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設計一份符合新課標下數學核心素養要求和“雙減”減負提質要求、融合德育與跨學科教育、具有創新性與實踐性的單元作業,在倡導素質教育的今天,不是一件小事,也不是一件簡單的事,卻是一件非常值得教育工作者思考和實踐的事。筆者通過區級教師課題《小學二年級數學單元作業設計、布置與評價的行動研究》的扎實開展,從課題組一線教師的實踐經驗出發,總結和提煉了小學中低段數學單元作業設計的基本方法,供同行們借鑒、參考。
一、確定數學核心素養,明確教學目標
在設計小學中低年級數學單元作業時,首先要明確本單元所對應的數學核心素養要求和教學目標。這包括知識點掌握、技能培養、情感態度價值觀等方面的要求。明確核心素養要求和教學目標有助于教師針對性地選題和編制作業,確保作業內容與教學目標緊密相連。
例如,北師大版三年級下冊第四單元“千克、克、噸”主要認識質量單位千克、克、噸,感受1克、1千克、1噸的實際質量;掌握千克、克、噸之間的關系,并能進行簡單的換算;結合生活實際,解決與千克、克、噸有關的實際問題,感受質量單位在實際生活中的廣泛應用。
本單元屬于“數與代數”領域“常見的量”中的內容,與時間和長度的學習一樣,在質量單位的學習過程中,強調對質量的實際感受。特別注重借助熟悉的物品認識質量單位,積累直觀經驗;在具體的操作活動中體驗質量單位,建立質量概念,學會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
本單元的核心素養目標包括:培養量感。在真實情境、實際操作中估量、稱量,作出合理判斷,并加深對長度、質量的理解;提高運算能力。根據估量和稱量結果進行誤差計算,明晰運算對象和意義;培養推理意識,提升分析、比較能力。通過動手操作、觀察和比較、有條理地思考,給結論作出合理解釋;提高閱讀理解能力、應用意識、健康意識和表達能力。
本單元的作業目標可以定為:能合理估量、準確稱量常見物品的質量,建立質量概念,形成較好的數感和量感;結合現實生活,借助熟悉的物品、具體的操作活動,運用所學的數學知識和方法描述、分析、解釋實際問題;通過計算、記錄、簡單的推理解決問題,形成初步的應用意識,提高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二、選題要貼近生活,多學科知識融合
數學是從生活中來,又到生活中去的。為了讓學生更好地理解和應用數學知識,選題時應盡量貼近學生的生活實際,并可以用跨學科知識解決。例如,可以選擇與購物、時間管理、空間認知等相關的題目,讓學生在發現問題、解決實際問題中提升數學應用能力,同時還進一步發展言語智力、空間智力、音樂智力等多元智力和綜合素質。
“千克、克、噸”單元的作業設計,打通“數與代數”中多個知識點之間的橫向聯系,數數、加減法和除法、估算和計算、長度測量和質量稱量……學生動手(估量和稱量、估算和計算)、動口(音頻或視頻、記錄)、動腦(猜想和驗證、遷移和逆向思維)的機會多;滲透多學科知識:數學、語文(曹沖稱象的故事與口頭表達、書面表達)、健康(我的身高體重達標嗎);提交作業的方式可以是音頻或視頻、照片和書面。
“千克、克、噸”單元作業第二題是這樣設計的:
1.請量一量你的身高、體重,填寫表1。
2.小學生標準身高、體重對照表(見表2)。
對照標準,你的身高、體重達標嗎?如果達標,那么恭喜你!對于不達標的同學,你有什么建議?請寫一寫。
通過測量、稱量和閱讀、比較、分析,發現結論,運用數學知識解釋和解決現實生活中的問題,提高閱讀理解能力、應用意識、健康意識和表達能力。
三、強化基礎練習,增加趣味元素
針對小學中低年級學生的特點,作業設計中可以適當增加趣味元素,如設計成故事情境式問題、動手操作性實踐作業、問題調研等,或者設計一些有趣的數學小挑戰。提交作業的形式可以是視頻、錄音、拍照等。以此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提高他們完成作業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千克、克、噸”單元作業以紙質形式發給學生,全班學生獨立完成,學生自備秤、喜歡的3-5件物品、黃豆、軟尺(或卷尺)進行操作,并將操作的部分過程拍攝照片、錄制視頻(或音頻),將解答的過程填寫在作業紙上,照片和視頻提交到班級釘釘文件夾,作業紙上交老師檢查。
其中第一題是選做題“我的超強感知力”:
小朋友們,學習了“千克、克、噸”的內容后,你是不是覺得自己對質量的“感知力”上升了呢?快來試試吧。
請找出3-5件你喜歡的物品,掂一掂、估一估它們的重量,再實際稱一稱、算一算,完成下面的表3。
請拍攝兩張照片,記錄完成作業過程中的思考與實踐。提交到班級釘釘群文件夾《我的超強“感知力”》。
通過估量和稱量學生喜歡物品的質量,豐富學生學習的形式,提高學生動手能力,增強作業興趣;根據信息進行數學估算和運算,將知識運用到數學實踐中,解決“真問題”。
四、設計層次化作業,培養思維能力
為了滿足不同學生的學習需求,單元作業設計應具有層次性??梢愿鶕W生的能力水平設計不同難度的題目,讓每個學生都能在作業中找到適合自己的挑戰,實現個性化學習。
同時,數學作業不僅是知識的鞏固,更是思維能力的培養。因此,在作業設計中應適當引入一些需要學生運用數學思維解決的問題,如邏輯推理、空間想象等,以培養學生的數學思維能力。
發現學習、意義學習,遠遠比接受學習、機械學習更讓學生感興趣,受到學生喜歡。同時,也鍛煉了學生知識遷移,總結歸納的能力,提高了學生的抽象思維能力。
北師大版三年級下冊第四單元“千克、克、噸”單元作業設計整體思路是:在學生動手掂量、實際稱量的活動中,直觀感知質量單位,并融入加減法和除法的相關知識;在估算、計算的基礎上,學會解決質量相關的實際問題,并拓展和普及健康知識;在思考和記錄、驗證與展示的過程中,鍛煉邏輯思維能力與表達能力,實現學科滲透教育。
此單元共設計了估算、測量、計算等題目,難度由淺入深,有必做題和選做題。通過估量和稱量學生喜歡的物品的質量,豐富學生學習的形式,提高學生動手能力,增強作業興趣;通過數學估算和運算、測量和稱量、閱讀和比較、分析和推理,發現結論,運用數學知識解釋和解決現實生活中的“真問題”。
其中第四題是這樣設計的:
1.你聽過“曹沖稱象”的故事嗎?請你講一講,并錄制視頻或音頻提交到班級釘釘群文件夾《講故事“曹沖稱象”》。
2.曹沖稱象時用的石頭分8次才稱完,稱量的結果如表4(單位:千克)。
請問這頭大象有多少千克?合多少噸?
3.一粒黃豆能稱出重量嗎?試一試。
如何稱出一粒黃豆的重量呢?想一想??筛鶕?的提示進行稱量哦。
總之,小學中低年級數學單元作業設計最值得關注的地方是激發學生完成作業的興趣,培養學生的主體意識,養成良好的作業習慣,并在完成作業中鞏固知識,提高能力,培養良好的情感和價值觀。通過科學合理的作業設計,可以有效促進學生的學習和發展,提高他們的數學素養和應用能力。
責任編輯 龍建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