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土壤肥料學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專業基礎課,為適應高校人才培養的要求,訓練和培養學生的綜合實踐能力,文章針對該課程教學中存在的問題,提出課程教學和考核方式改革措施,以期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在具備扎實理論知識的基礎上,提高學生獨立思考和分析解決生產問題的能力,對于高素質復合型人才的培養具有重要意義。
關鍵詞 土壤肥料學;課程教學;考核方式;改革
中圖分類號:G424 文獻標識碼:A DOI:10.16400/j.cnki.kjdk.2024.17.032
Exploration of the Reform of Teaching and Assessment Methods
in Soil and Fertilizer Science
ZHAO Hongmei, CHENG Junhui, HU Guiqing
(College of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Xinjia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Urumqi, Xinjiang 830052)
Abstract Soil and Fertilizer Science is a highly practical professional basic course. In order to meet the requirements of talent cultivation in universities, train and cultivate students' comprehensive practical abilities, this article proposes measures to reform the teaching and assessment methods of the course in response to the existing problems in teaching. The aim is to stimulate students' enthusiasm for learning, improve their ability to think independently and analyze production problems on the basis of solid theoretical knowledge, and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for the cultivation of high-quality composite talents.
Keywords Soil and Fertilizer Science; course teaching; assessment methods; reform
土壤肥料學是高等農林院校種植類領域的必修專業基礎課,該課程實踐應用性較強,且涉及內容廣泛,涵蓋土壤學、植物營養和肥料學的相關知識,其教學質量的優劣直接關系到學生對該課程基礎理論知識的理解和掌握程度以及在生產實踐中的應用能力[1-2]。課程考核作為教學的一個重要環節,是評價學生掌握知識的標尺,也是檢驗教學效果的重要手段。長期以來,該課程的考核方式主要包括平時成績和期末成績兩部分[3],這種考核方式存在一定的局限性,突出表現在學生缺乏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在課上很難掌握各章節的內容和精髓,全靠考前突擊應付、死記硬背知識點,長此以往致使學生對課程中的知識要義理解不深、對土壤學、植物營養和肥料學之間的相互關系和作用機理掌握不牢,導致理論學習與實踐應用脫節,未能達到教學的最終目的。因此,需要對土壤肥料學課程教學方式和考核形式進行改革,設計教學與考核相統一的一體教學新模式,不斷提升教學管理水平,引導學生養成自我管理、主動學習、勤于思考、善于動手的求學意識,以解決新農科建設對高素質復合型人才的需求。
1 土壤肥料學課程教學與考核方式中存在的問題
1.1 教學過程不適應人才培養的需求
土壤肥料學知識點豐富,且實踐性較強。在教學中,部分教師因課程自身特點,不能有效把握理論教學、實踐教學的關鍵環節和相互關系,造成學生對理論知識掌握不牢、實踐知識不會應用等現象。產生此問題的原因在于:一是理論教學重點不突出。該課程讓學生重點掌握土壤的基本物質組成及理化性質,植物必需的營養元素、植物根系及根外器官對養分的吸收、運輸和分配、合理施肥應遵循的基本原理及施肥技術,以及氮肥、磷肥、鉀肥、中微量營養元素肥料和復混肥料的種類、性質和合理施用方法等,但傳統教學往往忽視該課程的目的和意義,課程教學什么都講,看似大而全,實則重點不突出,造成學生在識土、認土、改土的生產實踐活動中知識混亂、似是而非。二是課堂教學互動性不高。本課程教學任務要求在一學期內完成,多數高校采取傳統的以教師為主導的教學模式,側重于理論知識的講解,缺乏與學生的課堂互動,導致學生學習興趣不高,參與課堂教學的主動性不強,教學效果不佳。三是實驗教學模式單一。該課程附屬的實驗課內容較多,大部分采取灌輸式教學,教師在實驗課中全程講解實驗目的、原理、儀器設備、方法步驟等,學生按部就班地完成實驗,得到實驗結果后撰寫實驗報告,致使學生對實驗原理一知半解,對于為什么這樣設計實驗、實驗關鍵環節是什么、能解決什么生產問題,以及在實際農業生產中如何靈活應用等都未進行系統性的思考[4]。這種教學模式使得實驗課變得枯燥乏味,學生主動參與實驗操作的意愿降低,教學效果也不理想。
1.2 課程考核方式不符合人才培養目標
考核是一種管理方式,是評價教師教學效果和學生掌握知識程度的重要手段,既要達成教學目標的預期,又要滿足人才培養的要求。調查發現,部分農林院校在長期的土壤肥料學課程教學中,主要以過程考核和結果考核的“二八定律”來進行,不能客觀真實地評價教與學的實際效果[5]。一是過度重視結果考核。土壤肥料學課程結果考核主要以筆試方式考查學生對基礎知識和理論的掌握程度,占總成績的80%,而期末考試順理成章就成了教師和學生的評價標準和最終目的,但是期末考試的好成績主要是學生在考前突擊、死記硬背知識點的情況下取得的,不僅不能真實反映出學生的學習效果,還會對學生的行為習慣和價值觀造成一定程度的不良影響。二是輕視過程考核。本課程的過程考核主要以平時成績進行評價,主要指標有學生考勤率、作業完成率和實驗報告的撰寫提交等,占總成績的20%;因其在總成績中占比不高,往往被大部分學生忽視,同時還滋生了一些任意翹課、上課不專心、遲到早退、不交作業、實驗報告抄襲等不良現象,長此以往,學生會越來越忽視知識的積累,不利于學生學習能力的提高。
2 土壤肥料學課程教學與考核方式改革措施
2.1 創新課堂教學模式
改革課堂教學模式以應對新形勢下現代化教學的特點,摒棄傳統教學思維,創新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這就要求教師授課時要注重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的多樣化,利用現代化的教學工具,如中國大學MOOC、雨課堂、愛課程、超星學習通等在線網絡資源及翻轉課堂,統籌線上線下教學,設計全新的土壤肥料學課程體系,推動以教師為主的傳統教學模式向以學生為中心的啟發式教學轉變,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6-7]。
首先,利用網絡資源,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教師提前總結課程重難點,制成PPT上傳至雨課堂、超星學習通等網絡平臺,讓學生借助網絡資源提前預習,教師在課堂上再利用雨課堂等網絡平臺設置相關問題,時刻關注學生學習狀態,考查學生自主學習的效果,及時發現學生在自主學習中存在的問題,并針對問題重點講解。待問題講解完后,教師再設置與之相關的生產實際問題,組織學生一起討論,并歸納總結討論結果,同時,上傳至網絡平臺供學生理解和記憶,以此培養學生發散思維、自主學習和獨立思考的能力。
其次,利用翻轉課堂提高學生的課堂參與度,鍛煉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教師針對課程中相對簡單的章節,結合當前研究熱點,設置不同主題,讓學生自主查閱資料提前預習,以小組為單位編排制作PPT,安排學生在課堂上分組匯報,并增設互相提問環節,由匯報組學生回答其他組同學的提問,回答不出的問題由教師解答。
再次,引入案例教學,選取代表性案例,將理論知識與生產實踐有機結合,引發學生思考,激發學生求知欲。針對土壤酸堿性、氮肥、磷肥的施用技術等章節,結合新疆土壤特點和施肥現狀,先通過網絡平臺發布相應內容的最新研究和文獻資料,督促學生自主閱讀,使其了解國內外最新研究進展。在課堂上講授相應章節時,分別引入鹽堿土改良、氮肥減量配施有機肥、磷肥減量配施腐殖酸等典型案例,將本課題組教師科研中的最新成果以案例形式結合到教學內容中,以PPT形式分享給學生,特別強調土壤的重要性和生態環境保護的意義,進而引導學生思考分析,加深學生對土壤肥料學知識的理解,提升學生活學活用知識的能力。
最后,通過有針對性地創新教學方法,逐步轉變傳統教學中以教師為主的“滿堂灌”教學模式,最大限度地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作用,調動學生自主學習和主動參與的意識,激發其學習熱情,培養學生獨立思考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進一步樹立學生的學習自信心,從而達到更好的教學效果。
2.2 優化課程考核方式
課程考核是檢驗教師教學效果和學生知識掌握程度的重要手段,當前高校普遍存在以期末閉卷考試為主的考核方式,無法客觀反映學生對綜合知識的掌握程度[8],因此,需要結合課堂教學優化考核方式,注重過程考核。通過探索,調整優化考核內容和評分占比,切實發揮考核的功效。
一是調整考核內容。本課程附屬的實驗課內容實踐性強、應用性廣,對提升學生的實驗技能、培養學生良好的實驗習慣和嚴謹的科研作風具有重要意義,因此,將平時成績中的實驗成績進行獨立考核,占總成績的20%,深化實驗課的重要性,促進學生對理論知識的思考,提高學生對實踐能力的認知。
二是優化評分占比。將期末考試成績占比從80%降低到50%,有效解決學生只注重考前死記硬背知識點的現象;將平時成績占比由20%提升到30%,促進學生主動學習習慣的養成。
三是細化考核內容。結合教學改革,將平時成績的考核內容確定為考勤(5%)、課堂提問(5%)、PPT講解(10%)、章節測驗(10%)4部分,有效提升學生課前預習的全面性,提高學生主動參與學習的意識;將實驗成績的考核內容確定為實驗態度(5%)、實驗操作(5%)和實驗報告(10%)3部分,綜合反映學生在實驗課上的表現,有利于學生動手能力的提高和實驗操作技能的提升;將期末考試的題型設置為包括名詞解釋、填空、選擇、判斷、計算、論述、綜合題等7種以上的題型,涵蓋教學大綱中的重要知識點,并相應增加主觀題型的占比,重點考查學生對知識的掌握程度及靈活應用情況,充分發揮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這種多元化的考核方式,不僅綜合衡量了學生的學習能力,端正了學生的學習態度,有效避免學生考前死記硬背知識點的行為,充分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有利于學生綜合能力和創新意識的培養,而且教師也能夠更全面地了解學生在學習中遇到的問題,及時發現教學設計環節存在的不足。總體來說,考核方式的改革,對教師和學生都起到雙向促進作用,較好地平衡了“教”與“學”的關系。
3 結語
“土壤肥料學”作為一門理論和實踐緊密結合的專業基礎課,其教學目標不僅是要讓學生運用基礎理論知識,學會識土、認土、改土的方法和措施,更重要的是厚植“三農”情懷,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和解決農業生產實際問題的能力。因此,課程在授課教學環節,應積極探索新的教學方法,創新課堂教學模式和優化考核方式,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調動學生參與教學的積極性和主動性,這對于高素質復合型人才的培育具有重要意義。
*通信作者:胡桂清
基金項目:新疆農業大學2021年校級教研教改項目“土壤肥料學課程考核方式改革與試題庫建設”。
參考文獻
[1] 胡玉玲,張山,盧海燕,等.基于應用型人才培養項目的教學法探究與實踐[J].教育觀察,2017,23(6):84-87.
[2] 李科,陳紅,趙愛萍.“新農科”背景下土壤肥料學課程改革措施[J].安徽農學通報,2023,29(4):170-173.
[3] 關天霞,張有富,張芬琴.科研項目驅動下的土壤肥料學課程教學改革探索[J].高教學刊,2022,8(10):113-119.
[4] 程軍回,趙紅梅,胡桂清,等.實踐環節對現代大學生綜合能力的培養——以土壤肥料學實驗課為例[J].教育教學論壇,2020(24):101-102.
[5] 劉健健,陳世勇,王泓,等.應用型高校建設背景下“土壤肥料學”教學內容探索與改革[J].廣東化工,2022,49(6):205-207.
[6] 田銳,劉新敏,朱華玲,等.慕課在土壤肥料學實驗教學改革中的實踐[J].西南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20,45(1):164-168.
[7] 王尊欣,符傳蘭,陳新紅.新農科背景下土壤肥料學課程教學改革探索[J].淮陰工學院學報,2021,30(6):97-100.
[8] 金明慧,劉書含,肖榮英,等.土壤肥料學課程改革與實踐[J].安徽農學通報,2019,25(4):140,1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