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語文教材經過改版之后,更加注重對學生思維的培養,不管是課文,還是課后習題,都要求學生進行思考,并將這些與語文要素結合起來,注重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基于新課標對學生素養的要求以及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要求,筆者認為通過人文資源來優化語文課堂教學,《國家寶藏》是一個很好的載體。當然,在進行《國家寶藏》的引進時要遵循相關原則。
一、《國家寶藏》引進的“四性”原則
(一)匹配性原則
匹配性原則是指語文教學中所涉及的人文歷史知識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國家寶藏》中所包含的人文歷史知識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相匹配的。語文教材注重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民族精神的傳承,收集整理了大量關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民族精神的文章。《國家寶藏》中通過對文物的講解,演繹文物的前世傳奇故事,梳理文物的歷史脈絡,將文物的價值不斷進行放大,從而上升到民族精神的傳承,能激發學生的民族自豪感。
(二)對應性原則
對應性原則是指語文教學中的核心素養與《國家寶藏》中的節目內容是相對應的。《國家寶藏》節目中關于文物的講解詞、文物背后蘊含的古詩詞、文物的歷史故事可以當作語文知識的積累;通過模仿講解員對文物的講解詞、積累其中的習作素材進行創編與續寫,提高語文能力。文物前世今生的傳奇故事在演繹的過程中能夠引發學生的情感共鳴,增強學生的民族認同感和自豪感。
(三)適度性原則
適度性原則是指在將《國家寶藏》引進課堂教學時是有所選擇的,而不是全部引進的。如其中的一些詞語的積累、講解詞中關于習作的一些方法等可以充分引入,而一些娛樂性較強的部分,可以適當進行刪減。
(四)提升性原則
提升性原則是指在課堂教學的基礎上,利用《國家寶藏》中介紹文物的方法,對課文進行二次改編和創作,了解不同文體對文章內容和情感表達的不同要求,讓學生在原有知識的基礎上有所提升,注重培養學生的分析性思維和創造性思維。
二、課堂中引進《國家寶藏》的優化教學實踐
(一)描繪事物,積累知識
1.積累詞語,描寫人物外貌
《國家寶藏》中的文物講解詞包含了大量的詞語,如介紹詞中的“萬世師表”“禮成家國”“天府之韻”,文物名字中的“千里江山”“彩鳳鳴岐”,文物講解詞中的“縱放自如”“意態萬千”。學生可以通過對這些文物的認識和學習,了解一些詞語的意思,進行積累,并運用到習作當中。
以“長信宮燈”為例:學習抓住講解詞中的四字詞語來描寫人物的外貌。
(1)摘錄其中的四字詞語
摘錄講解詞中的四字詞語,選擇一個,說一說它的意思,并造句。通過這些詞語,你仿佛看到了一個怎樣的小宮女?
(2)實踐運用,仿寫片段
▲以三年級上冊第一單元“語文園地”中的“詞句段運用”為例,積累描寫人物的詞語。
四字詞語:搖頭晃腦、披頭散發、張牙舞爪、提心吊膽、面紅耳赤、手忙腳亂、眼疾手快、口干舌燥。
這些詞語有什么特點?說一說你的發現。
▲以三年級上冊第一單元習作為例:猜猜他是誰。
通過描寫人物的外貌特點來猜一猜:他的頭發又黑又硬,一根根向上豎著……
請你用上積累的詞語,把“他”的外貌描寫補充完整。
2.學習古詩,積累文史常識
語文教材改版之后更加注重學生對古詩文的積累。
《國家寶藏》中一些文物的背后會與一些特殊的人物有關,甚至一些文物就出自這些人物之手,如李白的《上陽臺帖》。節目在展示文物的前世傳奇故事的同時,在其中穿插了一些有關歷史人物的故事,這可以幫助學生積累和理解詩句。
▲以《望天門山》為例:
回顧之前學過的李白的古詩,說一說你覺得李白是一個怎樣的人。
▲引入《國家寶藏》中關于李白的歷史故事,進一步了解李白的人物形象。
以李白草書《上陽臺帖》為例。
(1)見字如人,一說“李白”
請你用幾個詞語來形容李白的草書。
(2)《上陽臺帖》,二說“李白”
讀一讀,說一說。你從《上陽臺帖》文中感覺出李白是一個怎樣的人。
(3)觀舞臺劇,三說“李白”
看完《李白》這一舞臺劇,你覺得李白還是一個怎樣的人?
3.品味內涵,積累傳統文化知識
改版后的語文教材注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學習和傳承,設計了不同學段、不同單元、不同內容、不同形式傳統文化的學習和滲透。
《國家寶藏》中對文物的介紹和對歷史故事的演繹,其實就是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介紹和傳播。如“竹林七賢與榮啟期磚畫”中蘊含的魏晉時期的君子之風、“后蜀殘石經”上的儒學經典。這些都與語文教材中注重傳統文化的傳承是相對應的。
▲以《王戎不取道旁李》為例:
王戎是“竹林七賢”之一,注釋中說他自幼聰慧,你是從哪里看出來的?先讓學生結合已有的知識經驗發表自己的見解,然后結合“竹林七賢與榮啟期磚畫”引導學生進行觀察思考:通過磚畫上的人物形態,結合歷史知識,了解魏晉名士風流恣意、任性灑脫、知足自樂的人物性格。
▲口語交際,講歷史人物:以四年級上冊第八單元中的“口語交際”——“講歷史人物故事”為例:
本單元的“口語交際”對學生提出以下要求:用卡片提示講述內容;使用恰當的語氣和肢體語言,可以讓講述更生動。《國家寶藏》中通過講解員口頭講述讓“文物”活起來,讓文物不僅是一件博物館中的陳列品,還是能夠讓觀眾感受到“生命”的文化傳奇。這與口語交際的要求是相對應的。
(二)分析講解詞,模仿習作
1.圍繞一句話來寫一段話
新課標提出“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內容,體會文章表達的思想感情”“閱讀敘事性作品,了解事件梗概,能簡單描述自己印象最深的場景、人物、細節,說出自己的喜愛、憎惡、崇敬、向往、同情等感受”,培養學生提取、概括故事主要內容的能力。
《國家寶藏》中有三種形式的一句話總結:一種是對博物館的一句話總結,如“守河西魂魄,傳絲路文明的甘肅省博物館”;一種是對文物前世傳奇故事的總結,如“五星出東方利中國”錦護膊的結尾:“趙充國不戰而屈人之兵,取得討羌大捷。東漢后期羌亂再度暴發,漢王室便借助其討羌的韜略和五星出東方的天象,鼓舞將士及全國人民”;一種是對文物今生(現代)故事的總結,并點出文物所對應的主題,呼吁人們保護文物,如“大克鼎”的守護宣言:“守護歷史,守護華夏正禮”。
雖然只是簡單的一句話,但是卻把文物的前世今生傳奇故事以及其中的文化內涵都融進去了。這與新課標的要求是相對應的。
▲以“金漆木雕大神龕”為例:結合圖片和資料,圍繞“金漆木雕大神龕,體量龐大,雕飾精美,為潮州木雕的佳品”這句話寫一段講解詞。
▲以三年級上冊第六單元“語文園地”中的“詞句段運用”為例:模仿“金漆木雕大神龕”的介紹詞,用下面的句子開頭,試著寫一段話。
車站的人可真多……
2.學用不同寫法
《國家寶藏》中的文物講解詞在內容和寫法上是多種多樣的。在內容上,有的是描寫文物的外形的,如“錯金銀四龍四鳳銅方案座”;有的是描寫文物的歷史故事的,如“李白草書《上陽臺帖》”;有的是描寫文物的影響力的,如“銀雀山《孫子兵法》《孫臏兵法》漢簡”。在寫法上,有的采用了說明文的寫法,具體詳細地列舉了文物的各項數據,如“越王勾踐劍”;有的采用了設問和提出疑問的寫法,為觀眾設置了懸念,引起觀眾的興趣,如“四牛鎏金騎士銅貯貝器”;有的采用了聯想的寫法,將自己對文物的遐想融入其中,如“云夢睡虎地秦簡”。
節目通過這樣的內容形式和句式寫法將文物的風姿展現在觀眾的面前,讓觀眾如觀其物、如臨其境,對學生的習作有借鑒意義。
(1)文體互換,感受不同
▲以《一幅名揚中外的畫》為例:試著運用說明方法,把本文改寫成一篇說明文,從不同角度體會其名揚中外的原因。
(2)深入探秘,提問思考
①提出問題,深入思考:四年級上冊第二單元的單元導語要求學生“閱讀時嘗試從不同角度去思考,提出自己的問題”。
▲以“四牛鎏金騎士銅貯貝器”為例:通過對其中最顯眼的鎏金騎士的提問,一步步將觀眾引入當時的情境當中,為其歷史故事添加了更加神秘的色彩。
▲以四年級上冊第二單元為例:關注批注和課后練習中的提問對課文理解的作用,并試著自己做批注提出新的問題。
②自問自答,深入領悟:語文教材中注重通過自問自答(設問)的寫法,引導學生對文章進行獨立的思考,并能有所感悟。
▲以《蝴蝶的家》為例:展開想象,運用短文中的句式,寫一寫蝴蝶的家還會在哪里:麥田里呢?也不能避雨。樹林里呢?到處是水珠滾墜。園里的花朵是它們的家嗎?花朵自己已經被雨點打得抖個不停了,怎能容它們藏身呢?
③反問強調,突出情感:通過反問,更能突出其中的情感。
▲以“清乾隆農耕商貿圖外銷壁紙”為例:通過反問,更加肯定了壁紙在“世界看中國”中起到的重要作用。
▲以《爬山虎的腳》為例:爬山虎的腳要是沒觸著墻,不幾天就萎了,后來連痕跡也沒有了。觸著墻的,細絲和小圓片逐漸變成灰色。不要瞧不起那些灰色的腳,那些腳巴在墻上相當牢固,要是你的手指不費一點兒勁,休想拉下爬山虎的一根莖。
在這段話的結尾加上一個反問句,從而突出爬山虎的腳巴在墻上相當牢固。
(三)走進傳奇,聯想創作
語文教材中安排了大量的想象類文章的學習:如三年級上冊第三單元的童話主題,要求學生感受童話的豐富想象,并試著自己來編童話;第四單元要求學生一邊讀一邊預測,順著故事的情節去猜想,并嘗試續編故事;四年級上冊第四單元以神話故事為主題,讓學生感受神話中神奇的想象和鮮明的人物形象等。
1.睹物起思,聯想場景
▲以“云夢睡虎地秦簡”為例:通過聯想和想象,把當時官吏的工作場景用文字表達出來,真正地做到了讓文物在觀眾面前“活”起來。
▲以《惠崇春江晚景》為例:讀一讀,想一想,說一說,寫一寫,你通過詩句聯想到了怎么樣的畫面。
2.借物懷古,續寫傳奇
為什么說楚國的9Gt8WtuXCyuFX4Venl7/Mg==興敗都要看“云紋銅禁”?請你發揮想象進行續寫。
3.前世今生,創意改編
觀看文物“彩繪散樂浮雕”前世傳奇的舞臺劇,說一說這個舞臺劇主要講了一個什么樣的故事。如果讓你選擇其中的一個人物及其經歷進行改編,你會怎么寫呢?
▲以四年級上冊第四單元“習作”——“我和
______過一天”為例。
如果“彩繪散樂浮雕”中的人物穿越到現代,要跟你一起生活,你會怎么跟他們相處呢?請以“我和‘彩繪散樂浮雕’過一天”為題,展開想象來寫一寫。
(四)感悟中華文化,體會民族精神,培養民族認同感和自豪感
▲以四年級上冊第七單元為例。
本單元的單元導語提出“天下興亡,匹夫有責”,注重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感,并通過《古詩三首》《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梅蘭芳蓄須》這三篇課文將愛國主義情感傳遞給學生。
《國家寶藏》也將愛國主義情感包含其中,以“‘五星出東方利中國’錦護膊”為例:通過“‘五星出東方利中國’錦護膊”的前世傳奇故事將趙充國的愛國主義精神和民族氣節表現得淋漓盡致。以此作為本單元愛國主義情感教學的借鑒和拓展,可以幫助學生更好地感受和理解愛國主義精神。
三、課堂引進《國家寶藏》的再思考
筆者在將《國家寶藏》這一人文資源引進課堂教學之后,豐富了教學的方法,為學生的學習提供了模仿和借鑒的途徑,對培養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有促進作用。
思考一:如何借助現代各種載體讓《國家寶藏》的引進更加平民化,增強學生學習的原動力?
思考二:如何設計有效的評價體系,讓《國家寶藏》真正起到優化課堂的多元化體系的作用?
思考三:其實,不僅僅是《國家寶藏》,包括《百家講壇》《檔案》《我在故宮修文物》等一系列的人文紀錄片都對優化語文課堂教學有促進作用。我們又該如何利用它們豐富語文課堂呢?
(作者單位:浙江省杭州市臨安區城南小學)
編輯:常超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