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要注重激發學生的求知欲,促進他們積極參與、自主探究,讓他們在輕松愉悅的氛圍中感受數學的樂趣和奇妙,掌握知識和技能。筆者探討了增強小學數學課堂教學實效性的具體策略,以供參考。
一、增強小學數學課堂教學實效性的要點
(一)調動學生的學習主動性
在傳統的教學模式下,部分教師往往將學生置于被動接受知識的位置,這導致學生缺乏積極思考和主動探索的機會,從而難以激發學生內在的求知欲和學習動力。在新課標背景下,教師要尊重學生的主體性,與學生積極互動,采用啟發式教學,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從而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和主動探索精神。
(二)豐富課堂教學內容和方式
首先,教師要優化教學流程,有針對性地指導學生學習,拓展數學教學內容的深度和廣度,使學生形成系統完整的數學知識結構。其次,教師要引入豐富的教學資源,讓學生接觸更多數學知識,幫助他們更好地理解數學概念之間的內在聯系,培養其抽象思維和邏輯推理能力。最后,教師要提升自身的專業素養和教學技能,學習更多新穎的教學方法,從而更好地滿足學生的學習需求,實現教學目標。
(三)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優化教學過程和方法,提高學生學習的效率和質量,是教學工作中至關重要的環節。第一,教師要更好地把握教學進度和重點,合理安排教學內容和活動,確保每一堂課都高效推進,讓學生在有序的教學氛圍中快速獲取知識,增強課堂教學的實效性。第二,教師要鼓勵學生積極參與課堂討論和互動,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增強其學習效果。
二、增強小學數學課堂教學實效性的策略
(一)在課前預習中激趣,做好教學準備
教師要精心設計預習活動,激發學生對數學學習的興趣,幫助他們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識,從而為課堂教學打下良好的基礎。具體來說,首先,教師可以設計一些趣味性強、具有挑戰性的預習任務,讓學生在預習過程中感受到數學學習的樂趣。教師還可以結合學生的實際生活,設置一些具有啟發性的問題,讓學生在實踐中感受數學知識的應用價值,從而增強他們的學習動力。其次,教師應注重預習內容的難度和數量,確保預習任務既符合學生的學習水平,又能使他們逐步深入理解知識點。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設計不同難度和形式的預習任務,讓每個學生都能找到適合自己的學習方式。同時,在選擇預習內容時,教師應注重其與課堂教學內容的銜接性。最后,教師在課前預習中應注重引導學生形成正確的學習態度和方法,培養其對數學的濃厚興趣。教師可以提供一些學習方法和策略的指導,幫助學生完成預習任務,養成科學的學習習慣,提高他們的學習效率。同時,教師可以定期對學生的預習情況進行檢查和總結,及時發現問題并給予指導,以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例如,在教授蘇教版小學數學四年級下冊第七單元“三角形、平行四邊形和梯形”時,教師可以設計課前預習任務,引導學生提前了解相關概念,使其為課堂學習打好基礎。具體而言,教師可以設計趣味性強、具有啟發性的預習任務:學生需要通過觀察周圍環境中的建筑物,尋找并拍攝平行四邊形和梯形,如建筑物的地基、窗戶等,記錄它們的特點和性質。此外,學生要嘗試從日常生活中找到更多的平行四邊形和梯形示例,如書桌、手機屏幕等。在此基礎上,學生要以文字、圖片或視頻的形式呈現他們觀察到的實際圖形,描述這些圖形的特點和性質,并圍繞這些實例展開思考,探討平行四邊形和梯形的應用場景及其重要性。在課堂上,教師可以組織學生展示他們的預習成果,并讓他們進行交流討論。通過分享不同的實際案例,學生能從彼此的觀察和思考中獲得啟發,從而更好地理解平行四邊形和梯形的性質和特點。教師還可以引導學生分析每個案例中的圖形屬性,引出相關的數學知識點,從而幫助學生建立知識之間的聯系。這樣的趣味性預習任務和展示交流環節能夠激發學生對數學的興趣,增強他們的學習動力并提高他們的課堂參與度。總之,教師要引導學生在實踐中感受數學知識的應用,幫助學生深入理解平行四邊形和梯形的幾何性質,增強學生的學習效果。
(二)在課堂中互動,提高教學效率
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互動是提高課堂效率,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的重要策略之一。通過與學生積極互動,教師可以激發學生的思維,促進他們更深入地理解知識。在課堂中,教師要充分利用各種形式的互動,如提問、討論和小組活動等,引導學生更加專注地投入課堂學習。
首先,教師可以巧妙設置開放性問題,引導學生思考和回答,以此檢驗他們的知識掌握程度,啟發他們的思維。同時,教師應及時給予學生肯定和指導,營造輕松愉悅的學習氛圍。其次,組織學生進行討論、開展小組活動是提高教學效率的重要途徑。在小組活動中,學生可以合作解決問題,促進彼此之間的學習和成長。在討論過程中,學生要大膽分享見解和思路,從其他同學的回答中汲取營養,從而拓展思維,提高溝通能力。同時,教師可以在活動過程中適當給予學生指導,使每個學生都能積極參與和獲益,以實現課堂效率的最大化。最后,教師要利用多媒體技術等現代化教學手段來增強課堂互動效果。教師可以借助多媒體設備為學生展示圖片和視頻等,以生動直觀的方式展現數學知識,以激發學生的興趣和好奇心。教師還可以利用電子白板、在線投票等工具,豐富課堂互動的形式,使學生更加活躍和投入。
以蘇教版小學數學五年級上冊第五單元中“小數除法”這部分內容的教學為例。教學目標是學生能理解小數的除法運算規則,并熟練應用于實際問題中。在教學中,教師可以通過與學生積極互動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提高課堂效率,例如,教師 先向學生提出一個實際問題:“小明有3.6元,他想買售價為0.2元1顆的糖果,他最多可以買幾顆呢?”接著,教師要鼓勵學生相互交流,引導學生思考小數除法的運算方法。當學生完成解題后,教師可以隨機抽取幾個學生,讓他們展示解題過程,并與全班學生分享解題方法。同時,教師可以對他們的解題過程進行點評和指導,并鼓勵學生互相評價,以促進師生之間的互動。最后,教師要對學生的解題過程進行總結,強調小數除法的解題關鍵步驟和方法,幫助學生深入理解知識點。
(三)在作業設計中減負,增強復習效果
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作業設計起著幫助學生鞏固知識、增強學生復習效果的重要作用。為了在作業設計中減負并增強學生的復習效果,教師可以從多個方面著手。首先,在設計數學作業時,教師應注重作業的合理性和差異化。合理性意味著作業的數量和難度要適中,既不能超出學生的承受能力,又不能因過于簡單而失去鞏固知識的效果。同時,設計差異化的作業同樣重要。由于學生的知識水平和學習能力存在差異,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設計不同難度和形式的作業,以滿足每個學生的學習需求,提高他們的學習興趣,增強他們的學習自信心。其次,教師要注重寓教于樂,讓學生在做作業的過程中感受數學學習的樂趣。例如,教師可以設計一些有趣的數學題目,或者設置一些與實際生活相關的問題,讓學生在解題中感受數學的廣泛應用,從而激發他們對數學的興趣和熱愛。最后,作業設計應體現個性化和綜合性的特點。設計個性化的作業是指根據學生的學習特點和需求,靈活安排作業內容和形式,讓每個學生都能找到適合自己的學習方式,從而增強其學習效果。設計綜合性的作業旨在促進學生對知識的全面掌握。教師可以設計一些綜合性的練習或者項目作業,讓學生在復習的同時整合和應用所學知識,從而提高知識應用能力。
以蘇教版小學數學五年級下冊第六單元“圓”的教學為例。為了讓學生更好地理解圓的相關概念,激發他們對數學的興趣,在課堂教學結束后,教師可以設計一些與實際生活聯系密切的題目,讓學生在解題中體驗應用數學知識的樂趣,鍛煉數學思維和計算能力。例如,題目一:小明家的院子里有一個圓形水池,其直徑為6米,已知水池面積占整個院子的四分之一,請計算院子的面積是多少?通過思考這一問題,學生能感受到圓形面積的計算與現實生活的聯系。題目二:小紅的媽媽正在制作一個直徑為10厘米的圓形蛋糕,并打算在蛋糕上擺放草莓,請計算蛋糕表面最多可以擺放多少顆直徑為2厘米的草莓?這一題目旨在鍛煉學生的空間想象力和計算能力。題目三:小華家的圓形花壇半徑為5米,小華準備在花壇周圍建一條寬度為1米的小徑,請計算建造這條小徑要用多少米的圍欄?解決這道題目需要學生將數學知識與實際場地規劃結合起來,發揮自己的空間想象力。
結語
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要關注學生的需求與心理特點,引入具有趣味性、互動性和實踐性的元素,不斷豐富自己的教學方法,增強教學的實效性。教師可以通過利用現代信息技術、設計實踐活動、提出生活化問題等方式,使抽象的數學知識變得具體而生動,讓學生在輕松愉悅的氛圍中獲得知識,并引導他們主動探究、積極合作,從而增強學生的學習動機和學習效果。
(作者單位:江蘇省泗洪育才啟明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