義務教育階段的培養目標明確指出:各門課程精選課程內容和組織形式,為學生留出探究學習的空間,保護好奇心,激發興趣。小學數學課堂教學要突出知識探究的過程,對學生的實踐探究能力和創新精神的培養具有非常重要的現實意義。在數學課堂教學中要以核心素養為導向,通過學生參與知識構建的探究活動,我認為可以從以下幾點來實施。
一、更新教學觀念——助力核心素養的落實
隨著《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22年版)》的實施,“聚焦核心素養”成為實施教學的基本原則,教師作為課堂教學目標的制定者和執行者,對素質教育起著關鍵作用。當前,大多數情況下的素質教育仍停留在淺層次、形式化層面上。首先,受教育傳統的影響。“以雙基為中心的雙基教學論;以注重基礎知識傳授,基本技能的訓練為主要的教學目標”教學有過輝煌的成果。其次是社會認同感的因素影響。“分數是學校的生命線”這句話,還是教育教學的指揮棒,教師不得不穿新鞋走老路,擔心走不好新路。第三,教師個人的因素。教師缺乏自我革命的思想,視野決定教學方式。當前,教師的工作繁重,沒有足夠的時間去研究教學,導致教師照本宣科。上述種種原因,都制約著教育的改革發展。
二、巧構“感知”情境——助力核心素養的基礎
學生接受新知的狀態時處于被動還是主動,常常取決于感知,感知可以誘發學生學習興趣,以及強烈的求知欲望。例如,在教學北師大版《分數乘法(三)》時,可用活教材的素材,如素材一:讀一讀,想一想,剩下的部分占這張紙條的幾分之幾?如:的列式是×=( ),借助紙條,回答這個問題不算難,一般的學生都能夠回答。對這個問題,通常的做法是叫成績較好的學生回答,揭示結果后結束。但我繼續把它拿來拓展,我還請中等生、學困生折一折,說一說自己的理解,以點帶面,特別是學習有困難的同學,更需要老師的引導和幫助,幫助學生提高學習的自信心,使全班同學積極參與到課堂教學活動中。
三、創設“感悟”條件——助力核心素養的形成
小學階段學生的思維以具象為主,核心素養的表現側重于意識,即基于經驗的感悟。教學要為學生創造學習條件,圍繞以“學生發展為本”的思想,開展教育教學活動。在教學中,教師往往為了節省教學時間,用講授代替學生的實踐探究,就達不到對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如在《分數乘法(三)》的素材二中,×=? 用一張長方形的紙折一折,想一想,再算一算。素材的目的就是要學生在活動中感知分數乘法的意義。為此,課堂教學必須面向全體學生,讓“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使全體學生獲得主動的發展。教學時為每位同學準備一張長方形的紙,讓大家通過折一折,想一想,畫一畫,感知和各是多少?×的結果又表示多少? 讓每位同學有紙可折,有事可思,通過“紙”上活動獲得探究過程的成就體驗。
四、預設充足時間和空間——助力核心素養的提升
“知識構建”是從未知到已知的思維過程。學生在經歷探究的過程中,獲得的不僅僅是數學知識,更重要的是數學的思想和方法,教學中,教師多給學生提供經歷的時間和空間,為學生學好數學積累豐富的數學活動經驗。在《分數乘法(三)》的素材二中探究分數乘分數的計算方法時,給學生預設充足的探究時間。如:×=?分數乘分數怎么算的?同學們要在探究的基礎上,積累經驗,最后形成技能。于是我先讓大家想一想:表示什么?又有表示什么?大家先用紙折一折,他們分別表示多少?×又表示多少?然后讓同學們畫一畫,同學之間相互交流,特別是要留給學生足夠的時間。在學習期間,特別要關注學習有困難的同學,對學習有困難的同學進行指導和幫助。 通過這樣切身參與探究的活動,每個同學都有明確的學習內容,也感悟到了探究的結果,這才是教學的目標所在,體現了教學的主體性、全面性原則,落實數學核心素養。
又如,在學習,《體積與容積》一課時,往往教師講代替學生學,省略了學生的探究學習的過程,學生對概念的理解容易混淆,導致達不到預想的教學目標。教學時我創設了這樣的一個情境,把大小、形狀完全一樣的兩個量杯放在桌面上, 然后往杯里倒入相同體積的水,然后,再拿出一個土豆,一個紅薯,請同學們做個實驗,先把土豆放入杯中,并思考:你發現了什么?和同學交流討論,得到水面升高了,說明土豆是占有一定的空間。接著再把紅薯放入杯中,你有發現了什么?說明了什么?學生在真實的情境中感知物體體積含義,知道物體都有體積,而且體積有大小,最后讓同學舉一反三,例舉身邊物體的體積和大小。學習容積時,為了讓學生理解“所能”的含義,我讓同學用兩個形狀、大小完全一樣的量杯,其中一杯裝滿,另一杯裝半杯,然后同學們觀察:哪一杯才是量杯所裝水的體積?大家暢所欲言,在矛盾中辨析,在比較中感悟,半杯水的體積不是量杯的體積,滿杯水的體積才是量杯的體積,即:容器“所能”容納物體的體積是容器的容積,掌握“所能”一詞的真正含義。
五、搭建交流平臺——助力核心素養的發展
數學語言是思維的工具,是核心素養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教學中,教師不但要給學生提供動手、動腦的機會,更要給學生提供動口說的機會。讓學生的思維在積極活躍、開朗的狀態下,敢說、感想,在合作中交流、討論;在展示匯報中分享、質疑、評價。常言道:心有多大,舞臺就有多大。教學中給學生搭多大的舞臺,學生就會有多大的收獲。給尖子生搭舞臺,尖子生有收獲;給全班同學搭的舞臺,全班同學才會有發展、提高。因此,如《分數乘法(三)》的素材二,在分享自己的學習感悟時,先讓優等生說×=?,計算方法是怎樣?然后再讓中等生說,×=?,計算方法是怎樣?并對照自己的折紙,說說具體的過程,如:是把一張紙平均分成4分,表示其中的3份,表示是把的部分平均分成4份,結果是整張紙的;最后讓有困難的學生說,除了說出折紙的過程外,指著剛才的折紙說具體,接著叫第二位、第三位……,使大家在內心形成計算分數乘法的共識。通過比較算式和結果數值之間的關系,歸納出一個合理的解釋分數乘法的計算方法。讓大家說出興趣,說出自信,把課堂變為大家學習的舞臺,讓學生感到學好數學,對自己不是太難,消除學習的自卑感,讓學生在內心樹立學習的自信心、自豪感。
責任編輯 邱 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