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原是我國重要的陸地生態系統,具有水庫、錢庫、糧庫和碳庫的重要功能,在維護我國生態安全、邊疆穩定、民族團結和促進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農民增收等方面具有基礎性、戰略性作用。做好新時代草原工作,要適應生態文明建設的新任務新要求,以更高站位、更寬視野、更大力度來謀劃和推進草原保護建設。建議:
高度重視增加投入。統籌考慮治理需要和經濟社會發展狀況,合理提高禁牧補助和草畜平衡獎勵標準,逐步增加直接用于草原保護修復的財政資金投入。同時,提升補獎資金使用效率,推動生態補獎由前補助向后補償轉變;針對各地發展水平和承包規模,實施差異化的補獎標準。建立完善的生態補償機制,科學界定補償對象,充分調動草原所有權者、承包者和經營者等各方積極性;切實建立起市場化、多元化補償機制;加大對因保護草原而喪失部分發展機會地區的轉移支付力度,形成多方保護合力。
健全法規政策體系。盡快出臺基本草原保護條例,切實把維護國家生態安全、保障草原畜牧業健康發展所需最基本、最重要的草原劃定為基本草原,實施更加嚴格的保護和管理。加快制定草畜平衡管理辦法,建立科學的草畜平衡評價標準。
強化草原科技支撐。強化草原科技創新體系建設,構建新時代草原人才“雁陣”格局,通過組織實施草原重大科技項目、建設國家重點研究平臺,對涉草類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給予政策傾斜,打造一支有規模、素質高、結構優化、作用突出的草原科技人才隊伍。加快形成草原科技戰略支點,將草種納入種業自主創新重大項目,啟動全國范圍草種質資源收集、保存和創新利用項目,在全國范圍搭建和布局草種育種實驗室和平臺、草種質資源綜合信息共享平臺、草種子認證體系,孵化、培育和壯大一批一流龍頭企業,建設一批優質高產草種生產及利用產業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