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業是數學教學的重要板塊,是學生獲得良好發展的助力。單元作業是單元教學的重要構成,是依據單元整體內容、單元教學目標以及學生學情,設計的學習任務集合。高質量的單元作業,既可以讓學生抓住單元重難點的同時構建知識網,還可以讓學生掌握學科思想方法與發展核心素養。根據日常教學實踐,教師開展單元作業設計步驟主要如下:一是梳理單元整體內容,二是明確單元目標,三是理清單元作業設計思路,四是創新單元作業內容形式,五是開展總結與反思。
一、梳理單元整體內容
《角的度量》屬于“圖形與幾何”領域“圖形的認識和測量”板塊內容。小學階段,關于“線與角”的學習由淺入深、螺旋上升的方式分為兩個階段編排。第一階段安排在二年級上冊,其編寫主要目標是讓學生初步認識線段,畫線段,初步認識角,利用三角尺上的直角辨認直角、銳角和鈍角;畫直角并用三角尺拼各類角,積累動手操作的經歷。第二階段是在四年級上冊第三單元《角的度量》,這一單元內容包括線段、直線、射線,角的概念,角的度量,角的分類和畫角五部分。同時,在部分內容中插入數角、拼角、折角、量角、算角等操作題。通過分析教材,關于“什么是角”,從靜態的認識,區分線段、射線和直線,到動態的線段的旋轉運動來認識角,以動靜結合兩個層面來加深對角本質的理解,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提高空間想象能力,形成初步的幾何直觀。關于“角的度量單位”,讓學生用小角度量大角到用量角器精準量角,經歷統一度量單位的過程,也就是被測量幾何體與測量單位進行比較的過程,感受度量單位的意義,感悟數學度量方法,逐步形成量感。關于“量角與畫角”,顯性要求上是對操作技能的形成,隱性要求上以量角感受度量的意義,建立學生的量感,幫助學生在實際生活中用定量的方法認識和解決問題;以畫角來對角的大小、形狀、位置進行感知,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谝陨戏治觯締卧木劢褂凇傲扛小焙汀翱臻g觀念”這兩方面核心素養的發展,為后續學習平行與垂直、三角形的內角和、三角形的分類等知識奠定基礎。
二、確立單元作業目標
單元作業目標是設計單元作業的根據。立足于新課程標準的基本要求,統整單元教學目標及重難點,兼顧學生的能力與素養,旨在提升學生的核心素養,為單元作業設計指明方向。因此,需教師緊抓核心素養,確定不同維度的作業目標,具體如下:1.回歸現實世界,能把握線段、直線、射線的聯系與區別;能結合現實世界,理解角的靜態和動態含義,了解銳角、直角、鈍角、平角、周角這幾種角的大小關系。2.了解量角器的結構,會正確使用量角器量角,知道三角板各個角的度數,并會用三角板畫30°、45°、60°、90°等一些特定度數的角,形成作圖技能,積累操作活動經驗。3.通過量一量、畫一畫、折一折、我測量、我發現、我想象等系列活動,深化“線與角”的認識,感受符號化、無限、類比、抽象等數學思想,發展抽象思維能力,逐步形成量感、空間觀念和幾何直觀。4.能結合現實情境,探究線段、直線、射線和角在生活中應用的價值,培養學生主動探究、主動思考的能力,感受生活中有數學,數學應用于生活。
三、創新單元作業內容形式
(一)設計情境式作業,建立空間觀念針對《跟著“角度”觀察世界》這部分單元作業內容,為幫助學生搭建常見角的表象,促進學生空間表象的建構,創設了三個真實的情境。一是觀察下面三幅情境圖:斑馬線、激光、地平線中的線,分別抽象成幾何圖形,通過畫“圖示”,說“特點”,起“名稱”,感受世界之千姿百態,感受線之婀娜多姿,在具體的情境中抽象出線的概念與性質,發現用數學的眼光觀察現實世界之美妙。二是創設情境活動:找一找生活中的角,創作活動角,以小組為單位,相互說說:哪里有角?什么是角?隨著角的大小的變化,角的名稱有怎樣的變化?它們之間又有怎樣的聯系?三是觀察鐘面上時針和分針所組成的度數,測量出鐘面上時針和分針所成角的度數,發現鐘面上的一大格是度數,想象12時15分的時候,分針與時針所成的角度。
(二)設計層次性操作作業,發展量感和空間觀念?!陡敖嵌取彼伎际澜纭愤@一部分,顯性目標是提升學生測量角度的技能,隱性目標在于發展學生的量感和空間觀念。其一,創設難度系數較低的題目,學生通過“量一量,比一比”的活動,鞏固量角的方法,在比較中感悟角的大小與兩角張開的大小有關,與角兩邊的長短無關,通過“量與比”的活動,深化學生對角本質的認識。其二,創設難度系數中等的題目,學生對現實世界里的物品的角度進行“估一估、量一量,談發現”的活動,對常用的直角三角板進行更深入的認識,在測量中發現同弧的圓周角度數相等,感受圖形角度之神奇的奧秘。其三,創設難度系數較高的題目,通過“折出新角度”的動手操作活動,讓學生思維發展邁向新高度。第(1)項活動:你能用一張長方形紙折出90°、45°、135°的角嗎?學生能基于前一個角度45°為后一個角度135°搭建支架,在平角180°上剪去一個45°的銳角得到135°的鈍角。第(2)項活動:將一張圓形紙張對折三次后展開,可以得到哪些度數的角?圓形紙對折一次,可以得到180°的平角;對折兩次,可以得到90°、180°、270°、360°的角度;對折三次,得到的角度增多,通過動手折疊與展開,化“抽象”為“具象”。學生就在不知不覺的層次性操作活動中,逐漸形成量感,發展升空間觀念。
(三)設計跨學科實踐性作業,提升量感和空間想象。例如,在《跟著“角度”創造世界》這一部分,設計了跨學科實踐性作業。活動1:一副三角板能拼畫怎樣的角?經歷“猜測——驗證——結論”的科學實驗探究過程。活動2:繪制一個鐘面、一顆五角星……經歷“觀察——繪圖——修正”的尺規作圖過程。活動3:小小研究員。收集材料,了解生活中的“最佳拍攝角度”“標準看書角度”“舒適的座椅傾斜角度”等,說說你的再認識。以上三項跨學科實踐活動,分別鏈接了科學實驗、美術繪圖、綜合實踐,學生可根據自身喜好進行選擇,有的喜歡動手拼拼擺擺,有的喜歡折折畫畫,有的喜歡“調查—研究—發現”,在這些活動中,不僅能鞏固學生的基礎知識、還能將書本的知識延伸至生活,學生能在現實世界中體會數學知識,從而為學生的量感的提升、空間想象的發展奠定基石。
【注:本文系廣州教育學會2021年教育科研課題“基于核心素養的小學數學單元作業設計與實施”(編號:202114300)研究成果】
責任編輯 徐國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