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混合式教學強調線上線下教學的交互與合作,其不僅促進了因材施教,也為深入評估學生在知識、能力、素質方面的提升效果提供了契機。本研究通過構建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質量評價理論框架,設計了基于課前、課中、課后的“課程建設―教師教學―學生培養”指標框架,通過專家調查法對各指標進行打分賦值,借助層次分析法計算各指標權重,并通過案例論證該指標體系的具體應用。最后,提出高質量課程的引領、資源更新迭代機制、線上線下教學活動融合、教學效果的反饋對提升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質量的促進作用。
關鍵詞 混合式教學;教學質量;評價體系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DOI:10.16400/j.cnki.kjdk.2024.17.017
Research on the Construction and Application of Quality Evaluation System
for Online and Offline Blended Teaching
ZHANG Jiao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 Dalian Polytechnic University, Dalian, Liaoning 116034)
Abstract Blended learning emphasizes the interaction and cooperation between online and offline teaching, which not only promotes personalized teaching, but also provides an opportunity for in-depth evaluation of students' improvement in knowledge, ability, and quality. This study constructs a theoretical framework for the quality of blended online and offline teaching, and designs an indicator framework based on "curriculum construction teacher teaching student cultivation" before, during, and after class. The expert survey method is used to score and assign values to each indicator, and the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 is used to calculate the weight of each indicator. The specific application of this indicator system is demonstrated through case studies. Finally, it is proposed that the guidance of high-quality courses, resource updating and iteration mechanisms, integration of online and offline teaching activities, and feedback on teaching effectiveness can promote the improvement of the quality of blended online and offline teaching.
Keywords blended learning; teaching quality; evaluation system
隨著大數據、互聯網、人工智能等電子信息技術的發展,數字化教育逐漸進入教學領域,混合式教學得到了較高的關注。混合式教學就是線上教學與線下教學相互融合協同、共生共建的有機系統。發展至今,混合式教學經歷了以技術為中心、以教師為中心和以學生為中心三個階段[1],包括MOOC教學、SPOC教學、翻轉課堂、APP教學等多種形式,線下部分以課堂教學為主,但更注重現代數字技術的應用[2]。線上線下混合教學已隨著“互聯網+教育”的普及而發展成為高校教學改革的主流模式,教學關注點也從側重技術融合到教學內容和教學模式的轉變。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能夠打破時空限制,并提高效率,更容易得到教師和學生的青睞以及心理滿足感[3]。然而在具體的教學實踐活動中,混合式教學仍然存在問題:一方面,混合式教學普遍浮于形式上的簡單混合,沒有實現真正意義上的協同效果[4];另一方面,在教學測評環節,仍沿襲傳統的學生“評教”方式對教師教學進行評價,而忽略了與教師“評學”的交互影響,難以從根本上凸顯出混合式教學的師生互動和對反饋信息的掌握[5]。
由于傳統的教學質量評價體系難以全面評價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質量,本研究綜合考慮了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的特點,以理論框架為支撐,設定相應的評價標準與評價方法,構建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全過程的質量評價指標體系,并進一步應用到實踐中,對混合式線上線下教學進行評價,及時反饋改進以彌補現有評價中重科研輕教學、重結果輕過程的不足。
1 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質量評價指標體系構建
1.1 理論模型
大學課程是有結構和有序的知識集合體,其生成過程既是一個知識探索、發現、判斷和選擇的過程,也是一個高深知識的專門化、邏輯化、系統化和立體化過程。知識是高等教育中教師和學生工作的基本材料,教師培養創新人才的過程也是教師自身知識傳遞的過程,科學的教學、科研平臺可激發教師的新思想,是其開展創新性工作的基地。筆者根據三者之間的關系和影響,構建了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全過程理論模型(圖1)。
圖1 理論模型構建
綜合來看,課程建設是前提,也是知識積累的階段,是將基礎知識、專業知識進行整合的過程,重點考查知識整合程度。教學活動作為關鍵環節,主要是知識的傳遞,通過形成性評價能夠提供反饋、改進正在進行的教與學,以提高教學和學習預期結果。形成性評價是一種動態評估模式,因為學生的能力是可以增長的而不是固定不變的,在與他人互動中不斷發展變化。學生培養是教學的結果性環節,重點考查學生的知識吸收程度,主要通過增值評價考查學生在既定教育目標(如思維方式、認知水平、技能和態度等)方面的進步。增值評價是一種多元化、更加公平、關注發展的評價方式[6],通過對學生在校期間的學業進步程度進行測量與評價。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質量主要通過學生的培養成效得以體現,并將人才培養成效結果反饋到教學活動中,加強對教學活動的改進和調整,最終達到促進教師的教學、提高學生的學習,進而達到提升整個教學質量的目的。
1.2 基于層次分析法(AHP)的評價指標體系
混合式教學是一個動態的、涉及眾多要素主體的復雜活動,從科學性維度,充分結合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實際,考慮教學全過程所涉及要素(包括教師、學生、課程、教學資源等),同時也要能夠體現高校教學實際和社會發展所需。在可測性維度綜合考慮定性指標和定量指標的選用,將定性化指標轉化成可觀測指標進行評價,如將課程建設中的教學內容、教學目標等文本材料經過轉化,提取文本中的關鍵詞組、高頻詞、主題詞等作為可以觀測的數據點等。在動態性維度,考慮選取動態性指標,如時間段內學生參與度和學習效果等,并將增值評價結果反饋到教師和課程教學環節進行改進。
針對教學場景貫穿課前、課中、課后的混合式教學體系,其教學質量監測的核心環節主要包括JRGoDtAxqALwmUAU7BdR4A==:事前的課程標準(或“教學大綱”)、事中的教師教學活動、事中及事后的學生評價,基于層次分析法(AHP)構建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質量評價指標體系。將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質量設為目標層,而課程建設、教師教學、學生培養依次作為準則層。課程的教學質量評價指標主要包括教學資源、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教學互動。混合式教學增加了線上內容,并設計了大量教學互動以及協作教學環節,相對于原有課程評價標準,需要做出較大調整。同時,由于教學目標多元化、教學形式新穎性,以及教學互動個性化,課程的教學評價需要根據課程在混合式教學中呈現的不同特征增加大量評價內容,且需要針對新教學形式設計指標體系,并對各項指標權重做出相應調整。針對教師的教學質量評價指標,主要包括線上基本知識授課、線上專業技能授課、線下教學指導、線下專業技能訓練。混合式教學對教師的教學理念、角色定位、教學方式等方面都提出了不同要求,因此需要系統性梳理衡量教師教學質量的評價指標。教師應從注重知識傳授,轉變為學生知識學習的引導,使用啟發式教學手段。學生培養的教學質量評價指標主要包括學生線上參與度、學生線下參與度、學生學習效果、學生滿意度。混合式教學不僅對教師提出了較高的要求,也需要學生積極主動參與教學活動。在著重考查學生線上自主學習各項指標的基礎上,同時考查學生參與教學互動情況,從參與頻率、參與程度、參與成效多個層面,以學生視角評價混合式教學質量。
2 混合式教學質量評價指標的實踐應用
2.1 D大學混合式教學質量評價的判斷矩陣
評價指標的選取要堅持科學性、系統性和動態性,以D大學為例,按照薩蒂的1―9級標度,向同行領域的五位專家發放測量卷,對各項指標進行打分,可以構建準則層的判斷矩陣和指標層判斷矩陣,矩陣中的數值為兩兩準則相對重要性比較的數值判斷。以準則層判斷矩陣為例,教師教學與課程建設相比的標度為2,學生培養與課程建設相比的標度為2,教師教學與學生培養相比的標度為2。
2.2 D大學混合式教學質量評價指標權重
根據各判斷矩陣的最大特征根及其對應的特征向量,計算一致性比例,當輸入結果一致性沒有通過檢驗時,需要征求專家意見進行合理調整。對D大學混合式教學質量評價指標進行檢驗測試后,得到各判斷矩陣均滿足CR<0.1,通過了一致性檢驗。有效地提高了指標體系信度與效度,避免了評價指標和權重設置過程中的主觀性和隨意性,有效反映混合式教學的真實情況。最終,課程建設準則層中,教學資源、教學方法、教學內容、教學目標、教學互動等5項指標權重分別為0.0109、0.0918、0.0279、0.0486、0.0166。教師教學準則層中,線上基本知識、線上專業知識、線下技能培訓、線上教學指導等4項指標權重分別為0.0488、0.2158、0.1283、0.1004。學生培養準則層中,學生線上參與度、學生線下參與度、學生學習效果、學生滿意度等4項指標權重分別為0.0275、0.0351、0.0643、0.1838。
2.3 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質量綜合評分
確定D大學混合式教學質量評價指標及其權重后,再對D大學混合式教學質量各個指標進行單項及綜合評價,評價等級設定為5個等級,將量化指標與對標機構進行對比后可以判定其等級,最終建立評價矩陣,進而得出綜合評價等級,即混合式教學質量三個維度的綜合績效評價等級,即優、良、中、可、差(不合格)占比。對不同等級進行分數賦值,如,優(90―100分)、良(80―90分)、中(70―80分)、及格(60―70分)、差(60分以下)。將各等級與五級分數相乘,得出D大學混合式教學質量評價的總得分。
3 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質量提升策略
3.1 突出高質量課程的引領作用
混合式課程教學建設的評價對“教”與“學”能夠起到雙向帶動作用,高質量的課程承載著教學和人才培養。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需對課程教學設計、教學內容等嚴格把控,真正做到課程與教學融合。在進行混合式課程建設評價時,要重視其對建設高質量混合式課程的引領作用,尤其是高度重視對課程內容的評價功能,進一步體現課程與專業知識協同育人。
3.2 建立資源更新迭代機制
混合式教學尚處于起步階段,隨著教學實踐的開展,對教學資源的要求將不斷提升,需要建立長效的更新迭代機制。迭代機制需要關注師生對教育理念理解的加深程度,教學工具及平臺的信息化建設水平和積累實踐經驗的豐富程度,以深化人才培養為目標,不斷調整教學資源的建設指導思想,設置合理的迭代周期、迭代方式,保證教學資源的先進性及有效性。
3.3 強化線上線下教學活動融合
線上、線下教學活動的有機融合能夠提高混合式教學模式的一體化程度。通過翻轉課堂、項目制學習、個性化答疑、混合式評價等方式,打破傳統教學活動時間和空間的獨立性,優化教學資源的分配,提高線上線下教學活動的交互性,滿足學生多元化的學習習慣和學習需求,提高學生主動學習的積極性,形uU02hZfkL10wFoFOxzYsug==成全面的學習檔案。
3.4 重視教學效果的反饋機制
混合式教育評價應建立及時靈活的反饋機制,充分發揮混合式教育重視教學過程的特征,在做好教育質量評價的基礎上,在關鍵的時間點及教學內容上,及時有效反饋學生的學習情況、教師的教授情況,使得師生分別掌握教學關鍵信息,從而能夠針對教學中潛在的問題及時作出調整,提升教學效果,充分發揮混合式教學效果評價的反饋作用是實現以評促教目標的關鍵,對提升混合式教學質量具有重要作用。
4 結語
本研究基于線上線下混合教學的核心理念,建立以形成性評價和增值評價為基礎的理論分析框架,構建了基于“課程建設―教師教學―學生培養”的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質量評價指標體系和評價方法,從而提供客觀且靈活的教育質量評價。進一步從高質量課程建設、資源更新機制、教學活動融合方式、教學效果反饋機制等方面,提出促進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質量提升的策略。
基金項目:遼寧省教育科學“十四五”規劃課題“線上線下混合教學的質量評價體系研究”(JG21DB044)。
參考文獻
[1] 馮曉英,王瑞雪,吳怡君.國內外混合式教學研究現狀述評——基于混合式教學的分析框架[J].遠程教育雜志,2018,36(3):13-24.
[2] 田媛,席玉婷.高校混合課堂教學模式的應用研究[J].中國大學教學,2020(8):78-86,96.
[3] 王陽,馬志昊,胡敏,等.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模式實施方案設計——以航天概論課程為例[J].大學教育,2022(12):80-82.
[4] 沈欣憶,苑大勇,陳暉.從“混合”走向“融合”:融合式教學的設計與實踐[J].現代教育技術,2022,32(4):40-49.
[5] 吳孝靈,林涵凝.基于師生滿意度模型的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質量評價研究[J].高教學刊,2023,9(29):1-6,10.
[6] 姜華,王淼.高等教育增值評價的研究進展[J].教學研究,2022,45(5):8-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