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材分析】
“認識分米和毫米”是二年級下冊的教學內容,屬于“圖形與幾何”模塊。《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22年版)》提出學段目標:“體驗物體長度的測量過程,認識常見的長度單位,形成初步的量感和空間觀念。”通過學段目標不難看出,在本節課教學中,教師應引導學生參與實踐活動,結合生活經驗認識分米和毫米,并能學會靈活轉換單位,根據測量物實際狀況選擇長度單位。
【學情分析】
皮亞杰的認知發展理論指出,低年級小學生的思維以具體形象為主,他們的思維活動需要借助具體事物才能展開。二年級小學生已積累了一定的生活經驗,因此教師在設計教學時可以將經驗融入其中;二年級小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有了很大提升,但是主動參與學習的意識不強,注意力不能保持較長時間,生活經驗尚處于初步積累階段,會對新知識的學習形成一定障礙。
【教學目標】
1.通過觀察、動作描述、列舉等方式,結合現實生活了解“分米”和“毫米”,認識1分米和1毫米的含義。用手指和實物比量1分米和1毫米,掌握毫米、厘米、分米相鄰長度單位間的進率是10。
2.在動手描述、實物比量等活動中,對1分米和1毫米的長度形成初步感知;學會用線段近似長、物體等表示分米、毫米的技能,鍛煉學生估算較短物體長b5IcR5YtMi9RtLdAUasz1eOiYJEjYjkWAsof3AKaqO0=度的能力,會用直尺測量物體長度,進一步積累操作經驗,經歷解決問題的完整過程。
3.在經歷估計、比畫、測量等活動基礎上,培養學生主動探究知識的意識,體驗分米、毫米在現實生活中應用的普遍性,感受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培養學生相互合作的良好習慣。
【教學重點】
初步感知1毫米、1分米的長度觀念,會用毫米、分米為單位測量適宜物體的長度。
【教學難點】
用分米、毫米描述并測量物體長度。
【教學準備】
直尺、長方形卡紙、多媒體課件。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喚醒經驗
教師提出問題:同學們還記得二年級上學期學過的長度單位嗎?學生回答。(教師板書:米和厘米)你還記得1米和1厘米大約有多長嗎?你能用手來比畫一下嗎?
學生動手比量,教師出示1米、1厘米長的彩色卡紙,并張貼在黑板上。
教師繼續提問:同學們,你們知道父母的身高嗎?(學生自主交流,用米和厘米為單位回答父母身高)你們還記得1米等于多少厘米嗎?學生回答。(教師板書:1米=100厘米)
師生交流:在上學期我們學習了米和厘米,在現實生活中測量了一些物體長度,除了要用到上面學過的長度單位,還有其他長度單位,今天我們就來認識兩位新朋友——分米和毫米。(課件出示:認識分米和毫米)
(設計意圖:二年級上學期學生學習了米和厘米,已經有一定知識和經驗積累,同時在生活中遇到的測量經驗也比初學長度單位時更豐富。因此,在課堂開始,教師用舊知創設學習情境,喚醒學生對知識的記憶,并通過比畫等具身活動加以強化,為新知探究做好方法和心理上的準備。)
(二)具身參與,探索新知
1.認識分米
探究一:測量長度,表達想法
教師向學生出示長方形卡紙,分小組給學生發放(如圖1)。
教師提出探究要求:兩人一小組,用自己手中的直尺測量長方形卡紙邊的長度。
學生完成操作,必要時教師給予指導。
教師提出問題:你用的什么長度單位?測量出的長度是多少?
教師預設學生回答:我是用厘米表示測量的長度,測量出長邊的長是20厘米,短邊的長是10厘米。課件出示測量結果:20厘米,10厘米。
教師繼續提問:請大家觀察老師手中的尺子,你知道尺子的長度單位嗎?
學生觀察后回答:分米。
師:請同學們從信封中取出測量分米的尺子。
課件提出要求:你能用手中的尺子測量長方形卡紙的邊長嗎?
教師提問:測量出的長邊長度是多少?(學生回答:2分米)
教師繼續提問:你是怎樣量的?
預設學生回答:我用手中的分米尺量了多次,最終測量結果都是2分米。
教師繼續提出任務:請同學們測量短邊的長度。
學生測量得出:1分米。
教師強調:分米也是重要的長度單位,通常用英文字母“dm”表示。(教師相機板書:分米dm)
探討交流:用不同的尺子測量同一物體結果卻不同,你能受到什么啟發?探討交流分米與厘米的關系,最終總結得出:2分米等于20厘米,1分米等于10厘米,分米也是一種重要的長度單位,分米和厘米之間的進率是10。
(設計意圖:分米是本節課學習的一種新的長度單位,在新知傳授環節,教師并沒有直接講授,而是先設計測量長方形卡紙邊長的具身活動,并分別用以厘米和分米為單位的尺子測量,通過測量結果的對比得出結論,1分米等于10厘米,分米也是一種重要的長度單位。一方面鍛煉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同時也加強學生對知識的體驗感,探究知識的過程以學生為中心;另一方面注重調動他們的學習主動性,為后續探究活動奠定堅實基礎。)
探究二:觀察分米,畫出分米
活動:請同學們拿出分米尺,再仔細觀察,明晰1分米到底有多長?學生觀察、觸摸尺子。
小結:1分米等于10厘米。
活動:請大家在任務單上畫一條1分米長的線段。學生畫線段,教師巡視指導。
教師總結畫線段時需要注意的地方。
(設計意圖:探究二是在學生初步認識分米的基礎上,根據分米與厘米的關系,親身觀察體驗1分米的長度,從視覺與觸覺角度感受分米這一長度單位。接著是畫1分米長的線段,引導學生自主操作,再次加強對分米的具身認知,促進學生對知識的內化。)
2.動手操作,認識毫米
探究一:動手測量,數出刻度
教師提出任務:用直尺測量自己食指的寬度。同桌相互測量。
教師提出問題:測量完你發現了什么?觀察測量的刻度,數一數,說出自己食指的寬占了幾個刻度。
強調:直尺上最小的格比厘米小,一小格表示的長度就是1毫米,毫米通常用英文字母“mm”表示。(教師板書:毫米mm)
小結:直尺上一小格表示1毫米,多少個小格就是多少毫米。
繼續探究:用手指指著直尺,數一數1厘米中間有多少小格?
學生操作,并說出小格的數量。(每1厘米中間有10個小格)
小結:1厘米等于10毫米,厘米和毫米間的進率是10。
(設計意圖:食指的寬度有的比1厘米長,有的比1厘米短,要精確測量食指寬度已經不能用學過的知識解決問題,學生需要運用更小的長度單位。在認識了毫米以后,再數一數1厘米中有幾個小格,進而引導學生探索兩者間的關系,進一步引導學生切身體會毫米是一個更小的單位,深度理解毫米的含義。)
探究二:深入生活,尋找實物
教師提出問題:1毫米究竟有多長?生活中有哪些物品的厚度是1毫米?
師:請同學們從學具袋中取出物品認真觀察,物品有公交卡、身份證、1角硬幣、銀行卡等。
教師強調:要知道物體的厚度是不是1毫米,可以動手測量。
學生測量各種物體的厚度,最終確定公交卡、身份證、銀行卡的厚度約為1毫米。
為了確認測量結果,將量出結果的物品插入1毫米厚的小孔內驗證,同桌交替完成操作,并相互合作。
(設計意圖:引導學生尋找生活中厚度為1毫米的物體,使學生找出公交卡、身份證、銀行卡等物品,為了確定找到的物品厚度是1毫米,引導學生動手測量,通過具身參與使學生感知1毫米的長度,進而構建1毫米的長度觀念。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教師引導學生具身參與是重要的教學手段,可以有效激活學生探究興趣,主動尋找現實生活中厚度是1毫米的物品,感受數學在生活中的廣泛應用。)
(三)設計練習,鞏固認知
1.觀察
觀察圖2、圖3測量物體的過程,說一說物體的長度是多少毫米。
2.測量
用你手中的直尺測量圖4、圖5的邊長。學生動手實踐。
3.估計并測量
估計并測量鉛筆盒的寬和課桌的寬,并填寫表1。
(設計意圖:學習完新知要及時鞏固,為學生設計與新知緊密聯系的習題可以促進他們對概念的理解。在完成練習后,引導學生自主探索解決問題的策略,同時注重將知識遷移到新情境中,避免生搬硬套例題。調動學生既要動腦也要動手,促進身心合一,幫助學生獲取活動經驗,深刻理解分米和毫米的內涵,并能靈活運用知識。)
(四)交流總結,促進內化
師:通過本節課的學習,同學們有什么收獲?先與同伴交流,然后全班匯報總結。
(設計意圖:設計總結交流是為了幫助學生重新回顧知識,系統整理本節課學習的全部內容,促進知識內化。同時,全班匯報環節可以培養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學會用數學語言表達自我,進一步提升數學核心素養。)
(作者單位:蘭州市西固區玉門街小學)
編輯:溫雪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