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人工智能要順應當下教育發展的需求,在實踐取向上應倡導由傳統的工具理性轉為價值理性,充分發揮其內在價值。文章通過對哲學層面教育主客體間關系的探討,以及教育目的、內容和評價的轉變,把握智慧化教育由“教”轉為“育”的本質特征,并在立德樹人理念的指導下提出“人機共教”的智慧化教學模式、“人機共生”的智慧化學習機制和“人―機―人”智慧化學習共同體的突破路徑,推動人工智能與教育深度融合,實現人工智能的智慧化教育。
關鍵詞 人工智能;教學;教育;智慧化教育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DOI:10.16400/j.cnki.kjdk.2024.17.006
From Instrumental Rationality to Value Rationality:
Achieving Intelligent Education of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ZHANG Jingjing
(Xianyang Normal University, Xianyang, Shaanxi 712000)
Abstract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should meet the needs of educational development and advocate for a shift from traditional instrumental rationality to value rationality in practice, fully leveraging its internal and external values. By explor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subject and object of education at the philosophical level, as well as the transformation of educational objectives, content, and evaluation, we can grasp the essential characteristics of intelligent education from "teaching" to "education". Finally, guided by the concept of cultivating virtue and nurturing people, a smart teaching model of "human-machine co-education", a smart learning mechanism of "human-machine symbiosis", and a breakthrough path of a smart learning community of "human-machine human" are proposed to promote the deep integration of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nd education, and achieve intelligent education of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Keywords AI; teaching; education; intelligent education
人工智能主要是研究、開發和構建類似于人類大腦活動的應用系統,用于延伸和拓展人類的智慧、技能、手段和方法。它經過60多年的發展,已過渡到強人工智能時代,下一個可能是完全強人工智能時代甚至是超人工智能階段,這也預示著人類將要面臨一次巨大的機遇和挑戰。教育作為有目的、有計劃培養人的活動,必須為迎接強人工智能和超人工智能時代把好人才培養關,轉變人工智能在教育中的應用模式,實現人工智能的智慧化教育。本文所指的人工智能的智慧化教育是在彰顯人工智能外在功能性價值的基礎上,發揮人工智能在培養學生自主學習、批判性思維、創新創造能力、科學精神、人文關懷和家國情懷等方面的人本價值,優化教學過程、促進學生智慧發展的教育范式。
1 人工智能實踐取向的轉變
人工智能作為人類智慧的產物,于教育而言具有兩重價值:一是人工智能優化教學過程,為教育教學活動提供必要技術支持的外在功能性價值;二是將人工智能與教育教學相融合,通過教育主體借助人工智能這一客體促進學習主體掌握知識、發展能力與涵養德性等智慧發展的內在育人價值?;诖丝裳苌鋈斯ぶ悄艿膬煞N實踐取向:工具理性和價值理性。
工具理性的實踐取向側重于在教育教學活動中發揮人工智能的外在功能性價值,體現其作為一種科學技術和教學輔助工具在推進教育朝著科學化、信息化和現代化方向發展的時代性特征和實用性價值。一是其作為一種高科技手段能夠在一定范圍內優化教育過程,例如智慧課堂、大數據處理等,在一定程度上解放了師生的雙手和大腦,使得師生可以將更多的時間用于解決更具有創造性的問題;二是人工智能以算法作為本質特征,涵蓋編程分析、構建大數據庫、遠程傳遞操控等多種表現形式,實現了教育資源共享、教育內容可視化和教育方式個性化等,為實現教育公平、促進深度學習、實施因材施教提供了物質化的支持。價值理性的實踐取向側重于發揮人工智能的內在育人價值。教育的本質是育人,是促進人的自我建構、自我發展、自我完善和發展智慧的一項復雜活動。人工智能作為一種教育手段,應以人的發展為出發點和落腳點,要讓學習者能夠獲得適宜的個性化學習服務和愉悅的學習體驗,使其從未知變為已知,由會學變為樂學,在掌握知識技能的同時還能培養良好的道德品質、批判性思維、創新創造能力、人文關懷和家國情懷等,最終指向人的存在、價值、意義、尊嚴、美感等精神層面的發展。
2 實現人工智能智慧化教育的哲學思考
人工智能的出現重塑了教育活動中主客體的關系,主體和客體是一對相對立的哲學概念,在哲學體系中,主體是活動的發起者和主導者,客體是活動的作用對象和執行者。在一定程度上保證人工智能具有教育“主體”地位是其得以實現智慧化教育的前提和基礎[1]。本文主要采取以下兩種主客體間關系轉換和重塑機制。
一是教育主體客體化:即教師和學生在一定限度內讓位于人工智能,使其在能力范圍之內充分發揮主體作用。教育是賦予了人主體意識的具有生命意義的活動,是在師生主體間的“對話”中實現情感、精神和文化的交流。那么在教育活動中師生的主要交流內容應該是情感、態度、文化、思想和精神等方面,將簡單重復、需要算法編程和大數據支撐分析的內容交由人工智能來完成,例如能夠幫助教師進行學情分析、為教師提供教學策略規劃教學路線、為學生打造個性化的發展路徑等。這時師生在一定程度上需要依賴人工智能,成為人工智能主導下的活動客體。二是人工智能客體“主體化”:即為人工智能賦能,使其從獨立于人之外的客觀物體轉變為融入教育活動、師生對話中的物化主體,此時的人工智能并不是真正的、完全意義上的主體,而是人類“賦予”它的“主體”地位。人工智能作為人類智慧的產物,被注入了所謂的“智慧”“思想”,甚至“情感”,例如人機“對話”、智慧課堂、學生面部情緒識別等,似乎有了“主觀能動性”,這使得作為客體的“技術人造物”“升格”成了“教育主體”,這也是對教育活動中持續已久的“見物不見人”的革新。
3 人工智能的智慧化教育的本質即實現“教”到“育”的轉變
3.1 目的轉變:轉識成智
人是一切教育活動的歸宿,促進人智慧的形成和發展是教育永恒的追求。教育目的規定了“培養什么樣的人”“為誰培養人”的內涵,在人工智能時代,我們不僅要培養具有科學精神的人,還要培養集人文精神和理性精神于一體的新時代智慧型人才。因此人工智能時代要從教育目的入手,旨在培養人工智能時代的原住民。在實現人工智能的智慧化教育從“教”到“育”的轉變中,亟須實現教育目的從以教授學生客觀知識、促進學生智育發展為主,轉為以培育學生全面發展、促進學生智慧發展為主,即“轉識成智”。在教育目的上實現轉識成智有兩層意思:一是扭轉教育教學只為教知識的錯誤認知,堅持立德樹人的育人本質,這是教育作為社會的子系統在時代背景下對“怎樣培養人”的質的規定,人工智能的引入必須要為實現教育目的作出應有的貢獻。二是智慧作為一個復合名詞,需要學生通過對各方面知識、技能和情感等經過自我選擇、加工和內化來形成和發展,那么要實現人工智能的智慧化教育的前提就是保證教育目的、教育內容和教育過程的智慧化,只有教育目的、內容和過程本身富含智慧,人工智能的引入才能發揮真正的智慧化效用,否則就會出現“穿新鞋走老路”的現象。
3.2 內容轉變:轉靜為動
教學內容是實現教育目的最微觀最直接的途徑和手段,任何教學內容的選取都是圍繞教育目的而展開,基于上述可知,要實現人工智能的智慧化教育需要當下教育目的更側重提升學習者的智慧,那隨之教育內容和學習過程也需要作出相應轉變,即轉靜為動。一是針對知識本身而言,要利用人工智能展示知識的創生和運用過程,挖掘知識背后蘊含的智慧。因為知識創生和運用知識解決問題的過程就是智慧生成的過程,任何一種知識創生中都蘊含著知識創生主體的智慧,在知識作為客觀物體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中也體現著活動主體運用知識的智慧。那么利用人工智能展示知識創生和運用的過程就是將原本靜態的間接知識轉為動態的架構生成的知識,形成知識和思維可視化的過程,幫助學習者獲得知識背后蘊藏的創生智慧和運用智慧。二是在知識學習上,智慧表現為對各知識點的融會貫通,使新舊知識之間形成一個縱橫交錯的有序認知結構,學生在頭腦中建構新舊知識聯系的過程體現著學生的感悟思考能力,涵養著學生有意義學習、深度學習的素養和智慧。人工智能依據大數據算法分析,可以為學生規劃科學、個性化的學習路徑,使學生的學習不再是對書本知識機械化記憶的靜態模式,而是促使學生充分調動頭腦中原有的認知體系,形成學習過程的動態加工模式[2]。
3.3 評價轉變:轉分為能
教育評價是對整個教育教學活動過程及其結果進行測量、分析、評定和反饋的過程。在教育視域中,我們的學習者是有主體意識的獨立個體,教育評價的起點和歸宿都要以促進學習者智慧的發展為基準,然而現在普遍存在“唯分數、唯升學、唯文憑”的錯誤價值導向,因此需要轉變教育評價作為衡量教育效果好壞的“指揮棒”的片面功能,充分發揮教育評價的激勵性功能,以學定教,為學而評[3]。尤其是隨著人工智能時代的到來,社會對人才的需求發生著結構性的變化,未來不再需要會背書的“書呆子”和會考試的“應試機器”,而是需要能夠解決復雜問題的“智慧人”,具體而言就是充分運用人工智能進行各種精確的算法統計分析,為每位學生建立個性化的評價指標體系,通過多元、多維、多次、多樣的方式對學生進行開放和持續的評價,最終將分數量化為能力認證,確保學生想象力、創造力、社會交往能力和自控能力的獲得,讓人工智能的智慧化教育落到實處,為學生的終身學習和發展奠定基礎。
4 人工智能實現智慧化教育的突破路徑
4.1 形成“人機共教”的智慧化教學模式
人工智能時代的到來使得教師作為教育教學活動主導者的地位面臨機遇和挑戰。目前教師與人工智能之間存在三種比較典型的關系:一是教師忽視人工智能的作用和價值,不使用人工智能,二者之間沒有交叉關系,主要原因在于教師沒有掌握操作人工智能的技術和教師認為使用人工智能增加了自己的教學任務和負擔。二是教師在上級部門視察教學工作的時候為彰顯教學活動的“先進性”而使用一定的人工智能技術,但大多只停留在關注人工智能的功能性價值,作為一種技術,此時教師與人工智能之間存在教師為主體,人工智能為客體,時而有交叉的關系。三是教師過于注重人工智能在教育教學中的應用,使自己成為人工智能的附庸,為使用人工智能而教學。以上三種關系均不能很好地發揮人工智能提升教育教學效果的作用,亦不能促進學生智慧的形成和發展,因此為實現教的智慧,就需要形成“人機共教”的智慧化教學模式,二者相互配合共同促進學生習得和涵養智慧。
4.2 塑造“人機共生”的智慧化學習機制
教育是以學生的需求為出發點,以促進學生的發展為落腳點,學生作為具有主觀能動性的獨立個體,在一定程度上是有能力自主選擇學習內容、學習方式和學習過程的,傳統的班級授課制視域下,師生之間存在“一對多”的現象,教師難以很好地照顧到每位學生的需求,實施針對性的教育。隨著人工智能與教育的融合,未來人與機器將共同學習、取長補短、共同進步,那么在學校教育階段就需要培養學生與人工智能交互的能力,構建人機平等互惠、和諧共生的關系。因此基于“共生理論”,在學生和人工智能之間塑造“人機共生”的智慧化共同學習機制,實現學的智慧化。一方面利用人工智能的大數據分析、信息追蹤等功能為學生提供最優化、最適切、最科學的學習路徑,實現對學生獨特個體的智慧化教育;另一方面人工智能作為人類智能的延伸,需促進學生對人工智能知識、技能、情感態度形成準確的認知,造就擁有人工智能素養的智慧型人才,再作用于人工智能的發展,形成人中有機,機中有人,真正實現人機共生[4]。
4.3 構建“人—機—人”的智慧化學習共同體
學習共同體是所有人因共同的使命,朝著共同的愿景一起學習的組織,共同尋找通向知識的旅程和理解世界運作的方式。學習共同體的教育價值在于為師生間的教育教學活動搭建了通向生活世界的橋梁,實現了教育主客體間“對話性”的交往,充分彰顯了學習者的主體地位。在人工智能時代,需要充分發揮人工智能對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的智慧化影響,構建“人—機—人”的智慧化學習共同體,這里的共同體不只是知識的共同體也是文化的共同體,共同體的構建突破了學校場域的限制,擺脫了學校知識、文化的單一性。例如教師可以依托人工智能構建真實的社會情境,采用科學的方法跟蹤和分析學生對該社會情境的反應,從而使學校教育與社會緊密聯系,促進了學校文化向社會文化、人類文化的轉型。由此便可推動教師、學生的智慧與人工智能相得益彰、協同發展,為教育回歸人、回歸生活、回歸社會搭建了一座橋梁。
基金項目:咸陽師范學院教育科學學院項目“人工智能賦能教育的價值和路徑研究”(JKKY202322)。
參考文獻
[1] 張剛要,梁青青.人工智能的教育哲學思考[J].中國電化教育,2020(6):1-4.
[2] 孫婧.人工智能時代反思教學的本質——基于批判教育學的視角[J].中國電化教育,2020(6):16-21.
[3] 楊啟亮.為教學的評價與為評價的教學[J].教育研究,2012(7):98-103.
[4] 李海峰.人機學習共生體[J].遠程教育雜志,2020(2):46-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