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教育的溫暖浸潤每個炊煙升起的村落。”來到山東省濰坊市昌邑市圍子初級中學(以下簡稱“圍子中學”),首先映入眼簾的是學校實驗樓外墻上的這句話。
這是圍子中學校長姜勇的理想,也是他正在做的事情。
從體育教師到校長,35年來,姜勇一直沒有離開農村學校。他推動了一所又一所農村“薄弱校”躋身“優質校”,也見證了昌邑市義務教育發展從均衡邁向優質均衡。
這些年里,他所在的學校已經發生了巨大變化:低矮的教學樓變成了高樓,操場鋪上了塑膠跑道,教室里電腦、投影儀等信息化教學設備一應俱全……
辦好義務教育事關每個家庭切身利益,關系國家和民族未來。義務教育的優質均衡,是教育公平的重要體現,也是社會公平的重要基礎,既體現在優質均等化的基本公共服務,更體現在教育機會、資源配置、制度政策的公平。
黨的十八大以來,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義務教育加快從“有學上”向“上好學”轉變,進入全面提高質量的內涵發展階段。2021年,全國九年義務教育鞏固率達到95.4%,比2012年提高了3.6個百分點,義務教育普及程度超過世界高收入國家平均水平。從2012年到2021年,我國義務教育在實現全面普及的基礎上,僅用10年左右時間就實現了縣域基本均衡發展,成為我國義務教育發展史上又一個新的里程碑。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提出,“教育、科技、人才是中國式現代化的基礎性、戰略性支撐”“必須深入實施科教興國戰略、人才強國戰略,創新驅動發展戰略”。
“我要帶領全體師生深入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精神,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牢記‘為黨育人、為國育才’初心使命,聚焦學校中心工作,實施教育質量提升工程和領航工作室示范引領工程,扎實推進學校高質量發展,以實干實績為鄉村教育振興貢獻智慧和力量,把學校建設成培養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者和接班人的堅強陣地。”姜勇說。
今年中考成績出來之后,姜勇的電話響個不停。有學生向他報喜,有學生向他咨詢志愿填報,他耐心地接聽每個電話,由衷地為學生們高興。
圍子中學這屆畢業生的中考成績在全市同類學校中名列前茅,這樣的成績已經保持了兩年。“現在學校上下一心,各項工作干起來越來越輕松。”姜勇說。
但4年前姜勇剛到這所學校擔任校長的時候,這所學校教學質量處于中下游,學校生源流失,家校矛盾尖銳。姜勇說:“那時候家長經常投訴學校,我就像一個滅火隊長,要處理各種問題。”
姜勇來到圍子中學后做的第一件事是家訪,不但自己去家訪,還發動學校教師一起家訪。有的學生家離學校十幾公里,路也不好走,但姜勇還是堅持前往。

有的教師不理解,認為有什么事情打電話不就可以了嗎?姜勇向他們分析,學校的學生來源復雜,有的是學校附近村里的孩子,有的是附近產業園務工人員的孩子,他們的情況不一樣,需求也不一樣,要了解他們,才能讓他們與學校“勁往一塊使”。
姜勇還發現,學校的管理渙散,教師隊伍沒有凝聚力,工作積極性不高。“學校這種狀態對教育是一種損害,必須改變。”
“我不怕學校條件差,就怕老師沒有教育熱情。”他啟動了“青藍工程”,讓年輕教師與老教師結對,相互學習,相互促進。先是“師傅帶頭,徒弟跟上”,后來是師徒形成一個團隊,一起完成教學育人、家訪等各項工作。
“這幾年學校老師的積極性高漲,整個學校活起來了,教學質量自然上去了。”姜勇說。
圍子中學學生的成績逐年提升,其他方面也開始嶄露頭角,比如,學校籃球隊連續兩年獲得昌邑市中學生籃球聯賽冠軍。
圍子中學的亮眼成績并非偶然。此前姜勇擔任校長的兩所農村學校也實現了從“薄弱校”到“優質校”的轉變。
2008年,姜勇擔任昌邑市宋莊初級中學校長,當時學校學生流失嚴重,瀕臨撤并。在姜勇的帶領下,學校實現了連續7年學生零輟學、家長零投訴,滿意度100%,學校成為鄉村樣板校。
2018年,姜勇擔任昌邑市石埠初級中學校長,當時學校教學質量處于末位,兩年后學校取得了鄉鎮同類學校第二名的成績,學生回流,學生數量由445人增長到808人。
“教育環境改變了,教育理念改變了,家校關系、師生關系理順了,教育質量的提升就是水到渠成的事。”姜勇說,“我們也趕上了好時候,國家出臺了很多政策支持農村學校發展。”
姜勇告訴記者,在山東省,鄉村教師的工資比城市教師高,因為每個月額外有1000多元的生活補助。此外,鄉村教師在職稱評定方面也受到優待,很多教師愿意到鄉村任教。“學校的硬件設施也在逐年提升,城鄉的差距越來越小,我們沒有后顧之憂,只管專心從教。”
“教育始于家庭”“家庭教育是學校教育永遠的背景和底色”,在圍子中學的校園里,家庭教育相關的內容非常醒目。在學校綜合樓里,既有家長夜校,也開設了新父母學堂,還有家風家訓館。樓道和走廊上掛著學生和家長的合影,陳列著一本本的“親子日記”。
姜勇一直重視“家校共育力”,希望通過家校社共育推動學校發展,幫助學生成長。
“剛開始家長并不配合,有些家長連家長會也不參加。他們忙農活,不愿意到學校來。”姜勇說。
“家長在哪里,家長會就開到哪里。”姜勇決定不再在學校等,而是把家長會開到了田間地頭,送課下鄉。
姜勇還聯合各村村委會,利用村委會的場地開設了“新父母學堂”,為家長講家庭教育課。
還有些家長白天忙農活,沒有時間參加學校活動。2015年,姜勇在昌邑市宋莊初級中學創辦了“家長夜校”,讓家長利用晚上的空閑時間到學校學習家庭教育知識,與老師密切溝通,陪伴孩子一起成長。
新穎的形式、實用的內容、真誠的互動,姜勇的家庭教育課深受學生家長歡迎,有的家長從不愿來學校轉變成場場活動不落下。
“我之前對孩子的教育不上心,也不得法,不是放任不管就是打罵,聽了您的課,我知道自己必須改變了。”有家長向姜勇吐露心聲,讓他倍感欣慰。
在一次調研中,姜勇意外發現,經過幾年的家庭教育知識普及,學校所在的區域,學生家長酗酒、打麻將現象減少了,陪伴孩子的時間更多了。
轉任幾所學校的校長,每個學校的情況不一樣,姜勇的應對方式也不一樣,但始終不變的是家校社共育。圍子中學的送課下鄉團隊被山東省教育廳授予“家庭教育優秀志愿服務隊”。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家庭家教家風建設。2018年9月10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教育大會上強調,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學校,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要給孩子講好“人生第一課”,幫助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
2022年1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家庭教育促進法》正式實施,家庭教育由“家事”變為“國事”。
這些都給了姜勇很大的鼓舞,讓他相信自己走在正確的道路上,并將堅定地走下去。
發展鄉村教育,提升校長的治校育人能力是關鍵。
作為特級校長,姜勇一直在積極幫助其他學校。2018年,昌邑市教體局成立了“姜勇治校育人能力提升工程導師工作坊”,依托姜勇治校育人的經驗做法,搭建鄉村校長成長平臺,帶動18所鄉村小規模學校的質量提升和發展。
2023年1月,山東省齊魯名師名校長領航工作室—姜勇名校長工作室成立,進一步激發了姜勇帶領校長們振興鄉村教育的信心。
如今,姜勇名校長工作室有30多位校長,每月定期開展活動。“工作室的目標是培養更多優秀的校長,讓他們成為鄉村的教育家。”姜勇說。
比如,昌邑市民豐小學是一所偏遠的鄉村學校,學校只有60多名學生,生源在逐年流失。學校校長徐軍很年輕,也很著急,向姜勇求助。姜勇帶著名校長工作室的團隊多次走進民豐小學,幫助學校制定發展規劃,為學校師生上示范課,也為家長上家庭教育課。
慢慢地,民豐小學步入發展快車道,成了小而美的鄉村學校,百姓滿意度越來越高。徐軍也成為姜勇名校長工作室的骨干,跟姜勇一起繼續幫助其他薄弱學校。
“鄉村教育大有可為,成長無止境。”姜勇認為,鄉村校長要持續給自己注入教育的“長流水”,持續提升治校育人的能力,從而以質量的提升,辦百姓滿意的教育。
義務教育在國家整個教育體系中處于基礎地位,是關系每個家庭的最大公共產品,發展優質均衡的義務教育是黨和政府的工作重心所在、工作責任所系。不斷縮小區域、城鄉、校際、群體教育差距,辦好更加公平更高質量的義務教育至關重要。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義務教育得到快速發展,2000年實現基本普及,2011年實現全面普及。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持續推動義務教育均衡發展。到2021年底,全國所有縣區均通過國家義務教育基本均衡發展督導評估認定,我國義務教育實現了基本均衡。
推動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的進程中,我國義務教育的經費保障和辦學條件顯著改善,教師隊伍素質明顯提高,教育質量整體提升。
實現基本均衡后,我國義務教育向優質均衡邁進。2023年,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于構建優質均衡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務體系的意見》,提出到2035年,絕大多數縣(市、區、旗)域義務教育實現優質均衡,適齡學生享有公平優質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務,總體水平步入世界前列。
今年教育部公布了首批通過國家驗收的2023年全國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縣(市、區)名單,包括56個縣(市、區),這次記者采訪的山東省昌邑市就位列其中。
義務教育的短板在農村,2014至2018年,我國實施了農村義務教育薄弱學校改造計劃,全面改善農村辦學條件,提高教育質量。
經過這一輪“全面改薄”,我國農村學校的硬件條件得到改善。在義務教育邁向優質均衡的過程中,農村學校的“軟件”建設成為重點,學校的文化建設、教學水平、育人能力等各方面都需要不斷提升。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提出,“教育、科技、人才是中國式現代化的基礎性、戰略性支撐”“要深化教育綜合改革”。我國已建成世界上規模最大的教育體系。新征程上,期待教育綜合改革不斷深化、教育事業高質量發展,也期待出現更多像姜勇一樣扎根鄉村的校長、教師,用他們的智慧與愛,建設鄉村學校,幫助鄉村孩子成長,推動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助力教育強國、科技強國、人才強國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