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一帶一路”倡議背景下,廣西區位優勢獨特,廣西緊緊圍繞中央賦予的“三大定位”積極融入“一帶一路”建設,廣西將迎來經濟跨越式發展的“黃金期”,倒逼廣西法學教育國際化發展以滿足經濟發展需要。文章對廣西法學教育國際化發展現狀進行分析,歸納廣西法學教育國際化發展中存在問題,分析問題存在的原因,提出廣西法學教育國際化發展路徑。
關鍵詞:“一帶一路”;法學教育;國際化;廣西
中圖分類號:F74文獻標識碼:A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4.16.010
隨著“一帶一路”倡議的持續推進,中國—東盟國際合作向縱深發展,國際貿易的繁榮帶來涉外法律服務需求的劇增,這為廣西各法學教育(指法學高等教育)國際化的發展提供了廣闊的空間和機遇。借著“一帶一路”和中國—東盟自貿區的東風,廣西各高校法學教育國際化也獲得了發展,時至今日,有必要對廣西法學教育國際化發展現狀進行歸納總結,考察其中得失利弊,為實現廣西法學教育國際化打下基礎。
1“一帶一路”背景下廣西法學教育國際化發展現狀分析
法學教育國際化程度與培養法學人才的高等院校(法學院)國際化程度密切相關,在廣西,培養法學人才的高校也不少,本文重點調查廣西大學、廣西民族大學、廣西財經學院、廣西警察學院這4所高校法學院法學教育國際化發展情況,這幾所學校法學教育國際化程度不一,通過這4所高校,大致可以以點帶面了解廣西法學教育國際化發展情況。
1.1法學教育國際化起步較晚,還處于初級階段
除了廣西民族大學外,廣西法學教育國際化普遍起步較晚,即使廣西大學,作為首批入選卓越法律人才培養教育基地、首批入選應用型、復合型法律職業人才教育培養基地的58所高校之一,其法學教育國際化啟動晚,發展步伐較緩慢,還在摸索中前行,正在探索培養本科的涉東盟高端法律人才,廣西大學法學院有些地方甚至比不上廣西民族大學法學院,如師資國際化方面。
而廣西民族大學應該是廣西高校中最早從事東盟法律人才培養的高校,先是與東盟國家聯合培養2+3”“2+2”模式涉外人才,但數量不多,后來又嘗試著定位培養面向東盟的本科、研究生,但目前也沒有形成可以推廣的模式,還在摸索中前行,與國內、國外法學教育國際化發展成熟的法科院校相比還是存在明顯差距。從廣西來看,廣西大學、廣西民族大學和廣西師范大學這幾所院校在法學教育國際化方面還處于領先地位,其他高校更落后,很多高校還在生存邊緣掙扎,無暇顧及國際化問題。
1.2國際化程度低,發展緩慢
在廣西,為學法律出國留學和來華留學的學生不多,對法學教育進行中外聯合辦學的目前也沒有,對法學教育,廣西更多高校嘗試本土國際化人才培養。本土國際化人才培養需要有國際化師資、國際化課程、國際化語言、國際化交流等多方面國際化因素綜合起來才有可能培養出國際化學生。很多學校給專業起個國際化名字就開始招生,如廣西警察學院法學院2021年開始招收的國際經貿規則專業的學生,專業名稱聽起來很國際化,但除了比別的專業多幾門國際化課程,其他都差不多。廣西財經學院東盟方向的法學本科班也大同小異,連同時具備法律和外語背景的涉外教師都缺乏,培養出來的面向東盟方向的本科生又如何適應需要?即使廣西民族大學培養面向東盟的法律人才起步較早,也面臨“培養出來的法學專業學生出現了‘大眾化’現象,‘東盟特色’不夠突出”,不能適應當代社會需求。
廣西法學教育國際化程度低,國際化師資程度不高,幾所高校法學院都沒有外籍教師,即使有國外學習經歷的教師比例也很低,只有廣西民族大學法學院比例高一些,占30%,留學生和對外交流生少,有些高校幾乎沒有。幾所高校都開設有國際化課程,但開設雙語課程少,只有廣西大學法學院稍微多些,廣西大學法學院為涉東盟高端法律人才班開設11門雙語課程。廣西大學和廣西民族大學,盡管也有對外交流,但國際交流范圍不廣,深度不夠,交流過于形式。
1.3國際化輻射范圍小,輻射維度主要定位在東盟
國際化維度即國際化輻射范圍大小,從廣西法學教育國際化輻射地域來看,輻射維度定位在東盟,而不是全球。即使廣西大學目標是建成世界一流大學,但目前定位還是深耕東盟,廣西大學法學院近幾年來正在致力培養“法學+英語”的涉東盟高端法律人才。廣西民族大學辦學定位既有國際性也有區位性,但從目前發展趨勢來看主要還是定位在東盟;廣西民族大學是培訓東盟國家高層次法治人才的重要基地,與東盟國家多所高校建立了深層次合作關系,常態化舉辦東盟法律培訓與國際論壇,培養大量面向東盟人才和東盟國際留學生,在東盟國家具有重要的影響力。廣西財經學院和廣西警察學院辦學定位直接明確立足廣西、輻射東盟。即使廣西法學教育國際化定位在東盟,目前發展也緩慢,國際化程度低。
1.4廣西各高校法學教育國際化發展情況不平衡
廣西法學教育國際化發展不平衡,目前發展比較好第一梯隊就是廣西民族大學、廣西大學和廣西師范大學,這些院校的法學院已有明確的國際化方向,法學教育國際化雛形已形成,如廣西民族大學與東盟國家建立人才培養機制,培養和培訓面向東盟高層次法律人才700余人,為東盟國家提供培訓和指導留學生4000余人,而廣西大學法學院已培養了近500人“法學+英語”的涉東盟高端法律人才。第二梯隊就是類似廣西財經大學、廣西警察學院等學校,辦學中有國際化的因素但未有國際化雛形;目前廣西警察學院正在培養國際經貿規則的本科生230人,廣西財經學院正培養本科法學(東盟民商法方向)200人左右。第三梯隊就是各地市的某些地方院校,它們剛從專科學校升格而來,談國際化為時尚早。因此從法學教育國際化考量因素來看,無論是辦學定位、還是師資、學生或是國際合作交流,廣西大學和廣西民族大學都比廣西其他高校要好。
2“一帶一路”背景下廣西法學教育國際化發展現狀原因分析
2.1國際化理念不清晰,高校對法學教育國際化定位模糊,國際化辦學意識不強
法學教育國際化需要有清晰的發展理念和宏偉的目標,學校國際化發展才有方向和動力,但在廣西許多高校法學院國際化辦學理念不夠明晰,如廣西大學辦學定位是“深耕東盟,面向世界”的國際化發展戰略,廣西民族大學是“民族性、區域性、國際性”的辦學特色,辦學定位比較模糊,定位面向全球面向世界,還是定位在東盟,不夠明晰。對廣西警察學院來說,雖然提出“立足廣西、輻射東盟”,但開設的國際經貿規則專業定位不僅在東盟。對于廣西許多高校的法學院來說,國際化顯然太高大上、太遙遠。
2.2相關法規不完善,政府缺乏頂層設計
目前規范我國法學國際化辦學模式主要是政策,政策只是宏觀上明確,具體操作要看法律法規,但目前針對法學教育國際化的法律法規極少,我國的《教育法》《高等教育法》僅對高等教育國際化的方向和原則性內容進行相應的規定,缺乏具體可行標準,而且“我國教育主管部門至今沒有出臺法學教育國際化的頂層設計方案,法學教育國際化的推進缺乏體制和機制保障”。地方政府也沒有進行頂層設計部署,高校是否發展國際化完全看高校決策者意圖。如何發展法學教學國際化,靠各個學校自己摸索,沒有系統性規定。
2.3經濟落后,投入不足
據全國高校2021年預算經費匯總中進入前100名的廣西高校只有廣西大學,2022年廣西大學預算經費為31.82億元,與2021年差別不大,2022年廣西師范大學等4所大學預算經費超過10億元,除此以外,其他高校預算經費都不高,2023年廣西師范大學等3所大學預算經費有所增加,但廣西大學卻減少了,廣西高校普遍辦學經費不足。盡管在廣西教育經費投入持續增加,但廣西作為經濟欠發達地區,投入總量仍顯不足,投入教育經費低于全國高等教育經費平均水平,而且生均預算內教育經費支出水平較低。而法學教育國際化具有成本性,國際化程度越高需要成本越高。
2.4各高校在法學教育國際化發展道路上還處于單打獨斗狀態,協同培養法學國際化人才的機制缺失
許多國際化辦學成功的高校都整合了全校資源,如法學院和外語學院聯合,不但學校內部資源需要整合,高校之間也應加強合作,互相取長補短,促進共同發展,但由于政府缺乏頂層設計和統籌安排,廣西各高校在法學教育國際化發展道路上還處于單打獨斗狀態。
隨著中國與東盟之間經貿合作不斷深入,廣西涉外糾紛逐年增加,需要大量涉外律師,但目前社會上能夠在涉外法律事務中獨當一面的律師不多,廣西高校培養出來的很多涉東盟法律人才往往還不能夠獨立處理涉外法律事務,在培養涉東盟法律人才中存在理論和實踐脫節的現象。對于涉東盟法律人才實踐要求也更高,需到涉外實踐部門實習,如涉外律師事務所、國際商事法庭、外法律服務機構等,在廣西這樣的涉外單位還不多,與高校之間也還存在職業壁壘,協同培養法學國際化人才機制缺失。
3“一帶一路”背景下廣西法學教育國際化發展路徑探索
“一帶一路”背景下,廣西作為“一帶一路”有機銜接重要門戶,根據社會需要,加速培養法學國際化人才。廣西各高校如何在國際化程度較低經濟比較落后的前提下發展法學教育國際化,需要從以下幾方面努力。
(1)立足廣西的區位優勢,以東盟為依托,將廣西法學教育國際化維度定位在東盟,發展法學教育區域國際化更符合當前實際。
“并非所有學校的法學教育都要培養國際人才,并非所有學校的法學教育都能培養出國際人才,國際化只是少部分具備雄厚師資、良好生源以及處于開放前沿高校的專利,而大部分學校則主要圍繞自身所處的地方環境,培養社會所需要的特色人才”。我國只有少數的具備培養國際化法學人才的頂級大學才能培養出國際化法學人才,如國家公布了22個涉外法律人才教育培養基地。而且法學教育國際化是個長期工程,國際化程度越高成本越高,廣西地處中西部,屬于經濟落后地區。當前,廣西法學教育還不具備全球范圍發展“國際化”戰略的條件和優勢,不宜盲目發展法學教育國際化,將其國際化維度定位在東盟,發展區域國際化更符合實際。
當下,廣西很多高校把法學教育國際化定位在東盟,特別是廣西法學教育國際化發展比較好的廣西大學和廣西民族大學,一直在東盟深耕耘,有一定的辦學基礎。把廣西法學教育國際化維度定位在東盟,結合自身的“地緣優勢”,有利于集中財力做強做大我區這些優勢學科和特色學科。
(2)完善立法,政府加強頂層設計,加大投入,分類統籌推進廣西法學教育區域國際化發展。
單靠高校自身推動法學教育國際化發展,進展緩慢,從世界各國來看,高等教育國際化發展的推動力有所不同,但都離不開政府、社會及個人的共同努力。如美國,美國高等教育國際化能夠實現快速發展,其中政府扮演重要角色,出臺法律法規為教育國際化保駕護航,稅收優惠、財政給予補貼,甚至外交直接助力。
對我們國家來說,規范法學教育國際化的法律法規不完善,就應該完善立法,將現有法規進一步優化,國家層面可以作出全局性宏觀性規定,各地方可以進一步細化。從微觀上著手,結合廣西具體情況,制定具體的法學教育國際化發展法規,加強頂層設計,出臺相關的法規政策支持廣西法學教育國際化,加大教育投入,通過政府預算的方式作為解決辦學經費短缺的問題,也可以多方籌集資金投入辦學中。
廣西各高校應立足地方,以地方具體需要為己任。廣西各高校具體情況不同,所具備條件不一樣,不宜一窩蜂法學教育國際化,宜統籌布局,根據需求,提供差別性政策支持,分類統籌推進廣西法學教育區域國際化。作為第一梯隊的廣西大學、廣西民族大學等學校有一定的國際化基礎,一直深耕東盟,就可以做強做大優勢學科;作為第二梯隊的廣西財經學院、廣西警察學院等高校可以立足東盟,結合本校特色發展法學教育國際化;第三梯隊就是各地市的學院,這些學院發展法學教育國際化尚存在距離,應根據當地需要踏踏實實培養法律應用型人才。
(3)各高校要多方面整合法學教育國際化資源,創造條件,加快廣西法學教育國際化發展步伐。
法學教育國際化評價指標要素很多,其中師資國際化是重要指標,擁有相當數量的國際化師資隊伍是關鍵,目前廣西各高校普遍缺乏這樣的隊伍。各高校要讓國際化師資水平有所提升,一方面引進優秀的外籍教師或海外留學人員,另一方面鼓勵和創造條件,讓現有的教師有機會參加國外學術交流、國際科研合作或進修訪學,鼓勵年輕教師到海外攻讀博士學位,促進教師不斷完善自身知識結構,提升教師國際化水平。
無論是教師國際化還是教學過程國際化,最終目的還是為了使教學對象國際化,即學生國際化。一個合格的涉東盟法律人才,不但掌握國內法,也要掌握東盟國家法律,還要具有較高的外語水平,掌握英語或一門東南亞語言,能運用所學的法律知識處理國際事務。既然將法學國際化維度定位在東盟,那么開設的國際化課程就以涉及東盟法律為主,也可以增設系統的比較法、外國法教育等課程,需要設計科學合理的課程體系,既能與國際接軌,又符合本院系實際情況。注重實踐環節,避免教學環節與法律實務脫節。
廣西民族大學在培養復合型涉外法治人才方面具有得天獨厚的條件。廣西民族大學的東南亞語言文化學院是首批教育部國家外語非通用語種本科人才培養基地,對于中國—東盟復合型法學人才培養和相關研究具有極大的地緣和語言優勢,其與法學院可以聯合資源形成了“法學+越南語”“法學+泰語”等復合型涉外法治人才的培養模式。同樣廣西大學也開設有英語、泰語和越南語專業,廣西大學可以嘗試法學與這3種外語結合的培養模式??紤]到東盟國家中有不少國家以英語作為官方語言,在國際化師資力量不充足情況下,在法學教育國際化初期,其他高校先做好“法學+英語”的培養模式比較符合實際。
(4)構建協同法學國際化人才培養機制,各方加強交流合作,共同推進廣西法學教育國際化發展。
對于高校來說,根據需要與各方建立起不同的協同創新平臺,這些平臺可以有效地將高校、政府和社會動態聯系在一起,打破了它們之間屏障和壁壘,政府提供大政方針政策的引導,協調各單位之間關系,社會各用人單位及時提供用人信息和實踐機會,而高校在政府指引下,根據社會需要培養合格的法律人才。政府、高校和社會形成合力,構建協同法學國際化人才的培養機制。
在這樣的協同平臺中廣西各個高校不但可以整合本校資源,各高校之間根據需要也可以整合資源加強合作,甚至創造條件搭建高校與跨境高校合作機制,如為適應廣西與東盟之間培養區域國際化法學人才的需要,可以設置廣西—東盟區域性法學教育聯盟,依托聯盟平臺,充分開展雙邊多邊教育交流合作,逐步構建起跨校選課、學分互認、實施交換生、教師定期交流、國際項目持續合作等多項合作機制,讓國際教育資源有效融合。
參考文獻
[1]黎群.涉東盟法律人才培養的現狀及其改革——以廣西民族大學為例[J].特色期刊,2020,13(06):4850.
[2]梁敏.法學教育國際化之理念與模式探索[J].高教學刊,2020,(22):2326.
[3]王春業.特色化PK國際化——全球化熱點下我國法學教育的冷思考[J].煤炭高等教育,2010,28(06):510.
[4]高鵬.美國高等教育國際化的歷程研究[D].吉林大學,2015:68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