一,全面建成“雙千兆”省份。融合基礎設施應用布局較快,成功創建國家級“雙跨”工業互聯網平臺5個、特色專業型工業互聯網平臺70個,蘇州、無錫、揚州等車聯網駛入發展快車道。創新基礎設施體系加快構建,截至2023年底,全省建設國家和省級重點實驗室204個,省級以上科技公共服務平臺214個,工程技術研究中心5426個,院士工作站171個。
項目建設按下“快進鍵”。信息通信類重大項目加速推進,截至2023年底,累計有3455個“5G+工業互聯網”簽約項目。智能交通領域,建成五峰山新一代高速公路、太倉港自動化碼頭等智慧交通示范工程,建成全國第一個省級路網云控平臺,建成并推廣全國首個“北斗+內河船舶導航系統”。智慧能源領域,國內首個“交流改直流”工程(江蘇揚州—鎮江±200千伏直流輸電工程)竣工投運,推動清潔能源在長三角地區的優化配置。高能級基礎研究平臺加快建設,2023年蘇州實驗室總部基地開工建設并組織實施16項自主預研項目,紫金山實驗室啟動建設業界首個6G綜合實驗室,納米真空互聯實驗站二期建設順利通過驗收。南京2024年推進86個新型基礎設施建設項目、總投資913.54億元。蘇州超前布局算力設施,算力服務應用企業超過400家,擁有數據中心35家,已建機架數量占全省1/3。無錫積極打造全國“車聯網第一城”,構建車聯網“1+1+1+N”產業政策架構,開放配備駕駛人的智能網聯汽車全域測試。常州建成空氣儲能、抽水蓄能和“風光互補”電站,前瞻性布局儲能、氫能等新興賽道,加快充電基礎設施建設,全力打造新能源之都。
分類推進新型基礎設施建設
黨的二十大報告明確提出,優化基礎設施布局、結構、功能和系統集成,構建現代化基礎設施體系。江蘇需分類推進信息基礎設施、融合基礎設施和創新基礎設施建設布局,構建與新發展格局相適應的新型基礎設施體系,暢通新質生產力發展動脈,為高質量發展注入強動能。
以適度超前布局推動信息基礎設施建設。適度超前布局信息基礎設施是全國《數字經濟2024年工作要點》的要求,也是江蘇打造“5G強省”“光網強省”“算網強省”的目標任務,更是加快發展數字經濟、推進新型工業化的基礎保障。大力實施5G江蘇能力升級行動和光網江蘇能力升級行動,全方位提升5G網絡、骨干網、城域網等能級,積極布局量子保密通信網絡、低軌衛星互聯網、新一代通信網絡,構建空天地一體化網絡設施體系。加快布局自主可控的人工智能大模型、云平臺、區塊鏈中臺等新技術基礎設施,更好服務全省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發展。打造通用計算、智能計算、超級計算等多元算力基礎設施體系,優化算力資源地域布局,強化計算基礎設施、網絡基礎設施和存儲基礎設施的協同布局。
以“四化同步”引領融合基礎設施建設。信息化通過融合基礎設施底座,推動資源、技術、數據等在工業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之間高效流通,加速四化同步發展。以信息化牽引新型工業化,深入實施《關于推進工業互聯網平臺高質量發展的若干措施》,以“無錫國家傳感網創新示范區”建設加快智能物聯網部署,以“省級車聯網和智能網聯汽車高質量發展先行區”建設推動車聯網應用,提前謀劃服務低空經濟和商業航天發展的新型基礎設施。以信息化賦能新型城鎮化,深化智慧江蘇發展,加快社會基礎設施智慧升級,以醫療、教育、政務等數字化轉型推動公共服務均等化,以智慧交通、智慧電網、智慧能源、智慧水務等建設提升城市治理水平。以信息化助力農業農村現代化,推動省級農業物聯網管理服務平臺接入更多主體,支持“蘇農云”等平臺建設和應用,培育智慧農業應用場景,加快數字鄉村建設。
以轉化應用牽引創新基礎設施建設。聚焦打造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產業科技創新中心戰略目標,以科技創新成果轉化應用為導向,全力抓好戰略科技力量、重大創新基礎設施及創新服務平臺的建設、管理和使用,推動創新基礎設施體系建設和完善。加快構建以蘇州實驗室為核心、全國重點實驗室為基干、省級實驗室為支撐的實驗室矩陣體系,強化引領性技術突破。支持未來網絡試驗設施、高效低碳燃氣輪機試驗裝置、納米真空互聯試驗站三期等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建設和應用,前瞻布局一批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圍繞關鍵材料、基礎軟件和重大裝備等領域,謀劃布局概念驗證中心、中試中心、應用驗證中心、計量測試中心等加速新技術落地轉化的產業創新公共服務平臺。
(作者系江蘇省經濟和信息化研究院院長、江蘇數字政府與基層治理研究基地首席專家)責任編輯:陳學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