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跨學科探究性作業的開發能夠促進作業從知識導向向素養導向轉型升級,回應新時代育人要求。跨學科探究性作業旨在打破學科的邊界、打破學校教育與真實世界的阻隔,有機整合學科資源、個體經驗和社會生活要素,幫助學生在知識的融會貫通、能力的遷移應變和情感的內在熏陶中實現核心素養的全面落地。
關鍵詞 跨學科;探究性;作業設計;核心素養
中圖分類號:G634 文獻標識碼:A DOI:10.16400/j.cnki.kjdk.2024.17.025
The Meaning of Interdisciplinary Exploratory Homework under the Guidance of Literacy
QU Xiaoyi, ZHOU Yalin, WANG Yingtao
(Beijing Institute of Education, Beijing 100120)
Abstract The development of interdisciplinary exploratory homework can promote the 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ing of homework from knowledge oriented to literacy oriented, and respond to the requirements of education in the new era. Interdisciplinary exploratory assignments aim to break down the boundaries of disciplines, break down the barriers between school education and the real world, organically integrate subject resources, individual experiences, and social life elements, and help students achieve comprehensive implFd1TzNmh/47T7nV42Y0aYg==ementation of core competencies through knowledge integration, ability transfer and adaptation, and emotional internal cultivation.
Keywords interdisciplinary; exploratory; homework design; core competencies
近年來,《教育部辦公廳關于加強義務教育學校作業管理的通知》《關于進一步減輕義務教育階段學生作業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的意見》等系列文件出臺,強調要提高作業設計質量,創新作業類型,有效發揮作業的育人功能,全面提升學生核心素養。跨學科探究性作業作為一種新型作業,是回應新時代全面育人要求,切實減輕學生過重的作業負擔,推進作業管理從知識導向到素養導向轉型升級的重要抓手。
跨學科探究性作業以探究性和跨學科為內核,發揮作業的全面育人功能,促進核心素養的全面落地。一方面,學生在已有經驗和知識積累的基礎上開展探究,連貫整合直接經驗與間接經驗,提升自身的生活理解力和學科理解力,不斷建構和優化自身的認知體系。另一方面,通過打破學科邊界,挖掘跨學科大概念,有機整合學科資源、個體經驗和社會生活要素,幫助學生更好地認識真實世界中復雜的、非結構性問題,培育學生的專家思維,增強學生的生活體悟,拓寬學生的社會認知,助力學生在知識的融會貫通、能力的遷移應變和情感的內在熏陶中實現素養的全面落地,以更好應對真實世界的挑戰。
1 堅持養導向:在作業設計中回應新時代育人要求
在 “全面育人”的素養導向下,作業不僅僅是知識積累的幫手、課堂教學的延伸和學科教學的補充,而且還應該成為引導學生深度學習的重要途徑,成為提升學生核心素養和綜合素質的重要載體。換言之,作業體系作為整個學習歷程的有機組成部分,需要堅持素養導向,幫助學生運用既有知識并深化認知、構建自身知識圖譜的同時,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和學習興趣,引導學生主動學習,讓學生在真實的情境中綜合運用所學知識和自身經驗解決問題,助力學生未來的發展。
傳統作業在知識鞏固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有其不可替代的基本功能。但是傳統作業機械重復、不能有效鏈接學科與生活等弊端使其在激發學生批判性思維和創新思維、養成學生關鍵能力、培育學生核心素養等方面難以發揮有效作用。從作業的理論依據、內容形式、實施路徑、評價方式等不同觀測維度對比跨學科探究性作業和傳統作業,能夠更好地理解其基本內涵,形成對跨學科探究性作業的整體性認知。傳統作業以斯金納為代表的強化理論為學理依據,以習題為主要形式,通過重復練習達到鞏固學科知識的目的。其實施的過程為“布置作業—學生課后完成—教師批改—學生修改—課堂講解—練習鞏固”。作業的評價方式是以“紙筆”評價為慣常做法的結果性評價。“雙減”政策下,跨學科探究性作業突破了傳統的作業觀,在“作業是全面育人的載體之一”的新型作業觀念下,以皮亞杰為代表的建構主義理論、班杜拉為代表的社會學習理論等為學理依據。作業的設計與實施通過研究性學習的方式開展,通過任務驅動下的學生合作探究、體驗、實踐達到養成探究習慣、培育科學思維、提升核心素養的育人目標。作業的實施要經歷“創設情境—問題導入—搭建支架—學生合作探究,教師同步引導—成果多元呈現”等環節。作業的評價不只是關注結果性評價,還強調引入新型評價方式,將評價貫穿作業的全程。
2022年4月,教育部印發《義務教育課程方案(2022年版)》,其中強調“加強課程內容與學生經驗、社會生活的聯系,強化學科內知識整合,統籌設計綜合課程和跨學科主題學習。加強綜合課程建設,完善綜合課程科目設置,注重培養學生在真實情景中綜合運用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開展跨學科主題教學,強化課程協同育人功能。”“加強課程與生產勞動、社會實踐的結合,充分發揮實踐的獨特育人功能。突出學科思想方法和探究方式學習,加強知行合一、學思結合,倡導‘做中學’‘用中學’‘創中學’。”作業作為課程的組成部分,要吸收課程改革的精神,落實課程改革的要求。在作業的設計和實施中體現出跨學科性、探究性、實踐性、生活性等,即加大跨學科探究性作業的供給。跨學科探究性作業的設計實施應充分體現素養導向,學生基于跨學科知識、個體經驗、社會生活的相應場景,在教師引導下有目的、有計劃地選擇和確立主題進行探究,在探究中主動獲取知識、認識復雜情境、分析解決問題的過程。這一過程中,學生能夠打破學科間的界限、打破學校教育與真實世界的阻隔,建構復雜的情境化認知體系,在知識的融會貫通、能力的遷移應變和情感的內在熏陶中實現核心素養的全面落地。
2 突出探究性:在問題解決中促進關鍵能力提升
跨學科探究性作業突出探究性,讓學生主導作業過程,以探究的方式促成深度學習的發生。探究性體現在學生提出問題、產生解決問題的渴望、以團隊合作的方式確定探究目標、確立探究任務、制訂探究計劃、選擇探究方法、運用探究工具、形成探究成果等各個環節。跨學科探究性作業的成果注重開放生成,往往沒有唯一答案。由于突出探究性,學生能夠在問題提出、問題解決與成果展示等環節中充盈情感、體認道德、擔當責任、陶冶情操,實現素養的提升。探究性要求打通課堂內外,推進作業設計的趣味化、情境化和生活化。
跨學科探究性作業的開發要在各個階段體現出對學生探究的引導。在提出問題階段,跨學科探究性作業倡導作業設計者要根據學生的日常生活、原有的經驗水平和認知結構,引導學生發現并形成有趣、有意義的問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動力;在分析問題階段,跨學科探究性作業倡導設計者能夠引導學生建立學科知識與真實世界之間的關聯,培養學生的知識遷移能力和創造創新能力。在解決問題階段,跨學科探究性作業倡導設計者能夠引導學生依據特定情境和具體條件,制訂合理的解決方案,選擇科學的方法和工具解決復雜問題,提升學生在復雜環境中的行動能力,包括:在探究中自覺、有效地獲取、評估、鑒別、使用信息,以提升學生的信息搜集處理能力和知識獲取能力;運用科學的思維方式認識遇到的各種自然現象和社會現象,并進行分析討論,以提升理性思維能力、觀點表達能力和社會交往能力;在成果物化及展示階段,跨學科探究性作業倡導設計者能夠引導學生以繪畫、舞蹈、快板書、詩作等形式多樣化、立體化地形成并展現研究成果,為學生搭建表現自我的舞臺,捕捉成果中的亮點。通過變單一評價為多元評價,變區別性評價為激勵性評價,變結果性評價為過程性評價、結果性評價相結合的評價方式,跨學科探究性作業能夠突破傳統作業評價的種種弊端,關注學生努力的全過程、全要素,增強其成就感和自信心。通過學生之間互相評價、相互反饋、互相學習,提高學生的分析能力、判斷能力、溝通表達能力和團隊協作能力。
可見,探究性的內核特征使作業具備了打通課內和課外的功能,建立起課堂習得、課外體驗的完整學習鏈。學生通過實地考察、訪談等探究方式重新認識自己熟悉的生活環境,帶回自己真切的探究體驗,有效提升學生的社會責任、國家認同,甚至國際理解,實現知識、能力、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統一,為行使成人的社會職責做準備。
3 注重生活化:在生活價值中助力學生全面發展
核心素養表現為在現實世界的多變情境中解決問題,包括專家思維和復雜交往兩個基本的素養群,體現為創造能力和合作能力。而單一學科知識已經難以應對現實情境中復雜問題的解決,跨學科探究性作業需要突破學科知識邊界、思維邊界和方法邊界,通過將學科知識與生活情境有機聯結,引導學生聚焦現實中非結構性的復雜“真問題”,在提出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總結反思等過程中完成知識的高通路遷移,養成專家思維,適應以創新為要求的社會發展。
首先,“跨學科大概念”是跨學科探究性作業設計與實施的錨點,是跨學科探究性作業打通學校教育與真實世界,助力學生培養專家思維、提升核心素養、實現全面發展的關鍵所在。從內涵上看,跨學科大概念是具有生活價值的、反映專家思維方式的核心概念或上位概念,可以表現為概念、觀念或論題等不同形式。其中,生活價值是指大概念與真實生活相關聯,在日常生活的具體情境中不斷地被運用,因而具有很強的遷移價值。正如威金斯和麥克泰格所說:“學校教育的目標是使學生在真實世界能得心應手地生活。”從實踐中看,跨學科大概念強調挖掘各個學科中的共性元素,將這些元素抽象為具有生活價值的概念、觀念或論題,進而基于這類概念、觀念或論題不斷生發和設計出主題貫穿下橫向多元和縱向分層的跨學科探究性作業。
此外,情境創設是跨學科探究性作業助力學生在真實情景中主動獲取知識并在問題解決中實現知識的高通路遷徙的關鍵著力點。真實情境能夠助力學生形成具體與抽象交錯的復雜認知結構,培養學生解決真實問題的能力。在實踐中,跨學科探究性作業的情境創設,鼓勵依托學科實踐、生活場景和課程基地等為學生創設新型學習環境,為學生提供自主探究、師生合作共進的綜合性教學平臺和實踐場所。同時,鼓勵跨學科探究性作業與校本文化、在地資源有機整合,找到教學變革的支撐點、專業創造的發力點和學科發展的創新點,助力學校培育優勢學科、打造特色學科,提升學校教育教學質量,實現高質量發展。
4 結語
跨學科探究性作業的開發需要教師突破單一學科的知識范疇,組建共同體,協同教研。承擔起創設情境、設計任務鏈條、搭建支架、實時觀察、方法引導等傳統作業中不具備的新要求,在學生的研究伙伴和引導者兩個角色間自如切換。值得注意的是,跨學科探究性作業不等于學科拼盤式作業,而是注重在某一主題或核心問題引領下多學科內容的有機融合與交叉互動。這對教師共同體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倒逼教師共同體不斷更新教學理念,變革傳統教研方式,創新教學實施方式。同時,跨學科屬性也為不同學科的教師之間交流、碰撞和研討提供更多機會,能夠有效帶動教師專業成長,促進教師轉變育人理念和育人模式,并且加快培育多學科支撐的教研共同體,強化學科融合。
基金項目:北京市教育科學“十四五”規劃2022年度一般課題“鄉村小學探究性作業的設計與實施研究”(CDDB22162)。
參考文獻
[1] 艾巧珍,李文照.“雙減”背景下學校治理的挑戰與應對[J].中小學校長,2021(11):11-14,39.
[2] 劉徽.“大概念”視角下的單元整體教學構型——兼論素養導向的課堂變革[J].教育研究,2020(6):64-77.
[3] 張九紅.高中化學探究性作業形式的探索[J].上海教育科研,2010(1):80-81.
[4] 阮國軍.道德與法治探究性作業設計[J].中學政治教學參考,2019(17):63-66.
[5] 張青民.學科融合教學背景下的資源破界與整合[J].教育理論與實踐,2021,41(32):51-54.
[6] 柴純青.重新認識作業[J].中小學管理,2021(10):1.
[7] 湯瑾.構建新型作業體系的區域性探索[J].中小學管理,2021(10):21-23.
[8] 褚宏啟.作業的異化與正常化[J].中小學管理,2021(10):58-59.
[9] 陳佑清.在與活動的關聯中理解素養問題——一種把握學生素養問題的方法論[J].教育研究,2019(6):60-69.
[10] 劉徽,蔡瀟,李燕,等.素養導向:大概念與大概念教學[J].上海教育科研,2022(1):5-11.
[11] 戴維·珀金斯.為未知而教,為未來而學[M].楊彥捷,譯.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15.
[12] 格蘭特·威金斯,杰伊·麥克泰.追求理解的教學設計(第二版)[M].閆寒冰,宋雪蓮,賴平,譯.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