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是和平共處五項原則提出70周年。6月28日,習近平主席出席紀念大會并發表題為《弘揚和平共處五項原則 攜手共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講話,全面闡釋了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精神內涵與時代價值,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指明了前進方向,發出了“全球南方”同世界各國人民共創美好未來的時代強音。
時值世界處于亂變交織的歷史時刻,舉行高規格的紀念活動,不僅是對和平共處五項原則歷史地位與時代價值的充分認可,更是旨在賦予其新的歷史使命,助力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為打造和合共生、和諧共存、互利共贏的世界秩序提供中國理念、中國智慧、中國方案。
70多年前,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亞非拉民族獨立解放事業蓬勃發展,新生國家渴望、也需要建立平等的國際關系。順應這一時代潮流,1954年中國首次完整提出互相尊重主權和領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內政、平等互利和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得到印度與緬甸的積極回應。三國共同推動該原則走向亞洲、走向世界,為建立公正合理的新型國際關系作出開創性貢獻。1955年,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發展為萬隆會議十項原則,20世紀60年代,該原則成為不結盟運動的指導思想,并逐步得到國際社會的廣泛贊同與遵守,成為國際關系的基本準則與國際法的基本原則。
70年來,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對于世界秩序變遷產生重要影響。該原則在提出之初即順應廣大新生國家獨立、發展、謀求安全的生存需求,加速殖民體系的瓦解;冷戰時期,這一原則成為廣大發展中國家維護主權和獨立的強大思想武器,為實現平等、相互尊重的國家關系提供了基本準則;冷戰后,時代主題轉變為和平與發展,該原則又為發展中國家聚焦合作、實現互利共贏提供了行動指南。
近年,世界進入新的動蕩變革期,回顧與總結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實踐經驗,弘揚其內在價值觀,對于維護和平、發展、合作、共贏的時代潮流仍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和平共處五項原則是中國與世界各國建交的基石,是每次雙多邊關系階段性升級的準則,經常出現在中國政府及聯合國大會的諸多標志性文件中,也是中國在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過程中積極倡導的國家間關系內核。2013年起,中國提出并深入推進“一帶一路”國際合作倡議,它是以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為基礎、對于平等互利原則的深刻實踐及創新性發展,有力地推動了世界各國的互利共榮。
和平共處五項原則能夠體現中華民族崇尚和平的歷史文化傳統,旨在激活與發展國際法律體系中平等、團結、共生等理念,在國際法治、國家關系、中國與周邊國家及與外部世界的互動中發揮了積極正向的價值引領作用,兼具亞洲區域特質與國際推廣價值。
在國際法治層面,該原則與現行國際法的核心價值理念高度契合。和平共處五項原則根植于廣大發展中國家國情及亞洲實際,是對國際通行的權利、義務與責任的具象化實踐與可操作化闡釋。當今中國大力倡導構建基于國際法的國際秩序的邏輯與該原則一脈相承,即弘揚國際法治精神,體現《聯合國憲章》宗旨,為國際法體系貢獻東方智慧,引領國家間關系超越零和博弈走向和諧共生。該原則的核心價值理念與當前一些西方國家將國際規則工具化、將國際秩序私有化的做法具有本質區別。

在國家間關系層面,和平共處五項原則是發展中國家在二戰后政治覺醒的產物,是對于國家間互動模式的理論探索與實踐指導。這一原則試圖超越各國政治、經濟、社會、文化等方面的差異性,謀求國家間平等交往的共識,符合各國增進彼此關系、共謀穩健發展的內在訴求,從而成為國際關系的基本準則。
在中國與周邊國家的關系層面,和平共處五項原則有助于中國能動地塑造周邊及國際環境。這是中國與地區中小國家相互尊重主權與國家安全、以和平方式解決爭端、自主開展對外交往、實現互利共贏的共識。更是近年來中國倡導的親誠惠容周邊外交理念的思想基石,以及未來中國推動塑造平等有序的世界多極化及普惠包容的經濟全球化的指導性原則。
在中國與外部世界的互動層面,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具有歷史延續性與實踐繼承性。其精準提煉了各國共同認可的價值理念公約數,業已成為中國立足于自身定位與世界各國架構長期穩健關系的基石,并與聯合國致力于追求的國際和平目標同頻共振。同時該原則現已被載入中國憲法,體現出中國外交政策與國際關系基本準則的協同聯動。隨著體量及國際地位的提升,未來中國有望以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為基礎開展國際規則塑造,引導構建更加公正合理的國際秩序。
當前國際社會正面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周邊環境也更加復雜多變,中國與世界各國亟須共同應對諸多挑戰。這些問題考驗著各方的應變能力、戰略定力以及外交智慧,也更凸顯出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在當今的時代價值。
和平共處五項原則是具有基礎性、根本性、原則性與歷史性的國際關系準則。其直面戰爭與和平這一國際關系的亙古議題,創造性地給出中國答案。其與當代和平、合作、和諧的中國式世界觀高度契合,是中國特色外交理論體系以及新型國際秩序觀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國近年倡導的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是對該原則的繼承與創新,揭示了中國與世界各國從“互”到“共”的關系發展。即從既有的、以相互尊重、互利共贏為特征的關系,向責任共擔、權利共享、和合共生的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歷史性轉變。這種轉變以中國實力的增長以及外交經驗的積累為支撐,體現出中國為人類作出更大貢獻的世界情懷,開辟了和平與進步的新境界。
在這種歷史時刻,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理念與精神應當被進一步發揚光大。鑒于此,中國應當向國際社會明確自身的外交愿景,與各國不斷增信釋疑,將當代國家間關系引導至積極發展的良性軌道。2023年,中國力促沙特與伊朗的歷史性和解,以及斡旋緬北達成停火協議等外交實踐,均為靈活踐行該原則、為地區穩定及世界和平貢獻力量的典型例證。可見經過70年的外交實踐,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已成為中國特色外交理論體系及國際秩序觀的重要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