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新文科建設背景下,線上線下混合式課程建設已經成為教學界的一大任務。課題組通過基礎日語I課程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設計和實踐,采用TBL教學模式,由教師提前確定教學內容和要點供學生在線上進行課前學習和準備,課堂教學時間用于答疑解惑、測試和應用性練習,為解決零基礎入門大一新生的學時不足、思想深度與外語水平不匹配等痛點,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并從課程建設、自主學習能力培養、教學輔助手段3方面提出了著重基于語法結構和課程知識構建線上課程,成長型思維培養和開發可以進行語音語調批改和反饋的朗讀APP等建議。
關鍵詞:基礎日語;線上線下混合式;課程設計;教學實踐;TBL
中圖分類號:F74文獻標識碼:A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4.16.012
1問題的提出
教育部《關于一流本科課程建設的實施意見》(教高〔2019〕8號)指出,大力倡導基于在線課程結合本校實際對校內課程進行改造,打造在線課程與本校課堂教學相融合的線上線下混合式課程。截至2022年6月14日,在中國知網上以“混合式課程”為關鍵詞進行搜索,得到如下結果:該主題論文共有3956篇,從年度發表數量來看,近年來,國內相關研究呈逐年上升趨勢;從研究主題來看,其中外語類課程研究459篇,但研究主要集中在大學英語相關課程上,日語課程相關研究較少,僅23篇,且研究內容多為二外、會話、聽力、商務日語、旅游日語等課程,其中基礎日語課程相關研究僅4篇,暫無核心論文,基礎日語I課程相關的研究為0篇。RebeccaLauner(2011)的研究認為詞匯和語法的學習可以通過學習者的自主學習進行輸入。建構主義學習觀強調學習的主動性,強調學習者以原有知識經驗為基礎所進行的意義建構。傳統課堂中原本全由教師灌輸講解的詞匯語法部分在混合式學習模式下由學生自己來完成,意味著學生進入新課前的一種意義建構。
因此,課題組決定以現有線上課程為基礎,結合學校發展定位和人才培養目標,通過學習通和騰訊會議軟件,進行線上線下混合式課程設計和實踐,研究線上線下混合式課程建設的實施路徑和成果,為探究基礎日語系列課程的線上線下混合式一流課程的建設方案提供實踐經驗和理論思考。
2目標與學情
學校人才培養定位為培養應用型人才。日語本科專業的培養目標如下:主要培養具有扎實的“聽、說、讀、寫、譯”日語基礎知識和技能,較寬厚的人文素養以及良好的跨文化交際能力,適應海南自由貿易港建設和社會發展需要,具有國際化視野、良好道德心理素質、獨立思考能力、崇尚科學精神的應用型日語人才。基礎日語Ⅰ是日語本科的專業基礎課,引導學生扎實學習,掌握日語基礎知識;訓練聽、說、讀、寫的基本技能;培養實際運用語言的能力;豐富學生的日本社會文化知識,培養文化理解能力,為今后進一步學習中高級日語打下基礎。
教學對象為本科一年級學生,大部分學生為日語零基礎學生,具有4大特點:一是學生剛剛由高中升入大學,被動學習的習慣一時無法改變,自主學習能力較差;二是多數00后學生每天上網時長為3~5小時,平時上網依賴手機和電腦;三是部分學生有習得性無助心理,對學習有畏難心理,遇到稍微需要花時間掌握的知識點容易退縮和放棄;四是部分學生缺少相應學科的學習方法和策略,未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教學痛點有2個。一是掌握知識所需學時與課程教學學時不匹配;二是學生思想深度與外語能力水平不匹配。基于此,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可以解決第一個問題,通過設置線上自學學時解決教學時長不足問題。思想深度與外語能力水平不匹配意味著相關教學材料的知識水平較低,思想深度較淺,容易導致學生缺乏學習興趣。課題組經過反復討論和論證,決定采用(Team-BasedLearning,小組合作式學習)教學模式,通過課程資源開發、作業布置解決學生思想深度遠遠高于外語能力的問題。
3混合式教學課程建設與設計
課題組成員結合專業人才培養方案制定課程教學大綱,確定課程的具體教學目標、確認每個章節的教學重點和難點,線上線下課時分配和線上教學內容。該課程共計164個學習負荷,其中理論52學時,實踐52學時,自主學習60學時。教材選用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出版的賀靜彬等主編《新經典日本語基礎教程(第二版)》第一冊及配套練習冊。
3.1內容與資源建設
課程內容主要包括日語學習內容和自主學習方法。為了避免重復建設,課題組成員結合現有的慕課資源進行了課程資源建設。
3.1.1現有慕課資源
截至2022年9月,《基礎日語I》課程線上慕課資源如下。學堂在線(雨課堂)上有3門課程,分別是《基礎日語》(暨南大學)、《基礎日語(一)》(嶺南師范學院)、《初級日語》(浙江財經大學東方學院)。愛課程(中國大學慕課)網站上有3門課程資源,分別是《綜合日語實踐——基礎日語I》(吉林大學)、《基礎日語》(河南科技大學)、《基礎日語I》(常州工學院)。學習通上有2門課程,分別是《基礎日語I》(大連理工大學)《日語基礎》(空軍軍醫大學)。根據學時安排、教學內容吻合度標準,課題組最終選擇采用嶺南師范大學的《基礎日語(一)》作為線上課程資源。
3.1.2自主建設資源
課題組自主建設的資源主要包括日語學習策略資源、日語課外聽說讀資源、作業庫和課堂錄影。日語學習策略資源包括學習通使用方法、元認知策略、詞匯背誦策略、語法學習策略、聽力練習策略、筆記策略等相關的文章和書籍、常用的日語學習APP。日語課外聽說讀資源主要包括日本文化介紹、各行業常用日語詞匯表、日常用語視頻、初めてのお遣い、NHKEasyNews、日文歌及視頻、《綜合日語修訂版》《新標準中日交流日本語初級》《新編日語》《新編日語教程(第三版)》等作為同步閱讀資料。作業庫包括每課的教材課后練習、配套練習冊、每課的詞匯·句子·語法和篇章的音形意掌握情況考查、學生應用能力(明類型)考查(語法造句、主題寫作、情景表演)、學生興趣拓展和自學能力提升(唱喜愛的日文歌、聽寫和模仿經典影視片段、學習目標和計劃制定、學習復盤、藝術節日文詩歌朗誦等節目表演)等內容。課堂錄影是將每次上課過程完整錄制下來,供學生課后重復學習以及請假的同學進行學習。
3.2教學策略與評價方法
大一新生剛進入大學,對專業學習和大學生活還處于懵懂的階段。基礎日語I課程知識點龐雜,肩負責任重大,加上學生中有習得性無助心理的學生較多,為了達到學生學會、樂學的目的,課題組決定采用TBL教學模式,由教師提前確定教學內容和要點供學生進行課前學習和準備,明晰課程知識樹和知識點,課堂教學時間用于答疑解惑、測試和全體應用性練習,應用如下教學策略(圖1)。一是內容型策略,分為結構化策略和問題化策略,采用結構化策略將所有知識點進行整理和整合,幫助學生梳理知識體系和脈絡,并化整為零,形成課程學習目標和每周·每日學習任務,降低學習難度,以起到引領學生入門,指明學習方向,逐步掌握課程知識,培養學生學習信心和學習能力,養成成長型思維等目的,同時采用問題化策略,鼓勵學生發掘問題,培養問題求解能力;二是形式型策略,包括情景教學策略、合作策略、游戲策略等,為學生創建日語應用環境,引導學生進行小組合作和討論、小組情景演練等達到學以致用,在使用日語的過程中牢牢掌握所學知識、技能和小組協作能力、交際能力。
評價方法采用過程性評價,期末成績由平時成績和期末考試成績構成,平時成績(測驗、作業、實踐項目、課堂積分等)占30%,期末考試成績占70%。
圖1課程教學模式設計
4混合式課程實施過程
開學前,課題組完成了教學資源準備、上傳、學生軟件培訓、直播預約4項工作。開學第一課介紹本學期的教學目標、常用的日語學習方法和策略、課程要求、考核方式、紀律要求、學習用品準備、各個章節的課時安排、每周的學習和作業安排。通過課程教學安排提出預習要求和常規作業。該課程每周4次課,章節教學安排如下:第一次課是該章節目標確認、基礎會話和應用會話1的單詞以及語法;第二次課是應用會話2和正文的單詞·語法·日語初級語法概念;第三次課是基礎會話·應用會話1和應用會話2·正文學習成果確認和答疑;第四次課是課后練習·練習冊答疑和情景表演。
4.1課前
課前主要為線上,要求學生提前預習教材、觀看學習通平臺上的視頻和文章,劃出疑難點,填寫調查問卷,完成單詞朗讀和背誦、句子造句、課文朗讀和背誦。當學生參加線上直播授課時,需要提前10分鐘登錄學習通和騰訊會議,拍攝當天本人和課程所需學習用品的合照在學習通進行課前簽到。
4.2課中
課程包括線上和線下兩種,一是全部學生線上課,采用騰訊會議進行直播授課和即時問答,結合學習通軟件進行簽到、討論等活動;二是部分學生線下課部分學生線上課,線下課在多媒體教室里進行,同時采用騰訊會議進行授課直播和線上學生問答,線上學生學習通簽到。課堂上,通過講授、提問、反問、討論、個人發言、小組發表、情景扮演等多種形式,引導學生主動發表自己的學習成果,進行教師點評和學生互評,鼓勵和表揚學生學以致用的習慣和能力。同時,通過學習通專項作業、單詞聽寫、背誦抽查、情景表演等評估學生的知識和技能掌握情況,正面評價知識應用錯誤等問題從中發現學生存在的知識盲區,鼓勵學生不懂就問,勇于提出自己遇到的疑難問題,與學生一起想辦法解決問題,實現協同學習,并由“學”轉為“用”,對知識點進行二次內化。
4.3課后
課后包括線上形式和線下自主學習。一是下課后,線上學生需要在30分鐘內提交本節課課堂筆記照片打卡下課,并聯系教師告知本節課積分;二是完成線上課程學習平臺的在線作業(單詞朗讀、課文朗讀、情景表演劇等)、在線測試和課后練習、練習冊等作業,鞏固所學知識點;三是隨時通過微信跟教師進行交流;四是可以觀看教師上傳的課堂實錄和學習通里的教學視頻,進行多次復習。
5評價與成效
5.1線上資源利用情況
章節學習次數5372次,發布作業45次,完成率80%,平均分89.97,發布話題67個,話題回復數1037個。線上資源整體利用率較高。但個別同學未能及時完成相應的學習任務,由于這些同學尚未到校,教師雖通過學習通、微信等方式多次提醒,仍未能見效。由表1可知,線上學習情況基本可以反映期末卷面成績,線上學習情況可以視為該生在第一學期整體學習情況的一個縮影。
5.2學生成績分布情況
期末試卷依據教學大綱命題,從詞匯、助詞、語法、動詞變形、中譯日、日譯中、句子排序、閱讀等方面以單選題、填空題、翻譯題等形式進行了考核。疫情原因,本應在2022年12月底進行的期末考試改為2023年3月下旬舉行。零基礎才學了3個月日語的學生,要在3個月后參加期末考試,是對基礎知識掌握牢固度的一大考驗和挑戰。從考試結果來看,本試卷實考33人,優秀6人,良好10人,中等10人,及格0人,不及格7人。平均分75.47分,說明大部分同學掌握了課程的基礎知識,16名同學獲得良好及以上的成績,說明近一半的學生課程知識和技能掌握良好。
6改進方向
基于上述課程實施經驗,課題組就線上線下混合式課程建設提出如下改進建議。
課程建設方面,目前的線上課程,基本是基于教材構建,每個視頻內容為該教材章節的全部語法知識點,不同高校選用的教材不同,學時不同,導致線上課程無法直接用于線上線下混合式課程建設,今后應著重基于語法結構和課程知識構建線上課程,教學視頻內容細分為單個語法知識點,可以有效提高課程適用范圍和利用率。
自主學習能力培養方面,一是結合學生需求提升學生學習動機;二是在學習習慣培養初期應增加外部監管手段;三是增加自主學習能力訓練,四是持續進行成長型思維訓練,降低學生自我預期,鼓勵努力和成長。
教學輔助手段方面,初級階段學生的發音、語音語調的糾正、語音作業的批改花費了任課教師大量的時間和精力,急需開發一款可以進行語音語調批改和反饋的朗讀APP。
參考文獻
[1]教育部關于一流本科課程建設的實施意見[J].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公報,2019,(10):4550.
[2][德]RebeccaLauner,康文霞編譯.混合式學習獲得成功的重要因素:五種假設[J].現代遠程教育研究,2011,(1):5760.
[3]張雅軍.建構主義指導下的自主學習理論與實踐[M].武漢:華中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
[4]齊燦,張宏.基于SPOC混合教學的小組合作學習模式探究[J].中國成人教育,2018,(1):110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