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建設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是中共中央作出的重大戰略決策。九三學社四川省委會、九三學社重慶市委會開展“川渝合作”,服務大局、積極作為,順應了這一背景。下一步,兩地社組織和社員要繼續深刻領悟建設成渝雙城經濟圈的戰略意義和現實意義,準確把握好新質生產力的實踐方向,共同將智慧和熱情傾注于兩地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
九三學社中央歷來支持社各級組織之間加強溝通與合作,服務區域經濟社會發展。九三學社四川省委會、九三學社重慶市委會開展的“川渝合作”是一個比較成功的范例,順應了中共中央建設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大背景。目前,兩地簽訂了第三輪“川渝合作”協議,這也正是九三學社地方組織服務大局積極作為的具體舉措。
長期以來,九三學社關心關注榮昌經濟社會發展,特別是在支持畜牧業發展、推動國家現代畜牧業示范核心區和中國畜牧科技城建設方面做了一些工作。與會同志也實地考察了“雙昌”農業合作園區建設,調研了重慶市部分畜牧科研院所、企業等。12位同志所作發言,有的涉及畜牧產業技術,有的涉及畜牧產業與大數據的結合、與市場的銜接,也有的涉及兩地畜牧經濟協同發展等等。建議到位、有針對性,我很受啟發。借此機會,我談幾點體會。
一、積極踐行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同中國共產黨想在一起、站在一起、干在一起,做中國共產黨的好參謀、好幫手、好同事
我對川渝兩地九三學社組織及社員有兩個建議:
一是踐行中共二十大報告提出的“六個必須堅持”。“六個必須堅持”體現了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立場、觀點和方法。立場就是堅持人民至上,觀點就是堅持自立自信、堅持胸懷天下,方法就是堅持問題導向、堅持守正創新、堅持系統觀念。我們一定要深刻學習“六個必須堅持”,深刻領悟中國式現代化的基本內涵。中國式現代化具有人口規模巨大、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人與自然和諧共生與走和平發展道路五個特征,還有兩個特點:必須是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社會主義國家現代化,科學技術現代化是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基礎。這就要求我們把中國式現代化提到政治高度、科技高度、經濟高度、文化高度和價值取向層面認識理解。實現國家現代化,是中國共產黨第一代領導人提出的政治目標。“現代化”這一概念是周恩來總理在第四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所作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的,“我們再用20多年時間,一定能夠在本世紀內,把我國建設成為社會主義的現代化強國。”改革開放后,中共第二代領導集體提出,要在本世紀中葉趕上或超過中等發達國家水平,當時的現代化標準是參照西方發達國家制定的。40多年以后,中國確實發展了,進步了,出現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但是也積累了一些問題,有些教訓是慘痛的,如發展不平衡問題,如農村的絕對貧困問題。若不著手解決這些問題,即使實現了科學技術和經濟的現代化,也不是中國的現代化,更不是社會主義國家的現代化,社會主義生產關系的價值目標就難以實現。因此,中共十八大后,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中共中央下定決心,啟動了脫貧攻堅戰,解決了我國農村的絕對貧困問題。在推進中國式現代化過程中,我們一定要守正創新,守正創新的底層邏輯是不能犯“邯鄲學步”的錯誤。歷史和實踐證明,曾經有用的東西我們還得堅持。要堅持人民至上,就是要處處為老百姓考慮,不能是一部分人先富起來就富下去,一部分人就永遠窮下去。我們九三學社社員,要和中國共產黨想在一起、站在一起、干在一起,做中國共產黨的好參謀、好幫手、好同事,要身體力行,深刻理解中國式現代化的基本內涵。要“系統性重構、整體性重建”,立足于中國實際、依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和社會主義生產關系的要求,建設中國式現代化,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
二是深刻領悟建設成渝雙城經濟圈的戰略意義和現實意義。習近平總書記在重慶主持召開新時代推動西部大開發座談會,強調要在中國式現代化建設中奮力譜寫西部大開發新篇章。我理解,西部大開發的戰略部署是,大力提升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的建設水平,將重慶、成都、西安作為核心城市提檔升級,帶動我國西北六省區和西南六省區大開發戰略的實施;同時,也是為了應對一些國家對我國東南沿海的戰略圍堵,現實意義就是發展新質生產力。我們作為九三學社社員,要從思想上深刻認識實施成渝雙城經濟圈建設的戰略意義和現實意義。
二、兩地九三學社省級組織在合作方式上要有創新
一是在自身建設上互相取長補短,相互借鑒。在思想建設、作風建設、組織建設、制度建設和履職能力建設五個方面進行合作,取長補短,相互借鑒,推動自身建設再上臺階,努力為全國九三學社省級組織樹立榜樣。
二是在社會服務方面有新舉措。社會服務是九三學社的一項基本職能,也是鍛煉考驗社員的實踐平臺,其主要任務是發揮組織和社員作用,貼近百姓、貼近實踐,幫助人民群眾解決急難愁盼問題,做到雪中送炭,而不只是錦上添花。
三是增強組織動員能力。發揮凝聚力和向心力,動員川渝兩地的社員,共同將智慧和熱情傾注于兩地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
三、為做強做精兩地畜牧業貢獻九三學社的智慧和力量
一是落實質和量“雙安全”的食品安全觀。糧食安全、食品安全不能光注重量而忽視了質,也不能光注重質而忽視了量,一定要樹立質和量“雙安全”的食品安全觀,處理好質與量的辯證關系。如品種優質的生豬,不能一味地追求生產量擴大,還要綜合考慮地域限制、市場環境限制和生態環境限制。要以地定產、以環境定產,在產量已限制的前提下,著重提升生豬品質。
二是推動畜禽種業創新發展。一要樹立大食物觀。我們要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大食物觀的重要指示,認真思考畜禽種業研發思路,這也是中國式現代化的要求。一方面,畜禽養殖原來是野外放養、自由式飼養,現在是機械化集中性飼養,空間狹小,飼養的環境、方式變了,再用原來品種已經不能適應現在的情況。因此,我們要基于對現在環境的適應性,考慮環境和遺傳的互作關系研發新品種。另一方面,各地飼養環境不同,發展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畜牧業,需基于四川、重慶的生態環境和地域特點研發更具創新性的畜禽品種,研發更能產生優質蛋白的品種。二要學會運用現代科學技術,多學科交叉融合探索畜禽種業發展。用大數據和AI來建立畜禽隊列,研究環境和基因相適應的問題,除了研究決定環境適應性的基因結構和功能以外,還要研究表觀遺傳組和代謝組與環境相適應的問題等等,運用多組學分析技術研究新品種。我們的視野不要局限于畜牧業或者種業,要有戰略科學家思維,學會運用多學科交叉方法,在研發畜禽新品種時,多請一些基礎醫學、遺傳學、醫學生殖領域專家,借鑒醫學上的基因和環境互作的研究思路,探索畜禽種業創新。以蠶的品種創新問題為例,在現代科技背景下,蠶的應用范圍早已超出紡織業,尤其是在新材料特別是醫用材料上面應用很廣。因此,研究蠶的生物工程專家要培養能吐出醫學專用優質蠶絲蛋白的新蠶種。同理,豬的種質資源研發同樣要與醫學領域相結合,榮昌“無菌豬”和全人源抗體小鼠的研究和運用,就是種質資源研發與醫學領域結合的典范。三要改革創新飼養方式。飼養環境變了,飼養方式也要改革創新。我們要科學設計環境,解決好通風的問題、濕度的問題、溫度的問題、環境空間的大小問題和畜禽養殖數量之間的匹配問題。食品肉的肌間脂肪含量多少是與運動有直接關系的,想要在狹小的環境中增強畜禽的運動用量,就需要在飼養方式上進行改革創新。四要創新飼料成分配方。一方面要減少飼料中的有害物質含量;另一方面要在飼料配方上創新,提升畜禽肉的品質。如在飼料配方研發上,能否研究監測牲畜消化道微生態環境情況與飼料的關系問題,通過調整飼料組分,改善牲畜消化道微生態環境,代替或減少抗生素使用,提高豬肉品質。五要做好動物防疫工作。區域性飼養容易引起疫病發生,要注意飼養環境的潔凈度和外來畜禽的傳染。在動物防疫工作中,把控環境潔凈度,選擇好免疫疫苗,做好風險監測,運用好大數據信息加持動物防疫,做好提前預警監測,防止疫情蔓延。六要借助榮昌科研基礎,積極研發醫藥衛生領域所需的模式動物,提高畜禽價值。
四、關于“引智”的方式問題
聽大家介紹,為了更好地建設成渝雙城經濟圈,我們引進了多位院士和各類型專家人才。我個人認為,不要只請院士或專家來做學術報告,地方花費不少,成本很高,但收效不高。“引智”方式一定要立足實際。最重要的是堅持問題導向,找到解決不了的真正難題,如技術難題、產業發展難題、管理方面難題等等。首先要自己深入調研了解情況,反復思考找準問題,并召開圓桌會議,請院士專家,在會議上臨場把脈問診、開具良方,有針對性地幫助解決實際難題。會后再真抓實干,對癥下藥,確保院士專家的真知灼見落地見效。
五、促進民營企業發展壯大,把握好新質生產力的實踐方向
一要全面系統正確理解生產力與生產關系之間的關系問題。過去我們理解的是“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有什么樣的生產力就有什么樣的生產關系,生產力一旦高度發展了,我們生產關系就要隨之而改變”,但這個邏輯是有問題的。我的理解是: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不是決定生產關系的變革,而是決定生產關系價值目標的實現。生產力能夠為生產關系的實現提供強大的經濟保障和物質基礎,只有不斷發展生產力,我們才能夠有強大的物質基礎和經濟能力來實現社會主義生產關系的目標——共同富裕。鄧小平同志提出的社會主義本質論闡述得比較清楚:社會主義就是要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最后達到共同富裕。我們一度在這個問題上有誤區,在發展民營經濟問題上左顧右盼、縮手縮腳,認為民營經濟起來了,私有制就出來了,社會主義公有制生產關系就會遭到破壞,這個理解是錯誤的。如果我們把生產力和生產關系之間的關系搞清楚了,就會明白生產力是決定社會主義生產關系實現的價值目標,民營經濟是生產力的組成要素之一,民營經濟再怎么發展也是生產力,不可能動搖已被我國憲法確定了的社會主義生產關系和中國共產黨的執政基礎,更改變不了我國的社會主義制度。我們要有這種理論自信、制度自信和道路自信!
江浙一帶的民營經濟發展狀況和營商環境之所以值得我們學習,主要是因為他們把這個問題搞清楚了。若川渝兩地的領導干部也能把這個問題搞清楚,民營經濟營商環境也會有所好轉,所以要系統全面正確理解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關系問題。二要把握新質生產力的基本內涵。習近平總書記今年在在重慶考察時強調要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我們從兩個方面來理解新質生產力的內涵。第一,新質生產力是對馬克思主義生產力理論的創新和發展。按照馬克思主義理論,生產力有三大要素——勞動者、生產資料、勞動對象。第二,新質生產力就是這三個要素要有新質。一是勞動者的新質。民營企業家加入了勞動者大軍;具有高科技水平的腦力勞動者成為勞動者隊伍的主力軍。二是生產資料的新質。大數據和AI成為了生產資料,成為了重要先進的勞動工具;循環經濟把生產過程當中產生的廢料變成下游企業的原料,產生了“變廢為寶”的新質。三是勞動對象的新質。勞動者使用生產工具對勞動對象進行創新性改造,產生新知識、新技術、新物質、新工程。我們目前的主要創新路徑就是通過大數據和AI挖掘新物質、發現新規律、表征新知識。大數據和AI之間的關系,就如食物和人的關系一樣,人得吃好東西、還得吃飽,數據是信息的載體,大數據要達到一定的量,并且數據本身還要優質,這樣才能夠變成AI可“吃”的好東西,才能產出新東西。我們要通過理解大數據和AI之間的關系,充分運用好大數據和AI這一新質生產工具。因此,新質生產力,它的根本動力是創新,目標是高質量發展,核心標志是全要素生產力大幅提升,本質是先進生產力可持續發展。
(作者為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憲法和法律委員會副主任委員,九三學社中央副主席,中國工程院院士。本文根據作者2024年4月28日在九三學社四川省委員會、重慶市委員會“推動畜牧產業區域經濟協同發展 助力雙城經濟圈建設”聯合調研座談會上的講話整理)
責任編輯:林睿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