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鶴琴先生曾說:“凡是兒童,都喜歡戶外生活,都喜歡野外生活。”游戲不僅是幼兒的基本活動,還是他們最喜歡的活動。在戶外游戲的開展過程中,幼兒與環境、材料持續互動,推動游戲的發展。為了讓游戲真正煥發活力,激發幼兒的興趣和發展他們的思維,教師必須把游戲還給幼兒,在營造戶外游戲環境時充分體現開放和自由,讓幼兒能夠自由地參與活動,充分發揮想象力和創造力。文章簡要探討戶外游戲中支持幼兒學習與發展的策略。
一、創設情境,增強游戲的趣味性
幼兒園是幼兒日常生活的重要場所,創建幼兒園戶外游戲區不僅能滿足幼兒的游戲需求,還能通過戶外游戲激發幼兒的自主性,促使幼兒積極與同伴互動,為增強幼兒的體能及培養社交能力奠定基礎。筆者通過對戶外游戲場所的觀察,發現幼兒與環境已經產生一定的互動。然而,筆者也注意到了幼兒在游戲中所遇到的問題,并根據游戲情節的發展適時調整和更換了材料,使游戲情境更加生動,充分激發了幼兒的興趣。
例如,在設計“跳跳樂”游戲時,筆者充分利用了幼兒園的草地資源。在游戲初期,筆者讓幼兒在草地中央的石塊上玩游戲。然而,他們沒有明確的方向和目標,甚至出現爭奪石塊的現象。針對這種情況,有幼兒提出“到底怎么跳呢”“誰會跳呢”等問題。有一個幼兒提到,小兔子和青蛙會跳。因此,在后續開展游戲時,筆者結合幼兒的想法和游戲場地的特點,創設了合適的情境并制作了任務卡,以激發幼兒積極參與戶外游戲,進一步提高他們的思維能力和團隊合作能力。
二、根據經驗,選擇合適的游戲
筆者所在幼兒園的自然環境優越,為幼兒提供了優質的戶外游戲場地。然而,教師產生了這樣的疑問:“幼兒能順利、自主地選擇適合自己的戶外體育游戲項目嗎?”經過深入的探討,教師達成共識:幼兒在選擇和參與戶外體育游戲時,確實需要一定的場地、環境和玩法等作為支撐。然而,教師不能急于求成,而要耐心地做好前期的準備工作。因此,筆者充分利用活動時間,引導幼兒熟悉游戲情境,理解游戲規則。在游戲過程中,幼兒通過觀察和實踐等方式,初步了解了游戲的基本內容,并逐步積累了必要的準備經驗。
另外,針對不同年齡段的幼兒,教師應設計不同的游戲內容。比如,中班和大班幼兒已經具備一定的平衡能力和團隊協作精神,因此他們可以選擇騎雙人車,與同伴一起享受游戲的樂趣。而小班幼兒則更適合騎單人車,這樣既能鍛煉他們的四肢協調能力,又能保障他們在游戲中的安全。
三、給予適當支持,讓幼兒玩得開心
觀察與支持是推動戶外游戲發展的基礎,同時是使幼兒在戶外游戲中獲得成長的關鍵。然而,在開展戶外游戲的過程中,部分教師在觀察與支持方面存在一定的不足。例如,部分教師的關注點比較單一,傾向于關注能力相對較弱的幼兒。另外,部分教師對幼兒的信任度不足,總是擔心幼兒無法自行開展游戲,從而過多地干預幼兒的游戲過程。因此,教師要掌握觀察技巧,為幼兒提供適當的游戲支持。
例如,在“投投樂”游戲中,小班幼兒的投擲距離及方式是教師需要觀察和記錄的細節。部分幼兒可能不知道如何揮動胳膊,還有部分幼兒可能不會調整前后腳的位置。針對這些問題,教師可以進行講解和示范,指導幼兒掌握投擲的技巧。又如,在“爬爬樂”游戲中,鑒于幼兒對爬行很感興趣,筆者便依據環境創設了“運送糧食”的游戲情境。然而,在實踐中,筆者發現幼兒的爬行受到了“糧食”的干擾。于是,筆者改變了游戲設定,將“糧食”放在終點,讓幼兒在抵達目的地后將“糧食”帶回,這樣既能激發幼兒的興趣,又有助于他們身心健康發展。
四、樹立榜樣,增強自信
對于那些膽小、不敢嘗試的幼兒來說,同伴的勇敢表現對其具有一定的影響。當看到身邊的伙伴勇敢地邁出第一步,嘗試新的游戲時,他們的內心會受到觸動,產生模仿和超越的欲望。這種榜樣示范的方式能使幼兒變得更加勇敢和自信。
例如,在戶外游戲中,筆者設立了獎勵機制。每個幼兒在成功完成游戲后都能得到一張星星貼紙,累積一定數量的貼紙后便可兌換一個小禮物。筆者所在班級的諾諾較為膽小,在兌換禮物時總是猶豫不決。有一次,他看到一旁的小朋友滿心歡喜地領取了禮物,眼神中流露出一絲羨慕和渴望。然而,他依舊站在那里,摸著手背上的貼紙,猶豫著是否上前。當看到另外幾名幼兒也去兌換禮物時,他才鼓起勇氣,走上前向筆者展示手背上的貼紙。看到筆者理解了他的意思,諾諾明顯沒那么緊張了。在領到禮物后,諾諾開心地將禮物攥在手里,跑到一邊迫不及待地打開查看。這一刻,他感到十分滿足與開心。由此可見,榜樣的力量是巨大的,樹立榜樣和設立獎勵機制不僅能讓幼兒體驗到成功的喜悅,還能讓他們在游戲中學會如何面對困難,如何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
此外,游戲過程中的“困難”是一種寶貴的教育資源,它能激發幼兒的認知沖突,促使他們獲取新的經驗。通過觀察、模仿同伴的行為,幼兒能夠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和發展創新思維。因此,教師應對游戲中的“困難”予以重視,引導幼兒與同伴共同探索、學習和成長。
五、開展混齡游戲,引導幼兒互助
混齡游戲無疑為幼兒園教育注入了新的活力。它打破了班級的界限,讓不同年齡段的幼兒有更多機會交往和相互學習,不僅是一種教育創新,還是對幼兒成長環境的一種優化。
在混齡游戲中,教師能夠看到不同年齡段幼兒之間相互協助、學習的場景。例如,在“騎騎樂”游戲中,由于騎行路線和騎行工具的不同,小班和中班幼兒有了更多交流和合作的機會。中班幼兒在駕駛雙人車的過程中,鍛煉了平衡能力,并學會了與他人協同配合。而小班幼兒則獨自駕駛單人車,心中滿是對哥哥姐姐的欽佩。基于此,筆者開展混齡游戲,讓小班幼兒扮演“乘客”,由中班幼兒帶領他們共同參與游戲。這種混齡游戲不僅讓小班幼兒體驗到合作的樂趣,還為中班幼兒提供了巨大的動力,使得他們在游戲中變得更加自信、勇敢。
又如,在“爬爬樂”游戲中,筆者設置了難度不同的障礙,以滿足不同年齡段幼兒的挑戰需求。一開始,幼兒都按照自己的能力選擇適宜的游戲級別。隨著時間的推移,小班幼兒開始勇敢地嘗試中班幼兒的賽道。于是,筆者鼓勵中班幼兒帶領小班幼兒共同進行游戲。在中班幼兒的帶領和鼓勵下,小班幼兒不斷突破自我,最終成功完成中班賽道的挑戰。這不僅讓小班幼兒的身體得到了鍛煉,還讓他們的心靈得到了洗禮。
六、支持幼兒想法,注重
實踐
基于兒童視角,教師應了解幼兒的內心想法,并全力支持他們的想法,如喂養小雞小鴨、探訪小木屋、親自動手搭建房屋、參觀石墨工坊、制作實用勞動工具等。這些源于幼兒內心的期盼,都能在幼兒園戶外游戲中找到縮影。
(一)始于“童趣”
在戶外游戲中,教師應尊重幼兒的天性,尊重他們的自主選擇,并為他們營造支持性的游戲環境,從而使幼兒在快樂中成長。幼兒園的戶外游戲場地應體現自然之美、生態之趣和歷史之韻。例如,筆者將“魚米之鄉”這一元素融入戶外游戲,創設多樣化的游戲情境,使戶外游戲與鄉土文化交相輝映。
在幼兒園的戶外活動中,沙水游戲深受幼兒喜愛。沙、水和泥等自然材料具有多變的特性,能夠帶給幼兒更豐富的游戲體驗,使他們在無拘無束的游戲中放松身心、陶冶情趣。幼兒可以利用低結構的自然材料實現一物多玩、一物多用,充分享受游戲的樂趣。樹葉可以充當烹飪食材,還可以將其串聯起來當作舞臺簾幕;扭扭棒可用于制作游戲道具,也可用于裝飾眼鏡和玩具娃娃等。
(二)循于“記趣”
表征是幼兒思維內化的過程,他們通過獨特的方式傳達自己的觀點和認知,并通過親身參與活動來認識和理解事物。幼兒的一百種語言需要教師的一百零一次“看見”。筆者發現,幼兒在幼兒園的各個角落以自己的方式記錄了趣事。幼兒表征作為一種有意義的語言,是幼兒思維的主要載體,它不僅記錄了幼兒活動的過程,還記錄了他們的成長歷程。
(三)悟于“享趣”
讓幼兒享受游戲的樂趣是開展戶外游戲的目標之一。為了了解幼兒是否享受到了游戲的樂趣,筆者在開展游戲后采訪了幼兒園的部分教師,他們都談了自己的看法。
小二班教師表示:“幼兒園得天獨厚的環境給幼兒提供了原生態的自然場域,教師為幼兒提供游戲材料,營造自然游戲環境,讓幼兒充分與自然互動,用他們的方式主動探索自然和發現自然。幼兒在游戲中獲得經驗、表達見解、完善規則、不斷挑戰,不僅享受了游戲的樂趣,還挖掘了自身潛能。”
小三班教師認為:“幼兒園儼然成了幼兒游戲的樂園。幼兒在戶外盡情享受廣闊的游戲空間,開展多樣化的戶外游戲,獲得了良好的游戲體驗。”
中一班教師說:“走進幼兒園的戶外游戲區,我發現每一個幼兒都是那么投入,每一處都有幼兒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表征記錄。我還驚嘆于游戲場地的合理規劃和材料的多元化,戶外每一處場所都是幼兒游戲的天地。幼兒在大滑梯下玩戶外‘娃娃家’游戲、在泥地里捏制泥巴玩偶等都充滿了創意。
大一班教師說:“幼兒園中那些看似平平無奇的自然材料被幼兒玩出了無限創意。滿地的樹葉是幼兒進行藝術創作最好的靈感來源和操作材料,扭扭棒被用來裝飾眼鏡和發夾。在這片場地中,常常會出現小驚喜,讓我感受到幼兒園的野趣和童趣。幼兒的游戲隨時在進行,幼兒的學習無處不在。我敬佩教師的放手和信任,也敬佩幼兒是天生有能力的學習者。”
大二班教師說:“幼兒用畫筆記錄在幼兒園的游戲與生活,他們感受到了探索的樂趣和收獲的喜悅。同時,幼兒在游戲活動中探究和體驗,獲得了豐富的知識經驗和良好的游戲體驗。”
(作者單位:
福建省寧德市霞浦縣第一幼兒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