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歲月流淌,總有經典在流傳。時代在變化,我們對經典也會有不同的理解。進入了新時代,我們有這個時代的價值觀念和思想哲學理念。為此,本文立足部編版《語文》高中必修下冊第八單元的幾篇文言古文,領略經典文本的力量,拾掇當中的基于新時代的創新解讀和思想哲理。
一、《諫太宗十思疏》——走自己的路,多聽聽意見
我們不妨先從文題出發。文題中的“太宗”即唐太宗李世民,是唐朝的第二個皇帝,也是中國歷史上最有成就的開明君主之一,在他的強有力的統治下,唐朝的疆域達到了鼎盛,也出現了安定富強的政治局面。文題中的“諫”是“進諫”,是下屬對上司的勸諫,也就是說,魏徵寫給唐太宗的奏章意在勸諫太宗在政治上、管理上的行為。唐太宗一生征戰沙場,世人無不欽敬,這樣雄才偉略的英主,肯定有自己的主見,所以他才能成就這樣的民族偉業,難道他也需要別人的“諫”?
我們不妨看看魏徵“十思疏”的內容是什么?“思知足以自戒”——知足常樂;“思知止以安人”——維持穩定;“思謙沖而自牧”——戒驕戒躁;“思江海下百川”——保持謙虛;“思三驅以為度”——留有余地;“思慎始而敬終”——保持謹慎;“思虛心以納下”——善于納諫;“思正身以黜惡”——端正自身;“思無因喜以謬賞”——獎賞有度;“思無以怒而濫刑”——罰懲有度??偨Y來講就是要居安思危,戒奢以儉,修身明德。對于一個戎馬一生的帝王而言,魏徵的勸諫是不是多余了呢?難道唐太宗是浪得虛名的嗎?而事實確實如此,在上位之初,李世民也曾一度奢侈過,登位后,他大修宮殿,先后營建了大明宮、飛山宮、翠微宮、玉華宮。這些浩大的工程,極大消耗了貞觀年間的財力民力,給老百姓帶來了沉重的負擔。后來,他跟下屬說:“一定要多多上諫,你們提的意見還不夠多。”但遺憾的是隨著權力的逐漸鞏固,奢侈之風日漸,窮兵黷武也日漸,最終也落得“晚節不保”??梢?,走自己的路,聽別人的意見是多么的可貴啊。
站在新時代的立場,當前的我們處于成長時期,需要不斷地學習,這個學習不單單是要學習學科知識,更需要明白做人和修身的道理。誠然,正值青春年少,“熱血”也成為我們青春之路的代名詞,很多同學總以“青春無悔”作為自己的座右銘,就不分青紅皂白、理所當然去做順應心境的事情,誰料現實中很多時候總有碰壁,彎路頻頻,這都是因為我們沒有善于思考前進路上的得與失,因此,青春之路總要保持一份謙虛的心態,更要有謹慎的心境,善于綜合各種意見,才能讓自己的人生之路走得更順,方能構建高樓大廈。對于一個國家和民族而言,更要如此,從歷史中汲取經驗和教訓,才能實現國家富強和民族復興。
二、《答司馬諫議書》——無愧于心,一心為民
前文談及“走自己的路,多聽聽別人的意見”,強調的是保持謙虛之心,我們的任何工作和學習都需要從歷史經驗和學習經驗出發,讓自己少走彎路,但如果自己已經綜合了各方面的意見,又權衡了各方面的因素,那么這樣走自己的路,才真正與但丁的“走自己的路,讓別人去說吧”的思想不謀而合。希望各位同學要注意區分,這類似于下面介紹的文言經典——《答司馬諫議書》。
《答司馬諫議書》是北宋政治家王安石寫給司馬光的一封信。當時,北宋皇帝宋神宗用王安石推行新法,遭到了保守勢力司馬光的竭力反對。王安石變法是一場自上而下的改革,主要內容以發展生產、富國強兵、挽救宋朝政治危機為目的,以“理財”“整軍”為中心,涉及政治、經濟、軍事、社會、文化各個方面,這場變法的初衷是好的,但是在具體實施的過程中,由于用人不當,上層也急于看實效,導致倉促了事,更為重要的是,這場變法觸犯了司馬光乃至于北宋皇族的根本利益,在宋神宗死后,馬上就遭到了廢除,是北宋政治改革的一個遺憾。在這篇文章中,司馬光認為王安石變法“侵官、生事、征利、拒諫,以致天下怨”,其實是“欲加之罪,何患無辭”,北宋看起來是一派繁榮,實則內部矛盾叢生,士大夫更是“不恤國事、同俗自媚于眾為善”(不思進取,無聊終日),這樣的國家和民族終將被外部勢力擊潰。
王安石特別地以盤庚這個史實作為自己的論據,表明自己無愧于心。從歷史的進程來看,王安石無疑是正確的。因為一個國家如果沒有堅持法度的大臣,一味墨守成規,沒有改變的勇氣,沒有改變的氣度,只顧著自己的一畝三分田,自私自利,這個國家注定會被淹沒在歷史的塵埃之中,這是孟子所說的“生于憂患,死于安樂”的拓展。而勇于改變,善于改變,才能最終涅槃重生,實現國家富強。站在國家的角度來看,難道不是這樣嗎?進入新時代,就是因為我們善于發現自己的缺點并勇于改變自己的缺點,才能讓我們的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即使小到個人,可能在工作的過程中,自己所做的或許并不能被別人所理解,但是只要無愧于心,便可堅持下去。當然,王安石變法的失敗也給我們一個啟示:在工作中,多與上司和下屬(身邊的人)溝通,將自己的想法與現實相結合,才能獲得他人的理解。如果王安石能夠做到這一點,可能變法之路走得更順暢。
三、《阿房宮賦》——欲尋根溯源,從自身談起
《阿房宮賦》是唐代文學家杜牧所寫的一篇賦,而阿房宮是秦王朝的朝宮,它與萬里長城、秦始皇陵、秦直道一起被稱為“秦始皇的四大工程”,被譽為“天下第一宮”,它能夠獲得這樣的贊譽,肯定其勢非同凡響了。文章的開篇即用極其夸張的鋪陳方式展現了阿房宮的富麗堂皇、恢宏壯觀(“五步一樓,十步一閣。廊腰縵回,檐牙高啄……盤盤焉,囷囷焉,蜂房水渦,矗不知其幾千萬落”),而且杜牧說道:“一日之內,一宮之間,而氣候不齊?!币惶熘畠染尤欢紩霈F不同的“氣候”,可見其規模之宏大。其次,這里歌舞升平、一派熱鬧氣氛(“歌臺暖響,春光融融。舞殿冷袖,風雨凄凄”);文章還特別提及“鼎鐺玉石,金塊珠礫,棄擲邐迤”,讓人流連忘返,可見后宮之充盈嬌美、寶藏之珍貴豐奢讓人目不暇接。這樣龐大的規模實在讓后世的任何一個建筑都自慚形穢,能夠成就這樣規模的國家肯定是一個國力非常強大的國家。
然而,這樣強大的國家從統一六國到滅亡,只持續了十四年。原因在哪里呢?要回答這個問題,不妨回到秦國之前的六國。六國在歷史上也創造了輝煌的文明,而且它們的實力也是很強大,但是最終“六王畢,四海一”,于是,很多人把原因推給了強大的秦國。實際上,其原因還是在自己的身上,從根本上來講六國并沒有跟上時代的步伐,生產力落后,軍隊戰斗力不強,而且六國并沒有擰成一股繩,所以被逐個擊破;而秦國短暫滅亡的原因,也在于自身。秦始皇統一六國之后,其生活過于奢侈,為了建造阿房宮,浪費了數之不盡的金銀財富(“負棟之柱,多于南畝之農夫。架梁之椽,多于機上之工女。釘頭磷磷,多于在庾之粟粒。瓦縫參差,多于周身之帛縷……”),這樣的暴政統治,雖然讓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但是內心的憤怒又怎樣排解呢?最終,“楚人一炬,可憐焦土”,一切都化為了灰燼。所以,事情發展的根本原因還在于自身,而當時的人卻認為“滅六國者是秦國,滅秦者是六國”,其實都錯了。現實當中,很多人都習慣于尋找外部的原因,但我們更應該從自身出發談起,自己的態度是否端正、自己的方式是否得當,只要肯反思,逐步解決自己面臨的問題,那么也一定能夠成就大事業。
明末清初的思想家顧炎武提出“天下興亡,匹夫有責”,這是古往今來無數仁人志士為人準則的高度概括,在這樣的目標引領下,他們前赴后繼地自覺承擔起濟世為懷的歷史和民族責任,他們為國家的富強、民族的復興建言獻策,勇于變法圖強,書寫了一幕幕可歌可泣的歷史篇章;同時,他們憂國憂民,心中始終堅守世人認可的普遍道義和真理。而他們的思想都被隱藏在經典的文本當中,成為后世人崇敬和敬仰的哲學思想。我們在閱讀這類文本時,要結合當今的社會現實,去深入解讀,才能讓它們的思想閃光、讓它們的哲理傳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