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碾溝(當年南碾溝屬龍赤聯合縣,今屬北京市延慶區)位于海陀山東麓,與五間房、石板溝、海溝為一個建制村,主村在海溝??箲饡r期南碾溝屬平北地區龍赤抗日聯合縣第五區,解放后屬延慶縣靳家堡鄉,2000年劃入延慶區張山營鎮。就是這個名不見經傳的山旮旯旯,當年卻是平北軍分區司令部駐地。蘇梅、段蘇權、程世才、張致祥、覃國翰、楊春圃、詹大南、陸平、陶漢章、吳濤、鐘輝琨等同志都在這里戰斗居住過,領導根據地軍民進行了艱苦卓絕、威武雄壯的抗日斗爭。在群眾中流行著這樣一首歌:“1940年,八路軍到北山(延慶稱海陀山為北山),宣傳老百姓,組織抗日軍,還有青抗先(青年抗日先鋒隊);打鬼子,捉漢奸,紀寧堡子南碾溝,成了平北的小延安;五里坡做軍鞋,楊樹河造炸彈,‘飽了橫’(指偽軍吃飽了發橫)不敢來欺侮咱,受苦難的老百姓笑開顏?!?941年平北軍分區司令員覃國翰寫的《平北抗日斗爭散記》,在“建設根據地”一節,提到當時人們將平北根據地的中心南碾溝,稱為我們的“小延安”。南碾溝也因此被平北廣大軍民譽為“小延安”。
荒山雪野筑軍營
1941年,覃國翰帶部隊來到海陀山區,見到了紅二六軍團時的老戰友段蘇權。段蘇權指著前面白雪皚皚的山谷說:“那就是我們的宿營地——南碾溝?!瘪麌矄枺骸安筷犜谑裁吹胤剿逘I呢?”段蘇權說:“就在這里。我們有地方,整個大海陀山都是我們的。我已作了計劃,明天起,我們自己動手蓋房子。今晚嘛,只能讓戰士們委屈一下子嘍!”
平北軍分區面臨的第一個“戰役”,就是沿著南碾溝東西兩面山坡構筑營房。戰士們從群眾家里借來斧頭、鐵鎬、砍刀以及扁擔、土筐等工具,轟轟烈烈地向大海陀山“宣戰”了。為了建立一個穩固的根據地,大家你追我趕,爭分奪秒,有的平整地面,筑墻壘石;有的挑土運泥,扎棚搭架;有的砍樹刨木,打造門窗。群眾也自發前來幫忙,并嘖嘖稱贊:“你們部隊的人真行,扛槍能打仗,拿斧能建房。”
經過一個多星期的奮戰,平北軍分區整整齊齊地建起來了,司令部、政治部、后勤部、特務連等陸續有了辦公之地。部隊的營房也落成了,戰士們結束了風餐露宿的生活,井井有條地開始了新的戰斗生活。大家自豪地把南碾溝稱作我們的“小延安”。
革命理想高于天
平北軍分區通過電臺時刻保持與冀熱察挺進軍、晉察冀軍區和中央軍委的聯系,堅決貫徹執行黨中央、毛主席的戰略思想與戰略方針。戰士們都說,我們要學習延安艱苦奮斗的革命精神,將南碾溝建成穩固的抗日根據地,把日本鬼子趕出中國去!軍分區政治部宣傳科長劉力生在《南碾溝平北部隊抗戰司令臺》寫道:“抗戰望延安,窯洞燈光灑。一言重九鼎,神州仰燈塔?!?/p>
理想之火一經點燃就會產生無窮的革命力量,“小延安”一經誕生就成為抗日健兒的精神支柱。戰士們生龍活虎,斗志昂揚,每每談起“小延安”,都感到無限自豪。白天,他們在操場上練習射擊、刺殺、擲手榴彈,殺聲此伏彼起;晚上,他們在“小延安”的茅屋里看書、學習、談理想信念。戰士們還在山坡上開辟了一片四五十米寬的操場,橫拉一條繩子,變成一個蠻不錯的排球場;有時又在操場兩頭豎起木樁,上面放個鐵圈當籃球架。盡管場地不夠,但他們在戰斗間隙娛樂起來也挺開心。只是當球飛進山谷可就麻煩了,取上來往往需要大半天時間。
堅如磐石斗敵頑
平北軍分區一邊抓緊軍事訓練,一邊伺機消滅敵人。老10團深入到昌平、順義、懷柔、密云等縣打游擊,牽制古北口、承德一帶的偽滿洲軍;平北支隊(后改編為40團)在赤城、延慶、懷來、崇禮、沽源、張北一帶打游擊,牽制張家口一帶的日軍獨立混成第2旅團。
敵人連連遭到襲擊,又找不到八路軍的影子,便興師動眾,窮兵黷武,到我根據地瘋狂“掃蕩”。為了搗毀我們的指揮機關,他們集中大量兵力對付“小延安”,并對“小延安”附近的村莊燒殺擄掠,妄圖切斷我們與群眾的聯系。得知消息后部隊及時轉移,當敵人氣勢洶洶地撲到南碾溝時,我們的部隊早已無影無蹤,留給他們的只是空無一人的營地。敵人氣得七竅生煙,一把火將我們的營房燒得精光,并且連群眾的房子也燒了,僅1942年營房就被燒了4次。等敵人一走,戰士和群眾又開始重建家園。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小延安”始終堅如磐石、巋然不動。
軍民團結如一人
“軍民團結如一人,試看天下誰能敵”!在“小延安”,抗日軍民空前團結,軍隊關心群眾生活,解決群眾困難,春天幫群眾送糞播種,秋天幫群眾收割打場,群眾看病吃藥一律免費。
群眾則把八路軍當作家人。1940年6月27日,蘇梅率平北工作團的十幾個人來到這里,分別住在白老四(白文典)和白老五(白文禮,住石板溝)兩兄弟家中。同年秋段蘇權到平北后,也住在白老四家,蘇梅代號是“72”,段蘇權代號是“71”。覃國翰到平北后,同樣住在白老四家。詹大南、陸平等人曾住在白老五家。隨軍記者金肇野在日記中寫道:“白老五,你的住房是當今抗擊日寇的作戰司令部;是平北人民的心臟,緊緊掌握著平北地區人民的命運。平北的抗日軍民無不向往你。也就是這間土屋,它不怕風吹雨打,曾領導平北地區人民,開創了平北抗日根據地。”一天晚上,覃國翰和段蘇權正在喝蘿卜湯,白老四送來一小盆玉米面湯,非要看著他倆吃下去再走。他倆只好往碗里撥了一點,待白老四走后就讓通訊員把面湯端給他的孫女。又一天晚上,突然收到敵情報告,覃國翰和段蘇權馬上起身,他們穿棉衣時感到口袋沉甸甸的,一摸里面裝了幾個山藥蛋。原來白老四硬是從挖過的地里又刨出十幾個山藥蛋,煮熟后全家老小每人分一個,剩下6個就偷偷塞進了司令員和政委的棉衣口袋。
群眾全力支持抗日工作,即使是付出生命也在所不惜。1943年9月,在敵人到南碾溝(下轉14頁)(上接10頁)“掃蕩”前,覃國翰將一些重要文件交給村婦救會主任楊金花保存,楊金花和丈夫晏廣路把文件藏進了山洞。兩三天后,楊金花擔心文件不安全,便趕著一頭豬做掩護前去查看,路上不幸與敵人遭遇。危急關頭楊金花從山崖跳下卻被樹杈掛住了,敵人把她拖上來拷打審問,她咬緊牙關,一言不發。有兩個漢奸認出她是村婦救會主任,便把她推下懸崖并沖她開了幾槍。楊金花使出全身力氣翻身朝山下滾去。后半夜,身負重傷的楊金花被鄉親們救回,最終將保存完好的文件安全交給了覃司令員。
紅色印跡勵后人
“小延安”的紅色印跡還有很多,如平北的第一份報紙《鐵軍報》誕生于這里,《挺進報》社1942年由平西移至平北,最初也曾駐在這里,豐灤密區隊政委王波犧牲后追悼會在這里召開,平北擁軍擁政模范趙順在這里光榮加入中國共產黨,平北群英大會先在朱家溝召開,發獎大會則移至這里舉行……
如今,南碾溝還遺留著一些當年的軍營遺址等紅色印跡?!斑@里原有毛石砌筑的簡易民舍50余間,現存房址22間,包括軍分區領導干部住址以及武裝部、特務連、電臺、機房等部門。附近山溝還分布著平北黨政領導干部駐地,以及軍分區政治部、供給處、修槍所、染布班、被服廠等部門。”(見2021年12月29日《延慶報》)
1981年7月1日,中共延慶縣委、延慶縣人民政府在南碾溝村西原平北軍分區司令部遺址,建起平北軍分區司令部紀念碑。2021年,在建黨百年之際,延慶有關部門又重新修繕了紀念碑,新碑通高約3米,寬約1.5米。整體坐北朝南,為大理石和花崗巖干掛形式,正面雕刻“平北軍分區司令部遺址”,背面雕刻為原碑文。
2019年9月,習近平總書記在河南考察時強調,要講好黨的故事、革命的故事、根據地的故事、英雄和烈士的故事,加強革命傳統教育、愛國主義教育、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把紅色基因傳承好,確保紅色江山永不變色。平北“小延安”留下的這些紅色印跡,正是我們“加強革命傳統教育、愛國主義教育、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的寶貴教材。
作者單位:河北省赤城縣政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