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底,在北京生活17年后,康少見告別妻女,回到了家鄉—湖北省恩施州鶴峰縣走馬鎮,打理茶葉基地,經營茶葉,賣家鄉特產,拍短視頻……他忙得不亦樂乎。
17歲那年,康少見從家鄉大山深處走出,成為村里第一個大學本科生。研究生畢業后,他留京工作。返鄉創業5年,他激情依舊,干勁滿滿,“累并快樂著”。
強國必先強農,農強方能國強。新時代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持不懈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重中之重,舉全黨全社會之力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
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呼喚人才、造就人才。時下,越來越多像康少見一樣的“新農人”返鄉創業,在廣闊天地間大顯身手,腳踏實地助力產業發展,帶動鄉親們增產增收,為廣袤鄉村增添生機活力。
“歡迎來到我的茶葉基地!”
鶴峰縣走馬鎮時務村7組的一片茶園地里,站在云霧繚繞的茶山俯瞰下方,一排排綠色的茶樹昂首挺胸占據著整個山坡,嫩綠吐舌的新芽兒,一片挨著一片。層層疊疊的茶梯,隨著山勢綿延起伏,春意盎然,讓人猶如置身一幅綠色畫卷。
5年時光,這是康少見經常出沒的地方。然而,在康少見看來,選擇茶葉作為回家創業的一個賽道,“誤打誤撞”而又“順理成章”。
2020年清明節前夕,康少見在朋友圈發了幾張自家茶園照片,朋友們紛紛鼓勵他做一款茶嘗嘗,沒想到,把做好的茶分享給一些朋友后,康少見收到了很好的反饋,“為什么不繼續做下去?”
康少見一直強調,返鄉創業,部分原因是基于現實的考量,“家里的林權證上還有14畝茶園”,茶園都是父母一鋤頭一鋤頭挖出來的,種樹、施肥、修剪、摘茶,這些都是康少見兒時的記憶,愛喝茶,也是他平日里的一種生活方式。
鶴峰縣地處武陵山脈腹地,位于北緯30°,高海拔、低緯度,日照短、無污染,是茶葉生長的黃金地帶,是我國最優良的茶葉適生地之一。
鶴峰種茶幾百年,茶園面積近40萬畝,有湖北最大最集中的茶廠茶山茶園產業帶,走馬鎮茶園總面積超16萬畝,占了整個鶴峰縣的近乎一半,人稱“湖北茶葉第一鎮”。
2023年,鶴峰縣干茶產量達到4.067萬噸,實現茶葉綜合產值75億元,其中出口茶葉9076噸,創匯3960萬美元,連續兩年穩居全省第一。
鶴峰當地茶山眾多,知名品牌卻很少,大批茶農只靠原材料銷售或粗加工過活。作為“新農人”,康少見需要創立自己的茶葉品牌,與當地茶農合作,嚴苛品控,從基地管理、原材料的產出,到生產、包裝、銷售,無一例外。
自家基地產能不夠,在老家種茶的老同學馬斌就成了康少見的第一個合作對象,在康少見的強烈要求下,馬斌刨去了地里的“大路貨”,逐年替換為名優茶樹品種,如今茶樹的更新換代已經完成30畝。
“我的茶園都是找人來手工除草,不用任何對人體有害的化學劑,鮮葉也只用人工采摘,同學照顧我,往往每斤鮮葉會多給幾元錢。”對于老同學的許多想法,馬斌很佩服,也很感激,“我這300畝基地,康總想怎么做咱就怎么做!”
“茶苗需要生長5年才能采摘,在此期間,茶園只有投入沒有收入.”康少見自有他的想法,“但我可以保證5年之后,他會有更豐厚穩定的收入。”

除了保障源頭安全的鮮茶質量外,加工程序也得格外用心。為了找到滿意的茶葉加工商,康少見跑遍了走馬鎮上大大小小的茶葉加工坊,一杯茶一杯茶地試喝,最終選定了升子村做了一輩子茶的制茶老師傅蔡國畢,由他負責新品牌綠茶的加工。
雙方一合作,便是5年。每年的3月下旬到4月下旬,是蔡國畢最忙的時候,為了確保每一道工序都達到最好效果,通宵不眠也是常事。
“采摘下來的茶葉必須當天炒好,不然香氣會受到影響。”蔡國畢與茶結緣幾十載,他能很好把握火候,“康總很懂茶,我們的合作很愉快,今年剛從康總那結賬11萬元。自從與康總合作后,我收入增加了不少。”
與走馬鎮政府僅一條馬路之隔的花園路6號,是康少見辦公室所在地,他在此租了一樓400平方米的門面房。茶室也是直播間,打包發貨車間、冷庫一應俱全,辦公桌上仍散落著還沒打包的小土豆,冷庫不夠大,康少見上周又擴建了一個冷庫,能存4噸綠茶。
對康少見而言,農村不缺好的農產品,但是缺渠道,他可以用他的專長為家鄉農民增收賦能,而他的專長,就是通過一條條真實可信的短視頻,讓人們改變對農村的印象。“這是我的老本行。”
康少見用真實鏡頭展示寧靜的鄉村生活圖景,母親是視頻的女主角,母子倆一起種菜、喂豬、烹飪,姐姐、姐夫則在鎮上開水果店,過著小鎮青年快樂知足的生活。
一撥接一撥的故友舊交來到走馬鎮,一頭扎進康少見的鄉村茶園,出現在短視頻里,更多的人則在他的直播間走進走出,然后成箱的茶葉、小土豆、臘肉等農產品發往全國各地。
從繁華都市里的一名媒體人、高管,到沉入山間的一名新農人,康少見越來越堅定自己的目標:做好“墨巖堡”茶,這是他的一個品牌,通過視頻內容引流、建渠道、穩定并發展客戶,讓更多的當地茶農因為這個品牌而受益。
走馬鎮副鎮長湯智釗介紹,全鎮茶園總產能13200噸,年綜合產值15億元,以綠茶生產銷售為主,共有517家茶葉加工廠、9家規模以上茶企,其中兩家產值過億。
湯智釗說,康少見收鮮葉的價格比別人高,對茶葉附加值有很大的提升,品控把關嚴,減少了粗制茶葉流向市場,對走馬鎮茶園有機轉換有很大促進作用。
“我們將繼續打造茶葉品牌,加大茶企培育,做大產業規模,茶園建設由常規茶田向有機茶園轉變,提高產品附加值。”湯智釗說。
“從去年8月7日第一場直播開始,現在總共開播84場,單場直播成交量最高13萬元,單天最高成交量30萬元。”康少見興奮地分享自己的“業績”,“近3個月短視頻+直播帶貨成交120萬元,上一周三場,我把陽河村全村土豆都賣空了!”
從2020年5月發出第一條視頻開始,截至2024年7月11日,康少見總共拍攝了345條短視頻,最高一條播放量為2200萬,現在保持每3天更新一條。
康少見的故事在當地被傳為佳話:前北京某報資深記者、互聯網“大廠”總監,在北京有房有車有戶口,如今成了返鄉創業者、新農人。
康少見助農的實際行動,贏得了鄉親們的贊揚。在鎮上早餐店吃早餐時,有人甚至還偷偷為他結賬,無奈之下,康少見便在經常光顧的早餐店里預存了一筆錢。
康少見說,如今的農民不再是傳統意義上的一種角色,而成為越來越多人主動選擇的一種職業,鄉村振興需要這些“新農人”具備互聯網思維、品牌思維。
2022年底召開的中央農村工作會議提出,要引進一批人才,有序引導大學畢業生到鄉、能人回鄉、農民工返鄉、企業家入鄉,幫助他們解決后顧之憂,讓其留得下、能創業。許多“新農人”感到,鄉村越來越“留得下、能創業”了。
“我們積極向上爭取資金,實地解決茶農用水、用電、用路難題,爭取更多資源用于茶產業發展。”走馬鎮副鎮長孟小平說。在走馬鎮各個村莊,農村公路不斷拓寬,通往茶園的產業路不斷在延伸。一條12公里長、4.5米寬的農村公路今年將完工通車。
政策好,人努力,康少見的茶葉銷售額不斷攀升,2023年,公司營業額達到700萬元。
“保守估計,今年應該能實現1000萬元的目標,這幾年,僅在采野茶這件事上,我給當地農民帶來的工資增收就超過了30萬元。”康少見告訴《民生周刊》記者,“我還培訓了幾十位熟練的茶葉包裝工人。”
“所有的茶我只做一季,只采頭茬春茶,要做好產品,一定要有核心競爭力,最好的核心競爭力,就是你有別人沒有。”在擁有自己數百畝獨享基地后,康少見將目光投向了隱藏在原始密林里珍稀的野生茶樹。
“像康少見這樣的新農人,把先進的經營理念和廣闊的資源融入茶產業發展中,不僅提升了鶴峰茶的知名度和影響力,還提高了茶農、茶企的收益,為鶴峰茶產業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鶴峰縣茶產業發展促進中心總農藝師冉濤評價道。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提出,城鄉融合發展是中國式現代化的必然要求。鄉村全面振興,需要城鄉要素平等交換、雙向流動,這樣才能縮小城鄉差別,促進城鄉共同繁榮發展。”康少見認為,“國家將繼續完善強農惠農富農支持制度,作為新農人,我們要善于利用互聯網平臺等優勢資源,抓住發展機遇,改變傳統發展模式,在農業產業形態上進行創新,攢人氣、抓銷售,再由銷售端開始深度介入和改造上游生產端,并向售后服務和物流等下游產業延伸,最終完成整個產業鏈的整合,促進農村經濟業態升級,為鄉村發展裝上‘新引擎’。”
在這片充滿希望的田野上,43歲的康少見找到了一條造福鄉親、成就事業的人生之路。
(鶴峰融媒體中心田華對本文亦有貢獻)
出湖北恩施許家坪機場,康少見開車載我直奔200多公里外的家鄉—鶴峰縣走馬鎮。全程多半都是高速公路。
康少見回憶,在恩施州高中求學時,從家到學校,路上就得兩天時間,先用一天到鶴峰縣城,在縣城住一晚上,第二天再趕縣里開往州里、每天一趟的長途班車,早上走,晚上才能到。如今,從走馬鎮到州府,3個半小時即可抵達。
交通不暢是過去制約當地發展的一大瓶頸,甚至到現在,一些偏遠的鄉鎮,想要把農產品運出去,物流成本仍然較高。建始縣網紅直播達人田敏對此深有同感,她所在的高坪鎮,一斤干土豆片只10元,物流快遞費一單(一公斤內)就要6元。要解決好城鄉融合發展,一個較為突出的問題就是要暢通物流渠道,降低農產品運輸物流成本。
除了交通、物流等客觀因素,鄉村全面振興,人才是關鍵中的關鍵。在過去幾年的采訪中,我發現這支隊伍里,不乏“海歸”留學生、城市青年、返鄉大學生、企業家等,身份不同、學歷層次不等的新農人逐漸成為推動農業農村發展、推動全面鄉村振興、促進城鄉融合發展的生力軍。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們現在推進鄉村振興,需要大量的人才和優質勞動力。我們的年輕人、知識分子,也要雙向流動。”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針對鄉村人才發展難題,持續創新激勵保障政策,不斷健全鄉村人才工作體制機制,全國有農村實用人才超2300萬人,各領域鄉村人才規模不斷壯大、素質穩步提升、結構持續優化。
例如,近年來農業農村部與教育部共建部屬涉農高校8所,與省級人民政府共建省屬涉農高校18所,指導支持各共建高校圍繞農業農村發展需求強化學科建設、優化專業布局,并且還推動涉農人才訂單定向培養,目前共有12個省份、30余所高校開展了涉農人才訂單定向培養。
不僅僅是人才培養扶持力度加大,國家和地方政府先后還出臺一系列相關政策,加強新農人就業創業幫扶,組織開展新農人實習實踐和創業孵化、支持農場和農業企業參與農業科技成果轉化應用工作、持續加大金融支持力度等,幫助康少見這樣的新農人返鄉創業。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提出,城鄉融合發展是中國式現代化的必然要求。必須統籌新型工業化、新型城鎮化和鄉村全面振興,全面提高城鄉規劃、建設、治理融合水平,促進城鄉要素平等交換、雙向流動,縮小城鄉差別,促進城鄉共同繁榮發展。
農村是充滿希望的田野,是年輕人、知識分子等干事創業的舞臺,相信會有越來越多的新農人在廣闊天地大顯身手,成為促進城鄉共同繁榮發展的參與者、實踐者、貢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