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教材分析
五年級語文上冊第六單元聚焦于父母之愛,包含兩篇精讀文章、一篇略讀文章,以及口語交際、習作和語文園地等多元內容。單元主題是“舐犢情深”,旨在引導學生感受并理解父愛和母愛的不同表達方式。其中,《父愛之舟》是一篇以夢境形式回憶往事的散文,通過七個生活場景細膩展現了父愛的深沉與無微不至。文章語言樸實,情感真摯,能引發讀者共鳴。
二、教學目標
1.回顧“我”夢中出現的難忘的場景,分析場景中的細節,體會作者復雜的內心世界以及父親對自己深切的愛。
2.圍繞文本中的場景,發揮想象,描繪場景細節,以領悟真切的父子情。
3.結合文本內容以及作者的個人經歷思考為什么以《父愛之舟》為題,題目中的“舟”又是指什么。
三、教學重難點
(一)教學重點
1.分析細節描寫,體會細節中所要表達的情感以及作者當時復雜的內心。
2.結合作者的個人經歷,思考為什么以《父愛之舟》為題,題目中的“舟”又是指什么。
(二)教學難點
使學生能結合自己的理解對《父愛之舟》所要表達的主題進行闡述。
四、教學過程
(一)課前討論,引出主題
師:同學們,我們這堂課將繼續探索《父愛之舟》這篇充滿回憶的散文。在上節課中,我們已經掌握了文章的重點字詞,通讀了全文,對文章的內容有了初步了解。現在,讓我們一起進入作者的夢鄉,看看能否在他的夢境中發現更深層次的寶藏呢?讓我們一同啟程,去探尋那些隱藏在字里行間的珍貴記憶和情感吧!
教師在黑板上板書:在“我”的夢境中出現了哪些場景呢?
師:請同學們瀏覽課文,找到描寫具體場景的段落或者是句子進行勾畫。
學生勾畫。
師:同學們,你們找到了哪些場景呢?
生:我找到了買枇杷、住旅店、逛廟會、背“我”上學、送“我”趕考等諸多場景。
(設計意圖:學生根據教師的引導通過閱讀、勾畫重點語句和段落,體會場景描述的內容以及作者表達的情感,初步對文章有一定的了解。同時,教師組織學生在“我”的回憶中,探索父親都為“我”做過什么,以此來理清文章的脈絡。)
師:同學們,我們在作者回憶的海洋里發現了許多作者與父親共度的時光。現在,在這么多的場景中,哪一個給你留下了最深刻的印象?請你找出來,讀一讀,并與我們分享你的感受。
生1:老師,我印象最深刻的是父親在雨雪天背著我上學的那一幕,片段中那些動詞“背著”“扎緊”“撩起”等,讓我感受到了父愛的厚重。
師:這些動詞確實為我們勾勒出了一個鮮活的父親形象。除了這些動詞,作者還捕捉到了哪些細節呢?
生2:我發現還有“腰里那條極長的粉綠色絲綢汗巾”。
師:為什么作者要特別強調這條汗巾是粉綠色的呢?以及這是母親出嫁時的陪嫁呢?
生2:我覺得這條汗巾可能代表了家庭的貧困和父親的辛勤。即使在這樣的條件下,父親還是堅持送我上學,這更加突出了父愛的偉大。
師:那么,作者提到這是他“第一次真正心酸的哭”,這與我們平時因為撒嬌、發脾氣而哭有什么不同呢?你覺得這是一種怎樣的“新滋味”?
學生3:作者這次哭是因為他真正體會到了父親的艱辛和對自己的無私付出。這種哭出于感激和心疼,而不是因為得不到滿足而哭。
師:非常棒。現在,請大家回憶一下,自己是否有過因為其他原因而哭泣的經歷?與作者的哭相比,有什么不同?
學生紛紛發言,分享自己的經歷和感受。
(二)借“舟”品父愛,明課題
【賞析實寫“舟”】
師:同學們,這篇課文的標題是《父愛之舟》。首先,我想問大家,當你們第一次聽到“舟”這個字,或者在這篇課文中首次看到它時,第一印象是什么?
生:我首先想到的是那種狹小、破舊的小漁船。
師:很好。那么,為什么這樣一只看起來并不起眼的小漁船,在作者心中卻有著如此重要的地位,讓他難以忘懷呢?它背后到底承載了怎樣的情感呢?現在,請大家找出課文中描寫小船的段落和句子,默讀一遍,并在你們感到觸動的地方做上標記。
學生默讀并標記。
師:好的,我看大家都讀得很認真。現在,請幾位學生來分享一下在默讀過程中標記的那些觸動心靈的片段。
生1:老師,我標記了這一段:“我又見到了姑爹那只小漁船……總是要借用姑爹那只小漁船。”我覺得這只小船不僅僅是一個交通工具,它還承載了送我去求學的重任。而且,我們在船上可以煮飯、休息,這樣就不用花住宿費了。特別是父親搖著櫓送我去求學的那個場景,我至今都記得清清楚楚。
生2:我標記的是這里“只是我們的船不敢停到無錫師范附近,怕被別的考生及家長見了嘲笑。”我覺得這句話體現了父親的用心良苦和對我的深深關愛。他不想讓我因為家庭的貧困而受到別人的嘲笑或輕視。
生3:我標記的是父親在船上為我縫補棉被的那一幕。看著父親低頭專注地縫補,他的背影擋住了我的視線。這讓我想起了孟郊的《游子吟》中的母親為兒子縫衣的場景。在這里,是慈愛的父親用他那雙粗糙的大手為我縫補棉被。這種細膩而深沉的父愛讓我永生難忘。
師:同學們分享得都很棒!通過這些描寫,我們可以深刻地感受到作者對小船以及父愛的深厚情感。這些實寫的細節讓我們更加真切地體會到了父愛的偉大和深沉。
【品味意向之“舟”】
師:讀到這里,同學們,你們是否覺得這里的“舟”已經不僅僅是指姑爹的那只小船了呢?
生(搖搖頭):不只是指這只小漁船了,它還代表了父親濃濃的愛意。
師:沒錯!在文章中,“父愛的小舟”停泊在了許多地方:廟會、風雨天的上學路上……現在,請大家快速瀏覽課文,結合我們之前的分析,試著將這些片段串聯起來,闡述一下本篇文章的含義。你們可以小組為單位進行討論,然后再進行全班交流。
學生小組討論并交流。
師:在整篇文章中,我們不僅看到了作者對小船的深情描寫和對父愛的細膩表達,還看到了作者求學報考的艱辛歷程。現在,讓我們一起回顧并梳理一下這些情節吧!通過這些情節的梳理和回顧,我們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父愛之舟》這篇文章的深刻內涵和作者想要傳達給我們的情感與思考。
(三)借“考”悟子意,體題意
師:同學們,我們現在要一起梳理一下作者在《父愛之舟》中的求學之路。請大家在閱讀文章時,圈出作者主要的求學節點,并思考這段求學經歷中蘊含著父子之間怎樣的情感。
生:作者經歷了初小、高小和師范三個階段。
師:(在黑板上寫下學生所說的階段)很好。在這段求學之路上,作者經歷了許多酸甜苦辣。對于作者來說,這些經歷仍然歷歷在目,情感難以忘懷。現在,讓我們一起深入品味這些情感。
師:請看這段話:“父親經常說要我念好書……不逃學。”在這里,作者的父親對作者有怎樣的期望?同學們,你們自己的父母對你們又有怎樣的期望呢?為了實現這些期望,你們付出了怎樣的努力?在努力的過程中,你們是否遇到過困難,是否曾想過放棄?
生1:我的爸爸媽媽希望我學鋼琴。雖然練琴很辛苦,有時看到同學們在外面玩,我也會覺得委屈,但是,每當想起爸爸媽媽陪我練琴的情景,我就知道他們也在為我付出。
師:這位同學分享了自己的經歷,很感人。在文章中,作者也有著類似的求學過程。作者通過刻苦學習來回報深厚的父愛。這種情感真摯動人,也讓我們思考自己與父母之間的深厚情感。在這段求學之路上,作者不僅獲得了知識,更深刻地體會到了父愛的偉大和無私。這種情感將伴隨作者一生,也成為讀者心中的寶貴財富。
(設計意圖:理解文題《父愛之舟》需要抓住的場景和細節,并引導學生深入體會其中的情感。在這個環節中,我們選擇求學報考途中的場景和細節來進行理解、體驗和分析,讓學生真正領悟父愛,從而加深對題目的理解。)
(四)總結全文,遷移應用
師:同學們,我們一起學習了《父愛之舟》這篇文章。在作者的描繪下,那只簡陋的小船和破舊的雨篷成為父愛的象征,它們串聯起了作者對父親深深的感激與懷念。從初小到無錫師范,作者的每一步求學之路都離不開父親的默默支持。這種愛,雖不張揚,但深沉而持久。現在,我想請大家閉上眼睛,回憶一下自己的生活。是不是也有那么一些瞬間,家人的愛就藏在某個看似微不足道的細節里,或許是一句關切的問候,或許是一個溫暖的眼神,又或許是一次輕輕的撫摸。
生:我想起了每次放假回家,媽媽總是提前準備好我最愛吃的飯菜,那種溫馨的感覺真的很讓人懷念。
師:很好。這種看似平常的小事其實就是愛的體現。現在,我給大家布置一個小練筆作業:請以“愛,就藏在細節里”為主題寫一篇短文,描述那個讓你感受到家人關愛的場景,大家要注意抓住細節,用生動的語言來描繪那個瞬間,讓讀者也能感受到那份愛的存在。
(設計意圖:通過設置小練筆,希望學生能夠將課堂上學到的表達方式應用到實踐中。這樣的實踐能夠讓學生更加用心地感受生活中的小細節,從各種生活場景中抓取那些微小而珍貴的細節,領悟其中的情感,并最終通過文字來表達自己對父母的愛與感恩之心。)
五、教學反思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在長篇幅文本的教學中著重強調了培養學生良好語感和整體把握能力的重要性。為實現這一目標,課程標準提出了一系列富有創意的教學方法。其中,質疑作者為何選擇特定片段進行描寫的方式可以激發學生深入思考,進而更深入地理解文本。同時,教師的角色不容忽視。在本次教學中,教師通過提問和引導的方式,鼓勵學生積極參與學習過程,從而全面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和整體把握能力。
筆者在《父愛之舟》教學中深入貫徹核心素養的教育理念,以學生為中心,通過巧妙地引導學生關注“舟”的豐富內涵,將作者求學途中的種種場景與“舟”緊密相連,進而理解作者對父愛的深沉感念。作者在文中運用回憶和夢境的手法,細膩地描寫了父親為培養他所付出的無盡心血和濃濃愛意。通過閱讀、對比和討論,學生逐漸領悟到父母對子女的期望之高遠、計劃之周詳,以及父母為子女成長所愿意承受的種種艱辛。在這個過程中,學生不僅品悟到吳冠中在文中流露出的對父母的愧疚之情,更在心靈深處體會到了父愛的偉大和無私。
同時,筆者精選片段,緊扣單元要素,設定明確的教學目標。對于長篇幅文本,我們采用“長文短教”的方式,突出重點,讓學生在有限的時間內更高效地掌握關鍵知識點。這樣的教學方法不僅為語文學習注入了新的活力,還有助于減輕學生的學習負擔,改變原有枯燥的教學方式,從而更好地實現語文素養的全面提升。
(作者單位:福建省漳州市詔安縣白石小學)
編輯:李琴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