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凌雙創示范基地緊緊圍繞農業特色,積極探索,重點抓好持續推進農業特色全域雙創建設、實施“五大雙創工程”、加大雙創主體培育力度、強化示范輻射帶動動能、全力打造農業內陸開放新高地這五項工作,為建設楊凌“三區三高地”、服務國家戰略發出“楊凌聲音”,貢獻“楊凌力量”。
自獲批第二批國家雙創示范基地以來,陜西省楊凌農業高新技術產業示范區(以下簡稱農高區)在全域化雙創環境、創業主體培育、區校融合發展、科技創業、創新發展模式等方面做了一些探索,為區域高質量發展做出了貢獻,形成了楊凌的農業創新發展模式,推動了農業高新技術在全國的示范推廣。
一、楊凌雙創示范基地發展總體情況
楊凌是我國第一個農業高新技術產業示范區,也是我國第一個農業自貿片區,是上合組織農業技術交流培訓示范基地。2017年,楊凌農高區被國務院批準為國家雙創示范基地。7年來,農高區圍繞現代農業、農業科技服務業、“互聯網+”農業等主導產業,大力推動科技人員、大學生和職業農民創業,初步形成了全域化農業特色創新創業格局,擁有新登記市場主體12794家,高新技術企業53家,瞪羚企業33家,獨角獸企業1家,培育創新創業團隊981家,在哈薩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及國內18個省(區)發展農業科技示范基地350個,累計推廣新品種新技術3000余項,年推廣效益超過230億元,讓數以億計的農民群眾從中受益。楊凌的農業創新發展模式、農業高新技術在全國得到示范推廣,國務院連續兩次對楊凌雙創示范基地進行通報表揚。
二、楊凌雙創示范基地發展路徑
(一)優化全域雙創生態環境
1.強化政策支持
農高區及時響應國家政策,結合楊凌實際情況和農業創新創業特點,先后出臺了40余項政策,形成覆蓋創業創新全過程、全方位的扶持政策體系。2020年面對新冠疫情,農高區為做好“六穩”“六保”及時出臺政策措施,企業發展、就業創業形勢良好,全年新增市場主體4591戶,同比增長18.2%,增速位居全省前列。
2.深化“放管服”改革,營商環境顯著提升
建成線上線下一體化政務服務平臺,政務服務事項網上可辦率高達95%,位于全省前列。開辦企業的4個環節只需1.5個工作日即可辦結,其中營業執照立等可取,領跑全國。
3.建設雙創載體,強化創新服務
楊凌已建成覆蓋全域的國有、民營、大學、科研院所、企業創辦等各類孵化載體28家,科技服務、技術研發、雙創支撐等共享平臺83個,技術創業聯盟、技術創業協會36家。面對新冠疫情,農高區建立在線服務平臺,線下線上結合,強化企業孵化培育。
4.常態化開展雙創品牌活動,營造創業氛圍
持續開展企業創業能力提升、融資促進、市場拓展、政策集成與項目開發特色孵化培育工程。與央視《創業英雄匯》欄目合作,在楊凌成功舉辦“鄉村振興”專場路演會,5個項目成功登上央視舞臺,現場獲天使投資1900萬元。舉辦“創響中國”“雙創周”系列活動、省級農業農村創新創業大賽等重大活動,2020年開展線上線下各類雙創活動300多場。
(二)培育形成三大創業主體
農高區通過培育形成了科技人員、大學生和職業農民三大創業主體。農高區內高校和科研機構科技人員直接創辦、領辦科技企業的有200多人,參與企業技術創新活動的有4000多人。培育大學生企業400多家,參與創業的大學生有3000多人,其中一半是楊凌兩所高校的學生。先后建成職業農民創業創新園、返鄉創業園、扶貧創業園等職業農民創業“實訓基地”,不僅培育當地農民,還吸引了全國各地1000多名農民到楊凌學習生產技術和經營管理。
(三)區校融合促進雙創高質量發展
為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來陜視察重要講話精神,“圍繞產業鏈部署創新鏈,圍繞創新鏈布局產業鏈”,農高區深入實施“區校融合”發展戰略,建成科創中心(大學科技園),成立楊凌智慧農業產業技術創新中心,首批入駐41家智慧農業企業和專家教授團隊。此外,農高區管委會還與西北工業大學、西北農林科技大學、長安大學等8所高校簽訂了智慧農業產業合作協議。楊凌農業科技成果展示交易中心自2018年建成以來,聯系農業專家1314人,登記農業科技成果7024項、技術需求1291項,轉化成果160項。
(四)高科技引領現代農業發展
一是大力發展種業。建成種子產業園、種業企業孵化器,設立種業發展基金,成立國家(楊凌)旱區植物品種權交易中心,建設先正達種業育種技術中心科迪華農業試驗示范基地,每年舉辦全國性的農作物新品種觀摩展示交易活動。集聚隆平高科、華大基因、中化集團、荷蘭夸特納斯等國內外種業企業87家,年種子交易總額8億元,占陜西省年交易總額的一半,良種示范推廣面積逾億畝,已成為西部地區最重要的良種集散地。
二是加快智慧農業發展。建設智慧農業谷,規劃總面積23677畝,約16平方公里,打造一個以農業4.0為目標、以智慧農業為核心、以實體經濟為支撐的現代產業體系樣板。農高區與神州數碼合作的農業云服務平臺已經建成,與華為合作共建的“中國農業數谷”已經上線。建成現代農業電子商務產業園,吸引了潤美農業、順豐速遞等全國知名農業電商企業400多家,聚集區內外2000多人創業,年營業額近20億元,獲批國家電子商務示范基地。
(五)探索三農創新發展模式
1.深化改革,發展集體經濟,促進農民創業就業
開展農村土地制度改革,完成土地確權流轉,并探索以土地經營權入股組成股份公司、合作社。推進宅基地“三權分置”改革,推動閑置宅基地和農房使用權出租流轉,試行農村集體建設用地直接入市,形成權家寨的“金銀花”、田西村的“紅薯”、馬家底的“精品民宿”、寨東村的“服裝”、王上村的“隋文化”等“一村一品”特色經濟,帶動農民創業就業。積極探索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建成集農業生產、農產品加工、文化體驗、果蔬采摘等多種功能為一體的現代農莊33家,帶動2萬多職業農民和返鄉人員創業就業。2019年被批準為國家城鄉融合發展試驗區,2020年被批準為國家農村產業融合發展示范園。
2.探索農業金融創新,為“三農”發展注入強勁動力
深化農業農村金融改革,政策性農業保險險種創新、險資支農;加大金融產品創新,“賦碼貸”實現了全省集體經濟組織貸款“零的突破”,“生物資產動態評估浮動抵押貸款”解決了農業生產企業抵押物不足的問題;探索與陜西股權交易中心合作推動設立“農科板”,建立企業由區域性股權市場進入更高層次資本市場的發展路徑,設立中小企業創業投資基金和“1+6”產業投資基金。楊凌美暢新材公司在深交所創業板成功上市,成為創業板注冊制改革后陜西第一家過會企業和全國18家首批上市企業之一,募集資金17.5億元。
(六)國際合作邁上新臺階
2019年6月14日,習近平總書記倡議建設上海合作組織農業技術交流培訓示范基地。2020年10月22日,經過一年多籌備建設,在第27屆農高會開幕當天,上海合作組織農業技術交流培訓示范基地正式揭牌,揭開了楊凌對外開放的新篇章,標志著楊凌國際農業合作交流進入一個全新發展階段。楊凌農高區與60多個國家在現代農業領域建立了合作關系,合作建立了中加旱區農業科技創新中心、中美食品安全聯合研究中心等13個國際合作平臺,并以政府搭臺、以企業為主體,高水平建成中哈、中巴等8個境外農業科技創新創業示范園。截至2020年,楊凌已承辦國家援外創新創業教育培訓125期,培訓100多個國家3000余名農業官員和技術人員。通過國際合作,楊凌將“楊凌良種”推廣到“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建于哈薩克斯坦的“中哈”農業創新園先后引種試驗農作物等6大類45個品種。其中,小麥畝產達319公斤,較當地品種高出82.3%;大豆增產32.7%;玉米增產15%。
三、提升改進措施
(一)招引高層次創業人才
一是楊凌農高區地處西部,地理區位、人口規模、經濟發展水平等與周邊大中城市均有不小的差距,在各大城市爭奪人才、虹吸效應顯著、人才加速向區域性大中城市聚集的背景下,楊凌難以吸引人才駐留。由于人才、資金和公共服務機構的集聚效應不明顯,楊凌也難以吸引外地高水平雙創團隊。二是農業領域留學歸國和外籍人才相對較少,針對歸國和外籍人才創新創業的便利化水平有待加強、政策支持力度有待提高。楊凌需要招引高層次創業人才,激發人才活力,為雙創基地建設增添新活力。
(二)提升農業創新創業投融資能力
一是農業類雙創企業天然存在的融資評估中抵押擔保物不足、資產規模不大、信用信息不齊全、持續生存能力弱等問題,造成現行金融機構貸款審批體系下獲得債權融資的難度較大。二是農業產業前期投入高、回報周期長、利潤低等特點導致的各類創投資本、金融資金等對農業領域雙創項目偏好不夠,加之當前社會信用體系建設不夠完善,創新創業企業獲得直接融資渠道較窄。需要在農業投融資方面創新,把楊凌農商行改造成農業科技銀行,發揮科技銀行特點,在農業項目融資方面做出特色。
(三)健全農業科技成果評估體系
農業科技成果轉化周期長、投入成本核算難度大、推廣效益難以科學計算,以及高校和科研院所的科研成果產業化評審機制、科研成果與企業現實需求匹配機制、科研成果產業化服務機制等尚不完善。這些都制約了農業科技成果的轉化。楊凌有農業科技成果交易轉移中心,可以探索農業科技成果評估體系,加強與中國產權交易中心的合作,建立農業科技成果交易轉化體系,為農業科技成果轉化搭建橋梁。
楊凌雙創示范基地緊緊圍繞農業特色,積極探索,重點抓好持續推進農業特色全域雙創建設、實施“五大雙創工程”、加大雙創主體培育力度、強化示范輻射帶動動能、全力打造農業內陸開放新高地這五項工作,為建設楊凌“三區三高地”、服務國家戰略而發出“楊凌聲音”、貢獻“楊凌力量”。
(作者為楊凌農高區創業服務中心、楊凌農高區創新創業園發展有限公司高級經濟師,九三學社楊凌農高區高新支社主委)
責任編輯:林睿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