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蘇揚州,突如其來的一場大雨,并沒有澆散游客參觀揚州中國大運河博物館的興致。隨著開館時間臨近,游客們自覺地在大運河博物館外排隊。
大運河博物館總建筑面積約8萬平方米,于2019年國慶節前開工建設,次年11月,國務院辦公廳批復同意博物館正式命名為“揚州中國大運河博物館”,2021年6月,博物館建成開放。
遠眺大運河博物館,猶如一艘即將揚帆起航的大船,將現代建筑與傳統元素完美結合,安靜地泊靠在揚州三灣古運河北岸。建成開放3年來,這座“年輕”的博物館已經吸引了超900萬人次打卡參觀,去年接待觀眾超420萬人次。
揚州中國大運河博物館館長鄭晶,從設計之初就參與到博物館的創建團隊中。“作為文博和文化保護傳承工作者,我們始終牢記習近平總書記的囑托,努力把博物館事業搞好。”
截至2023年,我國已有6833家博物館。鄭晶感到,黨的十八大以來全國各地博物館高速發展,“全國自上而下對博物館有很高的關注度,近年來還掀起一股博物館熱潮。作為博物館人,非常榮幸。”
在鄭晶看來,“博物館熱”日益顯著,充分彰顯了中華民族厚重的文化底蘊,充分彰顯了中華民族的文化自信。
在揚州中國大運河博物館“大運河—中國的世界文化遺產”展廳中,有一件重量級展品,寬25.7米,高8米,是目前國內揭取的體量最大的土遺址剖面—汴河剖面。
它來自河南省開封市州橋遺址,剖面上的線條如同年輪,勾勒出不同朝代的地層。通過考古學家的標注和各層位堆積內包含的文物特征,可對應看出朝代的變遷,如同一部立體的史書,無聲地訴說著曾經的繁華與興盛。
不少參觀者將它視為大運河博物館的“鎮館之寶”,鄭晶并不贊同。
“對鎮館之寶的認識應該是多維度、多方面的。從文物珍貴性來看,我們的文物的珍貴基因可能不那么強,但每件文物都可以非常好地講述和運河相關的人民的生活,講述相關故事,從這個維度來看,它們都是寶貝。”鄭晶說。
鄭晶認為,珍貴的文物資源是有限的,擁有珍貴文物的博物館在金字塔尖,數量很少,帶動不了整個行業的高質量發展。不同的博物館應該差異化發展,而不應聚焦在展出稀缺文物上。
“博物館應從只關注所謂鎮館之寶,變為講述好中華泱泱文脈承古今故事,尋求適合自己的發展之路,提高講故事的能力,吸引游客來聽故事,讓大家在博物館中能感受到相關教育信息,而不是都擠到頭部博物館去看國寶。只有這類形態的博物館越來越多,行業體系才更完善,這才是博物館的高質量發展。”鄭晶說。
大運河博物館有一萬多件文物,每一件展品都有它的故事,在鄭晶看來,借助技術手段和創新的展陳理念,讓人們感受到生活在大運河沿岸很幸福、很美好,歷史的溫暖與文化的魅力在博物館里變得觸手可及。

“習近平總書記說,千百年來,運河滋養兩岸城市和人民,是運河兩岸人民的致富河、幸福河。觀眾走進大運河博物館,是能感知到這些的。”
鄭晶說,她剛加入策展時,這個全新的博物館沒有任何藏品,“大運河是活態線性文化遺產,如何將這份厚重的文化底蘊展現出來?沒有捷徑,一切都是從零開始。在探索中我們意識到,博物館要發揮好教育功能,做到這一點,它的使命就達到了”。
2000年,鄭晶工作的第一站是南京博物院。2019年,她加入大運河博物館籌備隊伍,并工作至今。在博物館深耕20余年,她感受到的變化天翻地覆。
“最早在博物館工作,更關注研究文物。現在是以觀眾為中心,用觀眾能夠看得懂的敘事邏輯、能接受的展陳方式,做好公眾服務。”鄭晶說。
鄭晶記得,自從2008年博物館免費開放后,參觀者越來越多。
當年,國家文物局將博物館免費開放作為一項主要工作,按照“分類實施、區別對待”的原則,著力做好試點省市和相關博物館的工作,推進更多博物館向社會免費開放。相關負責人表示,免費開放博物館是推進博物館發展的良好機遇,也是深化改革的有利契機。
觀眾多了,鄭晶感受到博物館工作人員的心理也發生了變化:“我們策劃展覽,到底是做給誰看的?是研究人員,還是公眾?”
揚州中國大運河博物館從一開館就火爆全網,鄭晶覺得火出圈的秘密就在觀眾的體驗里。
“大運河博物館就像一個大運河文化主題樂園,它所展現的方方面面反映了大運河整個的線性文化遺產,除了以物說話,觀眾在這里還可以通過沉浸式交互、互動式體驗感知大運河文化。”鄭晶說。
互動展廳門前全天排著的長隊,印證了鄭晶的感受。
在“運河上的舟楫”展廳,博物館打造了一艘長21米、桅桿高度15米的“沙飛船”。通過大屏幕、全息投影、全域投影實時渲染、現實增強技術等手段,游客可以在船艙中聆聽南北方戲曲,走上船頭領略運河沿岸城市的風土人情,還能體驗到古代運河旁古今時光穿梭的“沉浸”氛圍。
此外,“因運而生—大運河街肆印象”展廳設計了LED天幕,運用物聯網、程控技術動態模擬從清晨到夜晚24小時的光影變化,甚至能模擬出陰雨天氣時水流從屋檐落下的場景,為觀眾帶來真實的多感官體驗。
這種沉浸式體驗不僅讓大運河的歷史文化變得生動可感,也讓每一位參觀者都能找到屬于自己的運河記憶。
鄭晶覺得,人們關于旅游的觀念也在發生變化,到了一座城市,越來越多的游客選擇走進當地博物館體驗不同文化。“以前基本是打卡式旅游,現在是詩和遠方,更具文化性,游客喜歡參與度高的項目,強調一種感受。”
文化興則國運興,文化強則民族強。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以來,我國把文化體制改革作為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組成部分加以謀劃推進,在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之路上砥礪前行。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一個博物館就是一所大學校。近年來,各級博物館持續開展各類主題展覽推介活動,打造博物館教育品牌,發揮了很好的社會教育功能,日益成為人民群眾的終身課堂。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提出:“中國式現代化是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的現代化。”“必須增強文化自信,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弘揚革命文化,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加快適應信息技術迅猛發展新形勢,培育形成規模宏大的優秀文化人才隊伍,激發全民族文化創新創造活力。”
如何貫徹落實好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精神?鄭晶表示:“作為博物館管理者,我們要持續為公眾推出優質的文化服務和文化產品,幫助人們了解中華民族的發展歷程和文化遺產。在新征程上,博物館人要以數智技術為抓手,深入研究文化遺產在中華文明體系中的獨特地位與核心價值,構建具有中華文化遺產符號標識與內涵的數智化國際傳播策略,以促進中華文明影響力的國際傳播效能提升和國際認知深化,為全球文化遺產保護傳承事業貢獻中國智慧。”
今年暑期,“文博熱”持續升溫。7月1日,國家文物局發布通知,提倡博物館適當延長開放時間,隨后多家博物館宣布延時閉館,開啟“超長待機”模式。大運河博物館在暑期也延長了開放時間,由下午5點閉館改為6點。
暑期“博物館熱”還帶動周邊住宿需求的增長。旅游平臺數據顯示,今年暑期,各地博物館周邊民宿預訂火熱,比去年增長近兩倍。其中,洛陽和鄭州預訂量增幅最高,超過去年同期一倍以上。此外,廣漢三星堆博物館周邊民宿暑期預訂量同比增長超15倍,南京博物院同比增長近1.5倍,陜西歷史博物館增長近50%。
“觀眾對于高質量文化產品的需求非常旺盛,我們將繼續致力于持續提供高質量的文化精品。以我們博物館為例,有很多觀眾并不是只來一次,我們要不斷推出高質量的教育活動、展覽,持續供給高質量文化產品,讓大家常看常新。”鄭晶說。
在揚州中國大運河博物館的熱門場館,游客熙熙攘攘,“在這里能感受到大運河深厚的文化底蘊,沉浸式體驗大運河的前世今生,感受豐富多彩的文化。”觀眾張妍說。
各大社交平臺上,不少參觀者曬出大運河博物館的美照,講述自己的觀展體驗,吸引了越來越多的人身臨其境,零距離感知大運河這部流動的“史詩”。
大運河博物館火爆背后,是全國正掀起一股“博物館熱”的浪潮。
國家文物局發布的最新數據顯示,2023年,我國6833家博物館共舉辦陳列展覽4萬余個、教育活動38萬余場,接待觀眾12.9億人次,創歷史新高。
新時代以來,文化體制改革確立和堅持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指導地位的根本制度,健全用黨的創新理論武裝全黨、教育人民、指導實踐工作體系,不斷健全現代文化產業體系、市場體系和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全民族文化創新創造活力大大激發。“博物館熱”正是生動縮影。
新時代以來,類型豐富、主體多元、普惠均等的現代博物館體系基本形成,各具特色的博物館成為重要文化地標和文化中心。
文物和文化遺產承載著中華民族的基因和血脈,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中華優秀文明資源。新時代,觀眾的需求從簡單游覽和被動消費逐漸轉向探求文物背后的故事和各類學習體驗。由此,與公眾加強對話和交流成為博物館發展的重要趨勢。
面對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的新使命,如何進一步發揮博物館的教育功能,讓觀眾深度參與和互動,滿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持續增進人民精神力量,是廣大文博工作者面臨的一項重要課題。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提出,聚焦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等,繼續把改革推向前進。
文化興則國運興,文化強則民族強。博物館作為承載歷史和傳承文化的重要場所,對于維系民族精神、賡續文化根脈具有重要意義。把博物館事業搞好,加強文物保護利用和文化遺產保護傳承,提高文物研究闡釋和展示傳播水平,博物館和文物將真正活起來,成為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深厚滋養,成為擴大中華文化國際影響力的重要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