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相關市場界定是平臺經濟領域反壟斷工作的起點和難點。本文基于10個平臺市場和98個傳統市場的反壟斷案例,采用三階段編碼方法,對比分析平臺市場和傳統市場中從商品的替代性到市場競爭約束的傳遞路徑,構建平臺相關市場的競爭約束作用機制模型。研究發現:第一,平臺資本是競爭的主體,資本的物質載體差異產生不同的價值增殖模式,在理論上形成不同的相關市場范圍。第二,在流通領域,相同的使用價值追逐有限的社會需求,競爭約束表現為商品的替代性。在生產領域,不同的生產過程追逐動態的生產力水平,競爭約束表現為企業的替代性。平臺的綜合功能、網絡效應、產消勞動和市場結構等經濟特征使商品和企業的替代性分析更加復雜。第三,市場支配地位是商品的替代性和企業的替代性喪失的結果,壟斷企業通過制造市場壁壘維持市場支配地位,制定高于價值的壟斷價格,實現壟斷利潤,因而可以通過潛在競爭者約束這種壟斷的市場結構。本文豐富了馬克思主義理論的應用場景,為平臺經濟領域反壟斷實務工作提供了學理支撐。
關鍵詞:相關市場界定;市場支配地位;競爭約束;反壟斷;扎根理論
中圖分類號:F062.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0-176X(2024)05-0118-12
一、問題的提出
作為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重要維度,競爭使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內在規律作為外在的強制規律支配著每一個資本家[1] 312,即表現出實質的競爭約束。在平臺相關市場內,互聯網平臺企業(以下簡稱“平臺企業”) 的競爭造成平臺商品和服務(以下簡稱“平臺商品”) 的生產集中,替代商品和企業的數量快速下降,“二選一”“大數據殺熟”“平臺封禁”等壟斷行為公開化,呈現寡頭壟斷趨勢。隨著《國務院反壟斷委員會關于平臺經濟領域的反壟斷指南》《中華人民共和國反壟斷法(2022修正)》的出臺,政府反壟斷工作重點由立法轉向司法和執法,阿里巴巴和美團的“二選一”行為先后遭受182億元和34億元的巨額反壟斷罰款,這彰顯了平臺經濟領域強化反壟斷和防止資本無序擴張的執法力度。
相關市場是重要的事實基礎和反壟斷起點,直接影響后續市場支配地位的判斷、市場損害程度的估算、違法所得的認定,甚至左右部分案件的審查結果[2]。壟斷是對生產經營的獨占,而相關市場正是企業生產經營活動發生的經濟空間。因此,壟斷表現為相關市場內的替代商品或者服務缺乏。《國務院反壟斷委員會關于相關市場界定的指南》提出“相關市場是指經營者在一定時期內就特定商品或者服務(以下統稱商品) 進行競爭的商品范圍和地域范圍。”實踐中,相關市場界定通常較難,平臺經濟領域的新業態更加大了界定難度[3]。為了規制平臺壟斷行為,司法和執法機構面臨一個重要的理論和實踐問題:如何界定平臺相關市場?已有研究從界定平臺相關市場的必要性、思路和方法三個方面展開討論。
一是界定平臺相關市場的必要性。一種觀點認為,界定相關市場并非反壟斷案件的必要工作,甚至包括不適用本身違法原則的濫用市場支配地位的案件,因為市場界定并不能推導出市場力量[4]。另一種觀點認為,界定相關市場是一個基礎性且不可取代的重要工具[5]。司法實踐偏向于界定相關市場,《關于平臺經濟領域的反壟斷指南》提出:“調查平臺經濟領域壟斷協議、濫用市場支配地位案件和開展經營者集中反壟斷審查,通常需要界定相關市場。”
二是界定平臺相關市場的思路。主流觀點認為,平臺企業處于多邊市場,而傳統企業處于單邊市場[6]。不同于單邊市場,多邊市場能夠連接兩個不同的用戶群體,并從用戶與同邊用戶或其他邊用戶的互動中獲得價值[7],即使在總價格保持不變的情況下,單邊價格的變動也會導致多邊總交易量的變動[8]。為了應對多邊市場新的經濟特征,一種思路是根據平臺的收費方式或者盈利模式來界定,即具有相同盈利模式的企業屬于同一市場[9];另一種思路是根據平臺的具體業務來界定。前者偏向平臺的盈利來源,如交易型平臺和非交易型平臺的劃分[10];后者看重平臺的實際業務,如網絡支付等更具體的相關市場界定[11]。
三是界定平臺相關市場的方法。多邊市場具有顯著的規模經濟,而規模經濟是形成壟斷的重要因素[12]。平臺企業的規模經濟既表現為要素價值邊際遞增和生產成本邊際遞減的供給側規模經濟,也表現為范圍經濟、長尾效應和網絡效應的需求側規模經濟[13-14]。其中,平臺經濟特有的需求側規模經濟造成價格因素對消費者行為的隱性化,沖擊了傳統相關市場界定方法。因此,基于產品質量的壟斷者測試法、盈利模式測試法和直接證據法等改進方法受到學者重視,用以識別3Q案、阿里巴巴“二選一”案和滴滴經營者集中案等現實案件中的相關市場[15-17]。
綜上所述,平臺市場的經濟特征造成相關市場的界定困難,促使界定方法的創新和應用成為研究熱點。已有研究注重單個案例的經驗總結,研究方向偏重假定壟斷者測試及其改良方法。與學術研究不同,平臺相關市場的實踐工作將替代性分析方法作為首選,假定壟斷者測試法的應用有限,這種差異凸顯出替代性分析方法研究的現實意義。
本文盡可能地搜集整理平臺市場和傳統市場的反壟斷案例,通過質性數據的文本編碼,全面考察替代性分析方法在平臺市場和傳統市場的應用差異,探索平臺商品和企業的替代性來源,構建競爭約束作用機制模型。
本文可能的邊際貢獻在于:第一,基于資本競爭視角,運用扎根理論的編碼技術,對案例文本進行三階段編碼,厘清了商品的替代性和企業的替代性的來源和轉化路徑,構建了競爭約束作用機制模型,豐富了馬克思主義理論的應用場景,拓展了相關市場界定的研究視角。第二,構建“資本—替代性—競爭約束—競爭行為”的模型解釋路徑,聚焦10個平臺經濟領域的反壟斷案例,討論競爭約束的發生機制、維持機制和失靈機制,總結平臺市場內替代性和競爭約束特有的表現形式,為平臺相關市場界定提供了參考。
二、研究設計
(一) 研究方法
質性數據分析是在閱讀理解基礎上的內容編碼和語義統計,主要方法包括內容分析和文本分析[18]。基于扎根理論的編碼技術,本文盡可能全面地搜集、整理國內反壟斷案例的判決書和行政處罰通知書,運用三階段編碼方法建立分析的概念和范疇,比較平臺市場與傳統市場的相關市場界定思路差異,構建替代性分析方法的理論模型。特別值得指出的是,馬克思主義研究方法和扎根理論的編碼技術具有較高的契合度[19-20],都注重從具體到抽象的過程,資本和商品等概念更有助于清洗掉事件隱藏的經濟學范疇,把握現象的本質,而非預設理論框架。
(二) 數據收集
反壟斷實踐由行政執法和民事訴訟兩部分構成,涉及壟斷協議、濫用市場支配地位和經營者集中等具體的壟斷行為。本文的反壟斷案例搜集過程如下:一是搜集司法案例,基于北大法寶司法案例數據庫,選擇案由為壟斷糾紛、文書類型為判決書的司法案例。二是搜集執法案例,通過北大法寶行政處罰數據庫,選擇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商務部、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等具有反壟斷職能的部門,篩選出正文包含“壟斷”“相關市場”的行政處罰通知書。上述檢索完成的日期為2024年2月26日。
本文剔除未詳細界定相關市場的反壟斷案例,如壟斷協議案件,共得到反壟斷案例108個。其中,平臺市場案例10個,傳統市場案例98個。實踐中,平臺相關市場界定錯誤造成市場支配地位的認定缺乏前提,司法案件中原告由此必須承擔舉證不能的不利后果,這通常是敗訴的重要原因,行政執法案件則使用遠超過傳統壟斷案件的篇幅完成相關市場界定工作。本文選取近年來重要的平臺反壟斷案例,平臺相關市場界定情況如表1所示。
(三) 文本編碼視角
本文將資本視為相關市場內競爭的主體。資本是自行增殖的價值,馬克思通常根據價值生產和流通中的職能來定義資本,并形成了貨幣資本、生產資本和不變資本等經典概念[21]。隨著生產部門數量的增加,資本價值增殖過程的物質載體形式日漸豐富,又衍生出工業資本和農業資本等概念,用以區分不同的價值增殖模式。工業、農業乃至平臺只具有物質載體的相對差異,而非價值增殖的范疇差異,相關市場在理論上是這種物質載體進一步細分的結果。因此,本文將平臺資本定義為卷入剩余價值增殖運動的平臺,以把握一種新的價值增殖模式,并總結平臺企業的一般行為邏輯。
三、數據分析
本文借鑒扎根理論的編碼技術[22],通過清洗原始資料中的經濟范疇,完成經濟事實的抽象化和概念化。在此基礎上,采用“開放性編碼—主軸編碼—選擇性編碼”的三階段編碼方法,將重要的概念范疇化,收斂范疇得到主范疇,進而提煉出核心范疇,整合形成清晰的“故事線”。
(一) 開放性編碼
開放性編碼是將文本資料進行分解、抽象和概念化,進而生成范疇的階段。本階段分為兩個步驟:第一步,本文導入108份案例文件,分別將10個平臺案例和98個傳統案例歸入平臺市場和傳統市場。在此基礎上,對案例文件中相關商品市場界定、相關地域市場界定和市場支配地位判斷的內容進行逐句編碼,其余內容進行逐段編碼,完成平臺市場和傳統市場的內容抽象和初始概念編碼。例如,“如原告陳述,其并非使用微信聊天功能的普通個人用戶,而是在微信公眾平臺注冊運營微信公眾號的企業主體……其主要在微信公眾號進行的活動為宣傳推廣活動”,可以抽象化為“多邊市場內,平臺商品對用戶具有核心功能和用途”,進一步概念化為“平臺商品的功能和用途”。第二步,本文對50個初始概念進行反復對比和合并,提煉出兩個市場的共性概念和平臺市場的個性概念,用41個初始概念形成16個范疇。商品功能、商品跨區、需求者和消費行為的初始概念主要來自需求替代分析部分,使用價值生產和剩余價值生產的初始概念主要來自供給替代分析部分,社會需求剛性、使用價值生產壁壘和剩余價值生產壁壘的初始概念主要來自市場支配地位部分,具體如表2所示。
(二) 主軸編碼
主軸編碼是將開放性編碼所歸納出的范疇進行分析和比較,從而進一步提取主范疇的階段。本文用使用價值消費過程把握需求替代分析內容,用使用價值生產過程把握供給替代分析內容,用價值增殖模式的替代性喪失把握市場支配地位內容,將上述16個范疇提煉為6個主范疇,具體如表3所示。
(三) 選擇性編碼
本文用選擇性編碼梳理主范疇的內在邏輯關聯,將碎片化的概念整合成有機的“故事線”,具體如圖1所示。本文將6個主范疇提煉成3個具有內在邏輯聯系的核心范疇,構建競爭約束作用機制模型,具體包括競爭約束的發生機制、競爭約束的維持機制和競爭約束的失靈機制,用以分析競爭狀態和壟斷狀態的約束差異。
首先,競爭約束的發生機制(A) 表現為商品的替代性,實質是使用價值消費過程的替代。實踐中,法院通過壟斷行為確定涉案產品,分析社會需求的來源,初步選定待比較產品,作為后續替代性分析的起點。在流通領域中,相同的使用價值表現出近似的商品功能(A1) 和商品消費(A2)。就商品功能及其跨區(A11—A14) 而言,功能和用途(1a—4a) 相同意味著滿足社會需求的能力相同。但是,產品的功能和用途實現受到流通過程的影響,政策壁壘和商品體特征等影響因素(5a—9a) 造成使用價值的地域局限。就需求者及其消費行為而言(A21—A24),社會需求相同表現為需求者的分布和偏好(10a—14a) 相同。當涉案產品的價格和質量等競爭因素(15a—19a) 變化時,需求者能夠通過購買替代產品維持自身的消費效應。
其次,競爭約束的維持機制(B) 表現為企業的替代性,實質是使用價值生產過程的替代。在生產領域,可替代的生產能力需要同時滿足使用價值生產的替代性(B1) 和剩余價值生產的替代性(B2) 兩個要求。就使用價值生產的替代性而言(B11和B12),剩余價值的無限欲望和使用價值的有限需求構成矛盾,促使使用價值的可替代性轉化為使用價值生產過程的競爭,只有符合社會需求的使用價值才能在市場上讓渡出去[23]。因此,圍繞“生產社會的使用價值”[1] 54,行業技術壁壘和區域進入壁壘(20a—25a) 既是替代企業需要克服的障礙,也是壟斷企業持續生產的目標。就剩余價值生產而言(B21),剩余價值生產使使用價值生產過程由技術可行轉化為經濟可行。企業通過可持續的價值增殖(26a—27b),保持產品業務的盈利,以維持具有競爭約束的替代商品產量規模。
最后,競爭約束的失靈機制(C) 表現為商品和企業的替代性喪失,實質是價值增殖模式的替代性喪失。價值增殖模式的差異主要由生產資本和商品資本的物質載體決定,其替代性喪失表現為商品和企業的替代性喪失(C1 和C2)。商品的替代性喪失表現為社會需求剛性(C11 和C12),壟斷企業的產品具有稀缺的使用價值,需求者普遍且共同地表現出需求剛性,即社會需求剛性(28a—31a),以至于消費其他產品無法獲得同等的效用。企業的替代性喪失表現為使用價值和剩余價值的生產壁壘(C21—C23)。壟斷企業既可以通過發展生產力,提升商品的使用價值,降低生產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使競爭對手相對地喪失替代商品的生產能力(32a—37a);也可以通過提高市場勢力和市場份額(38a—41b),阻止競爭者將使用價值生產過程由技術可行轉化為經濟可行。
(四) 理論抽樣和飽和度測試
為了檢驗競爭約束作用機制模型的理論飽和度,本文從平臺市場和傳統市場的反壟斷案例中各隨機抽取一份樣本,將其導入NVivo軟件,按照前文所述的步驟重新進行抽象化、概念化、開放性編碼、主軸編碼和選擇性編碼,發現沒有新的概念和范疇,各個范疇之間也沒有新的關系,這說明模型通過了理論飽和度檢驗。
四、案例分析
壟斷本身是一種特殊的競爭形式[24],商品的替代性和企業的替代性消失不意味著競爭約束的消失。競爭約束失靈的實質是自身表現形式的變化,圖1并沒有完整地呈現從自由競爭到壟斷競爭過程中競爭約束的變革和重組。因此,本文進一步構建“資本—替代性—競爭約束—競爭行為”的模型解釋路徑:個別資本間的競爭產生占主導地位的生產和交換條件,構成某種價值增殖模式特定的經濟空間,即相關市場范圍。此時,個別資本通過競爭把資本的內在規定互相強加給對方并強加給自己[25],競爭約束使其人格化為企業的動機和行為模式。其中,一般競爭約束是一般資本的約束,約束資本對剩余價值的相互爭奪[26],即資本對資本的約束,適用于一般市場。具體競爭約束是個別資本的約束,是一般規律具體的、階段性的表現形式,即商品對商品、企業對企業的約束,適用于特定生產部門。
(一) 競爭約束的發生機制
對于商品的替代性,本文提出“商品資本—使用價值的替代—供求關系—定價行為”的解釋路徑。商品資本的物質性表現為自身的使用價值,使用價值是物的有用性,能夠滿足個人和社會特定的需求。在流通領域,相同的使用價值競爭有限的社會需求,以實現商品內含的剩余價值。其中,競爭約束使價值規律表現為供求關系,使商品價格圍繞價值波動。
與傳統市場相同,平臺商品的替代表現為使用價值的替代。平臺是一種現實或者虛擬空間[27],平臺的有用性賦予平臺商品使用價值。可替代的使用價值滿足相同的社會需求,表現出近似的商品體特征、產品功能、產品用途、消費群體和消費過程,構成替代性的直接來源。在司法實踐中,物的有用性而非物本身的差異塑造出替代性,忽視商品對涉案主體和社會的使用價值,而過度注重產品的技術特征不利于厘清市場的競爭約束來源。例如,在深圳微源碼訴騰訊公司案(案例S3) 中,原告根據搭載平臺的技術特征將公眾號劃入“移動互聯網的即時通訊和社交平臺服務市場”。二審法院通過考察原告對公眾號的需求,提煉出宣傳、推廣的使用價值,將公眾號劃入“互聯網平臺在線推廣宣傳服務市場”,明確了原告可選擇的替代商品范圍,將自辦網站、視頻平臺和搜索引擎服務平臺等其他平臺納入相關商品市場,更好地揭示了公眾號宣傳和推廣功能的競爭約束來源。
與傳統市場不同,平臺商品的使用價值更難以把握。一方面,平臺擁有復合的使用價值,需要明確涉案平臺商品及其使用價值。平臺企業采用創新競爭策略,定期或者不定期地更新平臺,有意識地優化原有功能和增加新的功能,使得自身集成多種使用價值,且單個平臺商品的使用價值處于持續發展過程中。在奇虎訴騰訊公司案(案例S1) 中,QQ是集成即時通信和廣告娛樂等多種使用價值的綜合性平臺,如果忽視騰訊實施“二選一”的市場勢力來源,即免費的即時通信業務積累的用戶優勢,容易泛化相關市場范圍。一審法院曾探索性地提出“互聯網應用平臺”市場的想法,但二審法院對此進行了委婉的駁斥,仍然根據QQ的核心使用價值,將其歸入即時通信服務市場。另一方面,平臺處于多邊市場,平臺商品的使用價值具有異質性。平臺具有兩個或者兩個以上不同的用戶群體,市場結構更加復雜。平臺商品的使用價值既受多邊用戶差異的影響,也受多邊用戶互動行為的影響,這擴大了替代性分析的范圍。在食派士“二選一”案(案例S5) 中,執法機構既考慮到平臺內消費者和經營者兩個群體,分析了食派士APP對中文消費者、英文消費者和經營者的使用價值;又考慮到平臺內經營者和消費者的交易行為受到平臺內商品影響,即食品易腐壞變質和配送服務距離有限,發現用戶使用平臺訂餐時必須選擇城市,難以跨城市消費,平臺的線上服務功能不能無限制地延展。綜合權衡之下,執法機構最終將相關市場界定為上海市提供英文服務的在線餐飲外送平臺服務市場。
與傳統市場不同,平臺商品的供求關系更難把握。平臺通過用戶參與的外部性生產出網絡效應,使多邊用戶的福利相互影響。網絡效應是平臺相關市場面臨的具體競爭約束,企業的定價行為需要考慮多邊用戶的反應。其中,顯著的間接網絡效應可能使特定平臺商品轉變為免費商品,即某邊用戶福利嚴重依賴跨邊用戶,以至于其愿意承擔全部的平臺費用。為了應對網絡效應的約束,一方面,平臺企業將價格競爭發展到極限,實施零價格甚至負價格爭奪用戶。另一方面,平臺企業開辟出質量競爭和差異化競爭等新的競爭形式,使免費商品成為平臺企業競爭最激烈的業務領域之一。此時,網絡效應通過滿足某邊用戶的使用價值需求,將價格支付由顯性的需求用戶支付轉化為隱性的跨邊用戶支付,這沖擊了基于價格因素界定相關市場的傳統思路。實踐中,法院或執法機構需要通過調整非價格因素觀察消費行為變化。例如,基于質量的假定壟斷者測試可以用于判斷免費商品的替代程度,但這不足以減少免費商品對傳統相關市場界定方法的沖擊。在王某某訴北京鏈家案(案例S6) 中,房產經紀服務商向買房者收取服務費。但是,當服務費過高時,買房者數量會顯著下降,無法生產出賣房者需要的使用價值——找到買家。同時,隨著相關互聯網行業跨界進入房產經紀服務市場,傳統房產經紀服務者開始建立網站,業務由以信息為主向以服務為主轉變,間接激勵了用戶的多棲行為,反向削弱了網絡效應。因此,免費商品不僅是一種零價格的定價行為,更是一種網絡效應的生產行為,需要從需求替代和供給替代兩個維度加以審視。
(二) 競爭約束的維持機制
對于企業的替代性,本文提出“生產資本—生產過程—社會必要勞動時間—生產行為”的解釋路徑。生產資本的物質性表現為生產過程,生產過程動態地維持商品使用價值的可替代性。在生產領域,企業通過具有社會需求的使用價值生產出剩余價值。競爭約束使價值規律表現為社會必要勞動時間:一方面,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提高了技術創新動力和勞動生產率水平,生產出優質的使用價值,使個別資本獲得相對剩余價值和超額利潤。另一方面,社會必要勞動時間又促使企業的資本有機構成不斷提高,降低生產過程中活勞動的比重,導致資本整體的利潤率下降[28]。
與傳統市場相同,平臺企業的替代表現為生產過程的替代。替代商品的維持需要滿足使用價值和剩余價值生產的雙重要求:一方面,平臺企業必須生產具有交換價值的使用價值。替代企業需要通過投資基礎設施和實施技術創新等必要手段,使具體勞動與生產資料相結合,在質量上生產出滿足社會需求的替代商品,將自身產品的使用價值轉化為社會的使用價值。另一方面,替代企業的個別勞動時間必須低于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替代企業需要持續發展生產力,使商品中凝結的抽象勞動生產出剩余價值,在數量上維持替代商品的規模。例如,在知網獨家合作協議案(案例S10) 中,學術文獻網絡搜索服務既無法生產出網絡出版發行和全文下載等服務,也無法復制知網的價值增殖模式,即收取用戶費用而向權利方支付版權使用費。雖然兩者都屬于平臺經濟領域,但替代企業由學術文獻網絡搜索服務轉向中文學術文獻網絡數據庫服務的成本高,需要資質審批、搭建基礎設施和建立營銷渠道等額外投入。因此,執法機構認為,學術文獻網絡搜索服務既無法提供相同的使用價值,也不具備轉型生產相同使用價值的能力,所以兩者不屬于同一市場。與傳統市場不同,平臺企業的生產過程更加復雜。
首先,平臺資本的價值增殖模式需要多種使用價值作為物質載體。平臺企業通常采用“免費業務+增值業務”的商業模式,前者通過免費商品積累用戶產生正外部性,后者通過增值商品將正外部性內部化產生企業利潤。實踐中,壟斷平臺的免費商品在特性、功能和用途等方面具有技術優勢,而廣告服務等增值商品具有較高的同質性。葉明[29]運用盈利模式測試法,通過分析增值商品的使用價值確定免費商品的競爭約束來源,將互聯網劃分為網絡接入服務市場、網絡廣告服務市場和有償網絡內容服務市場。但是,忽略免費商品自身的使用價值不利于理解增值商品的使用價值生產過程。在徐書青訴騰訊公司案(案例S2) 中,法院認為“問問”表情包屬于互聯網表情包服務市場,原告則主張屬于“微信表情開放平臺”。這背后的分歧可能在于使用價值的認定,即微信的用戶規模優勢極大地提升了微信表情包宣傳推廣功能,以至于和其他表情包服務平臺有質的不同。使用價值的差距有從量變到質變的可能,正如同時具有食用、藥用、化工原料用等多種用途的水楊酸甲酯,由于質量差異而細分出藥用水楊酸甲酯原料藥市場。
其次,平臺用戶作為產消勞動者參與使用價值的生產。平臺企業通過鎖定效應將單個用戶束縛在群體中,利用網絡效應塑造出兼具生產功能的消費場景,使用戶具有生產者和消費者的雙重職能,塑造出平臺經濟顯著的需求側規模經濟。在阿里巴巴“二選一”案(案例S8) 中,執法機構基于間接網絡效應判斷平臺內消費者參與生產平臺內經營者需要的使用價值,并指出積累用戶是其他平臺形成有效競爭約束的必要條件。盡管產消勞動的生產性仍有爭議,但運用產消勞動幾乎成為通用的平臺商業模式。以市場需求為導向,阿里巴巴有意識地記錄了用戶的交易、支付和評價等信息,將其加工成日漸豐富的數據商品。作為一種生產要素,數據商品可以使淘寶和天貓平臺內經營者更好地生產商品和調整供應,與技術、勞動和資本等一起參與新價值的創造,增強了其他經營者對平臺的依賴,這表明產消勞動深度參與了使用價值的生產過程。
(三) 競爭約束的失靈機制
對于商品和企業的替代性喪失,本文提出“壟斷資本—替代性相對喪失—價值規律表現形式變化—壟斷競爭行為”的解釋路徑。不同于其他資本,壟斷資本具有新的職能——制造市場壁壘以維持市場支配地位。壟斷企業通過改進商品的使用價值,降低自身和社會的必要勞動時間,造成競爭對手的替代性弱化,從而維持甚至強化自身的市場支配地位。競爭關系的真諦是消費力對生產力的關系[30],競爭約束失靈造成買賣雙方的力量失衡,壟斷企業通過市場支配地位使壟斷價格持續顯著地高于商品價值,實現壟斷利潤。此時,具體競爭約束軟化,一般競爭約束的作用突出,這導致價值規律表現形式發生變化。在流通領域,價值規律對價格和價值波動的控制能力弱化。競爭約束通過替代商品供給的可能,即潛在競爭者由低利潤率部門流向高利潤率部門的可能,限制價值和價格背離幅度。在生產領域,價值規律由一般利潤率下降趨勢轉化為生產成本下降趨勢,社會必要勞動時間具有形成壟斷利潤和阻止潛在競爭者進入的雙重功能。
與傳統市場相同,平臺商品和平臺企業的替代性喪失導致具體競爭約束失靈。在流通領域,壟斷商品通過市場支配地位獲得主導供求關系的能力,制定顯著高于價值的壟斷價格,實現超額壟斷利潤。此時,價值規律通過供求關系限制價格偏離價值的幅度,具體的限制能力由消費者需求剛性、生產規模經濟和潛在競爭者進入成本等因素共同決定。在生產領域,壟斷結構具有雙重作用:一方面,壟斷平臺企業克服無序競爭造成的生產資料和勞動力浪費,用企業的權威組織替代市場的價格機制,實現資源配置機制的轉換,生產出供給側的規模經濟。另一方面,壟斷平臺企業通過正向反饋效應、用戶鎖定效應、網絡外部性等市場因素和政策壁壘等非市場因素,造成商品替代性的相對喪失,淘汰壟斷部門的現有競爭者,阻礙其他部門的潛在競爭者,以維持市場支配地位,獲得流通領域的定價能力,實現市場壟斷結構中的超額利潤,即壟斷利潤。以美團“二選一”案(案例S9) 為例,在流通領域,企業通過難以替代的使用價值生產出社會的剛性需求,長期占有超高的市場份額,獲得相關市場的控制能力,在與餐飲經營者的商業談判中具有較強的定價能力。在生產領域,企業通過投資、技術創新、布局關聯市場等市場手段和“二選一”等非市場手段,鞏固和增強使用價值的不可替代性,加深用戶對平臺的依賴,有意識地制造相關市場的進入壁壘。因此,“二選一”行為的直接目的不是追求壟斷利潤,而是維持市場支配地位。甚至為了維持市場支配地位,壟斷平臺自愿降低壟斷利潤,向獨家合作經營者額外提供新店流量加權、平臺補貼、優先配送、擴大配送范圍和降低起送價格等支持。
此時,價值規律通過社會必要勞動時間保持資本跨部門流動的動力,限制市場壟斷結構的形成。在奇虎訴騰訊公司案(案例S1) 中,騰訊可能在最窄相關市場上的市場份額已超過50%,但一審法院和二審法院都強調騰訊不具有阻礙、影響其他經營者進入相關市場的能力,即所在相關市場進入壁壘和擴張阻礙較低,一般競爭約束能夠通過潛在競爭者和新參與者制約市場壟斷結構的形成,進而認定其不具有市場支配地位。此外,非市場行為雖然不生產價值,卻有助于維持市場支配地位。在久遠銀海搭售硬件案(案例S4) 中,醫保支付軟件在廣元市的市場支配地位由“金保工程”相關政策和規定確立。尋租行為不能生產價值,但可以制造市場壁壘,維持壟斷企業的市場支配地位,并從高于價值的壟斷價格中獲得壟斷利潤,這意味著非市場行為實際參與了市場壟斷結構的再生產,壟斷利潤包含在這種結構之中。與傳統市場不同,壟斷平臺企業及其商品的替代更復雜。
首先,平臺商品的替代更困難。壟斷平臺生態系統由平臺市場、關聯市場和用戶共同構成,單一平臺商品的使用價值受其他平臺商品使用價值的影響,這意味著替代企業需要同時替代涉案產品和關聯產品,才能生產出相同的使用價值。此外,平臺用戶改變消費行為具有轉換成本,轉換成本主要受網絡正外部性、用戶的消費習慣和留存數據等因素影響,促使用戶難以轉換到其他平臺。關聯商品和轉換成本使平臺用戶難以從其他平臺商品的消費中獲得相同的效用,形成顯著的鎖定效應,強化了涉案使用價值的社會需求剛性。在阿里巴巴“二選一”案中(案例S8) 中,阿里巴巴既通過物流、支付和云計算等關聯市場布局,形成強大的物流服務支撐、支付保障和數據處理能力;也通過跨年度留存率98%的平臺內消費者用戶,維持平臺的網絡效應和鎖定效應。兩者共同提高淘寶和天貓的使用價值,增加了其他平臺商品的替代難度。
其次,平臺企業的替代受到用戶因素影響。用戶因素對平臺企業的替代過程具有二重性:一方面,用戶因素強化了平臺資本的使用價值生產能力。壟斷平臺企業通過設計具有生產功能的消費場景,將免費商品積累的用戶優勢轉化成網絡效應,持續提升平臺商品的使用價值,生產出社會需求剛性的免費商品和增值商品,表現出顯著的需求側規模經濟。另一方面,用戶因素強化了其他平臺的替代能力。平臺總是對潛在進入者的威脅和挑戰表現出一定程度的焦慮,部分原因在于平臺商品的使用價值維持主要依靠用戶壁壘而非技術壁壘。不同于產品用途、物理特性、價格差異、質量層次和銷售渠道等傳統競爭因素,使用價值生產過程,特別是免費商品生產過程,都可能產生用戶規模優勢,這產生地圖導航平臺搶占網約車平臺客戶、視頻直播平臺搶占電商平臺業務、即時通訊平臺搶占電信運營商資源等跨界競爭現象。在騰訊收購中國音樂集團案(案例S7) 中,網絡K歌、網絡直播和短視頻等平臺提供與網絡音樂相關的服務,造成網絡音樂播放平臺與其他平臺呈現出動態競爭和跨界融合趨勢。執法機構甚至認為,一些擁有廣泛用戶基礎的短視頻平臺,如果再獲得足夠數量的音樂版權資源,在未來有可能成為相關市場的競爭者。
五、結論與討論
本文對10個平臺市場和98個傳統市場的反壟斷案例進行三級編碼,構建競爭約束作用機制模型,分析平臺壟斷案件的相關市場界定和市場支配地位判斷思路,主要得出如下結論:第一,平臺資本是競爭的主體,資本的物質載體差異產生不同的價值增殖模式,在理論上形成不同的相關市場范圍。第二,在流通領域,相同的使用價值追逐有限的社會需求,競爭約束表現為商品的替代性,約束壟斷企業的定價能力,避免價格持續顯著地偏離價值。在生產領域,不同的生產過程追逐動態的生產力水平,競爭約束表現為企業的替代性,約束壟斷企業制造市場壁壘的能力,維持潛在競爭者的競爭約束能力。平臺的綜合功能、網絡效應、產消勞動和市場結構等經濟特征使商品和企業的替代性分析更加復雜。第三,市場支配地位是商品的替代性和企業的替代性喪失的結果,壟斷企業通過制造市場壁壘維持市場支配地位,制定高于價值的壟斷價格,實現壟斷利潤,因而可以通過潛在競爭者約束這種壟斷的市場結構。
本文的理論價值在于:基于資本競爭視角,構建競爭約束作用機制模型,運用“資本—替代性—競爭約束—競爭行為”的解釋路徑,解釋平臺相關市場競爭約束的發生、維持和失靈,豐富了平臺壟斷的研究內容和視角。在此基礎上,本文圍繞競爭約束形成反壟斷實踐工作的改進思路,具體如下:第一,總結和改進相關市場界定方法。將使用價值概念引入替代性分析方法,構建“壟斷行為—涉案產品—涉案使用價值”的分析思路,充分把握涉案產品功能和用途的社會需求。在此基礎上,以識別使用價值可替代程度為指引,改進和創新假定壟斷者測試等定性和定量方法,拓展影響消費者行為的觀察指標。第二,深化對市場支配地位的理解。將一般競爭約束和具體競爭約束的概念引入市場支配地位判斷,將用戶數量和用戶時間等反映產消勞動強度的新指標納入具體競爭約束的推定要素,將潛在競爭者和跨界競爭者等主體納入一般競爭約束的考量范圍。第三,深化對壟斷行為的理解。壟斷的市場結構具有克服無序競爭的經濟性,反壟斷法應聚焦壟斷行為。在流通領域,應著力規制歧視性定價和壟斷定價等扭曲價值與價格關系的行為。在生產領域,應著力規制掠奪性定價和“二選一”等刻意制造進入壁壘的行為。
參考文獻:
[1] 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2] 王先林.論反壟斷法實施中的相關市場界定[J].法律科學(西北政法學院學報),2008(1):123-129.
[3] 丁茂中.數字經濟領域“相關市場”界定的守正與變革[J].法學,2023(7):179-191.
[4] KAPLOW L. Why( ever) define markets[J]. Harvard law review,2010,124(2):438-517.
[5] 王曉曄.市場界定在反壟斷并購審查中的地位和作用[J].中外法學,2018,30(5):1324-1338.
[6] 易芳,孟昌,陳麗月.交易型平臺企業規制中的相關市場界定——以網約車平臺為例[J].北京工商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0,35(6):115-124.
[7] ARMSTRONG M, WRIGHT J. Two?sided markets, competitive bottlenecks and exclusive contracts[J]. Economic theory,2007,32(2):353-380.
[8] ROCHET J C, TIROLE J. Two?sided markets: a progress report[J]. The RAND journal of economics,2006,37(3):645-667.
[9] 林平,劉豐波.雙邊市場中相關市場界定研究最新進展與判例評析[J].財經問題研究,2014(6):22-30.
[10] FILISTRUCCHI L. A SSNIP test for two?sided markets: the case of media[R]. NET Institute Working Paper,2008.
[11] 方翔.網絡支付相關市場界定困境紓解[J].北京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1,23(4):145-153.
[12] 王銳.當代自然壟斷理論研究發展述評[J].當代經濟研究,2009(4):19-23.
[13] 裴長洪,倪江飛,李越.數字經濟的政治經濟學分析[J].財貿經濟,2018,39(9):5-22.
[14] 唐要家,唐春暉.數字平臺反壟斷相關市場界定[J].財經問題研究,2021(2):33-41.
[15] 黃坤.互聯網產品和SSNIP測試的適用性——3Q案的相關市場界定問題研究[J].財經問題研究,2014(11):29-37.
[16] 陳兵.數字經濟下相關市場界定面臨的挑戰及方法改進[J].中國流通經濟,2021,35(2):3-12.
[17] 易芳,包嘉豪.數字經濟背景下平臺企業相關市場界定的量化研究——以阿里巴巴“二選一”案為例[J].財經問題研究,2022(2):33-41.
[18] 李政,羅暉,李正風,等.基于質性數據分析的中美創新政策比較研究——以“中國雙創”與“創業美國”為例[J].中國軟科學,2018(4):18-30.
[19] 周紹東,鄒賽.異質性資源富集地區如何推進共同富裕——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視域下的田野調查研究[J].山東社會科學,2023(5):143-152.
[20] 周紹東,武天森.個體自由與集體禁錮:網約車平臺的勞資關系研究[J].河北經貿大學學報,2021,42(2):43-54.
[21] 余斌“. 數字勞動”與“數字資本”的政治經濟學分析[J].馬克思主義研究,2021(5):77-86+152.
[22] 賈旭東,衡量.扎根理論的“叢林”、過往與進路[J].科研管理,2020,41(5):151-163.
[23] 梅建軍.我國政治經濟學關于使用價值研究的三大缺陷[J].山西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5(1):11-14.
[24] 孟捷,向悅文.競爭與制度:馬克思主義經濟學的相關分析[J].中國人民大學學報,2012,26(6):32-42.
[25] 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80.
[26] 高峰.關于馬克思主義競爭理論的幾個問題[J].中國人民大學學報,2012,26(6):43-48.
[27] 徐晉,張祥建.平臺經濟學初探[J].中國工業經濟,2006(5):40-47.
[28] 孟捷,龔劍,向悅文.馬克思主義競爭理論的發展研究[J].經濟學家,2012(10):5-12.
[29] 葉明.互聯網對相關產品市場界定的挑戰及解決思路[J].社會科學研究,2014(1):9-16.
[30] 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76.
(責任編輯:孫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