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產教融合是適應高質量發展背景下人才培養需求轉變的必經之路,但當前民辦本科高校產教融合在管理體制、運行機制、評價機制、激勵機制上存在諸多問題,這是產教融合體制機制不健全所導致的。文章以西安明德理工學院為例,提出“互利共贏”的管理體制、“多元協同”的運行機制、“多元主體”的評價機制、“利益驅動”的激勵機制,構建政、行/企、校協同推進的工作格局,以期為民辦本科高校產教深度融合提供啟發與借鑒。
關鍵詞 民辦本科;產教融合;體制機制
中圖分類號:G648.7 文獻標識碼:A DOI:10.16400/j.cnki.kjdk.2024.17.012
Research on the System and Mechanism of Industry Education Integration in Private Undergraduate Universities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High Quality Development
——Take Xi'an Mingde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as an example
WANG Pengfei, YANG Zhiru, CUI Yan
(Xi'an Mingde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Xi'an, Shaanxi 710124)
Abstract The integration of industry and education is a necessary path to adapt to the changing needs of talent cultivation in the context of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However, there are many problems in the management system, operation mechanism, evaluation mechanism, and incentive mechanism of the integration of industry and education in private undergraduate universities, which is caused by the imperfect system and mechanism of the integration of industry and education. The paper takes Xi'an Mingde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as an example to propose a management system of "mutual benefit and win-win", an operational mechanism of "diversified collaboration", an evaluation mechanism of "diversified subjects", and an incentive mechanism of "interest driven". It constructs a work pattern of coordinated promotion of government, industry/enterprise, and school, in order to provide inspiration and reference for the deep integration of industry and education in private undergraduate universities.
Keywords private undergraduate program; integration of industry and education; institutional mechanisms
1 理論認識及實踐困境
1.1 理論認識
1.1.1 產教融合
產教融合,有學者將其理解為產業“界”與教育“界”的有機融合。如:楊善江認為產教融合即產業部門與教育部門依托各自優勢,以校企合作為主線,協同育人,實現合作共贏[1]。這一界定將產與教置于較為宏觀的系統中,強調產教融合的多主體性、互惠性、合作性。在具體實踐中,產教融合通常以校企合作方式開展。但當前校企合作更多體現學校為培養人才而尋求企業合作的主體性,缺乏企業能動性的凸顯,導致合作較淺顯。因此,校企合作是產教融合的主要形式,從融合深度和廣度上不能簡單將二者等同。
綜上,產教融合即“產”與“教”的有機合作與融合,形成整體,協作育人。
1.1.2 體制機制
從內涵理解,體制指管理機構和制度的統一體。機制指事物的功能、相互關系和工作原理[2]。可見,體制包含管理主體和制度,機制涉及主體間的工作與運行。在此意義上,產教融合體制指由政校企聯合構成的管理機構及建立的管理制度,機制指政校企間如何合作與融合。
關于產教融合的體制機制,有學者從動力機制、互動機制、共享機制、評價機制、學習機制等方面展開探究[3]。有學者深入對其中一種機制展開研究,如合作機制、育人機制[4]。可以發現,以往研究更多關注產教融合的機制,對于體制的研究較少,且這些研究尚未形成統一。
論文基于以往研究,從融合主體及職能角度探索了產教融合的管理體制和“多元協同”的運行機制,從融合動力角度探索了產教融合的評價機制和激勵機制。
1.2 實踐困境
當前諸多高校已意識到產教融合的價值與重要性,并在產教融合上逐步探索。由于學校與行/企在運行上的差異以及缺乏成熟完善的融合體制機制,導致產教融合深度不夠。具體表現如下。
第一,管理體制不完善,主體單一。具體表現為政府支撐作用發揮不夠,企業主體作用發揮不足。政府是產教融合的保障機構,為產教融合提供制度支持與經濟保障,但當前產教融合的相應制度及經濟政策并未落到實處。盡管政府大力宣傳產教融合的必要性,但尚未為產教融合匹配規范、合理的政策法規,相關政策中對于產與教的職責、權利和利益分配等尚未明確,體制機制尚不健全。行/企是產教融合的主體,必須與高校形成合力培養人才。但由于政府對產教融合的經費支持不足,導致其參與產教融合的動力未被激發,未深入高校人才培養環節。
第二,運行機制不成熟,人才培養模式未發生根本性轉變。當前產教融合的合作模式與運行機制不健全,一方面體現在高校人才培養方案對于產教融合的規定較少,使得產教融合多停留在合約簽訂層面;另一方面體現在產教融合模式單一,仍停留在以理論知識為主的層面,其實踐操作技能僅靠實踐周或實習實訓完成,產與教融合時間短、力度不夠。
第三,評價機制單一,缺乏對產教融合主體及職能的評價。當前高校對于產教融合效果的評價主要是從學生角度展開,通過畢業論文、實習實訓學分的獲得等反映產教融合的效果。實質上,產教融合的主體還應包含企業、教師及各管理部門,例如企業參與產教融合的力度與深度、高校“雙師型”教師的綜合素質、產教融合模式的創新性等。
第四,激勵機制不健全,行/企參與人才培養動力不夠。產教融合需要企業派遣高端人力深入高校培育人才,但政府及高校對于行/企參與高校的經費支持較少,同時由于高校教育重理論輕實踐,難以為企業輸送應用型人才。在人才輸送及經濟利益上均不能滿足行業和企業的需求,故難以維持長久的合作。
2 民辦本科高校產教融合體制機制探索
產教融合面臨的問題需要通過構建長效化體制機制來解決。論文以西安明德理工學院在產教融合實踐中的探索為例,試圖從管理體制、運行機制、評價機制、激勵機制角度出發構建政、行/企、校參與的產教融合體制機制。
2.1 構建“互利共贏”的管理體制
互利共贏管理體制是指政、行/企、校充分發揮主體作用,形成育人合力,實現共贏。政府通過建立科學規范的政策制度和合理的經濟制度保障產教融合的有效實施。例如:設立專門的產教融合委員會統籌與協調產教融合的實施。行/企設立專門的產教融合部門,負責與高校建立有效的溝通渠道,協助高校完成人才培養方案及模式改革。高校通過建立完善的校院兩級產教融合管理與組織機構,負責制訂匹配企業需求的人才培養方案、人才培養模式、專業及課程設置等。
在管理體制建設上,西安明德理工學院設立了科研與校企合作處,作為產教融合、校企合作的牽頭部門,二級學院及相關部門負責具體實施,形成了校、院兩級管理體制。同時,學校在省委網信辦的指導下,以學校為主體,與中科院國家授時中心等共建“陜西北斗學院”,培養企業亟須的應用型人才。學校還堅持中外聯合辦學模式,與英國、加拿大等國家的知名高校合作,建立中外學術中心和聯合實訓培養基地等,開設了眾多中外聯合培養項目。真正實現了政府、企業、學校的良性共贏。
2.2 構建“多元協同”的運行機制
“多元協同”運行機制是為了整合各方資源與優勢,形成合力培育人才。宏觀上,可以基于政府、行/企、高校建立產教融合溝通機制;中觀上,可以基于行/企各管理部門或高校產教融合部門、二級學院建立校院兩級工作例會機制;微觀上,可以基于行/企高精尖人才與學校專業或課程、教師、學生建立產教融合指導機制等。“多元協同”運行機制形式多樣,可以通過企業人才進校講座、深入企業調研、電話溝通、網絡交流等方式進行,目的是與行/企及合作各方保持經常性的溝通,建立學校與合作各方的情感機制[5]。
在運行機制建設上,西安明德理工學院根據“面向行業前沿,培養具備優秀職業素養、不斷進階和自我更新、具有較強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應用型人才”的人才培養定位,在產教融合、校企合作平臺構建、模式創新上進行了積極探索。例如在課程與專業設置上,根據培養目標和畢業要求,對接最新職業標準、行業標準和崗位規范,調整課程結構,更新課程內容,專設實踐課程體系,分層設計實踐教學環節,校內外結合開設實驗、實習、實訓等實踐教學。規劃與落實“三學期”制,將“長學期”的專業理論教學環節和“短學期”的實踐教學環節相結合,實現理論與應用雙發展;在人才培養上,探索與實踐“實基礎、強能力、高素質、多樣化”的人才培養模式,將學生的能力和素質培養落實在培養方案的各個環節;在教材選用上,教師可選用校企合作開發編寫的校本教材;在“雙師型”師資隊伍建設與培養上,引入企業優秀技術骨干或行業專家來校承擔課程教學任務,單位領導或技術管理人員來校舉辦學術講座,指導學生的實驗實訓。同時鼓勵校內專業教師掛職參與企業技術與生產管理,鍛煉實踐能力,實現產、學、研一體化建設。
2.3 構建“多元主體”的評價機制
評價機制能夠反映產教融合的成效,除評價學生外,多元主體主要包含對學校、行業與企業、教師的評價。具體而言,對學校的評價包含對學校產教融合組織與管理的評價,包括管理模式是否規范、管理體制是否健全等;對行業與企業的評價包含行業與企業參與學校教學管理的主動性與主體性是否發揮等;對教師的評價主要是指對“雙師型”教師實踐教學能力的評價,檢驗“雙師型”教師的素質是否達標。
在評價機制建設上,西安明德理工學院主要關注以下幾個方面:第一,對學校的評價。包括對專業、“雙師型”教師隊伍、科研與社會服務,以及學校“十四五”規劃分解的年度校企合作指標的評價。第二,對行/企的評價。學校建立了校外實習實訓基地考核評估制度,不定期對校外實習實訓基地進行檢查與考核,指標包括實習實訓環境、管理體制等方面。第三,對教師的評價。主要集中在對教師實踐能力的評價上,具體以“雙師雙能型”教師資格認定為依據,評價教師的實踐教學能力是否達標。
2.4 構建 “利益驅動”的激勵機制
建立促進長效合作的獎懲和保障機制,激發企業參與產教融合的積極性。第一,政府要在制度保障和經費支持上,給予行/企及高校一定的資源福利;第二,高校應充分了解行/企對于人才的需求,以實現企業需求為目的,為企業輸送高質量人才,激發行/企參與人才培養的動力;第三,行/企本身要建立相應的激勵機制,對于評價結果較好的管理團隊進行獎勵[6]。
在激勵機制建設上,主要包含以下三方面:第一,對企業的激勵。經濟層面,學校設立了校企合作項目運營專款專用資金以及學校實踐教學經費用于校外實習基地建設,對于校企合作先進單位給予經濟獎勵;人才需求層面,優先推薦相關專業畢業生在校企合作單位就業,在人才培訓、委托培養、成果轉化等方面優先給予校外實習實訓基地支持。第二,對教師的激勵。學校安排教師下行業、企業一線進行掛職訓練與實踐操作,還設置了專項資金對教師參與省內外實踐能力培養活動給予資助,對示范基地、優秀指導教師進行評選與表彰。第三,對校企合作的激勵。引入行業與企業的準入與淘汰機制,對于已掛牌的校外實習實訓基地,若兩年內沒有產生合作則予以撤銷。
3 結語
“產”與“教”均是產教融合的主體及受益者,二者是相輔相成、相互促進、共同發展的關系。西安明德理工學院在產教融合上進行的積極探索,包括建立校內校外實習實訓基地、產業學院等校企合作平臺,構建實踐育人、指導育人等校企合作模式,建立教師下企業、企業人才進學校等校企合作隊伍,建立考核與評審、準入與淘汰校企合作評價體系,在管理體制、運行機制、評價機制和激勵機制建設上取得了一定成效,對破解應用型本科高校的產教融合困境、探索民辦本科高校產教融合特色路徑,具有啟發與借鑒意義。
基金項目:陜西省高等教育學會2021年高等教育科學研究項目(XGH21299)。
參考文獻
[1] 楊善江.產教融合:產業深度轉型下現代職業教育發展的必由之路[J].教育與職業,2014(33):8-10.
[2] 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詞典編輯室.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6.
[3] 顧繪.產教深度融合:學理依憑、機制內涵與實施尋徑[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17(33):8-11,26.
[4] 陳維霞.應用型大學協同育人管理機制研究——基于產教融合的視角[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17(32):42-47.
[5] 徐金益.應用型本科高校產教融合體制機制構建研究[J].黑河學刊,2018(6):21-22.
[6] 李國杰.多元主體參與辦學模式下產業學院內部運作機制研究[J].教育科學論壇,2020(18):37-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