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課程啟動以來,為達到新《課程標準》所強調的提高學生綜合運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培養學生學科核心素養、在教學過程中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等目的,學校著力推進“雙新”示范建設,依據課程核心素養,改變教師備課理念和課堂教學模式。教師從學科核心素養和學情出發,設置教學目標;圍繞教學目標,設置教學活動過程,開展具體的教學活動;將教學活動與教學評價相融合,讓教學評價對標教學目標,引導學習活動,達到以評促教、以評促學的目的,從而達到“教學評”一體化循環發展,共同提升學生的關鍵能力和學科核心素養。
一、研析目標學情,依情定目標,找準“教-學-評”一體化融合的關鍵點
恰當、指向明確、可操作性強的教學目標是實現“教-學-評”一體化融合的關鍵點。鑒于教學目標額導學、導教、導評功能,學校組織各學科各年級教研中心組集體研析課標和新高考評價體系,明確新課標對學生的要求;調研學情,明晰學生已掌握和本階段要掌握的學科素養、關鍵能力和核心知識;研讀教材,深入挖掘文本。定期將研討成果面向全體教職工分享交流,集思廣益,制定指向學科核心素養、關鍵能力和系統化知識的教學目標,找準教學目標、學習任務鏈、評價任務之間的關鍵點,實現把“教-學-評”一體化貫穿教學全過程的高效課堂。
二、細化教評任務,依標定設計,突破“教-學-評”一體化融合的障礙點
“教-學-評”一體化初衷在于在教學過程中,評價教師教學目標是否落實“雙新”理念、教學過程中是否給學生提供足夠多的支架來引導學生達成素養目標、學生是否能通過教學活動和任務鏈來達成目標、已達到目標中的哪一層次,從而達到以評促教,以評促學的目的。因此,評價任務必須貫穿于教學活動全過程,緊密融合教師的引導和學生的學習,融合具體情境化教學、項目式學習、學習任務等具體教學活動,成為教學的有機組成部分。多主體多形式的評價,便成了“教-學-評”一體化理念在高中課堂實踐的基本途徑。在課堂上要融合教學活動和評價任務,保障兩者的一致性,共同服務于教學目標,就必然要圍繞教學目標同步展開教學設計和評價設計,即把教學活動分成學習活動欄和評價任務欄。學習活動欄圍繞教學目標展開,教師根據學生的最近發展區出發,為學生的素養和關鍵能力的發展、核心知識的積累和系統化設計任務鏈、創建學習情境、開展項目式活動,并為學生完成任務搭建支架,提供展示個人素養和學習結果的舞臺,達成學習理解、應用實踐、遷移創新三個層次的教學目標。相對地,應規劃好評價任務,對應學習活動,適時穿插,通過教師點評、學生自評、學生互評來豐富評價主體,通過細化評價標準、評價量表、雙向細目表等形式來豐富評價形式,適時評價學生在閱讀、書寫、朗誦和其他口頭表達活動中學生的表現,也在評價中引導學生構建知識體系、培養關鍵能力、涵養核心素養,展示學生的思考過程和結果,實現對學生學科知識認知與整合、學科思維方式方法運用及品質表現的準確診斷。
三、明晰評價標準,依評定目標,實現“教-學-評”一體化融合的循環點
評價標準可以反映學生達到的水平,是教師收集、了解、總結學生情況,再推進學生發展的重要參照,也是學生觀照自身在整體學習過程和同伴中所處的位置、明確成長方向的重要參照。它在教學過程中起到持續激發學生學習、規整教學方向的作用。評價標準的制定需要保障“教、學、評”融合整合,確保從“教、學、評”到“再教與學”的順利銜接。因此,評價標準的明晰不僅需要全體科組教師集思廣益,也要鼓勵學生主動參與。借助制定修改評價標準及其量化表和細目表,學生可以在學習過程中明確清晰學習的要求。借助自評、互評和教師的點評,學生可以不斷修正自己的學習進度、調整自己的學習習慣,從而認識自我、提升自我。
師生互動式課堂及依此產生的評價標準,促使師生將目光放在學生的能力提升、素養涵養上,教學與課標一致,評價與學習同步,教師可根據過程性評價結果及時調整教學策略,改進教學方法,提高教學效率,助推“再教與學”的循環,使學生的核心素養實現螺旋式提升。
責任編輯 邱 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