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磚灰瓦的院落,古樸典雅的胡同,北京市東城區景山街道黃化門街35號院氤氳著古城深厚的文化底蘊。
漫步在黃化門街35號院,景山街道責任規劃師薛楊回憶起過去幾年間這里的點滴變化,“不僅改造了排污管網、重新鋪砌了地面,修繕后的院落還增設了健身設施和可避雨遮陽的休閑區域”。
薛楊是北京清華同衡規劃設計研究院文化創意產業與城鄉發展所項目經理、景山街道責任規劃師。黃化門街35號院啟動修繕,她和團隊成員參與其中,對街道存在的問題進行診斷,對街區整治提出建議,參與制定相關規劃,指導規劃實施。
研究政策、深入調研、參與規劃,責任規劃師是最能直觀感受群眾居住條件變化的人之一。
“黨中央很關心的一件事,就是把老舊小區改造好。”讓人民群眾住有所居、居有所安,一直是習近平總書記的深切牽掛。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人民群眾對實現住有所居充滿期待,我們必須下更大決心、花更大氣力解決好住房發展中存在的各種問題。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住房保障體系不斷完善,為實現全體人民住有所居的目標打下堅實基礎。

保障房體系日益完善,城市更新,老舊小區改造,十五分鐘生活圈打造……一個個民生項目落地,居民在原地迎來“新生活”。薛楊和同事們見證了許多住房困難群眾居住條件的改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的增加。
緊鄰故宮、景山,黃化門街35號院所在的景山街道是皇城文化的核心展示片區,是北京老城中軸線空間序列的重要組成部分。
黃化門街35號院占地面積達3200多平方米,包含13個小院。為深入了解被改造區域,薛楊專門查閱過黃化門街35號院的相關歷史資料,“在明清時期,這一帶是皇宮內院的‘服務所’”。
在歲月的侵蝕中,黃化門街35號院中的房屋逐漸破敗。通過一張張照片,記者看到了大院改造前的狀況:公共空間私搭亂建,地面坑洼不平,下水管道排污不暢……
從8歲起,孟憲華就住在黃化門街35號院。改造前存在的問題,今年75歲的她感受最深:“由于道路被擠占,連推一輛自行車通過都費勁;趕上下雨,不穿雨鞋出不了門,深一腳淺一腳;頭頂上密密麻麻的電線,亂得像蜘蛛網一樣……”
由于居住條件差,很多居民選擇外遷,大院內幾乎只剩下老年群體、低收入群體和租戶等。改造前,黃化門街35號院有戶籍人口303人,常住人口200人左右,其中65歲以上老人107人、殘疾人14人。
“作為北京老城歷史文化街區內平房院落的縮影,黃化門街35號院面臨城市空間的衰落和社區網絡的衰退等問題。”從專業的角度,薛楊分析說。
作為老舊院落,黃化門街35號院于2020年被納入城市更新的范圍。當時,北京市東城區開展了“美麗院落”項目,黃化門街35號院由景山街道申請成為試點。
由于公共空間狹小,老城院落改造難度較大。據了解,黃化門街35號院占地面積3217.64平方米,建筑面積3148.28平方米。從改造的角度看,規劃需要在“螺螄殼里做道場”。
如何讓擁擠逼仄、違建叢生的大雜院變身為宜居院落?如何讓老舊城區實現“逆齡蛻變”?如何切實改善群眾的居住條件?這些難題擺在了薛楊和隊友的面前。
看似小項目,城市更新背后卻連著大民生。
對此,薛楊感受頗深。采訪中,她向記者分享了一位80多歲的老奶奶向責任規劃師提出的需求:“家中沒有獨立的衛生間,洗澡要去澡堂,特別不方便,希望能幫忙解決。”
為解決這個難題,薛楊所在的責任規劃師團隊想到了一個辦法:最小廚衛設計。通過屬地街道募集到2萬元公益資金,為老奶奶家捐贈了一個兼顧洗浴、坐便、洗衣功能的衛生間。
利用有限的空間、費用,實現群眾居住條件的改善,“雖然空間僅有一兩平方米,但解決了長期困擾老奶奶的難題。”
隨著時代發展,居民的生活方式、生活空間也在改變。居民的生活起居、衣食住行,多數時間都在小區里度過。居住條件的改善,事關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中國式現代化,民生為大。黨和政府的一切工作,都是為了老百姓過上更加幸福的生活。”今年4月,習近平總書記在重慶考察時強調,“黨中央很關心的一件事,就是把老舊小區改造好。”
近年來,老舊小區改造更新工作成效顯著。僅2019年至2023年,全國累計新開工改造城鎮老舊小區22萬個,惠及居民3800余萬戶,約1億人。
今年,我國持續開展城市更新。住房和城鄉建設部消息顯示,297個地級及以上城市已經全部啟動今年的城市體檢工作。
老舊小區普遍存在著居住密度大、公共空間狹窄、居住空間局促、基礎設施落后的問題。在薛楊看來,改善居民居住條件和生活環境是城市更新、老舊小區改造的首要目標。
如何將居民的愿景一步步變成可落地的圖紙?薛楊和同事們給出的答案是:“走出圖紙,走進生活。”
聽取居民訴求,收集和整理各方建議,組織現場工作,完善設計方案……為了解居民的真正需求,薛楊和隊友經常將“會場”搬到“現場”。
在城市更新、老舊小區改造過程中,責任規劃師的重要性不容置疑。早在2019年5月,北京在全市街道、鄉鎮推行責任規劃師制度,成為全國首個將責任規劃師制度寫入城鄉規劃條例的城市。
對于責任規劃師這個職業,很多人并不了解。在大眾心中,規劃師做的事情,是城市發展的整體把控、美好愿景的繪制。
不過,在薛楊看來,這只是責任規劃師的一面。


“責任規劃師不能用規劃技術去強勢定義居民的生活,而是要成為居民需求的傳遞者、協調者、落實者。在城市更新項目中,責任規劃師要做好政府、企業、居民溝通的橋梁。”她說。
城市更新,不僅要扮靚老城的“面子”,更要做實民生的“里子”,切實解決群眾的居住難題。
由于每個人的訴求不同,改造工作也會遇到“公要餛飩婆要面”的難題。
回顧前期的調研過程,薛楊對很多場景仍記憶猶新。雖然對公共空間和市政設施提升非常滿意,但在民意征集會上,很多居民卻表示出極大的懷疑和擔憂,因為院落空間改善需要拆除居民的自建房,居民擔心自己的生活空間受擠壓。
最終的改造方案中,取消了居民認為不必要的棋牌桌和小舞臺,增加了無障礙設施、休憩座椅、晾衣桿、垃圾分類站等。
“老舊小區改造、城市更新類項目不是責任規劃師炫技的舞臺,必須走進居民的生活,了解居民的需求,解決居民的難題。”薛楊說。
黃化門街35號院公共空間提升項目,榮獲2023年度國際風景園林師聯合會亞太區分會風景園林獎社區類榮譽獎。景山街道黃化門社區與責任規劃師共同獲得了該項榮譽。
對薛楊及其團隊而言,該項目是老城公共空間再生和社區網絡重建的一次有益嘗試。伴隨居住環境的改善,居民對于社區的認同感進一步增強。作為“監護人”,7組家庭主動承擔起公共花壇的種植和日常養護工作。
薛楊發現,很多以前搬離的居民又搬回來了,“原本干凈整潔的墻面上,已被五顏六色的涂鴉覆蓋,這說明胡同里居住的兒童多起來了”。
在回訪中,薛楊見到劉玲一家。曾搬到別處居住,劉玲家3個月前又搬回黃化門街35號院居住。除了方便孩子上學外,讓她作出決定的還有社區公共空間的改善。
改造之前,院子里的居民以老年人為主,而年輕群體的回歸讓社區變得更有活力。隨著改造項目的實施,社區居民原地迎來新生活:基礎設施得到維護,原本堆放雜物的地方變為社區健身空間,鄰里關系得以修復……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提出,“解決好人民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不斷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建立可持續的城市更新模式和政策法規”。
住房是重要的民生領域。薛楊堅信,隨著中國式現代化不斷推進,人民群眾的居住條件將持續提升,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將不斷增強。
屋頂不漏、地下不堵、管線不亂、閑置用地成了休閑空間……越來越多的老舊小區實現“逆齡蛻變”。
伴隨我國經濟社會的發展,群眾的居住條件得以快速提升。
從“一張床”“一間房”到“一套房”,從“蝸居時代”到“住有所居”,再到如今的“住有宜居”“住有優居”。
近年來,隨著城鎮化進程加快,老舊小區房屋破舊、配套設施差、公共綠化不足等問題在很多城市顯現。
我國老舊小區大多建成于2000年以前,建設時,這些小區標準偏低。隨著時光流逝,老舊社區逐漸顯現出沒落的一面—建筑年久失修、管道等配套設施老舊、公共空間擁擠雜亂……
老舊小區與群眾的生活需求存在較大差距,居民改造意愿也較為強烈。
民有所盼,政有所為。
住房城鄉建設部發布的數據顯示,2023年全國開工改造城鎮老舊小區5.37萬個、惠及居民897萬戶,共完成投資近2400億元。
回首過去10年間,各地各級政府都在探索有溫度的更新之路。扮靚城市“面子”的同時,更做實民生“里子”。“改不改”“改什么”“怎么改”,充分尊重小區居民的發言權。看似“微更新”“小改造”,卻承載著群眾的“大幸福”。
黨和國家始終高度重視解決人民群眾的住房問題。伴隨著城市更新、老舊小區改造項目推進實施,群眾的居住環境也變得更便捷、更舒適。住有所居,居有所安,人民群眾的“安居夢”正不斷變為現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