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精髓,蘊含著中華民族的精神寄托,是寶貴的民族文化。古詩詞學習是對民族文化的一種理解和傳承,因此古詩詞教學不僅要關注詩詞本身的含義,還要關注學生在賞析、品味過程中的思維習慣,教會學生獨立閱讀的方法,同時通過古詩詞教學提升學生的語言能力。
【教材解讀】
《從軍行》是王昌齡的一首邊塞詩,詩詞中不僅描寫了景色,還通過景色滲透了豐富的感情,這首詩描繪了悲壯開闊的情感、將士們艱苦的戍邊生活、戰爭的艱苦,以及長期戰爭之后將士們發出的堅定、深沉的誓言……通過學習這首詩,學生能夠更深刻地了解邊塞詩,與詩人產生情感上的共鳴,同時通過組織多樣化的課堂活動,也能提高學生閱讀古詩文的能力。
【學情分析】
五年級學生對于古詩詞的閱讀與分析并不陌生,大家對王昌齡的詩詞也有一定的了解,而且經歷了前幾年知識的積累,大部分學生對詩詞的鑒賞能力也有了一定的提升,但對詩詞表達的抽象情感等的理解稍顯困難。與此同時,五年級學生的抽象思維能力逐漸提升,對新鮮事物的探究興趣也較強,因此在古詩詞教學中,教師可以采取先學后教的教學思路,引導學生理解詩歌內容,體會詩詞情感。同時在教學活動中,教師可以結合學生的興趣愛好,補充相應的材料,幫助學生更深層次地理解古詩詞的內涵,從而達到提升學生語文綜合素養的目標。
【教學目標】
1.結合重難點詞語,了解詩歌大意,有感情地朗讀、背誦并能夠默寫古詩。
2.重點理解關鍵字、關鍵詞,能夠展開想象,理解古詩內涵,并能用自己的話說出詩詞內涵。
3.在誦讀中感悟,感受詩歌的意境,體會遠征將士的愛國之心、報國之志,體會邊塞詩的藝術特色,從而激發學生的愛國熱情。
【教學過程】
一、課堂導入
(一)視頻引導,激發興趣
教師播放《精忠報國》視頻,通過熟悉的歌曲、圖畫等方式,引導學生領會歌曲中的內涵,調動學生融入課堂活動的積極性。
(設計意圖:通過視頻導入的方式,一則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緩解學生對詩詞學習的畏難情緒;二則通過多媒體教學情境的導入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對詩詞學習的興趣。)
(二)讀古詩,談發現
·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
·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
·醉臥沙場君莫笑,古來征戰幾人回。
隨后教師可設計問題串:
問題1:你們知道這些詩詞的作者是誰嗎?
問題2:這幾句詩給人的感覺是什么樣的?蘊含著什么樣的情緒?(預設:戰士征戰沙場、強烈思鄉、戰場殺敵……蘊含著詩人建功立業、熱愛祖國的抱負。)
問題3:你能用自己的話說一說這些詩詞的內涵嗎?他們屬于哪一種流派呢?(預設:詩詞展現了戰士征戰沙場保衛祖國的情境……邊塞詩。)
(設計意圖:引入同類詩詞,在品讀詩詞的過程中,教師以問題串的方式引導學生從理解詩詞的意思入手,逐漸鼓勵學生用自己的話將詩句的意思表達出來,從而引出詩詞流派,為后續詩詞內容的探究學習奠定基礎。)
(三)銜接閱讀,引出主題
問題1:我們已經接觸過很多流派和類型的詩詞,那么誰能說一說閱讀古詩詞應該從哪些方面入手呢?(預設:從詩詞的題目開始,了解寫作背景、詩人寫作特點、詩句含義等。)
問題2:《從軍行》是王昌齡寫的一組邊塞詩,一共有七首,今天我們學習的是其中的第四首。我們先來說一說詩題《從軍行》是什么意思。(預設:意思是參軍打仗,“行”是古詩的一種體裁,吟唱、歌頌。)
(設計意圖:通過問題設計的方式,引導學生思考問題、回答問題,從而喚醒學生對此類詩詞的學習經驗,為后續探究學習提供明確的思路。)
大家對王昌齡了解多少呢?試著根據你搜集到的資料說一說吧!(預設:王昌齡,“七絕圣手”。代表作:《出塞》《從軍行》《芙蓉樓送辛漸》。)
(設計意圖:通過問題引導學生綜合整理詩人的相關信息,從詩人的生平履歷等信息入手,了解詩人的寫作風格,感受詩人詩詞中的不同風格,同時重點了解邊塞詩的相關特征,為后續學科活動的組織與學習奠定基礎。)
二、課堂探究
(一)初讀古詩,整體感知詩詞
導入:王昌齡的《從軍行》,用28個字表達了戍邊將士的愛國情懷,他是如何將濃濃的情感用28個漢字表達出來的呢?
首先,教師點名讀詩詞,檢查學生自主預習情況,同時糾正學生讀錯的字音。
其次,學生自由朗讀,要求讀準字音,讀通句子,讀出詩的節奏,教師評價。
再次,教師實行示范朗讀,或是通過音頻、視頻的方式朗讀,或是教師朗讀,學生跟讀。同時,教師出示不同字體的《從軍行》詩詞書法,引導學生觀察不同字體的類型特征,感受書法之美。
最后,教師再次提問:誰能說一說這首古詩是什么意思呢?分析詩句、詩詞含義可以從哪些角度入手呢?(預設:結合注釋、結合插圖、展開想象。)學生根據教師提出的問題,再次默讀詩句,根據預習資料、注釋等展開想象,交流詩詞內涵。(預設:邊塞陰云密布,烽煙滾滾,將士們在塞外征戰沙場……)
(設計意圖:這一環節,教師設計不同層次的問題,引導學生按照步驟朗讀、理解詩句含義,并進行即時評價,有效培養學生的詩詞閱讀興趣。)
(二)品讀詩句,體會詩句含義
此環節是深入閱讀環節,是教師引導學生互動、學生小組合作朗讀的環節。
1.從環境入手,感受詩句含義
教師首先提出引導性問題:
問題1:詩詞的前兩句中描寫了哪些景物呢?(預設:青海、長云、雪山、孤城、玉門關等。)
問題2:你能通過這些景物,說一說你讀這句詩時的感受嗎?小組討論一下吧!(以問題引導的方式,鼓勵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對這些景物、詩詞等進行深入的探討,初步討論自己對于景物的理解。)
如從“暗”字感受到邊塞陰云密布、烽煙滾滾,環境惡劣。從“孤”字感受到戍邊將士孤獨、想念親人、思念家鄉。
(設計意圖:通過問題引導學生進行詩句景物的提煉,一方面可以體會詩詞借景抒情的寫作手法,另一方面通過分析重點字詞的含義,能幫助學生更深層次地理解重點字詞的含義。)
2.資料輔助,深層了解詩詞寫作背景
圖文結合、資料輔助等是學生了解古詩的又一重要渠道,但是教材中的內容和資料有限,因此在教學中,教師可以補充多樣化的學習資料,引導學生從多角度對詩詞內容進行深入分析。
首先,教師出示唐朝地圖,學生通過觀察地圖,感受唐朝時期邊防線的遼闊。(教師邊看地圖邊解說,引導學生通過地圖內容,如青海地區在唐朝時期是唐朝與吐蕃交戰的場所,玉門關外是突厥的勢力范圍……通過解說過程讓學生感受詩詞意境。)
其次,教師出示青海湖、玉門關的一些場景圖,讓學生感受當時當地環境的惡劣。為了增強學生的感觸,教師還可以展示現在的青海湖等自然景觀照片與其進行對比觀察,從而更深刻地感受當時將士戍邊的艱苦環境。教師還可以提出問題引導學生聯想,如試想一下,如果你是戍邊戰士,當你長期處于那樣艱苦的環境中會有什么感受呢?(預設:會感受到邊塞條件非常艱苦,但為了祖國的和平,也要堅持戍守邊疆。)
(設計意圖:通過觀察地圖、分析地理環境等活動,幫助學生對當時的社會環境有更加深刻的了解,加深學生對將士孤寂心情的理解。)
3.自讀詩詞,遷移應用
教師:同學們,剛剛我們已經了解了戍邊將士生活的環境,那你們覺得在這樣的環境下,戍邊將士每天經歷了什么樣的場景,他們又有怎樣的決心呢?
教師提出問題后,借助大屏幕給出后兩句詩詞:“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從這兩句詩詞中,你又看到了什么?感受到什么樣的心情?現在根據前兩句詩詞的閱讀分析方法,小組合作嘗試分析這兩句的關鍵詞、含義以及詩詞中蘊含的感情。
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對詩詞中的重點字詞、含義等進行深刻分析,如黃沙(環境惡劣)、百戰(戰爭非常多)、終不還(戍邊將士保家衛國的決心),通過對關鍵詞的了解,對詩句的意思進行分析,感受詩詞中蘊含的內涵。
(設計意圖:通過小組合作的方式,鼓勵學生按前兩句詩詞的理解、分析方式對后兩句詩詞進行深入解讀與分析,一方面檢驗學生對前兩句詩詞閱讀方式的了解情況;另一方面通過后兩句詩詞的分析,進一步加深學生對詩詞內涵的理解。)
(三)深入品讀,體會詩詞情感
在前期學生已經對詩詞含義進行了了解與分析,此環節是引導學生深入品讀、深入感受詩詞蘊含的思想感情。
1.深度探究,感悟詩詞豪情
環境的凄涼、戰場的殘酷,并沒有消磨將士們的意志力,反而使他們報國的志向更加堅定,為了讓學生更加深刻地理解整首詩詞的豪情壯志,教師可以組織學生進行詩詞配樂朗讀。
學生根據配樂內容,對詩詞進行再次朗讀分析,邊朗讀邊感受詩詞的深意,感受戍邊將士“不破樓蘭終不還”的豪情壯志。
教師再次提問:同學們,我們的戍邊將士在國家利益面前從來不曾動搖,他們有著一顆赤誠的愛國之心,在我們現實生活中,你有了解過這樣的人嗎?你想對他們說些什么?
(設計意圖:通過配樂朗讀的方式,以音樂熏陶情感,感受詩詞中戰士內心的孤寂、思鄉之情以及誓死報效祖國的情感,引導學生通過音樂的引導與詩人產生情感共鳴。)
2.情感升華,延伸拓展
教師可播放電影《長津湖》片段,與上一環節的延伸問題相銜接。教師邊讓學生觀看電影視頻,邊進行內容的解析,幫助學生理解軍人從來就是這樣保家衛國的,使學生更深層次理解詩詞內涵,同時延伸到現下社會情況,讓學生感悟革命英烈以及當下軍人保家衛國的愛國主義情感。
三、作業設計
1.說一說你對本首詩的理解,可以用自己喜歡的方式展現整首詩的思路,如思維導圖等。
2.借助工具書搜集整理王昌齡《從軍行》的所有詩詞,并結合本堂課學習的詩詞閱讀方法等進行應用,寫出自己對王昌齡整部作品的理解。
3.搜集整理其他詩人的邊塞詩,讀一讀,感受邊塞詩人的豪放之情。
四、課堂反思
古詩詞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內容,是傳統文化的精髓。本堂課中采用了多媒體教學、小組合作教學等多樣化的教學模式,為學生搭建了學習、理解詩詞內涵的平臺。在具體教學活動中,教師首先通過多媒體教學激發學生主動探究詩詞活動的興趣,在后續小組合作學習與探究過程中,學生將師生互動中學習的詩詞探究閱讀方法,應用于自主閱讀、延伸閱讀中,一方面鞏固了課堂學習效果,另一方面能拓展閱讀面、增加知識積累、提升詩詞閱讀能力。同時,本堂課添加了作業設計環節。開放性的作業設計方式能拓寬學生的知識面,加深學生對邊塞詩風格、內涵的理解,提高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
(作者單位:陜西省渭南市臨渭區小寨小學)
編輯:趙文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