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分析了自古以來對教師的稱謂的內涵,闡述了新時代的教師師德、師風和師道的主要內容,即應當具有至誠報國、樂教愛生、樂于奉獻的師德,應當具有獨立之人格、自由之精神的風骨和文質彬彬的風度等師風,應當具有志于道、修于道、行于道的師道。
關鍵詞:教師的稱謂;師德;師風;師道
從古至今,教師的稱謂特別多,如夫子、先生、宗師、師傅、教授、學博、講郎、園丁、人類靈魂的工程師等。這些稱謂體現了社會對教師的尊敬愛戴,同時也賦予了教師崇高的光榮感、使命感,也蘊含著對師德、師風、師道的標尺,是每一個為師者要努力踐行的行為規范。下面,從教師的稱謂談談師德、師風、師道的建設。
一、從“夫子”到“園丁”的稱謂賦予了師德的標尺
“夫子”是孔子的門徒對孔子的尊稱,如“孔夫子”,“孔夫子”是“至圣先師”,后來,夫子成為人們對教師的尊稱。古代凡是被稱為“子”的,都是有理想、有擔當、有學問的人,如孔丘稱為孔子,老聃稱為老子,孟軻稱為孟子,荀卿稱為荀子,孫武稱為孫子等。“園丁”是當代人們對教師的尊稱。俗話說“好花要靠園丁育”,園丁要呵護幼苗的成長,給幼苗培土、灌溉、除草、施肥,用心栽植,讓幼苗茁壯成長,作為園丁的教師承擔著培育學生健康成長的重大職責。
教師的職業特性決定了教師必須是道德高尚的人群。合格的教師應該是道德的合格者。好教師應該是以德施教、以德立身的楷模。師者,為師亦為范,學高為師,德高為范,教師是學生道德修養的鏡子。從“夫子”到“園丁”,從一個側面賦予了教師的師德標尺,這個標尺包括如下幾個方面。
一是要有至誠報國、造福大眾的理想追求。《論語·公冶長篇》記載了孔子與弟子討論人生志向的一段話,孔子提到他的志向時說,要讓“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懷之。”這就是“讓老年人都得到安養,使得朋友都相互信賴,使青少年都得到關懷”。孔子的境界是社會大同的境界,一個教師要達到優秀的標尺,必須樹立為黨育才、為國育才的遠大理想和追求,不能停留在“混口飯吃”的層次上,這樣才能有不竭的動力和力量源泉。
二是要有樂教愛生、甘于奉獻的精神。孔夫子對學生的關愛不但溢于言表,而且付諸于行動。孔子有弟子三千,特別優秀的有七十二人。孔子不但傳授學生以學問,還教學生如何做人,他對學生充滿著深厚的感情。教育家夏丏尊把教育比喻為掘地,挖出千只形狀的池塘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池塘里必須有水。他說,教育上的“水”是什么?就是情,就是愛。教育沒有了情和愛就成了無水之池。教師對學生有情和愛,就會給予學生無微不至的關懷。作為“夫子”和“園丁”,還要充當甘為人梯的角色,要有無私奉獻的精神,如李商隱詩句中所說的“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教師要有春蠶的執著、堅貞和奉獻的精神,要“捧一顆心來,不帶走半根草去”。教師做的是培養人的工作,與其他職業有極大的不同,需要花費更多的心血、智慧和汗水。教師對每一個學生要有關愛之心、理解之心、尊重之心、平等之心,不放棄任何一個學生,讓學生能夠健康成長,成為合格的人才。
三是言為士則、行為世范的情操。教師是學生的一面鏡子,教師的一言一行對學生具有示范的作用,教師要有仁愛的道德情懷,有“言必行、行必果”的誠信,有遵守約定的契約精神,有遵規守紀的規則意識,有嚴于律己的自律、自省精神等等。用“人師”人格美的光輝,燭照學生的人生之路。
二、從“先生”到“師傅”的稱謂賦予了師風的標尺
“先生”一詞來自于《禮記·玉藻》:“(童子)無事則立主人之北南面,見先生,從人而入。”孔穎達疏:“先生,師也。”近代我們常把教師尊稱為“先生”,后才把教師的稱謂定為老師,并一直沿用至今。“先生”包含著人們對教師的敬仰,也體現了教師的風范。“師傅”一詞,原本是太師、太傅等官職的合稱,其職位是負責教習太子,所以師傅也成為教師的代稱。古代常說:“一日為師,終身為父。”這既是說學生要尊重老師,也指出了老師要承擔教育學生的職責。有什么樣的師風,就會有什么樣的學風、校風。教師要用良好的師風影響帶動學生。教師要努力成為“大先生”,即有遠大的理想、寬大的格局、弘大的氣量、博大的學識。先生和師傅的稱謂都對師風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一是要有風骨。像陳寅恪先生所說的具有“獨立之人格,自由之精神。”不盲目崇拜和迷信權威,敢于質疑,有傲骨但沒有傲氣。以“我愛我師,但我更愛真理”作為座佑銘,堅持對真理的追求,堅持學術的品格,以勇于窮、通、變、久的精神,養成求真務實的學風。要扎扎實實地做學問,耐得住寂寞,吃得了苦頭,以“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的勁頭和韌性,在教學、科研上走出一條新路。
二是要有風度。風度是一個人的言談舉止的儀態,是一個人的修養和氣質的自然流露。教師的風度體現為優雅的談吐,站在三尺講壇上侃侃而談、風度翩翩;體現為得體的打扮,整潔端莊;體現為灑脫的舉止,對外有分寸,對內有克制。不但具有科學的教學方法,而且具備富有魅力的個性。
三是要有風范。這個風范是具有大智慧、大視野、大格局;是具有勤奮好學、終身學習的恒心;是求是創新,以人文日新的精神,追求止于至善的境界;永不松懈地追求以達到師魂與育人的完美境界,做到自尊而不自大,自信而不自卑,自主而不自以為是。
三、從“宗師”到“人類靈魂工程師”的稱謂賦予了師道的標尺
“宗師”,原為掌管宗室子弟訓導的官員。《漢書·平帝記》中寫到“其為宗室自太上皇以來族親,各以世氏、郡國置宗師以糾之,致教訓焉。”“人類靈魂的工程師”是新中國成立以后,人們對教師的稱謂。商有商道,師有師道,踐行師道有如下的要求。
一是要“志于道”。孔子在《論語·述而篇》中說道:“志于道,據于德,依于仁,游于藝。”孔子在這里說的“志于道”就是以尋道為追求。道是世界萬物的本源和運行規律,包括天道、地道和人道。志于道,就是立志為追求真理,尋找自然規律和人類社會的發展規律而奉獻一生。而以德為依據,以仁為憑據,活動于六藝之中,則要尊重學生的成長規律,要尊重每個學生獨特的個性,因材施教,以“得天下英才而育之”為人生最大的快樂,把教師的職業作為崇高的事業,弘揚大道、正道,以擔當的精神和使命感,從事教育事業,克服職業的“疲倦感”、焦慮感和惰性。
二是要“修于道”。《中庸》一開篇就說,“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韓愈在《師說》中也說:“古之學者必有師。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作為教師,要把傳道作為首要任務。今天,我們處于知識經濟時代和信息化時代,科技進步突飛猛進,日新月異,知識更新換代的速度加快,要求教師也要及時地“充電”,更新自己的知識結構。特別是面對學科大融合的發展趨勢,更是要求教師要博學、審問、篤行,從博到約,從約到專。過去常說要給學生一杯水,自己必須有一桶水,今天,教師僅有“一桶水”是不夠的,必須要有“水龍頭”,讓知識不斷地更新,有智慧源源不斷如涌泉般而出,有了源頭活水才能勝任今天的教學。為此,教師要勤于學習,善于學習,終身學習,在實踐中修煉、提升自我,增加具有適應未來發展需要的本領和能力。
三是要“行于道”。明道、修道是行道的前提,行道才是明道、修道的落腳點。教師在教學活動中要身體力行,率先垂范,作出示范,用認真、守時、勤奮、節儉、敬業、創新、仁愛、愛國等品德影響學生,做到知行合一,努力成為學生個性特長的發現者,人格光輝的塑造者,讓學生學會為人處世之道、能學善思之道、善于創新之道。
教師是立教之本、興教之源,我國教師群體規模龐大,各級各類專職教師超過1800萬人,這樣的隊伍需要中國精神、中國道德的引領,教師的稱謂對教師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賦予了他們特定的社會角色。教師是人類靈魂的塑造者、品德的示范者、智慧的傳授者、無私的奉獻者、快樂的教育者、終身的學習者,期待廣大教師努力做新時代的“大先生”,鍛煉“躬耕教壇,強國有我”的理想抱負,牢記為黨、為國育人的初心使命,不斷提升自己,化育學生,真正成為一名使黨和人民滿意的“四有”好教師。
責任編輯 錢昭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