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信息繭房”視域下,青年學生的價值認知出現偏差、價值選擇和價值判斷趨于迷茫、價值確立容易突破底線,價值認同困境重重。基于此,本文從蓄能賦力,優化青年學生價值認知;破繭重構,助力青年學生進行現實價值選擇;融合創新,構筑青年學生理性價值認同3個方面提出解決措施,以期對青年價值認同進行重構,為高校價值觀教育提供借鑒。
關鍵詞:“信息繭房”;青年學生;價值認同
中圖分類號:F24文獻標識碼:A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4.16.029
0引言
大數據時代,網絡空間的智能算法和推送機制,給用戶帶來極大便利的同時,也使用戶不經意走進了“信息繭房”。美國學者桑斯坦在《信息烏托邦》中首次提出“信息繭房”的概念,指在網絡信息時代人們往往只關注自己所選擇的東西和令自己身感愉悅的信息領域,久而久之,會將自身桎梏于像蠶繭一般的繭房中。“信息繭房”一旦形成,人們會封閉在一定的信息空間內,所接受的信息內容呈同質化、片面化,圈層化的格局使得不同信息族群建立不同的價值觀念和信仰。長此以往,個體會形成思維惰性,社會則產生群體極化現象,不利于社會的發展與進步。國務院新聞辦公室2022年4月21日發布了我國首次專門針對青年群體的白皮書《新時代的中國青年》,指出“青年是整個社會力量中最積極、最有生氣的力量,國家的希望在青年,民族的未來在青年。青年的價值取向決定了未來整個社會的價值取向。青年學生是互聯網的主力軍,他們的價值觀尚未定型,“信息繭房”的封閉性、排他性、信息窄化、群體極化的不良效應會加劇青年大學生沉浸在娛樂至上的網絡世界,削弱社會主流價值觀在學生群體中的傳播與影響力,給青年學生的價值認知、價值判斷和確立造成諸多困難,價值體系出現嚴重認同危機。因此,需深入探討在“信息繭房”視域下青年學生價值認同的困境,打破“繭房”,重新建構價值認同路徑,為青年學生營造積極健康的媒體環境,維護和提升主流價值觀的影響力。
1“信息繭房”視域下青年學生價值認同的困境
1.1被解構的信息碎片:價值認知出現偏差
碎片化信息內容的獲取已成為時代的特色,雖然這有利于大學生隨時隨地便捷學習,但當前信息傳播由于受到商業邏輯的影響,更加偏向嘩眾取寵的“標題黨”和圖像敘事等碎片化表達方式,這容易被年輕學生群體接受。“信息繭房”的個性化精準推薦迎合了大學生的興趣愛好和思維習慣,只為大學生推送感興趣的內容,長此以往,大量被解構的、缺少邏輯結構的、碎片化的信息充斥大學生生活,以偏概全、以表代里、輿情反轉現象頻出,大學生的思維認知呈現一種表面化、片面化、情緒化的傾向,同時對現有社會秩序下的真相界定者和界定方式產生懷疑,從而出現價值認知偏差和信任異化。大學生的價值認知尚處于摸索階段,碎片化的信息和多元思潮不斷在個人“信息繭房”中聚集,他們極易被虛假、斷章取義的信息和知識誤導,形成膚淺的價值認知。大學生一旦對價值的認知出現了偏差或者混亂,很容易導致其人生方向、奮斗目標出現偏差,陷入是非觀念、價值取向和政治立場的模糊和迷茫中,從而可能會給社會和國家帶來不利的影響。
1.2去中心化的傳播模式:價值判斷和選擇產生迷茫
主流價值觀作為蘊含正確價值導向的信息內容,需要在全社會占據傳播制高點和擁有話語主導權,才能發揮價值引領和凝聚力量的作用。“信息繭房”的出現順應了媒體去中心化的傳播模式,并呈現出信息傳播主動迎合用戶需求的趨勢,這會造成主流價值觀的權威性被解構、影響力被削弱,導致大學生出現價值判斷和價值選擇迷茫。
首先,“信息繭房”的精準化信息“投喂”使得用戶只能接收到自己感興趣的內容,主流價值觀往往具有理性、嚴肅性,與大學生娛樂化的信息取向相悖,故在傳播過程中容易被邊緣化,久而久之,大學生會被大量單一、無效的信息所包圍,缺乏權威性的價值引導讓大學生在信息洪流中迷失方向,深陷信息孤島。
其次,“信息繭房”去中心化的信息呈現方式推動了傳播內容從原來單一化向多元化轉變,文字、圖像、視頻等內容呈簡約、直觀、單一、夸張、標新立異的敘事風格,對大學生的認知結構和思考方式造成沖擊,使大學生在無意識中喪失主動探究和自覺思考的能力,思維呈現平面化,實質是價值觀的無立場化,價值取向的迷茫。同時,去中心化的傳播方式不斷強化了大學生的自我意識,他們享受“信息繭房”帶來的舒適圈,沉迷于使自我身心愉悅的信息內容,反感和排斥社會對主流價值觀念的宣傳引導。在這樣的空間中,大學生的認知會不斷固化,思維不斷僵化,逐漸喪失了價值判斷的能力。
1.3隱蔽化的網絡圈層:價值確立突破底線
“信息繭房”中的用戶傾向于與興趣相投、意見相近、信任度高的個體交流和分享信息,構建起價值觀趨同的圈層傳播結構。這些不同價值取向的圈群恰好迎合了青年大學生“圈地自萌、自娛自樂”的社交習慣,大學生會不知不覺中進入了契合自身偏好的隱形“舒適圈”。然而,這種隱蔽化的圈層具有一定封閉性和排他性,會不斷銷蝕理性精神的價值底蘊,甚至引發群體極化危機,造成大學生價值確立不斷突破底線。
首先,“信息繭房”的過濾機制加劇了圈層中大學生的價值固化,智能算法依據興趣“氣泡”進行“過濾”推送,使得同質性的信息和價值觀在圈群內反復生成和傳播,網絡圈層的信息壁壘日益牢固。大學生的價值確立是經過反復的價值選擇和糾偏調試的過程,封閉的圈層環境中,主流理性的價值觀難以突破壁壘對大學生進行思想引領,造成大學生的價值觀念和價值偏見不斷固化。另一方面,網絡圈層阻隔了不同群體的交流,容易引發群體極化與對立。受“沉默的螺旋”理論的影響,大學生面對圈層內異質信息和價值時,迫于群體壓力會選擇沉默和屈服,長此以往,圈層內形成了沉默者恒沉默,活躍者愈活躍的思想狀態,圈層內活躍者,即意見領袖的觀點容易被群體成員接受和放大,易引發群體極化危機,加劇圈層內外的誤解和對立。群體觀念極化會干擾大學生獨立理性的價值判斷,引發一些非理性行為。勒龐在《烏合之眾》中指出:“聚集的人群易變焦躁,容易被周圍情緒所感染,容易沖動”。現實中常見的網絡暴力、惡意舉報等不良現象暴露了群體極化帶來的危害。在這種隱蔽化的網絡圈層中,價值走向不斷趨于同質化甚至群體極化,使得大學生的價值確立逐步突破底線,陷入價值認同危機。
2“信息繭房”視域下青年學生價值認同的路徑重構
2.1蓄能賦力,切實優化價值認知
(1)加強學生信息素養培育。困在信息繭房中的大學生之所以價值認知出現偏差,與自身的信息素養缺失有密切關聯。大學生缺乏信息素養會直接影響其判斷處理信息的能力,陷入被信息和技術支配的困境,因此加強學生信息素養培育迫在眉睫。第一,學校需要重視第一課堂,可開設媒介信息素養相關課程,通過課堂講授培養學生的信息意識和理性認知,引導學生明確有效信息對自身發展的作用。第二,學校要聯動一二三課堂,開展系列實操訓練活動,幫助學生提升信息獲取、處理和運用的能力,學會辨別有害信息,引導學生走出“信息繭房”。第三,大學生應當鍛煉自身多渠道搜集信息的能力,對所有信息抱有批判性思維,避免被動消極地接收無效信息,學會深入分析、客觀評價、理性傳播,謹防被“信息繭房”束縛,避免在無形中被他人牽引和左右,將自己認為正確的錯誤信息傳播出去。
(2)夯實思想道德理論根基。高校需要充分發揮黨團組織在思想引領、價值塑造、人才培養、陣地建設等方面的綜合優勢,通過人才培養一體化體系、主題教育活動強化學生的政治站位、道德情操和法律意識,不斷提升學生的價值認知能力和思辨能力。大學生自身需要加強對政治理論的學習,多關注時事政治和國家大事,增強政治觀念。同時,大學生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念,提升自己的道德素養,構建正確的道德評判體系,用科學的理論武裝頭腦,用理性思維抵不良信息的侵擾。
2.2破繭重構,助力現實價值選擇
(1)完善網絡傳播生態。首先,算法開發者要不斷優化算法推送機制,深層次分析大學生發展需要。在迎合大學生興趣點的同時,根據學生的成長路徑,利用校園網、微信公眾號、微博、抖音等校園網絡矩陣推送多元化的優質信息,包括社會新聞、專業知識、比賽活動展示、職業生涯規劃等內容。不斷拓寬推薦信息的廣度,豐富學生的信息需求,引導學生關注正能量的有公共價值的內容。其次,自媒體時代人人都是信息傳播者,所以各媒體平臺要積極承擔社會責任,以傳播正能量的信息內容為導向,以引領正確高尚的價值觀為抓手,嚴格把關審核好信息,在各類社會熱點、痛點、難點問題發酵之初,做好網絡輿情“瞭望哨”,及時引導議題討論走向,營造出內容多元、規范健康的網絡傳播生態,避免“信息繭房”視域下不良信息對大學生價值選擇的侵擾。
(2)提升青年破繭能動性。首先要關注青年學生的情感需求和現實困境,情感認同是價值認同的重要環節,要走入學生,及時發現學生的負面情緒,正視他們的現實訴求,將網絡媒介貫穿于學生學習生涯各階段、全過程,搭建互助網絡社區,將學生從形色各異的網絡社群拉回到具有主流正向價值的校園網絡社群中,主動回應學生的情感需求。另一方面,要鼓勵大學生主動進行現實社交,走出舒適圈,回歸現實生活,接觸來自不同認知圈的同學,打破固有封閉的圈層壁壘。積極調動大學生圈層自治能力,通過不同文化圈層的交流,主動彌合圈層差異和裂縫,形成符合社會主流價值的共識。
2.3融合創新,構筑理性價值認同
(1)整合資源平臺,構建全場域育人格局。要聯動高校、社會、家庭育人合力,構建全員參與、協同育人的體系格局。學校要充分利用一二三課堂挖掘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精神等文化的先進性和價值性,聯合專家學者、身邊榜樣等社會力量組建宣講團,將具有價值的文化制作成有趣精良的線上資源,依托微信、微博、抖音、B站等多平臺進行傳播,拓寬思政工作場域。同時,高校要在學生群體中孵化認同主流價值觀念的關鍵意見領袖,引導他們堅定政治立場,積極參與正能量內容傳播,這些意見領袖能夠帶領更多困在繭房內的學生主動跨圈交流,通過朋輩育人讓學生在無聲中感受到理性價值的強大力量。
(2)豐富價值觀教育實踐形態,開放協商對話機制。信息繭房困境下,價值認知和選擇只有在實踐中不斷被隱形滋養才能成為塑造價值認同的現實力量。在內容滲透上,以高校為主的教育者應開展形式多樣、內容多元的精神文明建設活動,例如將專業特色、學生興趣愛好、黨史理論宣講等與價值觀教育相結合,打造校園文化節、青年志愿服務等豐富多彩的文化活動,涵育大學生的價值認同自覺。在實踐載體上,采取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方式,雙管齊下,將理性價值注入大學生的日常生活和學習實踐中。線上依托微信公眾號、微博、抖音、B站等自媒體平臺,構建有深度、有溫度的網絡矩陣,傳遞正能量。線下利用校園資源、社會紅色資源拓展育人陣地,帶領學生走出去,豐富學生的視野,補足學生的“精神之鈣”。在涵育方式上,深入到大學生繭房內部,研判學生網絡話語邏輯,用開放協商的對話方式進行價值觀教育引導,避免使用命令性話語詞匯。針對否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和優秀傳統文化價值的觀點,不要簡單否定,可采用討論、探索等開放的方式進行科學有效的對話。在知行合一中使學生感受理性價值的魅力,形成理性價值認同。
3結語
“信息繭房”困境下,青年學生群體的價值認同危機日益嚴重,深入剖析原因,重構價值認同路徑是全社會需要共同參與的話題。高校教育工作者要聯動家庭、社會以及學生本人共同構建多元教育體系,為青年學生蓄能賦力,幫助學生破繭融合,不斷創新價值教育新形態,強化學生價值認知,助力學生進行價值選擇,從而構筑理性價值認同。
參考文獻
[1]桑斯坦.信息烏托邦:眾人如何生產知識[M].畢競悅,譯.北京:法律出版社,2008:610.
[2]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新聞辦公室:新時代的中國青年[N].人民日報,2022422.
[3]徐俊松,吳家華.信息繭房效應下主流意識形態傳播的現實困境與突破路徑[J].昆明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3,23(04).
[4][法]古斯塔夫·勒龐.烏合之眾——大眾心理研究[M].馮克利譯.中央編譯出版社,2005:2436.
[5]張凡.莫困“信息繭房”[J].政工學刊,2020,(07):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