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節好的美術課,應該以學生既受到人文情懷的熏陶又掌握一定的美術技法為標準。人文情懷和美術技法的關系應該是——前者是大廈,后者是基石;前者是學習的豐碩成果,后者是采摘果實前辛苦搭建的木梯。小學美術教學中,我注重美術技法的適當傳授,讓學生掌握操作方法、攻克難點,對美術更感興趣。那么,小學美術教學如何開展“技法訓練”?“技法訓練”需要按照一定的步驟實施嗎?怎樣實施才能適應小學生的學習特點?這是我在本案例實施過程中思考的問題。“點彩畫”是蘇少版美術教材的內容,目的是通過欣賞點彩畫,了解點彩畫大師修拉的生平與創作,學習點彩畫技法,最終畫出點彩作品。本課承接前兩課水粉畫內容,在了解原色和間色的基礎上使用水粉顏料進行創作。因為三年級的學生很少接觸水粉,所以如何使用水粉、如何控制水粉、如何選擇合適的材料進行點彩、畫面如何鋪排才美觀都需要教師進行一定的技法引導。在學生學會點彩技法之后,如何應用到創作寫生當中,也需要教師按照一定的步驟層層深入進行引導。
【學情和材料的思考】
本學期我任教小班化學校的美術教學工作?!包c彩畫技法指導教學”在小班化學校開展是有一定的優勢和可行性的。首先,小班化的教學環境、師生比例適合開展水粉畫教學;其次,本課的教學要求需要教師進行個別化技法指導。我們通過學情分析來看:
1.班級學情分析:一是人數少,教師關注度集中,教育資源的分配更為公平;二是利于個別化指導,一節課下來教師可以對多個水平較低的學生進行輔導;三是教室空間較寬敞,便于學生動手操作。
2.本課學情分析:一是本課的學習材料很特殊,水粉畫不同于普通的兒童畫,顏料、水桶、調色盤、毛筆等材料使用時很占空間,需要在空間較寬余的課桌上操作。另外,作畫完畢之后,還需一定的地方供學生晾干作品,因此在小班化教室開展水粉教學的硬件條件較大班化的教學有優勢。二是雖然三年級的學生經過了兩年的美術學習,已經具備一定的創作基礎和觀察能力,但是他們通常用的是水彩筆、油畫棒、勾線筆等材料,對于必須用水調和的顏料和軟性的毛筆等還感到陌生,尤其是本課還牽涉“點彩畫”這個全新的知識,更會使他們感到無從下手,因此,對他們進行一定的技法引導,按照一定的步驟實施教學就更為必要。
3.本課材料分析:因為毛筆和水粉筆的頭部較軟,用力不均勻的話,點“點”形時特別不好把握,點出來的“點”形不僅東倒西歪,還大的大、小的小,所以必須找到更為合適的頭部較硬的材料進行點彩。我預先體驗了幾種不同的材料,如筷子、橡皮、棉簽。經過比較我發現頭部裹有棉球的棉簽特別適合本課的創作。因為棉球易吸水,容易調勻色彩,長時間蘸顏料作畫不會迅速干掉。更為關鍵的是,棉簽的頭部較硬,點出來的“點子”非常均勻,很好看。因此,我事先讓學生準備好水粉畫材料和一包藥用棉簽。
【案例】
第一課時:認識“點彩畫”
原先我打算先從法國畫家修拉講起,因為修拉是“點彩畫”的創始人和代表者,然后欣賞他的代表作,演示點彩畫的畫法,接著讓學生嘗試畫點彩畫,最后展示優秀作品并點評,結束本課。但是我發現這種從“理論”到“實踐”的教學方法較老套,且不容易吸引學生的注意力,為此我嘗試一種新的導入方法。
首先我用五分鐘的時間復習上節課學習過的“三原色和三間色”知識。請學生在調色盤里擠出三原色,然后讓學生將三原色兩兩調和,調出三間色,這樣學生的調色盤里應該有“紅、黃、藍、橙、綠、紫”六種顏色。我巡視一周發現,大部分的學生對前節課的知識掌握得不錯,只有部分學生的色彩混亂,原來他們是將幾種顏色都混在了一起,這樣就出現了“灰”色。針對這個問題,我及時予以示范,讓學生注意看我如何調色,從而解決了這一問題。我讓學生看我用棉簽作畫的過程:先用毛筆蘸水將顏料一一打濕(這樣便于棉簽調色),接著把棉簽放入水中飽蘸水分,拎起、調勻顏料,直至出現豐富的泡沫為止(否則會出現顏料過厚或過稀的情況),在畫紙上輕輕點下,點時稍微停頓一下,這樣點出來的點子就圓潤而飽滿。我點出了一個圓圈的輪廓,再將中間部分點滿。接下來,我讓學生嘗試點一點。
學生點出了點子,接著他們問我:“老師,我們還要點什么呢?”
我遵循由淺入深的教學原則,先讓他們點一個“氣球”或者“煙花”出來,因為這兩者比較好點,且形狀特征較符合點彩。在色彩上,我鼓勵學生用調色盤里的各種顏色。(圖1為教師示范作品;圖2為學生作業作品)
學生學會了點的方法以后,我又讓學生停下來觀察,看看我們能將剛才點出來的形狀變成什么。我讓學生仔細觀察自己點出的形狀,與畫面“對話”,問一問“你想變成什么”。然后我示范,將剛才點出的圓形輪廓添加上圓圓的腦袋、長脖子、幾條腿,就變成了一只“烏龜”!學生頓時興致盎然,紛紛想辦法將自己的圖形進行添加或修改,變成自己“依形造物”出來的形象。
第一課時我沒有對點彩的“濃淡多少”進行要求,主要是用“實踐帶動興趣”的教學方法引起學生對“點彩畫”的興趣,讓學生對“點彩畫”有一個“點”的概念,和以往“涂抹”的概念區分開來。結束部分,我讓學生觀看視頻,了解點彩大師修拉的生平和創作,欣賞大師的代表作《大碗島上的星期日下午》,并且還觀看了部分學生的作品,讓學生產生還想創作的欲望。
第二課時:學習“點彩畫”技法
“點彩畫”的創作除了要明了“點”的動作特點,更要知道怎樣的“點法”更穩定、準確。雖然我們不能對三年級的學生提出高難度的專業要求,但是還應向他們滲透“立體”的理念。因此我采取了“層層深入”的方法引導學生學習立體方法的點彩。
1.由“多”到“少”的點彩技法
首先我讓學生在調色盤里擠出同一個色系,如綠色色系:翠綠、深綠、草綠、淺綠等。另外還有“黃色”,我告訴學生黃色可以做任何一種色系的最淺色。如果他們的顏料有限,沒有更多的色彩可選,可以使用黃色做最淺色。這樣做是學習平面物由“多”到“少”、由“深”到“淺”的漸變方法,單一色彩更易入門,色彩多就會亂,且不易操作。然后我讓學生觀察樹葉的圖片,分析在陽光下同一片葉子會呈現深淺不同的色彩變化,且變化細微,屬于“漸變”。分析完畢,我在投影儀下演示:首先使用“不是很深,也不是很淺的色彩”點出葉子的輪廓(深色點輪廓最后不易遮蓋,淺色不易看清楚)。然后請一個學生說一說:你想讓它的哪里深一些?(這樣做的目的是淡化專業概念,降低難度)根據學生的回答,我使用一種顏色,由“多”到“少”地點出葉片的顏色。
演示完畢,我請學生嘗試用同一種顏色點出“由多到少”的漸變的葉片。
2.由“深”到“淺”的點彩技法
當學生學會單個顏色“由多到少”的點彩技法之后,就可以引導他們學習同一色系的配合點彩了。同一色系的色彩有深有淺,點起來不僅要考慮色彩的深淺,還要考慮明暗的關系——深的地方點深色,淺的地方點淺色,深的地方點得密一些,淺的地方點得松散一些。在演示的時候,我刻意加重語氣讓學生注意點彩的順序是“由深色到淺色”,一階一階來,不可深深淺淺,變化無常。另外,當點第二種顏色的時候,要在第一種顏色的基礎上點,不要直接接著后面點,這樣兩種顏色交叉處看起來就自然,不顯得僵硬。(圖3為教師演示作品)
第二課時的內容有一定的技法要求,也有一定的難度,所以在巡視時發現了幾個問題:(1)有的學生的點子太“松散”,顯不出形體。(2)色彩之間滲透不夠,接色部分顯得僵硬。(3)部分學生由于沒有耐心,出現“涂抹”的現象。針對以上的幾個問題,除了教師必須手把手進行個別化指導外,還應該在全班面前再強化演示。對于沒有耐心的孩子,我覺得可以多給他一點時間,告訴他慢慢來,可以遲點交作業,給學生多一點練習時間,比多教授一點知識更為有用。
第三課時:一起來畫“熟悉的風景”
學習技法的目的不是為了模仿,而是為了超越。在學習點彩的技法之后,我打算帶領學生出去寫生,實地感受用點彩創作的樂趣。但是若不進行適當的構圖和用色引導,貿然地帶出去寫生不僅效果不好,還會在教學組織方面遇到問題。因此第三課時,我首先在校園中拍攝了一些有代表性的景點,然后帶領學生嘗試創作點彩主題作品。(圖4為教師點彩示范作品)
學生看到校園里熟悉的風景都感到十分親切,對作畫也充滿期待。首先我帶領學生分析照片上主要的色彩,并且讓學生從顏料盒里找出對應顏料,并把它擠在調色盤中。對于難找的色彩,比如照片中小石橋的色彩,我們可以用就近的色彩——熟褐、赭石、土黃色和白色來畫。接下來,我讓學生跟著我用“不深不淺”的色彩點出輪廓。(由于自然界物象豐富,學生貿然畫會覺得無從下手,因此教師可以事先選好不復雜的物象來拍照。)跟畫的目的:一是降低繪畫難度;二是節省教學時間;三是將復雜的物象“簡筆畫”,讓學生明白主觀上也可以改變客觀的物體輪廓,這就是“將所見變為所知”。
第四課時:實地寫生
結束了前面三課時的技法訓練之后,第四課時我把學生帶到校園里,讓他們選擇合適的景觀進行點彩畫寫生。操作課對于大班化的教學相當有難度,但對于小班化的教學就可謂“得天獨厚”。操作課最好兩課時連著上,一是因為將學生帶出來,組織工作和準備工作需要一定的時間,學生選景和教師幫助選景也需要一定的時間;二是因為學生很少出來寫生,會有開小差、走神的情況出現,一課時畫不完;三是必須預留出學生收拾工具、打掃校園的時間,不能因為寫生而影響校園的衛生整潔。
【總結】
“點彩畫”單元的教學中,我采用了“層層深入,步步推進”的教學方法,對學生的“點彩畫”技法進行指導,經過幾個課時的堅持,終于讓學生熟悉了點彩畫法,領略到了“點彩畫”的魅力和內在的精神。我也感受到了“萬丈高樓平地起”這句話的含義所在!的確,技法在小學美術教學中應該得到重視。只有把“技法訓練”和“創造表現”兩者結合起來,才能使小學美術教育落到實處,才能有助于學生美術學習興趣的提高。
(作者單位:江蘇省南京市力學小學)
編輯:孫守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