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首先介紹了研究背景和意義,而后主要對研究生科研能力概念、結構要素、評估、影響因素、培養模式和機制這5個方面進行了文獻梳理。最后綜合各文獻資料對研究生科研能力5個方面進行了述評,認為評估和提高研究生科研能力,應從不同類型院校、不同學科、不同研究類型等方面,進一步拓展研究空間。
關鍵詞:社科類;學術型;碩士研究生;科研能力
中圖分類號:F24文獻標識碼:A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4.16.040
0引言
2023年9月,教育部、和財政部等聯合發布的《關于加快新時代研究生教育改革發展的意見》中提出,2025年在全國基本建立體系更加完善、高質量、影響廣泛的研究生培養體系,以培養優秀的高研究水平研究生。研究生科研能力的強弱,關系著高校是否能培養出高質量的研究生。這就要求高校在培養研究生科研能力的時候,要以科研能力為核心目標。因此科研能力培養對我國研究生的發展至關重要。
當前,我國研究生教育培養“嚴進寬出”已成常態,還停留在追求規模、拓展范圍階段。據《全國教育事業發展統計公報》表明,全國研究生的入學人數從2012年到2022年人數翻了一番,從58.97萬人增加至124.2萬人。與此同時,研究生擴招后,研究生質量不僅沒有提升反而出現了下滑的現象,引起了各界的廣泛關注。
盡管有學者通過不同視角、不同方法研究如何提高研究生的科研能力,并取得了一定成果,但是這些研究在時間上相對久遠,方法上也存在著局限和不足。在當前科技不斷進步的今天,研究生需要具備靈活的思維方式、創新的精神和解決問題的實踐經驗,這也是未來研究所需要的基本素質。吳思認為,我國研究生教育長期注重理論研究,缺乏走向經驗和實際操作的實證研究,特別是人文社科類研究生在實證研究方面缺乏重視。高巖認為,研究生學術論文的發表等級不高,被引用次數較低,也在一定程度上說明了研究生學術水平不高的問題。這說明,我國研究生的科研水平較弱,實證分析能力有待進一步加強。
因此,我們有必要對研究生的科學素質評估及其培養對策進行深入探討。這樣的探討具有積極的意義與價值,可以更好地培養研究生的科研能力,可以為未來相關研究提供更為廣闊的探討方向。
1國內研究現狀
筆者根據CNKI數據庫查找并進行數據清洗,保留了中文數據庫中的學術期刊和碩、博士論文,排除了報紙、年鑒、圖書、專利等其他文獻,時間范圍從2020年1月到2023年1月,按主題詞進行檢索,檢索公式為:主題=“研究生”and主題=“科研能力”,得到1027篇相關文獻,檢索公式主題=“學術型研究生”and主題=“科研能力”,得到98篇文獻;按篇名進行檢索,篇名=“研究生”and篇名=“科研能力”,得到179篇文獻,篇名=“學術型研究生”and篇名=“科研能力”,僅得到3篇。可見,我國學者關于研究生整體的科研能力方面作了許多研究,但是對學術型研究生科研能力的研究較少。
筆者發現,目前國內就單獨某一學科類別的研究生科研能力相關文獻較少,且尚未發現專門論述某一類型院校社科類學碩研究生科研能力的相關文獻。但關于研究生整體科研能力u2OoM9++jHN/waJ/+oL+Jw==的評估及其影響因素研究等文獻資料比較豐富,這幾類文獻資料雖沒有對某一學科類學術型碩士研究生科研能力進行直接的剖析和研究,卻有不少間接的客觀的研究成果。這些研究成果主要包括如下幾個方面。
1.1關于研究生科研能力概念
目前,我國現有的對科研能力的公開闡述主要體現在1980年通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學位條例》及2013年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和教育部聯合制定的《博士、碩士學位基本要求》中,但并未就具體的科學研究能力加以說明。
學術界對于科研能力的含義界定各有不同,鞏亮通過對前人的研究進行梳理,將科研能力含義的主流觀點分為“活動說”“綜合說”和“產出說”,高瑞也認同這種說法。其中,“活動說”認為,科學研究能力是個人在科研過程中所展示出的技巧或技能。王彩霞提出的“綜合說”認為,科研能力是個體完成科研活動所需要的身心條件。“產出說”認為,科研能力是個體產生創造性知識成果的能力。
1.2關于研究生科研能力構成要素
不同學科碩士研究生科研能力的主要構成要素既有其個性特征,又具有一定的共性。從對研究生科研能力的構成要素研究來看,不同的學者在進行研究時側重不同角度。盡管不同學者對研究生科研能力結構要素的側重點與表達方式不同,但是大多學者都提到了創新能力、邏輯推理能力、語言理解與表達能力、搜集處理資料及實踐能力。
王彩霞認為,科研能力由邏輯思維能力、創新能力、批判性評價能力動手操作能力、敏銳觀察力、發現和解決問題能力等組成。鄭宇梅將研究生的科研創新能力的構成分為4個:創新實踐與解決問題能力、科學創新思維和方法、創新意識與發現問題能力、知識結構及學習力。總體來看,碩士研究生的科學研究能力是一個多方位、綜合性的概念,需要在不同領域和方面進行全面深入探索。
1.3關于研究生科研能力評估
科研能力評估是評價研究生科研能力的一種有效方法。目前,我國關于研究生科研能力的評估及影響因素的研究有許多,但是不同類型學校、不同學科類學術型研究生的科研能力評價體系的研究較少,仍處于探索階段。關于研究生整體科研能力的評估研究,學術界不同學者從不同視角對科研能力進行了探討。
張進以某農業高校為例,將收集到的數據進行探索性因子分析與回歸分析,對研究生的ESI學術能力進行分析評價。鄔錦雯等以測試卷的形式獲取研究數據,采用熵權法賦權、模糊綜合評價法進行綜合評價。可以發現,國內的這些研究主要都是采用了定性和定量分析相結合方法,并同時采用了回歸分析法、模糊綜合判斷法等各種分析評估方法,對研究生的學術水平作出了整體評價。無論采用何種方法,評價科研能力應該考慮到科研任務的性質和復雜性,以及人們在處理問題和應對挑戰方面所需的能力。
1.4關于研究生科研能力影響因素
朱志勇認為,研究生的能力不是由誰培養出來的,而是學術組織環境對學生某些方面的綜合作用。為此,他提出“學術能力的形成受到哪些因素的影響”。國內學界對影響研究生科研能力的因素,主要從內部和外部兩個方面進行研究。就內在因素而言,學者們普遍認為,學術型研究生的科研能力與其學習能力、專業知識儲備以及知識更新速度等有關,與其在本學科領域是否有較高的學術水平相關。外在因素方面,學者們認為,導師的科研水平和指導作用對其科研能力的發展具有重要影響,而學校的制度政策、科研硬件設施等則對學生的科研活動有間接影響。本文通過對前人的研究成果進行梳理,主要從以下兩個方面對研究生科研能力的影響因素進行研究。
1.4.1實證研究
國內一些學者通過實證研究發現,學生的個體和導師對學生的科研能力影響最大,而外在的學校因素則影響最小。張夢曉以H大學文科類學術型研究生為研究對象,進行問卷調查和訪談,通過差異分析等方法,發現導師的實踐指導影響力大于個人的實踐動機影響力,學校的實踐環境影響力則最小。
國內大多數學者通過將問卷調查、訪談與其他分析方法相結合,進而對不同維度和視角下的研究生科研能力影響因素進行分析。例如張建琴的問卷調查主要從“學術能力獲得”“學術訓練”“學術理論教育”3個大方面為基礎切入,并依據每個方面下所包含的小維度進行因子分析。近年來,則有部分學者偏向于研究不同的影響因素所產生的不同效應。陳旭等通過建立結構方程模型發現導師科研能力、學習方式和海外留學經歷對管理學博士生發表高水平論文有正向影響,而學生入學年齡和導師社會服務能力對其的影響則相反。賈海彥等以S省高校的調研實踐為基礎,從研究生創新能力與科研實踐協同培養的視角出發,發現學科建設、學術動機、學術環境、學術品質、導師影響等科研實踐因素,明顯影響公共管理學科研究生創新能力的提升,產生協同培養效應。
1.4.2質性研究
高瑞與張夢曉分別通過深度訪談的方式進行研究,將推動人文社會科學博士研究水平提高的主要影響因子概括為環境性因素、交互性因素、主體性因素。蘭麗霞以G大學某學術共同體為例,只用了質性研究方法,通過訪談和觀察的方式調查,認為學術共同體的影響因素包括學生、教師、學術活動本身,以及學校文化環境。總之,國內學者對研究生科研能力的影響因素雖然各執己見,但存在一些共性,提供了基本模式,即以個人、導師以及環境等各主體要素為基點,全方位綜合反映各因素對研究生科研能力的影響。
2文獻評述
總的來說,目前國內外有關碩士研究生科研能力方面的學術研究取得了一些進展,形成了一定的成果,這些研究成果對碩士研究生的教學與訓練起到了理論啟發與借鑒意義,也成了我們進一步研究的思想依據。
可以發現,國內學術界關于研究生科研能力的探討重點基本一致,從科學研究能力的構成方面、制約要素方面以及科學研究能力的問題、成因和措施等展開探討。盡管研究手段存在定量分析方法與定性分析方法的不同,但是得到的結果大致相同;盡管對研究的問題、成因與措施探討的視角和切入點不同,但是得到的結果具有許多共同點,體現在研究結論上普遍認為學生學術水平不容樂觀,其根源歸于高校在學術組織環境人才培養中出現的各種問題上。盡管眾多學者從各個角度對研究生科研能力進行研究,卻仍有許多問題有待進一步深入探討。
首先,關于研究生創新能力的概念和結構要素,國內學術界尚未有一個明確的定義,研究生的創新能力在許多研究中常常是一個抽象概念,沒有具體量化指標。關于研究生科研能力的能力評估和影響因素,國內學者主要通過質性分析、實證分析進行研究,其中實證研究大多沒有完整的科研能力評價體系,通過某一高校作為案例,評價主體單一;相關研究結論多為基于問卷調查結果的統計分析,缺乏對研究生群體進行深入剖析和分類討論;忽視了對碩士研究生科研能力形成的個體差異性等。基本上沒有學者基于碩士研究生的科研成果方面進行調查研究,缺乏大量數據進行實驗觀察與定量分析,這就留出了一定的研究空間。關于如何提高研究生科研能力的對策,我國學者主要是從研究生科研制度建設、研究生培養機制、導師指導作用、研究生自身等方面進行探討。
其次,對于不同層次院校不同專業門類的研究生科研能力的高低及其側重點也應有不同的要求。文科碩士、理工科碩士科研能力的形成過程及其影響因子,因學科性質、科學研究方式等的差異而不同,如學術型碩士與專業型碩士的學習要求與研究傾向也不同;各個階段、層次的學生所側重的學術研究有著很大不同。在目前的研究成果中,學者大多圍繞研究生的科研能力進行研究,分別將不同類別高校、或某一學科作為研究對象的調查研究非常少。同時,根據已有研究結果發現,社科類的學術型研究生的實證分析能力普遍不強,這些與理工科類研究生有很大不同。
如何構建可行的社科類學術型研究生科研能力指標體系、如何識別影響社科類學術型研究生科研能力的關鍵因素、如何培養提升社科類學術型碩士研究生科學研究能力,需要我們在理論和實踐上不斷深化和完善。未來希望有更多的關注和投入,進一步提高碩士研究生的科學研究能力,推動人文社會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吳思.上海高校研究生實證研究能力問題研究[D].華東政法大學,2017.
[2]高巖.關于研究生科研能力與創新能力培養的思考[J].遼寧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8,20(05):107109.
[3]鞏亮,張萬紅,程會強,等.研究生科研能力的結構與評估[J].江蘇高教,2015(04):8488.
[4]高瑞.人文社科博士生科研能力增值影響因素分析[J].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1,34(03):156162.
[5]王彩霞.博士研究生科研能力評價指標體系及評價方法研究[D].西南交通大學,2006.
[6]鄭宇梅.基于科研平臺的研究生科研創新能力提升探析[J].中南林業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8(06):239241+272.
[7]張進,劉信洪.高校研究生esi學術能力分析與評價——以某農業高校為例[J].晉圖學刊,2019,(05):6166.
[8]鄔錦雯,陳思婷,韓潔.基于熵權法的研究生學術能力評價研究——以圖情檔學科碩士研究生測試數據為例[J].科教文匯,2022(08):14.
[9]朱志勇,崔雪娟.研究生學術能力:一個基于政策文本分析的理論框架[J].清華大學教育研究,2012,33(06):9299.
[10]張夢曉.文科類學術型碩士研究生實踐能力培養的調查研究[D].湖北大學,2018.
[11]張建琴,王強,胡敏,等.研究生學術能力培養研究[J].科教導刊(中旬刊),2013(02):2829+252.
[12]陳旭,郭心雨,劉磊.“雙一流”建設中提升研究生學術水平的影響因素分析[J].電子科技大學學報(社科版),2020,22(01):3844.
[13]賈海彥,周慧,韓祎祎.公共管理學科研究生創新能力和科研實踐的協同培養研究——基于s省高校的調研實踐[J].中國高校科技,2020(08):5661.
[15]蘭麗霞.文科碩士研究生學術共同體的發展研究[D].江西師范大學,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