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古詩詞教學對語文核心素養培養的影響
高中語文學科核心素養包括“語言建構與運用”“思維發展與提升”“審美鑒賞與創造”“文化傳承與理解”四個方面。在語文核心素養視域下,古詩詞教學肩負更高層次的使命。其教學顯性目標就是要讓學生讀懂古詩詞的語言,與古人“交際”,在和古人的“交流中”了解歷史人情、時代風貌;隱性目標則指向“文化傳承與理解”,經典古詩詞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載體,是中華民族深沉的精神追求的積淀,集中展現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審美情趣、情感觀念和哲理價值。中學古詩詞教學,應注重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讓學生學會感悟古詩詞意境美、語言美和思想美,消化后建立文化自信,直至產生文化輸出。
二、如何建構中學古詩詞高效課堂
(一)合理運用多媒體技術。在信息化的時代背景下,多媒體技術應用于古詩詞課堂教學,優勢明顯。在古詩詞課堂教學中,教師應當適當運用多媒體技術,提高課堂的教學效率。筆者講授曹操名篇《短歌行》時,事先截取央視版(1994年)電視劇《三國演義》中“曹操在長江之上橫槊賦詩”的影像片段,播放給學生觀看。鮑國安老師的精彩朗誦加上演繹,使班上的學生看得津津有味,課堂學習興趣也一下子被觸發了。
(二)巧妙創設詩詞生活情境。例如,我在講授白居易《琵琶行》時,講到“千呼萬喚使出來,猶抱琵琶半遮面”兩句時。我便請一男一女兩位學生當場演繹這兩句詩描寫的畫面:在男學生連續叫了三次“姑娘,請出來相見”之后,女學生才慢吞吞地用課本擋著半邊臉顫抖著從教室前門門框后面探出半個腦袋來。學生哄堂大笑。我趁機提問學生,讓揣摩一下姑娘心里感受。學生有的說她害羞了,有的說她害怕了,有的說她欲拒還迎……雖然答案五花八門,但都言之有物言之有理,對文本有更多元的理解。
三、讓學生自主鑒賞詩歌
教參上對古詩詞的解讀往往是標準化的解讀,具有普適性。 但詩無達詁,對詩詞的解讀,因時因人而有歧異,往往見仁見智。例如,李商隱《無題·相見時難別亦難》,其主題歷來眾說紛紜,莫衷一是。常規教學中,老師教,學生學,學生只學老師教的,很容易造成學生思路狹窄,對詩歌的探究淺嘗輒止。因此,我們不妨嘗試將學習的主導地位還給學生,由學生自主對文本進行鑒賞、解讀。我做了以下的嘗試:首先,將教學內容分成“意象采擷”“意境營造”“主題探究”“藝術風格”四大板塊,再將班級學生相應分成四個小組,各小組自由選擇板塊,分組討論、探究,形成觀點,再推薦代表走上講臺為其他同學授課,其他組別同學在聽課過程中有異議的進行補充或質疑。學生們用積淀的詩歌素養對文本進行了自由解讀。既充分尊重了其學習的主體性,也在合作探究和討論爭辯中挖掘了詩歌的內涵,開拓了視野,加深了對詩歌的理解,也收到良好的效果。
四、鼓勵學生改編文本
很多詩詞,特別是敘事詩詞,往往具有很強的畫面感或者完整的故事性,故可以在課堂上讓學生對詩歌進行改編,把詩歌改編成課本劇或小故事,甚至讓學生把故事演繹出來。在演繹的過程中,既豐滿了文本中人物的形象,也讓學生更好地體味作者的情感和意圖。我曾讓學生把《氓》,改編成一個情景劇,在課堂上演繹。扮演“氓妻”的那個女學生還給自己加了戲。在故事結尾時,“氓妻”突然抬起腳,假裝踹了抱著她小腿的“氓”三腳,還罵罵咧咧道:“死渣男,老娘我要休了你。”一句話,幾個簡單的動作,一個自立自強的女性形象便躍然眾人眼前,帶來的視覺、聽覺沖擊遠勝于教師語言上冗長的教說。
五、鼓勵學生進行詩歌寫作
古詩詞教學所承擔的教育任務主要是內化教育。所謂內化教育,就是通過教育客體的施教,促進教育主體思想與情感的統整、改變、形成。學生在詩歌學習的過程中通過接收消化、生成觀點、外化應用三個認知層次來完成教學任務。學生在詩歌教學中學到了什么,學得怎么樣,最終還要看他們外化輸出了什么來作為一個評判標準。教師可以立足課本文本的內容、主題,讓學生進行模仿創作,舉行“同題詩會”寫作活動,鼓勵學生當堂或課余進行古詩詞習作,選取部分優秀作品在課堂上進行點評。當然,對學生作品要求不宜過高,以鼓勵為主。學生通過自己寫作,一來加深了對文本的理解,二來又融入自身的情感、思想、體驗,形成二次解讀二度創作,獲得成就感,進一步激發學習動機,提升語文核心素養,一舉多得。
責任編輯 邱 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