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首過去的2023年,我國居民出行需求旺盛,演藝行業的熱度居高不下。一些熱門項目或演出往往會出現爆滿的情況,供不應求。中國演出行業協會發布的數據顯示,僅2023年的前三季度,全國營業性演出場次就達到了34.24萬場,較2022年同期增長278.76%;演出票房收入315.41億元,較2022年同期增長453.74%,其中大型演唱會、音樂節演出場次1,137場,觀演人次1,145萬,小劇場、新空間演出場次和票房收入也大幅增加, 演藝市場欣欣向榮。
眾所周知,演出一旦與“熱門”產生聯系,門票往往都是稀缺的。我國演出市場快速恢復與發展,大型營業性演出活動大量增加,但是各類演出活動的門票卻往往一票難求,很多演出的門票都會出現開售即售罄的情況,然而這些緊俏的門票卻往往可加價從“黃牛”手中買到。有網友吐槽:官方購票平臺“一票難求”,“黃?!奔觾r倒票卻“大行其道”,真讓人寒心?!包S牛”這一群體是如何形成的?“黃牛”倒票涉及哪些法律問題?本文將帶領你深入了解“黃?!碑a業的內幕。
“黃?!币辉~最早起源于上海,被用來代指那些排隊搶購物資、票券的人們,意在形容一群人搶購物資或票券的場面如同“黃牛群之騷然”,現在多用來代指通過低價購入各類門票、車票,再高價售賣以從中獲利的人,俗稱“票販子”。演出票“黃?!弊钤绯霈F于20世紀90年代,彼時演出活動主辦方會把銷售狀況不佳的剩余門票低價打包賣給“黃?!边M行轉售,以減少經濟損失。只要有利可圖的地方,一般都會活躍著“黃?!钡纳碛啊?/p>
為什么消費者難以買到的票,“黃?!眳s可以囤積居奇?“黃牛”怎么搶到票的?“黃牛”搶票的手段一般有以下幾種:
首先,一些尚未執行實名制售票制度的演出對于“黃?!眮碚f是比較好下手的,因為該種演出門票的購買沒什么限制,可以直接大量購買進行囤積,又因為該種門票可以隨意轉讓,“黃牛”可以進行高價轉賣從而獲利;其次,有些演出門票可能有實名認證之類的限制,但是允許轉讓,此時“黃牛”看準時機也會在演出門票的交易平臺上出手搶購囤積,然后找機會加價賣出;最后,還有一部分“黃?!笔恰凹夹g?!?,利用搶票軟件等技術手段直接搶票或代他人搶票,更有甚者,一些“技術?!辈粌H授人以魚,還可以“授人以漁”,直接通過向消費者出售搶票軟件賺取利潤。
“黃?!钡蛊辈粌H導致消費者買票難,嚴重影響了消費者的消費體驗,在一定程度上也擾亂了演出市場的經營秩序。有時,“黃?!奔觾r轉票賺到的錢是主辦方賣票獲利的數倍乃至數十倍,令消費者叫苦不迭。
由于缺乏嚴格的監管,有些不法分子還會假扮“黃?!边M行詐騙,如:發送虛假鏈接要求消費者進入網站付款,消費者點擊后進入的卻是詐騙釣魚網站;要求消費者先付定金,出門票后再付尾款,卻在收到定金后直接將消費者拉黑玩消失。此外,因大部分演出的門票要求實名認證,故消費者通過“黃?!睋屍睍r需要提供自己的身份信息,所以有個人信息泄露、被不法分子利用的風險。
“黃牛”倒票的行為是否違法?可能涉及哪些法律規定呢?《中華人民共和國治安管理處罰法》第五十二條規定,偽造、變造、倒賣車票、船票、航空客票、文藝演出票、體育比賽入場券或者其他有價票證、憑證的,處十日以上十五日以下拘留,可以并處一千元以下罰款;情節較輕的,處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可以并處五百元以下罰款?!包S牛”倒演唱會票的行為便屬于前述法律中的“倒賣文藝演出票”,擾亂了市場秩序、侵害了消費者正常購票的權益,是違法行為,可以給予拘留、罰款的行政處罰。
部分“技術?!笔褂梅欠ǖ能浖绦蛉肭仲徠逼脚_進行“暴力搶票”,情節嚴重的還可能構成信息類犯罪:我國《刑法》第二百八十五條規定,提供專門用于侵入、非法控制計算機信息系統的程序、工具,或者明知他人實施侵入、非法控制計算機信息系統的違法犯罪行為而為其提供程序、工具,情節嚴重的將構成提供侵入、非法控制計算機信息系統程序、工具罪。
一些熱門演出本就存在供不應求的情況,即使沒有“黃牛”也是一票難求,此外,部分消費者可能還存在沒時間線下購票、不熟悉線上購票等情況,由此催生了演出門票的代搶業務,門票代搶迎合了部分消費者的正常購票需求。但是因為門票代搶存在監管真空,導致“黃?!钡蛊钡冗`法行為滋生其中,消費者選擇“黃牛”購票、搶票很容易出現“高價被宰”甚至被詐騙的情況。筆者還是建議消費者選擇正規的官方售票平臺進行購票,以避免個人信息泄露、遭受經濟損失等情況的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