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中指出,義務教育語文課程培養的核心素養,是學生在積極的語文實踐活動中積累、建構并在真實的語言運用情境中表現出來的,是文化自信和語言運用、思維能力、審美創造的綜合體現。群文閱讀是現階段被應用于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新型閱讀模式,即以課內文本中的“基礎文本”為基礎,圍繞一個或多個議題,遴選一套結構化文本,通過師生感悟式閱讀,達成共識的多文本閱讀教學過程。智慧課堂是基于“互聯網+”的思維方式和云計算、大數據技術的一種全新的課堂教學模式,讓學習突破了時間和空間的限制,實現了遠程學習和資源共享,是現代教育技術與傳統課堂教學的有機融合,能讓學生的能力和個性得到最大化的發展,從而有效提升學生的核心素養。那如何將智慧課堂和群文閱讀教學有機融合,使群文閱讀以最佳的方式為促進學生核心素養發展服務呢?本文以語文六年級下冊第一單元的群文閱讀教學為例來進行探討。
一、依托主題,確定閱讀議題
群文閱讀的核心要義在于議題,而語文教材就是圍繞單元人文主題來編排的,主題和議題是相互依存、有機融合的。在群文閱讀教學中,教師要依托單元人文主題確定一個或多個文本閱讀議題,讓議題為單元主題服務,進一步激活學生對單元主題的思考力。語文六年級下冊第一單元以“民風民俗”為主題編排,主要由《北京的春節》《臘八粥》《古詩三首》《藏戲》四篇課文組成。這樣編排的主要目的是讓學生充分感受到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獨特魅力,體會到傳統風俗中蘊含的人性美。教師結合學生實際發展和教材內容,確定以“節日美食”為議題開展群文閱讀。閱讀文本既包括三篇主題課文和三首古詩的課內文本,同時也要推薦課外文本,如《端午的鴨蛋》《重陽糍粑》《故鄉的吃食》《故鄉的元宵》《花臉》等名家關于節日美食的文章。如在教學《臘八粥》伊始,教師可通過平板電腦推送閱讀文本的預習單。學生根據預學單展開有效閱讀,把有收獲或者存在疑問的地方記錄下來,做好閱讀批注。教師通過電腦評析學生群文閱讀預習單完成情況,并及時反饋給學生。這樣的話,學生進行了個性化閱讀,教師也開展了有針對性的個性化輔導。
【導學單】(見表1)臘八粥是臘八節的傳統美食,作家沈從文的描述令人垂涎欲滴,請你閱讀《端午的鴨蛋》《重陽糍粑》《故鄉的元宵》三篇文章,探究作家筆下節日風俗中的美食。
群文閱讀的主體是學生。教師在開展群文閱讀教學前結合議題給學生布置任務,讓學生在任務驅動下去閱讀、去思考、去探究,既體現了學生閱讀的主體性,又促進了群文閱讀教學的順利實施。在開展群文閱讀時,教師首先要考慮的是怎樣從落實文化自信的角度選擇正確、適宜的群文議題。其次,在選擇閱讀文本時,要以學生的發展為中心,既要有服務本節課的教學目標,又要符合學生的發展需要,不能隨意增加學生的閱讀量。
二、設計清單,強化閱讀認知
議題確定好了,就要圍繞議題設計問題清單。群文閱讀對學生的閱讀能力要求較高,因此,在教學中,教師要設計群文閱讀文本問題清單,循序漸進地引導學生自主探索群文,強化閱讀認知,在閱讀中發現問題、分析問題、探究問題、解決問題,高標準完成語文單元學習目標。
【問題清單】(見表2)通過節日古詩詞閱讀:課內文本《古詩三首》+課外文本《清明》(杜牧)、《元日》(王安石)、《中秋》(黃庭堅)、《端午》(陸游),創設問題任務情境,推送問題任務清單。
把群文閱讀所要探究的問題一一列出來以后,教師可以借助資源,通過動態化素材展示自己精心制作的關于這幾篇課外閱讀文本內容的微視頻,和學生產生情感上的共振,加深他們對所選群文文本的體驗,激發他們的閱讀興趣。這樣學生就會結合教師創設的問題情境深入探究群文文本,促進閱讀能力、審美能力和辯證思維的發展。
教師借助智慧課堂,將抽象性知識以更加形象、更加直觀的方式呈現出來,有助于學生對文本內容的理解與認知。教師借助科學的問題清單創設與學生日常生活存在密切關聯的生活情境,可以激發學生的情感體驗以及閱讀熱情,確保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到深度閱讀情境當中,并在特定的情境當中得到科學指導,為學生進行更深層次的閱讀提供助力。
三、緊扣要素,拓展閱讀視角
閱讀是學生汲取知識、積累知識、掌握技能的有效途徑,這就需要學生運用多種多樣的閱讀方法來提升自己的閱讀能力。教師也應當結合學生的閱讀水平和能力提供多種閱讀策略供學生選用。想要更好地推動學生發展核心素養,教師要注意引導學生掙脫課本的束縛,使其形成遷移運用課內學習期間積累的語言知識、優秀傳統價值理念、學習材料分析方法等的能力。為實現這一目標,教師可以適當拓展任務情境內容,讓學生參與到更加深入、廣泛的探究活動中。
語文六年級下冊第一單元列出兩個語文要素,其中一個指向閱讀,另一個指向寫作。“分清內容的主次,體會作者是如何詳寫主要部分的”是本單元的語文閱讀要素。因此,在進行群文閱讀時,教師要緊緊抓住語文閱讀要素,充分利用現代信息技術的優勢搭建群文閱讀教學“智慧平臺”,從“讀”“寫”兩個角度積極引導學生遷移語文閱讀思路,讓學生在個性化的群文閱讀中收獲更多。
從“讀”的角度拓展任務群閱讀內容,學生可以獲得更多審美鑒賞的材料,并強化對此類體裁、題材文章的鑒賞方法的印象,積累更多圍繞特定主題展開創造性表達獲得的經驗,豐富參與思維活動的經驗;從“寫”的角度拓展任務情境內容,學生可以積累語言運用經驗,并進一步提升其思考的深度,為其審美創造素養的提升奠定基礎。本單元的群文閱讀可以結合“詳略得當”來整合課內閱讀文本,有效“聯通”課外資源。(見表3)
從“促寫”的角度深度遷移運用寫作知識。實踐中,教師要緊扣本單元的寫作要素,可以借助如下文字補充任務情境內容:學校將舉辦“端午話粽子”征文評選活動,你是否能夠結合課內所學,寫一篇征文?這一任務情境可以推動學生展開深度思考,使其基于課內外閱讀活動的成果展開寫作,通過精心設計文章標題、選取典型事例、運用詳略得當以及心理描寫、神態描寫等完成寫作任務。
在智慧課堂環境下開展群文閱讀教學,能避免傳統閱讀教學模式的單一性和乏味性。教師要為學生創造群文閱讀的環境,利用信息技術手段為學生推送多篇相關聯的文本,利用科學的閱讀方法來達到群文閱讀的目的。學生在開展有效閱讀時,既可以通過互動平臺隨時交流閱讀中遇到的困惑,又可以將閱讀成果及時發布到云平臺,實現網絡交流討論,提升自身語言運用能力、思維能力和審美創造等素養,實現在實踐活動中發展核心素養的目標。
四、分析數據,實現多元評價
閱讀過程是否真的落到了實處,教學評價至關重要,尤其是群文閱讀教學。完成課堂教學后,教師要積極落實課后指導工作,輔助學生在參加課后學習活動的過程中能夠學有所得,透徹理解并內化課內所學知識,提升綜合能力,實現發展學生核心素養的目標。不同基礎的學生課堂學習效果有所差異,因而學生的課后學習需求也會有所不同,教師需要在課后指導期間針對學生的實際需求補充個性化任務情境。由于大數據技術的應用,智慧課堂下的群文閱讀教學的整個過程、學生的學習行為及學習效果都將以數據的形式存儲下來,這就既讓教師較為全面、系統地掌握班上學生整體閱讀情況,又為課堂教學的評價提供了參數,使得課堂教學的評價更為科學。本單元的群文閱讀具有較強的綜合性,雖然本單元以“民風民俗”為人文主題來編排課文,但是整個單元涵蓋了節日、美食、詩詞鑒賞、民族藝術等內容。教師在組織群文閱讀教學時要堅持核心素養導向,發揮教學評價的引導、激勵與總結作用。教學評價要貫穿課前、課中、課后,既要有學生學習行為的測評,又要有對教師教學效果的考量。(見表4)
如《北京的春節》一課,教師課前在班級平臺上發布“課內閱讀文本+課外閱讀文本”預習單。當閱讀了“電子書包”中的預習任務后,學生通過自主學習,以拍照、截圖、傳遞錄音等方式將最真實的預習成果呈現上傳至教師終端。教師登錄后臺后逐一檢查,并隨機點擊預習作業,分別以給予評價語和小紅花、小星星等評價方式反饋給學生,然后用大數據為群文閱讀教學服務。教師通過線上數據的收集對預習結果進行分類統計,讓結果可視,較為全面地了解學生的預習情況,并以此為依據,為課堂教學找到合適的教學路徑,完成知識學習指標。
課中評價要在廣泛收集學生在課堂中的關鍵表現的基礎上實施診斷性教學評價。教師應統計分析學生發言的次數及發言學生的分布情況、發言的正確率,可以得出課堂教學中學生語文實踐活動的參與情況;對學生提交作業的次數、完成作業的質量的數據整理統計分析,可以準確地分析學生整節課的學習效果,為教師調整教學策略提供具體、細化的路徑指引。
課后評價,教師可以將學生的“家鄉的風俗”習作和關于家鄉風俗的電子板報、電子繪畫、朗讀背誦、課本劇表演傳到班級小管家或者微信群里,讓學生在瀏覽的基礎上跟帖或點贊,并根據點贊量評選出優秀作品。這種方式改變了授課教師是評價主體的現狀。學校管理人員、班主任、學生、家長都可以參與評價。智慧課堂下的群文閱讀教學評價,有效覆蓋了文化自信、語言運用、思維能力與審美創造四個層面,比傳統的課堂評價更科學,更具有導向作用。
新課標背景下,在語文群文閱讀教學中,教師應從智慧課堂環境著手,努力提升自身的信息化運用能力和水平,強調閱讀教學過程中的生成性資源,不斷創新教學思路和教學方法,優化群文閱讀教學模式,不斷完善智慧課堂教學體系,拓展語文學習時空,提高學生的閱讀認知,豐富學生的閱讀技巧,發展他們的語文綜合素養,進而在保證語文群文閱讀教學效果的同時,為學生閱讀能力的提升、語文核心素養的發展保駕護航。
(作者單位:懷寧縣江鎮鎮中心學校)
編輯:常超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