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兵是指擔負軍事工程保障任務的專業兵種,一般由工兵、舟橋、建筑、工程維護、偽裝、野戰給水工程等專業部隊、分隊組成。
人民解放軍工程兵最早可追溯到南昌起義。當時以黃埔軍校工兵科第5期畢業生為骨干的國民革命軍第11軍第24工兵營和第20軍工兵營,參加了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八一南昌起義。從此,工兵跟著中國共產黨轉戰南北。
從1930年起,紅軍的方面軍、軍團、師和團,都相繼成立了工兵分隊。1930年10月7日,紅1軍團在江西吉安以安源煤礦工人為主體組建了工兵連,毛澤東總政委和朱德總司令參加了成立大會。
1950年12月,中央軍委在北京組建了工兵領導機關,統一了全軍工兵部隊的編制和序列,各大軍區也成立了工兵領導機構。從此,工兵成為解放軍陸軍中的一個重要兵種。
1955年8月,工兵領導機關改為工程兵領導機關,陳士榘任司令員。
1964年至1965年,中央軍委批準工程兵增加到33萬人。到1965年底,工程兵建筑部隊已經發展到4個建筑師,3個支隊,19個工區,1個工程技術總隊,114個團,共計49萬人。
1982年8月,軍委工程兵被撤銷,成立了總參工程兵部。1992年9月1日,總參工程兵部被撤銷,成立總參兵種部(后改為軍訓和兵種部)工程兵局。2016年1月,總參軍訓和兵種部工程兵局被撤銷,工程兵歸屬陸軍領導機關。
解放軍工程兵歷史上英雄輩出,在戰爭中發揮了其他兵種難以替代的作用。
在《中國人民解放軍將帥名錄》中,有一位工兵專家被授予少將軍銜,他就是解放軍唯一工兵出身的開國將軍王耀南。
1911年11月19日,王耀南出生于江西省萍鄉縣上栗鎮一個鞭炮世家,從小就學會了制造黑火藥、鞭炮和煙花技術。1921年,王耀南到安源煤礦和父親、祖父在礦井下當爆破工,是坑道掘進和爆破的行家里手。1922年9月,在安源參加共產黨領導U2BUZHEe1GqOKe8cpcim9+dYFFH1G6ikSKa3ApXEO78=的安源煤礦工人大罷工。1927年9月11日,參加毛澤東組織的秋收起義,擔任工農革命軍第1軍第1師第2團爆破隊副隊長。1927年10月,跟隨毛澤東上井岡山。1928年8月,參加黃洋界保衛戰后,王耀南調特務營任排長。1930年6月,朱德命令王耀南組建紅軍第一個工兵連。1933年3月,紅1軍團軍團長林彪和政治部主任羅榮桓推薦王耀南任紅軍公略步兵學校工兵主任教員。1934年5月,紅軍大學校長劉伯承推薦王耀南擔任中華蘇維埃共和國防御作戰工程保障總負責人。同時,經紅軍總政委周恩來同意,中共中央負責人博古批準,共產國際代表、紅軍軍事顧問李德宣布任命王耀南為軍委作戰科科員兼軍委工兵營營長。從此,王耀南一步步成長為人民軍隊的“工兵王”。
先從王耀南第一個美稱“爆破王”說起。1932年1月,王耀南率工兵連參加贛州城攻堅戰。根據陳毅的指示,王耀南負責指揮工兵連挖掘10余條坑道,炸開了贛州城。
1933年11月,紅3軍團進攻國民黨軍盧興邦騎兵旅,該敵依托城高墻厚作掩護,福建沙縣城屢攻不克。關鍵時刻,王耀南率總部工兵連馳援。隨著一聲轟隆巨響,城墻被炸開,紅3軍團沖進城內,全殲敵兩個團。戰后彭德懷親自授予王耀南二等紅星獎章。
1936年3月,紅軍東征,山西軍閥閻錫山部派鐵甲車沿富家灘至南關巡邏,阻止紅軍東進,紅1軍團軍團長林彪命令工兵連連長王耀南率工兵炸毀了鐵甲車。王耀南還帶領工兵連指導各師搗毀同蒲鐵路和沿線的車站建筑和設施,并帶工兵炸毀兩個火車頭,使同蒲鐵路徹底癱瘓。
全國抗戰爆發后,王耀南在八路軍115師擔任工兵主任兼師直屬工兵營營長。著名的平型關大捷,也有王耀南工兵部隊的功勞。1937年11月,王耀南奉115師師長林彪命令,阻止日軍在同蒲鐵路的軍運,他帶領工兵營在一個多月的時間炸軍列28次。
1940年百團大戰時期,八路軍129師386旅旅長陳賡率部強攻榆社縣城。攻城未開始,日軍被狗吠聲驚動開始射擊,奇襲最終變成了強攻。盡管占有人數優勢,但缺乏攻堅武器,3次強攻均沒有成功,傷亡巨大。
當準備第4次強攻時,工兵主任王耀南提出要一口棺材,眾人不解。王耀南說:“我要棺材是用來裝炸藥的,把棺材運到城墻下,炸開城墻?!?/p>
為了選擇爆破點,王耀南讓戰士花了一天時間挖坑道,從城西北角的中學一直挖到了碉堡的下面。但裝炸藥的棺材沒有找到,只找來了一個大木柜,裝好炸藥后,運進坑道碉堡下面。隨著轟隆一聲巨響,日軍的碉堡被炸了個底朝天,八路軍突擊隊得以順利攻進中學內部,全殲日軍。
1943年10月31日,在黃永勝部配合下,王耀南率部襲擾保定,攻擊火車站,炸毀坦克3輛,炸毀軍列9列,搗毀了火車站。
1947年11月,解放軍第1兵團兩打運城不克,晉察冀軍區副司令員兼第1兵團司令員徐向前調軍區工兵主任王耀南負責用坑道爆破的戰術攻破運城,以后又用此法攻打臨汾、太原……
這些輝煌的戰績,使王耀南“爆破王”的美稱名正言順。

再說作為“架橋王”的王耀南。1929年2月,朱德命令排長王耀南帶人在會昌附近的湘水架橋,架設成功,此為紅軍第一次架橋。1934年10月,王耀南指揮工兵部隊在長征出發地江西于都河架橋,此橋成為紅軍長征路上第一橋。紅軍突破敵人第四道封鎖線,進至湘江岸邊,王耀南率工兵營擔任守衛和維護湘江浮橋的任務。守橋到最后一日,敵先頭部隊一個連試圖偷襲紅軍渡江指揮部,王耀南率部吸引敵人的火力,掩護總政委周恩來安全過了江。
1934年12月,紅軍在貴州江界河等渡口被烏江所阻,時任軍委工兵營營長的王耀南,在水流速度超過每秒2米,沒有渡船和設備的情況下,率工兵砍伐竹子扎多層竹排,架成浮橋。紅軍總參謀長劉伯承給其嘉獎。
1935年初,紅軍長征在四渡赤水戰役時,又遇到架橋難題。紅軍總參謀長劉伯承幽默地對毛澤東說:“只要王耀南有煙抽,紅軍沒有過不去的坡。只要王耀南有酒喝,紅軍沒有過不去的河?!奔t軍四渡赤水,為擺脫敵人的圍追堵截,王耀南指揮工兵先后架起10座橋,獲全軍通令嘉獎。毛澤東興奮地稱贊他是“工兵專家”。
在強渡大渡河時,王耀南帶領工兵連冒著敵人炮火在鐵索橋上搶鋪橋板,為大部隊前進鋪平了道路。
紅一方面軍長征路上渡過大河22條,均由王耀南擔任渡河現場總指揮,成功架橋,使紅軍渡過難關。
王耀南也被譽為“地雷王”。1939年,八路軍129師師長劉伯承將王耀南調到129師任工兵主任。王耀南在129師工作期間提出“地雷戰”戰術,帶領工兵試制黑火藥、土地雷,并進行“地雷戰”演示,解決了制式地雷昂貴,難以普遍應用、推廣問題。八路軍副總司令彭德懷觀演后,讓王耀南向參謀長左權匯報“地雷戰”戰術和推廣“地雷戰”建議。左權認為王耀南建議非常好,同意他先帶一部分地雷在涉縣、遼縣、黎城、襄垣、沁縣等地打幾場小型示范仗,然后總結推廣,并指出不光在八路軍總部特務團推廣,還要在全軍部隊甚至游擊隊中推廣。王耀南的地雷“試驗仗”取得驚人的成果,炸得日偽軍心驚膽戰。
1941年2月,彭德懷命令王耀南負責構筑黃崖洞兵工廠防御工程,并且批準他大規模地使用地雷和構筑大量永久工事的方案。王耀南組織工廠研制和生產了大量地雷、滾雷、土水雷等土裝備,并提出“在廠區布地雷陣打擊進入兵工廠敵軍”的方案。王耀南為了節省制雷成本,還提出了鑿石頭做雷殼,造最便宜地雷的方案。此時,王耀南的“地雷戰”戰術基本成型。
王耀南的“地雷戰”方案完善后,彭德懷指示他在八路軍和游擊隊、民兵中推廣“地雷戰”,牽制日軍對根據地的進攻。王耀南集訓部隊官兵和游擊隊、民兵,教他們搞火藥和引信裝置;指導縣、鎮作坊制造地雷。他還指導民兵、游擊隊如何擺地雷陣打擊日軍;演示如何設法讓日軍踏雷。
他還通過上級發出訓令:只有當確實看到日軍的行動方向才能安裝地雷的擊發裝置。這是“地雷戰”戰術非常重要的一條,解決了誤炸自己人的問題。
在掌握“地雷戰”戰術后,一名民兵在一次戰斗中埋設地雷炸死了日軍大佐和少佐各一人,引起轟動。
1941年冬,晉察冀軍區司令員聶榮臻知曉“地雷戰”的驚人戰果后,向朱德總司令請調王耀南到晉察冀推廣“地雷戰”。王耀南奉命前往,先給聶榮臻介紹了日軍的探雷器,又介紹了探雷器的工作原理和性能。接著,他提出把地雷的起爆裝置和老鼠夾子相連接,用馬尾當絆索等辦法反擊日軍排雷,“地雷戰”反擊戰法進一步大顯神威。
“地雷戰”在八路軍和游擊隊、民兵中遍地開花,在敵強我弱的抗日戰爭中為人民戰爭創造了一個驚天地、泣鬼神的戰法。

王耀南的“地道戰之父”這個美稱,據說是朱德總司令賦予的。王耀南調到晉察冀軍區任工兵主任后,在推廣“地雷戰”戰術的同時,提出了“地道戰”,以保障抗日軍民在敵后的大平原地區能夠立住腳。王耀南在冀中軍區深入調查研究后總結出“地道戰”戰術:利用村落改造地形,把村民已經在地下連通的菜窖、蛤蟆蹲(小地道)進行改造,將這些只能藏人的原始地下通道改造成可以防毒、防水、防挖,可以藏,可以打,村內村外連成一片的戰斗地道。
“地道戰”解決了平原地區軍民打、藏、養的問題,增強了冀中黨委、軍區執行中共中央和總部堅持冀中根據地指示的信心。1942年3月20日,冀中軍區根據王耀南的要求發出訓令,命令冀中全區軍民挖地道,改造村莊,開展“地道戰”。從此,人民戰爭又增加了一種新戰法,使平原敵后的抗日斗爭得以持久穩固地發展壯大。
最后說一下“構筑王”。1934年第五次反“圍剿”時,王耀南提出加強防御工事的方案,抵御敵火炮轟擊。他率領工兵挖掘示范坑道,并返回瑞金向博古和李德作了匯報,他們同意了他的建議。在隨后的高虎垴防御戰中,紅軍與敵軍的傷亡人數比,由廣昌戰役時的5∶2變成1.3∶3。戰后,經彭德懷報請,王耀南榮獲三等紅旗獎章。
1941年,八路軍特務團300余人利用王耀南組織指揮建造的黃崖洞兵工廠防御工事,抵抗了日軍6000余人的攻擊,書寫了抗日戰爭史上八路軍與日軍傷亡1∶8的奇跡。王耀南“構筑復雜工事”的戰法后推廣到全軍。
從1951年到1952年,志愿軍司令員彭德懷3次命令王耀南到朝鮮負責解決志愿軍的防空和防重炮問題。王耀南根據平原地道戰的戰術,提出“山地坑道戰”的戰術,解決了志愿軍防轟炸和防重炮的問題,在鞏固志愿軍三八線的山地防御戰中起了極其重要的作用。1953年7月朝鮮停戰協定簽訂后,整個三八線附近的山體已經基本被掏空,徹底解決了一線山地部隊的屯兵、養兵、作戰進攻與作戰防御問題,甚至可以抗敵重磅炸彈和200毫米口徑重炮的轟擊,志愿軍每日每個軍陣亡人數由80人降為2~3人。地下坑道被志愿軍部隊譽為“打不垮、炸不爛的地下鋼鐵長城”。
由于戰功卓著,1939年,王耀南任八路軍129師工兵主任,后又歷任團長、旅長、軍分區司令員、綏遠軍區參謀長、大軍區工程兵主、軍委工程兵司令部副參謀長、工程兵副司令員等職,1955年被授予少將軍銜,成為開國“工兵將軍”。
20世紀60年代初,根據解放軍總參謀部指示,王耀南組織作家和藝術家將抗日戰爭中的“地雷戰”和“地道戰”戰例改編成有故事情節的軍事教學片,他擔任領導小組組長、軍事顧問、軍事指導。1962年電影《地道戰》《地雷戰》公演,使這兩種戰法家喻戶曉,喜聞樂見。
1984年11月3日,王耀南逝世,享年73歲。
1945年3月的一天,安陽縣曲溝日軍據點中的一座大碉堡中,機槍噴射著兇猛的火舌,阻擋了八路軍太行八分區部隊的進攻,只得固守待援。關鍵時刻,工兵排排長柴學久率領爆破班穿過日軍密集火網,一舉將碉堡炸毀。突擊部隊蜂擁而上,全殲了日軍。戰后,柴學久被八路軍太行軍區第八軍分區授予“獨臂爆破英雄”稱號。
1921年,柴學久出生在河北省邢臺西嶺村一個窮苦的農民家庭,早年父母雙亡。1938年,17歲加入了八路軍冀西游擊隊。1940年,加入了中國共產黨。不久,組織上送他去中國人民抗日軍政大學學習。1942年7月,他從抗大學員班畢業后,上級又送他入太行軍區工炮大隊工兵隊,學習爆破專業。同年10月,柴學久在贊皇一帶訓練民兵,在給民兵講課時不慎被炸傷,失掉了右臂,從此成為“獨臂工兵”。

雖是獨臂,但柴學久比雙臂人還厲害。尤其在成為“獨臂爆破英雄”后,柴學久創造了一系列工兵的輝煌戰績。
1945年8月,抗日戰爭勝利前夕,全國開始對日作戰大反攻。柴學久所在的太行部隊向豫北方向挺進,在清化城與日軍展開激烈戰斗,消滅日軍1300余人。清化城就要解放,可剩下的百余名日軍躲在西北角一座巨大堅固的碉堡內垂死掙扎,部隊打了一天一夜,仍未能消滅這股日軍。
關鍵時刻,柴學久主動請eGiY7FZDemNKCEgDz3hkrw==纓,組織了一個爆破小組,前去炸碉堡。首次出擊,因日軍碉堡過于堅固,爆破組只將碉堡炸開一個小的缺口,對碉堡內的日軍殺傷不大。日軍火力間斷了片刻,又瘋狂地掃射起來。
柴學久見首次爆破沒有成功,仔細觀察地形,靈機一動,帶著爆破小組爬到附近屋頂上,將炸藥包和手榴彈綁在一起,居高臨下一口氣向碉堡內扔了十幾個。頃刻間,碉堡內接連響起爆炸聲,躲在碉堡內的120余名日軍全部喪生。戰后,黨中央向攻城部隊發來賀電,《新華日報》以《斬斷道清線,解放清化城》為大字標題,發表了反攻的勝利消息。在祝捷大會上,部隊領導機關號召全軍向“獨臂爆破英雄”柴學久學習。
解放清化城后,擔任工兵連連長的柴學久接著參加了焦作城攻堅戰。焦作是一座防守嚴密的城市,外圍是電網,第二層是外壕,第三層是外城墻,城墻外還有敵人的碉堡群。電網和外壕間每隔100米一個探照燈。八路軍由游擊戰轉入攻堅戰,缺少經驗,不僅沒有大口徑火炮,連迫擊炮炮彈也不足。
柴學久隨團指揮員觀察了敵人的防御陣地后,心中琢磨,要攻焦作,第一個障礙是敵人的電網。當時柴學久正患瘧疾,便帶病戴上橡皮手套進行了用鍘刀砍電網的試驗,一刀砍下去,電網上火星四射,不僅沒把電網砍壞,鍘刀的刀鋒還被電火花燒卷刃了。
鍘刀砍電網的辦法不行,柴學久又想到電網內還有敵人埋下的地雷,破了電網不掃除地雷,攻擊部隊還要受很大損失。柴學久經過思考,創造出一種威力大的爆破筒,試用后,能把電網破壞掉。接著,他又發明了一種“刀把鉤探雷器”。這兩種作戰武器制成后,他親自示范給指戰員看,并講明了電網和掃雷的原理,消除了大家的顧慮。
攻城的命令下來后,柴學久親自擔任爆破電網的任務。他把手表和錢都交給了首長,說:“如果我犧牲了,這是我向黨交的最后一次黨費。我相信黨是不會忘記我的!”
夜晚,攻城戰斗開始了。柴學久帶著兩名戰士,背著他自制的爆破筒,鉆進了莊稼地,冒著敵人密集的炮火,向電網匍匐前進。敵人的探照燈在他們頭上掃來射去,強烈的電光使他們睜不開眼。爬到莊稼地邊緣,柴學久前面是20多米遠的開闊地,一無遮攔,開闊地對面就是電網。開闊地處在敵人交叉火網下,上面又有耀眼的探照燈。他沉思一下,悄聲向身后的兩名戰士交代,要動作敏捷,跟著我一口氣沖上去。說完,他把手一揮,一躍而起,不顧一切地向電網猛沖過去。敵人還沒反應過來,他們已沖到了電網跟前,開始布設爆破筒。
這時,敵人發現了他們,幾挺機槍同時掃射起來。柴學久全然不顧,與兩名戰士布設好爆破筒,拉出電發火的引火線,迅速滾到土坎后面,貼近地面隱蔽下來,等待指揮部的攻擊信號。
柴學久記得很清楚,首長告訴他:第一個信號彈升起,是要他做好準備。第二個信號彈升起,是要他爆破電網。第三個信號彈升起,是攻城部隊各種火器齊射,部隊發動猛攻。
突然,一顆信號彈升了起來,柴學久一見,不由緊張起來。這時,兩名戰士也擔心電發火出問題,就湊過來問:“連長,要是電發火不靈怎么辦?”柴學久毫不猶豫地說:“響不了,沖上去也得把電網炸掉!”
第二顆信號彈發出來了,柴學久連忙搖動電發器,只聽驚天動地一聲巨響,電網被炸開一道很寬的大口子。柴學久和身邊的戰友被震得耳朵嗡嗡直響,高興得差點跳了起來。
在第三顆信號彈升起后,八路軍攻城部隊的各種火器一齊打響了。到處響起了沖鋒號聲,突擊部隊從電網缺口沖了上去。柴學久沖到沖鋒部隊前面,指揮工兵連炸毀了外墻,炸掉了地堡,沖入了焦作城內。攻取焦作城的戰斗結束后,柴學久獲得了軍區的通令表揚,被稱贊為“勇于自我犧牲的英雄爆破手”。
在攻破焦作不久,八路軍太行部隊發動了解放沁陽的戰斗。沁陽是豫北門戶,戰略要地,也是日偽軍進攻太行山抗日根據地的跳板,不僅有高約三丈厚的城墻,而且在城外修建了外壕和鐵絲網。敵人還搜集全城的鐵壺,裝上炸藥,擺在城垛上,當炸彈用。同時,偽軍還組成“奮勇隊”,手提大刀日夜在城上守護。
八路軍攻城部隊連續四天四夜沒能炸開城墻,傷亡很大。敵人囂張在城上叫罵。柴學久決定帶領工兵連采用坑道作業,接近城墻再爆破。
柴學久仔細地選擇了地形,率領工兵們挖掘地道。沁陽城外是沙質土壤,地下水位高,下挖一兩米就有水。洞挖下去后,人在泥漿里掘進,洞內又悶又熱,泥沙還時不時塌下來。柴學久率領工兵戰士不分晝夜,連續奮戰。經過一夜兩天的奮戰,坑道挖到外壕下面,卻和敵人的地下環城壕碰了頭。雙方在洞里廝打起來,敵人雖被打出洞,但不斷向洞里扔手榴彈。柴學久只好帶著戰士們退了回來。
第一次坑道作業失敗后,柴學久立即另選地形,與戰士們一起挖掘第二條坑道。幾天后,終于在城西北角挖成了通道。但在通過外壕水面時,又被敵人發覺。柴學久立即率領戰士抱起一包包的炸藥,冒著敵人機槍掃射,沖過去炸城。他們剛躍出洞,城墻上的敵人扔來一個炸藥壺,正巧落在一個炸藥包上,爆炸后兩個班的工兵被埋在坑道里。柴學久也被炸傷,右手被炸斷,昏迷后不省人事。指揮員趕忙指揮所有機槍壓制住敵人的火力,把柴學久搶救下來。
柴學久醒過來后,不顧自己的重傷和戰友們的勸阻,拖著腫得很粗的雙腿,忍受著傷口的疼痛,要通信員背他去看地形,確定方位。工兵戰士見連長負傷不下火線,都深受感動。他們邊挖坑道邊互相鼓勵說:“不當孬種,要像連長那樣當硬漢子!”
柴學久帶領工兵戰士終于成功地挖成了第三條坑道??偣ラ_始前炸開了沁陽城,為攻城部隊打開了一條通道,保證了全殲守敵4000余人的大勝利。
1947年在豫北攻勢作戰中,為阻敵增援,殲滅孫殿英部,柴學久帶領3名工兵,炸毀修武城西的九孔橋,切斷了敵人增援的必過橋梁。
1948年在淮海戰役中,由于國民黨軍構筑了堅固防御工事,野戰軍一直無法突破敵人防線。為了彌補重炮火力的不足,中原野戰軍第9縱隊工兵主任柴學久發明了“土飛機”炸藥桶。它構造簡單,但殺傷力強,在桶內裝上炸藥點燃即可將成捆的炸藥包發射到敵方陣地,一次可發射炸藥50多公斤,射程100~200米,聲響巨大,炸得敵人魂飛魄散,不僅能破壞敵人的土木工事,還可對敵產生巨大的心理威懾。
9縱柴學久發明“土飛機”之后,二野第4兵團司令員陳賡進行了推廣。他說:“在解放軍炮火不足、技術器材落后的情況下,充分利用爆破的方法,是一種現實可行的途徑?!?/p>
后來,毛澤東從前線得知這些爆破土裝備的巨大作用,曾風趣地說:“人們叫這些土飛機、土坦克,難道不比國民黨的洋飛機、洋坦克要厲害十倍嗎?”
1949年6月,柴學久任工兵營營長,在廣東、廣西戰役和進軍西南中,帶領全營修建橋梁64座,榮獲兵團授予的“開路先鋒”和“不怕困難完成任務”錦旗。
“獨臂工兵英雄”柴學久先后參加了百團大戰、淮海戰役、渡江戰役等,先后27次榮立戰功,2次被授予“人民功臣”獎章,3次受到通令嘉獎,榮獲“獨臂爆破英雄”稱號。1950年9月,他光榮出席了全國戰斗英雄代表會議,被評為全國戰斗英雄。
1951年,柴學久參加抗美援朝戰爭,任中國人民志愿軍工兵室主任,在抗美援朝戰場為志愿軍坑道戰發揮了積極作用。回國后,任工兵團團長。1958年9月轉業任無錫市民政局局長。1985年5月離職休養,安享晚年。

抗美援朝戰爭中的上甘嶺戰役震驚世界。工兵爆破英雄易才學,正是在這次戰役中炸毀敵人4座碉堡,殲敵120余人,一戰成名。
易才學1930年生于貴州金沙縣一個貧苦農民家庭,由于家貧讀不起書,5歲起就當放羊娃,打著赤腳攆著羊群翻山越嶺,自小練就了一身強健的筋骨。懸崖絕壁他敢爬,翻山越嶺他健步如飛,是寨里有名的“飛毛腿”。
1950年易才學參軍入伍,成為中國人民志愿軍第45師135團3營7連2排的一名工兵戰士。
1952年10月14日凌晨,美軍向志愿軍把守的上甘嶺597.9和537.7北山兩個高地發起攻擊,密集的炮彈和炸彈傾瀉了1個多小時。隨后,美軍第7師31團2個營及南朝鮮軍32團1個營又1個連,共10個步兵連在坦克、飛機掩護下,分6路向兩個高地發動了猛烈進攻。從凌晨戰至下午,志愿軍第15軍45師135團9連打退了敵人20余次沖鋒,減員90%以上,兩個高地上的12個陣地被敵人攻占了11個。
當天夜間,志愿軍15軍命令45師奪回失去的陣地,135團3營7連2排奉命對敵人占領的597.9高地2號陣地發起反擊。7連2排排長孫占元被指定為突擊排排長,易才學是該排的“第一爆破手”。
利用夜幕掩護,孫占元帶領大家沖出坑道。在逼近敵人100多米時,敵人4座碉堡以16挺重機槍和無后坐力炮、迫擊炮的密集火力進行阻擊。這時,易才學帶著兩名戰友利用地形作掩護,冒著敵人炮火和機槍掃射迅速摸到第一個火力點前。在不到100米的時候,敵人碉堡內的重機槍及迫擊炮集中向易才學射擊,打得他抬不起頭來。當他們接近第一個地堡時,一名戰友中彈犧牲,另一名戰友將手雷投向地堡,可敵人的地堡是用鋼板壘成的火力工事,沒有完全被摧毀。敵人機槍停頓片刻,又噴出了火舌。左后方的地堡向這名戰士射擊,第二名戰友也中彈犧牲。
此時,敵人4座地堡密集的機槍火力,阻擋著易才學的攻擊道路。易才學意外發現身邊有一塊大石頭,剛好能護住頭部,他便推著大石頭一邊向前爬一邊觀察敵情。距離敵人第一座碉堡還剩10多米的時候,他甩出一顆手榴彈,借著硝煙未散,沖到碉堡面前,將爆破筒猛地插了進去,然后迅速滾向一邊。隨著一聲巨響,敵人第一座碉堡被報銷了。不幸的是,易才學的腳部受傷。
易才學炸毀敵人第一座碉堡后,完全暴露在敵人面前,成了第二個火力點猛烈射擊的目標。他幾次想沖上去,密集的彈雨使他沒有機會前進。排長孫占元看到后,便用機槍猛烈地掃射,將敵人的火力引到他的左邊,示意易才學從右邊爬行接近新的目標。易才學帶傷向敵人第二座碉堡爬去。敵人突然打出照明彈,使陣地如同白晝,前進中的易才學又暴露在敵人面前。
這時,易才學發現自己位于第二座和第三座碉堡的交叉射擊范圍內,處境十分危險。為了戰斗的勝利,易才學毅然決定對第二座和第三座敵碉堡連續爆破。作為工兵的易學才十分清楚,兩座碉堡僅相隔6米的距離,連續爆破,他不可能逃離沖擊波的傷害。但他沒有絲毫猶豫,把身上的爆破器材都摸了出來,總共有1顆手雷、2根爆破筒、3顆手榴彈。易才學先將2根爆破筒捆在一起,再將手雷和手榴彈捆在一起。
爆破準備完畢,易才學拿起兩根爆破筒,滾到第二座碉堡旁邊,抓住孫占元火力吸引的瞬間,迅速將爆破筒擲向第二座碉堡。接著,他猛然轉身,又將集束手榴彈和手雷拉燃扔進第三座碉堡。連續兩聲巨響,兩座碉堡飛上了天。易才學也被震得昏倒在地,不省人事。
孫占元看到兩座碉堡幾乎同時被炸后,立刻提起機槍往上沖。敵人的最后一座碉堡向孫占元猛烈開火,迫擊炮彈也從頭頂飛來。雙腿被炸斷,他強忍著劇痛,以頑強的毅力,從血泊中掙扎著爬向易才學昏倒的地方。
孫占元把易才學搖醒。此時,全排除易才學和孫占元外,全部犧牲,敵人又從后方包抄過來。
易才學醒來時,看見斷了腿的孫占元依然頑強戰斗。易才學要為排長包扎,可孫占元命令說:“不要管我,先炸掉碉堡!”易才學猶豫了一下,拿了幾顆手雷,離開排長,爬向了敵人的最后一座碉堡。
敵人的尸體成了掩護易才學的屏障。他機智地爬到了一塊大巖石下。原來,敵人的碉堡就在這塊巖石的頂上,離地有10多米,無路可上。這時,易才學忍著腿部的傷痛,迂回到最后一個火力點的側面,奮力攀登到巖石上,將手雷扔進碉堡,一舉將火力點炸毀。
就在此時,一聲巨響,火光映紅了夜空。易才學急忙爬回到孫占元掩護他的位置,看見排長的身子被炸爛了,身下還壓著一個美國兵,周圍躺著7具敵人的尸體。
隨著沖鋒號響起,反擊部隊沖了上來。易才學心中燃起為排長報仇的怒火,架起敵人丟棄的機槍掃射,敵人成片倒在他的槍口下。反擊部隊很快奪回了失守的陣地。
易才學在這次反擊戰斗中炸毀敵軍4個主火力點,殲敵100多人,共繳獲輕重機槍14挺、卡賓槍73支和火焰噴射器2具。志愿軍領導機關為他記特等功,授予他“二級英雄”稱號。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授予他“二級國旗勛章”。
1953年4月,易才學被選為志愿軍青年代表,回國參加了首都五一勞動節和五四青年節慶?;顒?,出席了中華全國青年聯合會第二次代表大會,受到了毛澤東、朱德的接見。
1954年夏,志愿軍第15軍凱旋歸國后,易才學加入了中國共產黨,被任命為2排排長,接替“一級英雄”孫占元的職務。他是135團12名英雄中兩位幸存者之一。
1958年,易才學因在上甘嶺戰役中腦部受傷留下了后遺癥,被評為二等乙級傷殘軍人。因不適宜在部隊工作,轉業到黔西,歷任縣商業局保衛科科長、重新公社副社長、中坪區副區長、城關區委副書記兼武裝部部長。1986年10月,當選為黔西縣政協第二屆副主席、貴州省政協委員。1990年退休。
2005年3月初,易才學臨終前回憶起老排長孫占元生前的愿望:“我啊,等抗美援朝勝利了,要買雙皮鞋去天安門照個相,然后回老家娶個老婆。”但老排長沒能等到那一天,他在上甘嶺戰役犧牲時才27歲。易才學對兒子易新黔說:“每年春節父親要給孫伯伯燒點紙,孫伯伯在家沒有結婚,沒有子女,就這樣犧牲了,所以你們要常記住他!”為了完成孫占元未了的心愿,遵照父親臨終的囑托,易新黔買了一雙嶄新的皮鞋,送到了河南省林州市烈士陵園。
2005年3月6日,易才學逝世,享年75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