烹飪歷史上,有的菜是因人傳頌,也有人是以菜出名。以“東坡”命名的菜,就是食以人傳。比如,東坡豆腐、東坡墨鯉、東坡羹、東坡肉、東坡肘子等。
東坡肉又名紅燒肉、滾肉、東坡燜肉,是四川和江南地區傳統名菜,在浙菜、川菜、鄂菜系里都有。若追溯東坡肉的歷史,雛形的形成應是江蘇徐州。
宋神宗熙寧十年(公元1077年)四月,蘇東坡赴任徐州知州,當年八月因黃河決口,致洪水圍困徐州。他親領軍民筑堤抗洪,保住了徐州城。百姓感激,提酒擔肉謝恩。蘇東坡推辭不過收下豬肉,做熟后回贈百姓。百姓吃罷,覺得肥而不膩、酥香味美,就傳頌叫成了“回贈肉”。這已是徐州一帶名菜,《徐州古今名饌》中就有記載。

宋神宗元豐三年(公元1080年)二月,蘇東坡被貶黃州,任團練副使。在當時富人是不肯吃豬肉的,而窮人也不知道怎么做著吃。有俗語說“稻草系豬豬不跑”,就是因為豬肥得跑不動了。蘇東坡會吃,寫下《豬肉頌》:“凈洗鐺,少著水,柴頭罨(yǎn)煙焰不起。待他自熟莫催他,火候足時他自美。黃州好豬肉,價賤如泥土。貴者不肯吃,貧者不解煮,早晨起來打兩碗,飽得自家君莫管?!痹娭械摹邦粺煛倍?,就是讓柴火慢慢燒的意思,這在川西農村叫“渣渣火煨”?!盎鸷蜃銜r他自美”,也是在烹飪中,第一次出現“火候”二字。
真正把紅燒肉叫響,是在杭州。宋哲宗元祐四年(公元1089年)一月三日,蘇東坡被二謫杭州任知州。這期間,治西湖,建蘇堤,做了一件大好事。堤修好時,適逢年節,老百姓送他豬肉和酒。為犒勞疏浚西湖的工人就做成紅燒肉,大受歡迎并被冠名“東坡肉”。此后,“東坡肉”富了盛名。不過,這時的“東坡肉”已和在黃州時有所區別。據傳是下人燉肉時,誤打誤撞把酒肉煮在了一起,反倒使得香氣濃郁更有滋味了。故事真假不作拘束,至少在民國時期,江浙地區已明確提出用紹酒制作東坡肉,這在江浙菜譜中有明確記錄:
預備材料:五花三層瘦豬肉一塊(只要一斤重的)。白醬油一兩三錢。紅滴珠醬油(或用江西淡豆豉泡成濃汁也可)七錢。八角三枚(用布包好扎緊)。紹酒六兩。熱水一大壺。冰糖三錢五分。
紅燒方法簡單說,是加入了黃酒、醬油和冰糖,燜燒收汁,吃起來酥香軟爛。肉用紅燒做法為啥香呢?因為肉里蛋白質中的氨基酸與糖加熱發生美拉德反應,可產生誘人香氣。
再說到四川名菜“東坡肘子”。此菜起源于20世紀40年代的成都“味之腴”餐廳,當時創辦這餐廳的五人,四人為四川大學中文系畢業生,其中龍道三和李敬之是成都人,另外三人吳姓的是溫江人。大學生開館子,店招牌和菜名都想出奇制勝。就從古詩文中找到漢朝班固的兩句話“委命供已,味道之腴”,便決定以“味之腴”命名,并從蘇東坡的傳世墨跡中集成“味之腴”三字,制作為招牌。根據蘇東坡的“慢著火,少著水,火候足時它自美”的燉肉十三字訣中演化出一種燒豬肘子的辦法,命名為“東坡肘子”。還造出輿論說,“味之腴”的招牌是蘇東坡親手書寫,“東坡肘子”是蘇東坡親手創制并流傳下來的?!皷|坡肘子”這道菜就成了店里的看家菜,遠近聞名。到如今,不同地區不同口味,出現了多種“東坡肘子”制法。
眉州東坡的東坡肘子,有古風豪氣。肘子經過文火慢煨,肥肉彈牙不膩口,而瘦肉酥軟,味醇汁濃,入口香糯。蘇東坡曾自嘲“自笑平生為口忙”,政治上的失意,一生挫折和生活上的困頓,也是東坡大幸。蘇東坡才所以成為蘇東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