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重慶市萬州區大周鎮五土村羅盤地中心街的道路兩旁,種著許多桂圓樹,當地人給這些桂圓樹取了一個吉祥的名字,叫“福桂”。
五土村是一個“生長”在長江邊上的村莊,曾屬移民搬遷范圍。
1998年,對口支援萬州的福建省向五土村捐了上萬株桂圓樹苗。三峽水庫蓄水后,五土村的部分房屋和土地被淹沒,村民們需要后靠安置。
那時,才生長幾年的桂圓樹還不高。村民們難舍故土,在江水涌上來之前,將桂圓樹連根帶土挖了出來,移栽到了后靠安置的山上。
馮天瓊就移栽了5株桂圓樹到位于中心街的新家,2株種在了房前,3株種在了屋后。
一晃20多年過去了,這5株桂圓樹已長成高約5米的大樹,每兩年結一次果,每次掛果都能為馮天瓊一家帶來2000多元的收入。
枝繁葉茂的桂圓樹,正如馮天瓊一家蓬勃向上的生活。
馮天瓊和丈夫樊世林都是土生土長的五土村人。移民搬遷前,他們的老屋就在長江邊,一家四口擁有不到兩畝地,種著紅桔、青菜頭等。
樊世林常年在江上跑船,馮天瓊只得一人在家操持家務、侍弄土地。在農村,每個季節都有每個季節的農活,她幾乎閑不下來。
移民搬遷后,馮天瓊曾去萬州城區打工。不過,命運似乎為她鋪設了另一條道路。
浩浩蕩蕩的江水淹沒了五土村的部分房屋和土地,同時也帶來了高峽平湖的景觀,不僅吸引了如潮的游客,也把馮天瓊吸引回來了。
“最開始是零零星星的車開進五土村,后來是成群結隊的車,游客們喜歡在江邊遠眺、觀景。”五土村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劉照說。
五土村及時抓住這波發展機遇,出臺旅游發展建設方案、農耕文旅發展總體規劃,建成十里濱江長廊、日月廣場等觀景點,不僅萬州人會來村里玩,附近開州、云陽等地的游客也紛紛慕名而來。
同樣抓住機遇的,還有馮天瓊。她支起遮陽網賣飲料,租賃桌子、椅子、柴火灶等給游客,“生意好得不得了”。
為了保護長江生態,規范發展鄉村旅游,村“兩委”干部將村民們帶到一些旅游城市參觀學習,馮天瓊跟著去了5次。回來后,她索性流轉了近3畝土地,建起一家名為“廊橋水鄉”的農家樂。為了與這一江碧水相襯,廊橋水鄉打造了以芭茅亭和木房子為特色的建筑,具有典型的峽江風格。
“農家樂主營柴火雞、燒烤、自助餐,具備四五百人的接待能力。”馮天瓊說,旺季時,她根本忙不過來,還聘請了4名服務員,都是村里的村民。
采訪這天,我們先后來到馮天瓊開的農家樂和她移民搬遷后的新家。她家是一棟三層小樓,門口掛著喜慶的燈籠,還停著一輛白色小轎車。
離開時,我們留意到門口的花臺里長著一株小小的桂圓樹。馮天瓊說,這是她幾年前用老桂圓樹的種子親手種下的。
種下這株桂圓樹的時間,和馮天瓊回村創業的時間差不多。小小的桂圓樹似乎成了一個新的標記,標記著這家人節節向上的新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