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每天早晨8點,打開自家陽臺窗戶,舉起相機,對著天空按下快門,“咔嚓”一聲,畫面定格。
同一時間,同一地點,同一角度,把“天空日記”留在方寸間,河北省石家莊市市民王汝春將這一習慣堅持了整整10年。
最近,他把3000余張照片匯集在一起,制作出一張“2014—2023年石家莊市空氣質量變化圖”。這張圖以AQI(空氣質量指數)100為水平線,空氣質量優良天拍攝的照片放在水平線以上,污染天拍攝的照片放在水平線以下。
“一目了然!2014年的時候,污染天數比較多,大多數照片都在橫線下邊,而近些年隨著空氣質量越來越好,照片基本在橫線上面了。”王汝春說。
“環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麗,藍天也是幸福。”黨的十八大以來,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我國以前所未有的力度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體制機制改革,堅決向大氣污染宣戰,從“霧霾重重”到“藍天常在”,全國空氣質量改善取得了歷史性成就。
環境監測數據,讓王汝春的“天空日記”有了生動注腳:2013年,河北省PM2.5全年平均濃度為104微克/立方米,2023年這一數據降到了38.6微克/立方米;2013年,河北省環境空氣質量優良天數平均為129天,2023年幾乎翻了一番,達到250天。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提出,中國式現代化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必須完善生態文明制度體系,協同推進降碳、減污、擴綠、增長,積極應對氣候變化,加快完善落實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的體制機制。要完善生態文明基礎體制,健全生態環境治理體系,健全綠色低碳發展機制。
作為一名有著39年黨齡的老黨員、“天空日記”拍攝者,王汝春第一時間注意到了這次重要會議在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方面的部署。“現在重污染天氣基本消除,藍天白云、繁星閃爍的景象越來越多了,老百姓的獲得感很強。”王汝春欣慰地對記者說,“我相信天空會越來越藍,河湖會越來越清,我們的生活一定會越來越幸福!我將一如既往地關注環保,用影像記錄生態文明建設進程,為建設生態文明貢獻自己的綿薄之力。”
王汝春今年79歲,退休前一直在糧食系統工作。“1994年,我的小孫子出生了,為了記錄他的成長,我買了第一臺相機,從那以后就愛上了攝影,想去拍攝更多主題。2005年退休后,時間充裕了,我幾乎每天都要出門拍照。”
“喜歡攝影的人,對天氣非常敏感,如果空氣質量差,拍出來的照片灰蒙蒙的,很難出片兒。”王汝春回憶,2013年,石家莊市區常遇重霧霾襲擾,大家都不怎么出門活動了,街上很冷清,拍不出生動的照片。
就在2013年,“大氣十條”—《大氣污染防治行動計劃》出臺,我國成為全球第一個大規模開展PM2.5治理的發展中國家。河北省也統籌推進壓能、減煤、治企、抑塵、控車、增綠等重點任務。同年,《石家莊市大氣污染防治管理辦法》出臺,一場“藍天保衛戰”就此打響。
“我想把這個過程記錄下來,就從2014年元旦開始,每天都拍天空。”王汝春說。
最初,王汝春考慮選個石家莊的地標建筑,每天固定機位拍攝,但是他擔心碰到極端風雨天氣堅持不下來,就把“打卡”地點放在了自家的陽臺。“選了一個有層次的角度,天氣好的時候,照片很通透,能看到很遠的建筑,天氣不好的時候,照片就只能拍到眼前的一小塊了。”
風雨無阻,日復一日,年復一年,王汝春攢下了3600余張天空的照片。
“我原來給這些照片建的文件夾叫‘追蹤霧霾’,但是隨著空氣質量越來越好,我發現這個名字已經不合適了,于是我用‘追蹤藍天’給文件夾重新命名。”王汝春說。
2013年以來,為了防治大氣污染,河北省集中力量實施了減煤、控車、降塵、治企的治本攻堅行動。經過各地共同努力,河北省重污染天氣出現頻次逐漸減少,環境空氣質量呈止跌轉好趨勢。以石家莊為例,數據顯示,2013年石家莊空氣質量優良天數僅有43天,而2023年增加到249天。
“我要是有事不在家,老伴兒、小侄女……身邊人都會幫我拍。常年堅持,一日不落。”王汝春堅持不懈拍攝“天空日記”,感染了身邊親人一起加入。
在王汝春的老伴趙素貞看來,這是一件非常有意義的事情,“每天早晨一到時間,我就會提醒他準備拍攝,生怕他忘了。以前石家莊灰蒙蒙的,被人調侃是‘土家莊’,現在我們生活環境變得多好呀,碧水藍天,綠樹成蔭。”
2022年,石家莊市委、市政府出臺《關于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的實施意見》,明確了近3年石家莊市污染防治攻堅戰的目標任務。到2025年,石家莊市生態環境持續改善,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持續下降,全市PM2.5濃度降到40微克/立方米,空氣質量優良天數比例達到67.4%,地表水Ⅰ—Ⅲ類水體比例達到66.7%,基本消除重污染天氣,全部消除黑臭水體,土壤污染風險得到有效管控,生態環境治理體系更加完善,生態文明建設實現新進步。到2035年,石家莊市廣泛形成綠色生產生活方式,碳排放達峰后穩中有降,生態環境得到根本好轉。

為實現上述目標,石家莊市通過采取深入打好藍天、碧水、凈土保衛戰,加快推動綠色低碳發展,切實維護生態環境安全,提高生態環境治理現代化水平等措施,持續推進生態環境改善,以高水平保護推動高質量發展、創造高品質生活。
近年來,王汝春發現,他可以拍攝的主題越來越多了,之前冷清的廣場,現在匯集了很多市民,健身、跳廣場舞、遛娃。“環境變好了,大家都愿意出門了,不僅天藍了,水也綠了,可以拍攝的主題越來越豐富多彩。”
“滹沱河水系也治理得越來越好,我經常去拍。還有咱們的口袋公園隨處可見,你從我拍的這些照片上老百姓的表情就能看出來,大家多開心呀,是那種發自內心地笑,幸福指數非常高。”王汝春開心地對記者說。
隨著藍天常態化,王汝春開始思考一個新的問題:還要繼續“追蹤”嗎?
“拍,繼續拍!我想了想,覺得我要把新時代這些幸福瞬間都記錄下來。10年下來,這件事已經成為我生活的一部分了。”王汝春堅定地說。
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以來,生態文明體制改革全面深化、縱深推進,生態環境保護全方位、全地域、全過程加強,生態文明制度體系更59dfd95b5c2ff0c98ce2592a27f28984加健全,綠色、循環、低碳發展邁出堅實步伐。
為藍天常在,從2013年開始,國務院接續發布三個“大氣十條”文件—2013年《大氣污染防治行動計劃》、2018年《打贏藍天保衛戰三年行動計劃》、2023年《空氣質量持續改善行動計劃》,扎實推進空氣質量持續改善,推動我國從10年前的霧霾重重到如今的藍天常駐,治理工作成效顯著。
一份天更藍、水更清、山更美的生態答卷,鋪展在廣袤的神州大地上。
今年6月5日世界環境日,生態環境部發布《2023中國生態環境狀況公報》。全國地級及以上城市細顆粒物(PM2.5)平均濃度為30微克/立方米,優良水質斷面比例為89.4%,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達到91%以上……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像保護眼睛一樣保護生態環境,像對待生命一樣對待生態環境。社會各界都積極行動起來,我們共同的家園將越來越美好,早日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王汝春說。
王汝春的電腦里,曾經名為“追蹤霧霾”的相冊,改名為“追蹤藍天”。10多年來,他的照片越攢越多,天空也越來越藍。老百姓的生態幸福感、獲得感持續提升,美好生活的生態底色不斷擦亮。
大氣污染防治是生態環境保護的一項艱巨長期任務,事關民生福祉、事關高質量發展,意義重大、責任重大。
從2013年開始,三個“大氣十條”文件接續出臺,打出法治、市場、科技、政策的“組合拳”—發揮財政金融引導作用,中央財政大氣污染防治資金累計下達2000多億元;脫硫、脫硝、除塵電價和超低排放電價政策實施,我國成為世界規模最大的清潔燃煤發電基地;稅收優惠政策有力支持企業進行超低排放改造。
《2023中國生態環境狀況公報》顯示,339個地級及以上城市細顆粒物(PM2.5)平均濃度為30微克/立方米,好于年度目標近3微克/立方米,“十三五”以來累計下降28.6%。全國優良天數比例為85.5%,扣除沙塵異常超標天后為86.8%,好于年度目標0.6個百分點。京津冀及周邊地區、汾渭平原等大氣污染防治重點區域PM2.5平均濃度同比分別下降2.3%、下降6.5%。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保護生態環境就是保護生產力,改善生態環境就是發展生產力。”在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科學指引下,美麗中國建設邁出重大步伐,我國創造了舉世矚目的生態奇跡和綠色發展奇跡。這是一份寫在綠水青山藍天之上的答卷,更是一份寫在老百姓心里的答卷。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提出,聚焦建設美麗中國等,繼續把改革推向前進。全會還強調,深化生態文明體制改革。
新征程上,我國將持之以恒把建設美麗中國擺在強國建設、民族復興的突出位置,造福人民,澤被子孫。摒棄損害甚至破壞生態環境的發展模式,摒棄以犧牲環境換取一時發展的短視做法,堅定不移走生態優先、綠色發展道路,我們一定能讓青山常在、綠水長流、空氣常新,以高品質生態環境支撐高質量發展,加快推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