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學階段數學教學的主要目的是培養學生的基礎學習能力與核心素養。因此在開展教學活動時,教師要將理論性知識與實踐性應用相結合,并以在測算教學中培養學生的量感為目標,設計完善的教學計劃和方案。以“多邊形的面積”為例,采用問題引導、教學情境、互動實踐等多種方法開展教學活動。
一、創設教學情境,增強學生的數學量感
數學教師要為學生創設生活化的教學情境,以增強學生的數學量感,讓學生可以在情境中產生更多思考,從而提高其核心素養與數學學習能力。
教師:同學們,你們家里的衛生間有貼瓷磚嗎?瓷磚是什么形狀的呢?
學生A:有。我家是菱形的。
學生B:我家的是傳統正方形的。
教師:很好,這些形狀正是我們生活中常見的多邊形。那么,如果我們想知道瓷磚的大小,該怎么計算它的面積呢?
學生B:可以量一下它的每條邊,然后用公式計算。
教師:很好,這是一種方法。那么,在一些邊角位置,瓷磚需要切割,那又如何計算面積呢?
學生C:可以把切割的瓷磚分成幾個三角形或長方形,然后加起來。
教師:非常棒!這就是我們今天要學習的內容。不過,我們不僅要學會計算,還要學會把這些知識運用到生活中去。
(教師利用多媒體設備創設生活化教學情境,讓學生結合生活實際練習多邊形面積的計算,以此培養學生的數學量感。)
教師:剛才我們計算了衛生間瓷磚的面積,那接下來我就要升級問題了。同學們請看(教師用多媒體設備展示一幅衛生間裝修設計圖),這個衛生間的一面墻高是2.5米,長是3米,如果我們要用這種菱形瓷磚貼滿整面墻(教師給出瓷磚的計算數據),需要多少瓷磚呢?
學生D:墻的面積是高度乘以長度,所以就是2.5米乘以3米,等于7.5平方米。但是老師,這里有個問題,菱形瓷磚的面積計算可能比較復雜,我們是不是要考慮一下瓷磚的排列方式,看看怎么貼才最節省材料呢?
教師:很不錯!這位同學提出的問題很值得思考,確實正如同學D所言,菱形瓷磚的排列方法會影響最終的計算數量。所以現在大家來想一想,如果要想節省材料,我們應該怎樣排布瓷磚才最有效?
(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進行討論、嘗試并分享想法。教師需要在這個過程中引導學生采用正確的思考方式,以此來最大化地運用瓷磚完成鋪設,減少資源的損耗與浪費。)
教師:大家的想法都很好!現在讓我們試著計算,運用你們想到的排列方法試排一下,看看到底需要用到多少瓷磚呢?哪種方法又是最節省材料的呢?
(學生開始進行計算和比較。教師巡視指導,幫助學生解決計算中遇到的問題。)
通過這樣的討論和計算,學生不僅能掌握多邊形面積的計算方法,還能理解在實際應用中如何根據具體情況選擇合適的排列方式。另外,還能增強學生的數學量感,培養學生的實際應用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二、開展豐富的實踐,培養學生測算能力
量感的培養需要實踐輔助。因此小學數學教師需要在測算教學中加大實踐教學的比重,讓學生通過反復地練習與實踐,掌握正確的測算方法,以便應對各種復雜的數學問題與學習任務。學生只有具備了量感,才能更快速地找到解題思路,提高其數學學習能力。
在“多邊形的面積”的教學中,教師需要在理論知識教學的基礎上,開展豐富的教學實踐活動。這樣既能培養學生的測算能力,也能進一步增強學生的量感,為學生之后的數學學習奠定基礎。
教師:同學們,今天我們要走出教室,開展一些有趣的實踐活動,大家準備好了嗎?
學生:準備好了!
教師:好,我們先來做一個“尋寶游戲”。我在學校的操場藏了一些寶藏盒子,每個盒子上都標有一個多邊形的面積,你們需要組成小組,找到這些盒子,并測量出多邊形的實際面積,看看是否與盒子上的答案一致。
(教師按照學生的實際學習能力,將學生分成多個小組,確保每個小組都能完成計算任務。)
學生A:我們找到一個!這個多邊形是一個梯形。
教師:很好!那你們現在需要做什么呢?
學生B:我們要測量這個梯形的上底、下底和高,然后用公式計算面積。
(學生用工具進行測量并計算梯形面積)
教師:很好!注意測量要準確,計算要仔細!
(學生完成測量和計算后,與盒子上的答案進行比對。)
學生C:老師,我們算出來的面積和盒子上的答案差不多,但還是有一點差距。
教師:沒關系,這很正常。實際測量中總會有一些誤差,重要的是你們要學會如何測量和計算多邊形的面積(如表1所示)。接下來,我們要進行一個“設計挑戰”。每個小組都要用多邊形木板設計一個操場裝飾物,并計算出木板的數量。你們可以使用一切輔助工具,并考慮如何最有效地利用這些木板材料。
(教師指導學生設計并制作裝飾物,然后安排各個小組進行討論,計算所用木板的數量。)
學生D:我們小組打算設計一個雙層梯形花盆支架作為操場裝飾物。首先,我們要測量每塊多邊形木板的邊長,并確定所需木板的形狀和大小。其次,我們根據設計圖,計算出雙層梯形花盆支架的周長和面積。在計算木板數量時,我們考慮了木板的拼接方式,盡量減少浪費。最后,我們先把每塊木板按照設計圖進行拼接,然后計算出所需木板的總數量。
(教師邀請任一小組進行作品展示,并解釋本組的設計思路和計算過程。)
教師:大家的設計都很棒!通過今天的實踐活動,我們不僅學會了如何計算多邊形的面積,還學會了如何運用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希望大家能在以后的學習中繼續保持這種探索和實踐的精神。
三、運用多元評價,促進學生量感發展
在“多邊形的面積”教學中,教師需要根據學生的學習表現,采用多元評價的方式檢驗學生的學習成果,給予學生正向的反饋,這樣學生才能深入了解自身的學習優勢與不足,更有針對性地調整自己的學習方法。
教師:同學們,今天我們學習如何計算多邊形的面積。接下來,我們要進行一個小測驗,看看大家掌握得如何。
(教師設計與多邊形面積計算相關的解題任務,讓學生作答。)
測驗完成后:
教師:好,大家都做得差不多了,讓我們一起來看一下這些題目。首先,Z同學計算一個五邊形的面積,他的答案是50平方厘米。大家覺得他做得對嗎?
學生A:我覺得對。因為他不僅正確地運用了公式,而且計算也沒有錯誤。
教師:很好。A同學不僅指出了答案的正確性,還提到Z使用了正確的公式。那么,Y同學計算的是一個梯形的面積,但她的答案比實際面積小,大家能幫她找出原因嗎?
學生B:我看了Y的計算過程,她可能在測量梯形的高時出現了誤差,導致結果偏小了。
教師:B同學的觀察很細致,他注意到了測量誤差對結果的影響。這就是我們需要具備量感的重要性的體現,也就是對測量準確性的理解。接下來,我們進行小組活動。每個小組要用多邊形卡片設計一個小模型,并計算所需的面積。活動完成后,我會請每個小組上臺展示,并進行評價。
(學生分組活動,設計并計算模型的面積。)
活動完成后:
教師:現在,我們請第一小組上臺展示他們的作品。
第一小組:我們設計的是一個多邊形小屋模型,用到三角形、正方形和長方形等多種多邊形卡片。我們先按照設計圖拼接好各個部分,然后分別計算了每個部分的面積,最后加在一起得到了整個小屋的面積。
(小組成員都參與了講述,并展示了完整清晰的計算過程。)
教師:第一小組的模型設計很有創意,他們在計算面積時也考慮到了每個部分的拼接,大家有什么看法呢?
學生C:我覺得第一小組做得很好,他們的模型看起來很穩定,說明他們計算得很準確。
學生D:是的,而且他們解釋得很清楚,我都能聽懂是怎么計算的。
教師:大家的評價都很到位。我能看到你們都付出了努力,也取得了一定的進步,希望同學們繼續保持,一起發現更多與數學相關的樂趣。
通過多元評價的方式,不僅教師能為學生提供具體的學習建議,幫助學生進一步提高量感和數學學習能力,同時學生之間通過互評,也能在交流中相互學習、共同進步。這樣的評價方式既有助于培養學生的量感,也能提高學生的測算能力和數學素養。
核心素養背景下的小學生測算教學需要進一步提高教學的質量與效果,創新教學形式與內容,以此來培養學生的量感,讓學生可以學習更多的數學知識,掌握更多的知識應用方法。教師要以學生為主體,采用多樣性的教學活動,并利用豐富的教學資源設計立體化的教學方案,讓學生可以進一步鞏固理論知識、鍛煉數學思維,最終成為具有綜合素養的優秀的數學人才。
(作者單位:福建省南平市建陽區橋南小學)
編輯:蔚慧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