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3日,以色列總理內塔尼亞胡宣布該國軍方與哈馬斯在加沙地帶的“激戰階段”即將結束,這種具有明顯沖突降級意味的說辭可謂“千呼萬喚始出來”。但內塔尼亞胡稱這并不意味著正在進行的戰事將要結束,他還計劃向以色列北部增兵,目標直指黎巴嫩真主黨。有國際輿論認為,以色列在南部的加沙戰場力促降溫,是期望揮師北上開辟“第二戰場”。而此前的6月18日,黎巴嫩真主黨對以色列發布的“挑釁”視頻顯示,真主黨的無人機飛越了幾乎整個以色列北部,以方該區域的所有敏感目標均在真主黨的監視下。以媒稱,這是“以色列最屈辱的一天”。一時間,因新一輪巴以沖突而起的以色列與黎巴嫩真主黨的沖突大有升級之勢。然而,從這對“冤家”的關系史來看,雙方發生沖突甚至戰爭并不罕見。以色列此次增兵北部的計劃本無新意,但其提出的時間節點頗為特殊,因此引發國際社會的高度關注。
以色列與黎巴嫩真主黨的“沖突史”,相較于它與哈馬斯的沖突歷程更為久遠。本輪巴以沖突爆發之初,真主黨便“照例”策應哈馬斯,主動展開對以襲擊,在加沙戰火延宕八個多月仍無明顯轉圜的背景下,其對以襲擊頻次不僅未能降低,反而有所升級。對真主黨而言,維持并升級與以之間的戰火,既有利于改變“盟友”的地緣處境,又有利于增強其在黎政治中的特殊地位。
首先,黎巴嫩真主黨期望從以色列北部持續對以施加軍事壓力,從而為哈馬斯紓困。以國防軍憑借其作為國家正規軍的裝備水平與作戰能力,及其背后有整個國家作為經濟后盾的有利條件,在與哈馬斯的長期戰事中占據了絕對優勢。按照內塔尼亞胡的最初設想,以色列是以舉國之力對哈馬斯展開圍剿。因此,真主黨頗感“唇亡齒寒”,不斷從北部給在加沙鏖戰的以色列“捅刀子”,試圖在一定程度上束縛以的手腳,使其難以集中精力對付哈馬斯。
同時,真主黨持續對以“秀肌肉”,也意在為伊朗“打氣”。相比哈馬斯,真主黨被認為與伊朗的關系更為緊密,它的成立與伊朗息息相關,在意識形態上也與伊朗同屬伊斯蘭教什葉派,是中東“抵抗之弧”的重要組成部分。伊朗一直高舉“反猶太復國主義”大旗,在本輪巴以沖突中被外界認為持續以多種形式介入。然而,5月19日,伊朗總統萊希忽然墜機身亡,這使伊朗的注意力暫時聚焦于提前到來的新一輪總統大選,無暇顧及中東局勢。由于真主黨被認為是伊朗的“鐵桿盟友”,此次以黎沖突升級因而被視為伊朗對以斗爭的延伸。
此外,真主黨保持與以色列的連續性沖突與周期性沖突升級,可為其在黎巴嫩政治中增加“籌碼”。1982年,真主黨誕生于黎南部難民營,其意識形態與斗爭方式原本與“教派分肥”制的黎政治傳統格格不入。1990年黎巴嫩內戰結束后,真主黨仍選擇在黎參政轉型。但如今在黎國內,對真主黨保留武裝的行為及其政黨屬性仍存爭議。真主黨升級與以沖突的意愿與能力,與相對孱弱的黎政府形成鮮明對比,因此打“以色列牌”有助于其增加政治資本,并為其擁有武裝的行為增添“合法性”。
此次以黎沖突升級,是以色列與以伊朗為首的什葉派陣營之間對抗的最新發展。1979年的伊朗伊斯蘭革命徹底顛覆了巴列維王朝與美國和以色列的友好關系,此后伊朗被認為以“什葉派盟主”自居,在反美反以斗爭上不遺余力。1982年,第五次中東戰爭爆發后,在以入侵黎的戰爭廢墟上誕生了真主黨。該組織的成立被認為得到了伊朗的大力支持。此后,真主黨在黎南部和以黎邊境與以沖突不斷。2007年,哈馬斯在獨踞加沙地帶后,與真主黨一道,對以形成南北夾擊之勢。因此在地緣上,以一直在盡力避免出現南北兩線需同時作戰的情況。2011年所謂“阿拉伯之春”發生后,伊朗被認為擴大了在伊拉克和敘利亞的影響力,其在敘利亞的軍事存在尤其令以憂慮。2018年,隨著美國特朗普政府單方面退出伊朗核協議并重啟對伊制裁,美伊、伊以矛盾持續激化。“伊朗陣營”與以的沖突和對抗日益白熱化,使身處對以斗爭地緣前沿的真主黨難以置身事外。
此次以黎沖突升級也是本輪巴以沖突外溢的重要表現。巴勒斯坦問題既是中東問題的核心,也是中東地區的根源性問題,這決定了巴以沖突必然與該地區其他沖突產生結構性聯動。本輪巴以沖突爆發后,真主黨旋即展開對以襲擊。在沖突僵持不下之際,也門胡塞武裝也在紅海制造危機,劍指以色列。今年4月,以色列襲擊伊朗駐敘利亞使館并造成人員傷亡的事件,甚至還直接促成伊朗首次對以本土發動報復性襲擊。

今后以黎沖突的烈度可能有所升級,但不至于升級為如本輪巴以沖突這般的規模。
對真主黨而言,它與以色列在以黎邊境的沖突是長期化的,雙方實際上仍保持著基本的克制。真主黨的對以斗爭,一方面有反抗以入侵黎、維護國家主權的基本動機;另一方面則有為伊朗反美反以斗爭提供助攻的濃烈印記。當前,無論是伊朗與以色列,還是真主黨與以色列,都遠未到“攤牌”時刻。真主黨在本輪巴以沖突期間與以的對抗,目的只是有限度的襲擾。此外,作為黎政治的合法參與者,真主黨也不能完全無視黎政府對“引火燒身”的顧慮。
對以色列而言,盡管與“伊朗陣營”之間的對抗是長期化的,且不時在黎巴嫩、敘利亞、伊拉克和也門等方向出現周期性沖突加劇,但其主要關注點仍在巴勒斯坦。自2007年以來。隨著巴內部派別法塔赫與哈馬斯分裂的固化,以將哈馬斯統治的加沙視為威脅其安全的首要存在。近些年,美以主要圍繞巴以關系中的諸多問題大做文章。當前,內塔尼亞胡領導的“史上最右”執政聯盟令此輪巴以沖突“嚴重超時”的做法,使其國內民意出現巨大反彈,該國戰時內閣也于今年6月16日解散。內塔尼亞胡雖可通過在北部的戰事來延續其維護國土安全的敘事,但將其提升為“第二戰場”實則會使自身承受巨大國內外壓力,尤其是在他尚未“體面”結束加沙戰事這一情況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