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小學生;科學知識;認知心理;培養策略
科學教育是培養學生科學素養的重要途徑,在新課標背景下,學生要掌握正確的科學知識,必須具有良好的認知心理。基于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重視培養學生的認知心理,在教學過程中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開展教學活動,提高課堂效率,促進學生更好地掌握科學知識。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是學生學習的重要動力。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積極創設認知情境,通過讓學生參與其中,讓他們在良好的認知心理下接受新知識。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讓學生通過觀察、實驗等方式來了解科學知識,如“水的循環”這節課,教師可以組織學生進行“水循環”實驗,然后通過視頻、PPT等方式向學生展示實驗過程。在整個實驗過程中,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提出疑問,并參與到實驗中來。教師要鼓勵學生質疑問難,鼓勵他們提出自己的想法。通過這種方式,教師可以更好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他們的學習效率。
表象是人類最基本的認知方式,在學習過程中,學生通過觀察事物建立起的一系列視覺、聽覺、觸覺等感知,經過分析、綜合形成對事物的認識。表象具有形象性,在建立表象系統過程中,教師可以將教材中抽象的文字符號轉化為具體形象的畫面,在學生頭腦中形成形象生動的表象。例如:在學習《電》這一單元時,教師可以給學生呈現一段視頻,視頻中描述了不同電器之間的工作原理,通過視頻可以讓學生對電有更直觀的了解。
知識是人類智慧的結晶,是人類經驗的積累,因此科學知識具有很強的概括性和系統性。然而在小學生學習過程中,學生掌握科學知識的方式主要是以記憶為主,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重視引導學生構建科學知識的認知結構。以小學科學五年級下冊《聲音和振動》為例,該課內容較為抽象,教師可以通過多種教學方法幫助學生構建認知結構,例如,讓學生運用比較、歸納等方式對聲音和振動的關系進行探究。
小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不僅要學習知識,更重要的是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在新課標背景下,教師要加強對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可以利用多媒體設備等現代化技術,將實際的科學知識進行展示,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強他們對科學知識的理解。例如,在《地球的運動》這一節中,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展示地球的運動過程,并讓學生觀察地球運動過程中的具體現象。
此外,教師還可以組織學生進行實地考察,讓學生在實踐中發現問題、解決問題。例如,在《認識地球》這一節中,教師可以組織學生到戶外進行考察,讓學生通過實際觀察發現地球運動中的一些問題。例如:地球是圓的,為什么會產生晝夜現象?地球是否像書上描述的那樣是平的?學生在實踐過程中要積極思考問題,解決問題,從而加深對科學知識的理解。
總之,小學生科學知識學習的認知心理研究,教師要從小學生的認知心理出發,了解學生學習科學知識的過程和特點,為學生提供更加優質的教學服務。同時,教師要改變傳統的教學方式,讓學生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掌握科學知識,從而提高學生學習科學知識的能力。
參考文獻:
[1]范美蓉.小學生科學學習情感評價研究[D].湖北師范大學,2022.DOI:10.
[2]謝燕菲.小學科學教育游戲的設計與實現[D].福建師范大學,2017.
(作者單位:湖北省利川市謀道鎮中臺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