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里是我們聲環境質量自動監測點位之一,大家看,設備上面像話筒一樣的用來收音,數據傳輸至后臺,可以進行分析,去除其中的風聲、雨聲等自然聲音,從而使聲環境數據更加準確、科學。”日前,全省首套聲環境質量自動監測系統在太原市正式投入運行,7月11日,太原市生態環境監測與科學研究中心大氣環境研究室主任王波向《科學導報》記者介紹聲環境監測點位情況。按照相關要求,結合城市規模、功能區區劃結果及現行功能區噪聲監測布點情況,太原市目前已經建設完成15個點位,分布于六城區。
噪聲自動監測設備包含全天候戶外傳聲器、噪聲采集分析、氣象監測,視頻、4a類站(點)的車流量監測等基礎單元。同時首次配備了聲源識別模塊,基于深度學習的復雜環境自然聲源智能識別技術,針對自然環境噪聲特性,通過對信號的變換和處理,獲取信號中的關鍵信息密碼,使聲源信息綜合評價更加多維度,從而自動識別蟲鳴鳥叫、人為活動等不同的聲音“密碼”,確保噪聲污染精準溯源,有效治理更具針對性、精準性。
據了解,通過建立聲環境質量自動監測系統,將實時、連續性提供準確的環境噪聲數據,可以幫助生態環境部門制定科學合理的環境保護政策和措施。同時,建立網絡化的數據傳輸和共享平臺,可以促進各地區間的信息交流和經驗分享,提高環境保護的整體水平,有助于及早發現和解決環境噪聲污染問題,為廣大群眾打造寧靜的生活環境。
“目前,15個噪聲監測點位均已實現24小時連續自動監測,數據實時上傳生態環境部和山西省生態環境廳。”王波繼續介紹道,這是目前全省首個建成并投入運行的聲環境質量自動監測平臺系統,為全面推進全省城市功能區聲環境質量自動監測網絡建設樹立了“太原樣板”。
作為生態環境質量改善的重要組成部分,近年來太原市噪聲污染防治工作不斷優化。2023年,太原市按照國家和省相關要求,遵照“科學延續、全面覆蓋、均衡布設”的布點原則,目前太原市聲環境質量自動監測站點共設置有15個。其中,在1類功能區布設9個站點,分別為尖草坪氣象站、晉祠賓館、太原市環境監測中心站等;在2類功能區布設兩個站點,分別為中國輻射防護院、醫藥小區;在3類功能區布設1個站點,點位為山西太鋼不銹鋼鋼管有限公司;在4a類功能區布設3個站點,分別為五一路星河浴苑(五一路)、山西財經大學塢城校區南院(塢城路)、山西開放大學(千峰路)。
自動監測站點投運后,可助力太原市開展全天候、自動化、智能化、網絡化的環境噪聲自動監測,實現多站點同步監測、數據同步傳輸,在實時反映不同功能區噪聲時空分布特征的同時,依托聲環境監測系統平臺,建成全市聲環境信息數據庫,實現監測點位數據實時上傳、智能統計、科學分析、自動預警,為城市環境管理提供翔實可靠的基礎數據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