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雙減”政策的持續推進,我國基礎教育領域正經歷一場深刻的變革,其核心目標在于推動教育公平,提升教育質量,并切實減輕學生過重的學業負擔。面對“雙減”政策帶來的新挑戰與新機遇,如何在小學數學課堂中采納更加科學、高效的引導策略,以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已成為當前教育研究與實踐領域的一大焦點議題。
在“雙減”政策的背景下,小學數學課堂面臨著既要減輕學生學業負擔,又要提升教學質量的雙重挑戰。精簡教學內容,鞏固學生的基礎知識,成為促進學生核心素養發展的關鍵策略。這要求教師深入研讀教材,準確把握課程標準,去除冗余和重復的部分,聚焦于核心概念與基本技能的傳授。
以“萬以內數的加法和減法(二)”單元為例,教師在執行教學內容精簡策略之初,便明確了本單元的核心教學目標:讓學生初步掌握萬以內數加減計算的方法,具有應用已學過的知識去解決現實中的問題。備課階段教師們認真選擇有典型意義的例題和練習題,盡量避免重復性、機械性地進行計算訓練,而把注意力集中到對算法的認識和算理的深入探討上來。在實施課堂時,教師先借助日常生活購物情境導入加減法計算讓學生感受數學的實用價值。然后,以小組合作探究為主線,指導學生獨立發現加法進位法則和減法退位技巧,同時借助口頭表述和板書展示深化理解。練習環節中,教師們精心設計了層次清晰的練習任務,既有基礎性計算題又涉及與生活實際相結合的應用題,保證每一個學生在夯實基礎知識的前提下促進問題解決能力的提高。經過如此周密的教學設計后,不僅使學生熟練地掌握了萬以內加減法計算的方法,而且在邏輯思維和數學應用能力上也得到有效地訓練,為全面培養數學學科核心素養打下堅實基礎。
在“雙減”政策背景下,教師通過構建貼近學生生活實際、兼具趣味性與挑戰性的教學情境,可以引導學生深入探究數學問題的本質,發現數學規律,并在此過程中培養其觀察力、思考力及創新能力。
以“小數的加法和減法”教學為例,教師在運用情境創設教學法時,精心構建了一個“超市購物”的模擬場景。課前,教師備齊了多樣化的商品圖片及其對應的價格標簽(例如:鉛筆0.5元、橡皮0.8元、筆記本2.3元等),并將教室一角布置成了一個小型超市環境。上課期間,教師先放一段短小的錄像,讓學生們了解超市購物之基本過程,然后再請數位學生分別以顧客及收銀員之身份來模擬購物活動。購物環節,學生們需要根據商品價格和購買量算出總價,這個過程很自然就會涉及小數加減法運算。教師則在一旁細心觀察,并適時拋出問題,以引導學生積極思考并尋求解決方案。通過這樣精心設計的情境創設,學生不僅掌握了小數的加法和減法運算技巧,還深刻體會到了數學在日常生活中的實用價值,從而有效激發了他們學習數學的興趣與動力。
在“雙減”政策背景下,小學數學課堂需更加重視啟發式教學方法的應用,其核心目的在于培養學生的探索精神與自主學習能力。啟發式教學側重于引導學生主動進行思考,鼓勵他們發現并提出問題,進而自主解決問題,以此途徑來掌握數學知識并強化數學思維能力。
以《平行四邊形與梯形》教學為例,教學之初,教師可展示生活中的平行四邊形與梯形實例,例如,伸縮門、橋墩支撐架等,以此吸引學生的興趣與注意力。隨后,提出問題:“這些圖形有哪些共同特征?你能否使用尺子進行測量、動手繪制,進而探究它們之間的關聯?”這樣的問題設計旨在引導學生動手操作,通過測量、對比、歸納等實踐活動,自主探究平行四邊形與梯形的相關性質。在探究過程中,教師要及時地進行引導和反饋,促使學生大膽地提出假設,小心地求證,循序漸進地揭示平行四邊形的對邊相等、梯形有一組邊平行等核心性質。在課堂最后,教師需要組織學生共享和交流自己探究的結果,一起歸納平行四邊形和梯形的定義和性質,進而完成系統的知識建構。整個教學過程充分凸顯了學生的主體地位與探索精神,有效培養了學生的探究意識與自主學習能力。
“雙減”政策強調需減輕學生課業負擔并提升作業品質。據此,小學數學教學中,優化課后作業設計成為關鍵環節。此優化過程應著重考慮作業的針對性、層次性及趣味性,保證作業量適度、難度恰當,旨在既鞏固課堂所學,又促進學生思維拓展與能力提升。
以《分數的初步認識》教學為例,依據不同學生不同層次教師可以設計不同類型作業。拓展提升型作業,諸如“運用分數來表達你和家人的身高比例”或“用分數表示你一周內各天完成作業的時間占比”,這類作業旨在促使學生將分數知識與日常生活實際相融合,進而推動其思維拓展與應用能力的提升。合作探究型作業,例如“小組合作,運用分數來表示班級圖書角圖書種類的占比,并據此設計一份圖書分類統計表”,此類作業鼓勵學生通過合作學習、動手實踐等途徑完成任務,以此培養其團隊協作與問題解決的能力。經過一系列課后作業設計,不僅減輕了學生的課業負擔,還提升了作業的質量與成效,切實達成了減負增效的目標。
“雙減”政策的提出和落實,為小學數學課堂提供新的發展路徑,小學數學教師需要立足實際積極探索新路徑,通過精簡教學內容、扎實學生基礎、創設情境激發興趣、注重課堂啟發引導以及優化課后作業設計等策略,以發揮學生學習的引導者與合作伙伴作用,引導他們在實踐中探索、在探索中成長。
(作者單位:文水縣北張鄉西宜亭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