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科研檔案是科學研究活動的真實記錄,是科研人員思想、方法和經驗的集中反映,是推動科技創新、知識創新及科技成果轉化的基礎和依據。地震科研檔案的開發利用為地震科研工作者提供科學研究與生產活動指導,是實現地震科研檔案價值的最佳途徑[1]。現有相關成果多是圍繞地震檔案開展的開發利用研究,即將地震行政機關、事業單位與業務管理部門產生的檔案作為一個整體討論其開發利用[2-3],沒有考慮到不同類型檔案的特點與利用需求,缺乏針對性與具體性。因此,本文將政府地震科研機構產生的科研檔案作為研究對象,研究其當前開發利用面臨的問題,提出相關策略與實現路徑。
一、科研檔案開發利用研究現狀
目前科研檔案開發利用研究主要是圍繞不同行業、機構開展,行業集中在農業、林業與醫學等,機構則多為高校、科研院所等。
在農業科研檔案開發利用方面,甘秋歌通過分析當前農業科研檔案管理存在的問題,提出完善資源共享體系、推舉農業科研檔案事業等措施提高農業科研檔案利用效率[4]。郭秀萍提出農業科研檔案開發要有方向性、品牌性與針對性,未來將走向情景化和智慧化[5]。仇秀麗以福建省農業科學院為例,研究檔案信息資源助力鄉村振興的成效,為農業科研檔案服務于鄉村振興提供了理論依據與實踐樣板[6]。在林業科研檔案開發利用方面,李蔚基于湖北省林業單位科研電子檔案管理和利用現狀,提出電子檔案資源管理標準化、信息化與深入化等建議,以加強林業科研電子檔案的利用[7]。陳曉瑚等認為林業科技檔案的開發利用具有增強科技競爭力、推動社會發展等重要意義,提出在信息化時代背景下為加強林業科技檔案開發利用,要增加資金投入、完善林業科技檔案管理制度、培養復合型林業科技檔案人才等[8]。在醫學科研檔案開發利用方面,宮娟指出目前醫院科研檔案存在管理制度不完善、醫學從業人員缺乏檔案利用意識與檔案投入資源少等問題[9]。李倩等對海南醫學院附屬海南醫院科研項目檔案利用現狀進行了調查,發現科研項目檔案服務利用效率不高,醫護人員更希望科研項目檔案在單位內部開放,對檔案共享交流平臺建設有良好的現實需求[10]。
在高校科研檔案開發利用方面,竇梅等指出目前許多高校對科研檔案的開發利用還停留在數據存儲、查找與統計等初級階段,并以青島大學2012—2014年省部級及以上自然科學科研項目為研究對象進行了實證研究,研究結論為該校未來科研管理的重點方向提供了參考依據[11]。劉佳茜對高校科研檔案開發利用的知識產權保護進行了研究,認為科研檔案在高校科研活動中起到知識產權保護的憑證作用,目前高校缺乏科研檔案知識產權保護意識,信息化背景下高校科研檔案知識產權保護也面臨著更多風險[12]。在科研院所科研檔案開發利用方面,宋曉麗指出軍工科研院所要處理好科技檔案保密和開發利用的關系,結合館藏情況和具體業務進行檔案編研,主動提供基于科技檔案管理平臺的知識服務[13]。李小燕認為科研企業所需的檔案編研服務產品應具有針對性與實用性,檔案部門應聯合業務部門進行檔案開發,搭建科研檔案信息交流平臺,促進企業內部隱性知識的開發利用[14]。
綜上所述,現階段科研檔案開發利用研究大多是基于常見民生行業及教育、科研機構開展的,關于地震行業的科研檔案開發利用研究較少。地震科研檔案作為科研人員在科研活動中形成的具有保存價值的原始記錄,對于探索地震活動規律與保障人民群眾生產生活安全具有重要的參考利用價值和社會價值。因此,本文基于地震科研檔案開發利用的特點,分析當前地震科研檔案開發利用所面臨的困難,提出加強地震科研檔案開發利用的策略與實現模式。
二、地震科研檔案開發利用的概念及其特點
(一) 地震科研檔案開發利用的概念
地震科研檔案是地震科學研究項目在立項、實施與結題等各階段形成的,具有保存價值的文字、圖樣、聲像等各種形式和載體的原始記錄材料[15]。地震科研檔案的形成單位、個人大多為政府地震科研機構及其內部科研人員。地震科研檔案開發利用是檔案部門針對利用者的一般需求與具體利用者的特定要求,采取多種形式和方法,對本區域、本單位所藏及其他單位所藏的地震科研檔案信息進行開發挖掘,最后傳遞給利用者,以實現地震科研檔案信息的活化與共享[16-17]。
(二) 地震科研檔案開發利用的特點
1.開發利用資源豐富
地震科研檔案主要由政府地震科研機構產生和保管,作為專業性科研機構,政府地震科研機構承擔統籌管理國家地震業務與科研工作的重要職責,如持續開展具有重大社會效益的公益性地震研究、依托中國地震科學實驗場等設施開展高水平國際科研合作等[18]。廣泛開展的地震科研工作產生了大量的原始記錄材料,形成了豐富的地震科研檔案,這些檔案可分為兩大類:地震基礎科研檔案與地震應用科研檔案。地震基礎科研檔案是在探索地震科研的新思想、新概念與新原理過程中形成的文件材料,成果檔案通常包括論文、著作、技術報告等;地震應用科研檔案是在利用新技術、新方法探索地震科研與預報過程中形成的文件材料,成果檔案通常包括實用新型專利證書與計算機軟件著作權登記證書等。這些檔案是地震科研人員智慧的結晶,包含大量可供開發利用的信息資源,蘊含豐富的地震科學技術財富。
2.開發利用方向明確
地震科研檔案是在地震科學研究活動中形成的,記錄了防震減災工作全過程,具有極強的專業性。在日常檔案服務工作中,利用地震科研檔案的主要是地震科研人員,他們的利用目的也較為集中,包括評獎、晉升職稱、統計科研工作量、研究參考與著作編寫等,其他人員則主要用于項目審計、起草文件與圖紙參閱等。地震科研檔案的參考利用與社會價值較為突出,行政價值不明顯。地震科研檔案的資源開發工作是基于利用者需求開展的,主要針對地震科研人員的研究需求,尋找包含地震活動、預防預測、地震地質與工程地震等信息的檔案,為地震地質科研、地震動衰減規律探索、構造特征研究、活動斷層研究與震源物理研究等地震科研工作提供參考依據[19]。
3.開發利用范圍有限
地震科研檔案產生于政府地震科研機構,其信息資源僅在內部流通,即使是地震系統內部,也缺乏科研檔案資源收藏利用上的相互協作。目前,地震科研檔案主要針對本單位所藏檔案信息進行開發挖掘,科研人員僅能利用本單位收藏的檔案資源,想要利用兄弟單位科研檔案資源則顯得十分不便,呈現出“孤島”特征的檔案開發利用現象。地震科研檔案庫作為知識與科技創新的成果庫,在發揮其參考和實用功能時,常涉及知識產權保護問題。檔案部門在開發利用地震科研檔案時,要避免侵犯知識產權與泄密等行為,謹慎甄別,妥善處理檔案開發利用與檔案保密之間的關系,確立合理的地震科研檔案開發利用范圍。
三、地震科研檔案開發利用面臨的困難
(一)資源建設薄弱,開發利用工作基礎不牢
政府地震科研機構收藏的科研檔案是地震科研檔案開發利用工作的基礎和前提條件,只有門類齊全、結構合理的科研檔案資源,才能滿足利用者的各種信息需求與檔案人員的開發需求。目前地震科研檔案仍存在收集困難的現象,這給開發利用工作帶來了極大不便。對于政府地震科研機構內部自主立項項目,存在未按照科研項目管理規章制度中檔案管理的要求歸檔,以及部分地震科研人員檔案意識薄弱,不注重對科研項目各階段所產生的材料進行收集積累等問題;對于國家和相關部委與地方政府等部門批準下達的重大科研項目,存在管理人員變更頻繁、兼職檔案員的持續穩定性難以保證等問題。這些問題都導致科研文件材料歸檔不及時、不齊全、不規范,還有部分文件材料遺失,難以補救,檔案資源庫未能完全、完整收錄本單位的地震科研檔案信息。此外,資源建設中的數字化工作也成為目前地震科研檔案開發利用的重要基礎工作之一[3]。地震科研數字檔案有利于檔案人員開展多維分析與關聯研究,將與某個主題相關的地震科研檔案信息串聯起來,最大限度滿足利用者的檔案資源需求。雖然地震科研檔案數字化工作已經開始,但整體進度較為緩慢,檔案人員日常業務工作已占據大部分工作時間,存量檔案數字化工作量又極其繁重,地震科研檔案開發利用基礎問題亟待解決。
(二)數據管理混亂,開發利用工作整體規劃不足
隨著大數據、物聯網與人工智能等技術的快速發展和廣泛應用,地震科研檔案工作也正在進行數字化轉型升級,檔案管理對象由紙質檔案轉為電子檔案,管理內容由實體管理轉為內容管理,利用方式由檔案室查閱轉為網上查詢。在此轉變過程中,地震系統在檔案數據管理方面尚無統一的標準體系,包括計算機硬件及軟件系統標準、網絡通訊標準、數據庫標準、著錄標引標準、元數據標準、數據描述標準與數據格式標準等[20],各單位、部門各自為政,缺少程序化與規范化的數據管理流程,將地震科研檔案數據分別存儲在各自檔案系統和服務器上,形成了眾多“信息孤島”,無法實現資源共享利用。當前地震系統開展的檔案數字化工作與數字檔案室建設工作,僅關注眼前任務要求,而忽視了檔案數字化的根本目的是提高檔案資源的利用效率,未能根據檔案開發利用的發展趨勢,做好長遠整體規劃,將檔案數據化工作納入工作計劃之中。檔案數智化轉型態勢明顯,智慧檔案戰略呼之欲出[21],檔案開發利用的資源細粒度將由文件級轉變為全文數據級,通過數據挖掘技術,可以使檔案資源庫中全文數據產生關聯,并自動關聯推送形成的新信息與新知識。
(三)檔案人員知識結構單一,開發內容缺乏深度
地震科研檔案開發利用是一項綜合性強、涉及面廣的工作,檔案人員不僅要具備檔案專業知識和技能,還要了解地震專業的學科領域與應用領域知識[22]。數智時代多維度、深層次與高質量的地震科研檔案資源利用需求向檔案人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檔案人員付出艱苦的努力完成這項復雜、知識密集型工作。地震科研檔案人員大多是檔案專業相關人才,具有檔案管理、信息組織與知識開發的專業能力,而對地球物理與地震地質等地震業務知識比較生疏,無法把兩種專業知識結合在一起進行開發和利用,開發的內容缺乏深度。此外,檔案人員多數時間必須用于科研項目檔案收集與整理等日常業務工作,平時參與學習的多為檔案培訓、講座與研討會,學習和了解地震業務知識的機會較少,開發利用工作面臨時間、精力與專業知識面等方面的制約,難以進行深層次的資源開發與發掘。
(四)檔案利用者參與度低,利用效率較低
現階段地震科研檔案開發利用形式與“以用戶需求為內核”的開發理念并不契合,大多數情況下,檔案人員承擔了主要的資源開發任務,而利用者只能被動閱覽與使用這些資源。首先,許多利用者并不了解本單位、部門地震科研檔案利用的具體流程與方式,也不清楚自己在利用過程中的角色和責任,他們對檔案價值和重要性認識不足,導致在檔案開發利用過程中缺乏積極性和主動性。其次,檔案部門對地震科研檔案開發利用服務的宣傳不到位,沒有向利用者提供必要的檔案利用培訓和指導,利用者可能并不知道如何查找和使用檔案資源,可能會導致利用者質疑檔案資源的價值,或者在需要時無法及時獲得所需的信息。最后,現有的地震科研檔案開發利用模式缺乏用戶參與及反饋機制,檔案人員往往是單方面地向利用者提供資源,缺乏與利用者之間的有效溝通和反饋,一方面使利用者對檔案資源的利用體驗不佳,另一方面也使檔案資源的開發缺乏針對性和實效性。
四、地震科研檔案開發利用的實現路徑
(一)加強地震科研檔案開發利用的策略
1.強化地震科研檔案基礎資源建設
檔案基礎資源建設是推動檔案開發利用的基石,需要明確檔案資源建設的方向,合理分類和規范化處理檔案信息,持續豐富檔案資源,從而促進檔案的開發利用,并建立一個良性工作機制。對此,可以從以下兩個方面著手。
首先,要完善檔案管理規章制度,特別是地震科研檔案的收集制度。檔案部門要與科研項目管理部門緊密合作,加強對檔案收集工作的監督和管理,明確檔案收集的范圍、對象、方式與周期。同時,開展對地震科研人員的檔案宣講和培訓工作,提高其檔案責任意識,確保檔案收集工作的質量。檔案人員也要加強檔案的整理工作,對于已經收集到的地震科研檔案進行細致地整理和分類,確保檔案的完整性和準確性。在大量收集信息的基礎上,深化整合信息,構建能夠全面反映防震減災事業、科學研究和社會發展等多方面的檔案資源體系,為地震科研檔案的開發利用奠定堅實的資源基礎。其次,要加強地震科研檔案的數據庫建設,包括數字化加工、數據化處理與系統構建等。地震系統檔案主管部門應從整體上規劃地震科研檔案數據庫建設工作,制定切實可行的檔案數字化方案,建立統一的檔案數據管理標準體系,設計穩定、安全與可擴展的檔案管理系統架構,讓各地區地震單位、部門都能參考執行。在具體工作中,各地區地震單位、部門可根據實際情況選擇是否將地震科研檔案數字化工作外包,不具備系統開發條件的可以購買已經開發好的成熟的檔案管理系統,在此過程中要注意做好涉密檔案的保密工作。
2.搭建地震科研檔案智慧服務平臺
隨著數字檔案室的廣泛推廣與智能技術的廣泛應用,檔案資源及其利用方式都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因此,需要更加智能化、自動化與一體化的檔案服務平臺,以提高檔案資源的利用效率。為順應智慧檔案發展的趨勢,地震系統檔案管理部門應該具有長遠的視野,著手搭建地震科研檔案智慧服務平臺,或者在原有檔案服務平臺的基礎上進行改造和升級。
通過搭建的地震科研檔案智慧服務平臺,可以將地震科研檔案管理系統、地震科研檔案利用系統、OA系統、地震科研課題系統、財務系統與地震數據資源平臺等多個防震減災業務系統連接互通,實現地震科研信息的統一歸檔,科研人員可以更加方便地獲取所需的檔案資料和信息,同時也可以更好地進行數據共享和協作研究。在該平臺的支撐下,檔案部門可以引入人工智能技術對海量檔案數據進行分析和挖掘,參考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大數據知識管理服務模式[23],提供地震科研項目立項、執行、驗收、成果和獎勵申報與推廣應用階段檔案信息的瀏覽、檢索與統計,以及學術關系檢索與知識發現等服務,包括數據檢索、關聯檢索、多維數據統計分析與知識網絡關系數據的分析挖掘等。科研人員通過此平臺利用地震科研檔案,還會產生大量的用戶行為數據,可據此建立用戶標簽體系,構建地震科研檔案用戶畫像,提供個性化、智能化與智慧化的檔案利用服務,提高檔案利用的便捷性與精準度。
3.完善地震科研檔案人才培養體系
地震科研檔案開發利用服務要實現專業化、深入化,很大程度取決于檔案人員的專業理論知識、開發意識與業務素質,這不僅需要檔案人員持續地自主學習新理論、新知識與新技術,還需要科學完善的地震科研檔案人才培養體系支持檔案人員的不斷進步和長遠發展。
一個科學完善的地震科研檔案人才培養體系應該包括兩個方面:一是培養檔案人員的開發意識,二是提高檔案知識利用水平。在培養檔案開發意識方面,要注重培養檔案人員的創新思維與拓展視野能力,使其能夠發現問題、提出解決方案并付諸實踐,結合地震科研關鍵領域、公眾關注焦點與科技發展前沿,深入挖掘檔案資源,創造性開發地震科研檔案產品。同時,還要培養檔案人員的團隊合作精神,能夠協助地震科研人員完成科研項目。在提高檔案知識利用水平方面,要注重培養復合型檔案研究人才,除了安排檔案人員參加檔案專業知識學習外,還應適時提供地震科學基礎知識的培訓機會,幫助檔案人員了解地震學原理、地震觀測技術、地震工程與地震科研動態等,以便更好地開發地震科研檔案,為科研人員提供更優質的服務。此外,地震科研檔案人員還需要具備一定的信息素養和技能,才能有效收集、整理與傳播地震科學研究資源,包括信息檢索、數據處理、網絡通信與計算機編程等多個方面的技能,通過增強地震科研檔案人員的信息素養和技能,有助于提高開發利用工作效率,更好地服務于地震科學研究。
4.開展地震科研檔案開發利用宣傳工作
在開展地震科研檔案開發利用工作時,檔案人員作為主要的資源開發者,面臨一個常見的困境:在未充分了解使用者需求的情況下,進行單方面的資源挖掘。這種情況下,檔案人員投入大量時間和精力的檔案產品開發,可能無法滿足實際需求。科研人員作為主要的資源利用者,雖然知道檔案部門保存有相關資料,但卻不清楚如何有效利用這些檔案信息。這都說明檔案部門有必要積極推動地震科研檔案開發利用的宣傳工作,并加強與科研人員的溝通交流。
首先,檔案部門應該提供必要的檔案利用培訓,使科研人員了解并掌握利用檔案解決科研問題的方法與途徑。例如可以定期組織講座、培訓班或線上課程,邀請有經驗的檔案人員講授如何利用本單位、部門地震科研檔案資源的經驗與技巧。同時,可以通過展示一些成功的地震科研檔案利用案例,增強科研人員利用檔案的信心和動力。其次,應建立完善的檔案利用服務體系與反饋機制,為科研人員提供便捷的檔案利用途徑,包括查詢、借閱與咨詢等服務,并鼓勵科研人員提出意見和建議,以便及時發現和改進檔案開發利用工作中的問題。最后,應對檔案利用反饋信息進行深入分析和利用,以更好地滿足科研人員的需求,促進檔案事業的發展。此外,還可以通過開展檔案利用評估活動,對檔案開發利用工作進行全面、客觀、公正的評價,為今后的工作提供有益的借鑒和參考。
(二)實現地震科研檔案開發利用的模式
1.科研專題服務
隨著地震科技研究和防震減災“3+1”體系的持續推進和深化,地震科研人員的科研項目日漸豐富,為地震事業的進步做出了巨大貢獻,地震科學研究呈現出蓬勃發展的態勢[22]。檔案部門可以通過分析本單位近幾年的科研項目概況,總結科研人員的重點研究方向與資源需求,再從海量的地震科研檔案中篩選出與其科研主題相關的信息資源,并重新組檔,主動提供給科研人員使用。在此過程中逐漸形成地震監測預報數據庫、地震工程專題數據庫與科技成果專題數據庫等一系列專題數據庫。科研人員可以直接利用和參考編撰好的專題數據庫,節省時間與成本,提高科研效率和質量,還可以通過專題數據庫深入了解某一研究方向的發展趨勢和研究熱點,拓寬科研視野,激發創新思維。
2.個人跟蹤服務
個人跟蹤服務是指在地震科研檔案開發利用過程中,檔案部門圍繞從項目立項到結題的科研全過程提供的全方位檔案跟蹤利用服務,主要包括內容確定、跟蹤服務與效果反饋三個環節。在個人跟蹤服務的初始階段,檔案部門會向科研人員了解項目的研究內容、目標與預期成果,并詳細記錄這些信息,據此制定資源開發與服務計劃。在確定服務內容后,檔案部門將進入跟蹤服務階段。在這一階段,檔案部門需要根據資源開發與服務計劃,為科研人員提供所需的檔案資料與數據分析等服務,并不斷關注項目的進展情況及科研人員的反饋意見,實時更新科研檔案資源。最后,在項目結題后,檔案部門會邀請科研人員對檔案的利用情況進行總體評價,了解檔案資料在科研過程中的作用和效果,發現存在的問題和不足,為今后的檔案開發利用工作提供借鑒和經驗。
3.科技展覽服務
在數字時代,地震科技展覽服務成為傳播地震科學知識、提高地震防范意識與推動地震科學研究的重要途徑[22],為科研人員提供了一個地震數據與研究成果的展示交流平臺。檔案部門可以從歷史重大地震事件科研檔案與地震科學考察檔案兩方面入手開展地震科技展覽服務。首先,可以通過對歷史重大地震事件紙質檔案、現場照片與數據匯集等進行分析、挖掘與整合,回顧與總結歷史重大地震事件的來龍去脈,將這些信息以檔案研究成果的形式公開展示,以此提高科研人員對地震的深度理解和研究。其次,地震科學考察需要科研人員花費大量時間在震區進行調查研究,獲取地震特征、發震構造與建筑物破壞特點等珍貴的第一手資料,這些都是科研人員加深對地震認知的重要資源,也是防范地震災害的重要參考。通過展示和交流這些檔案資料,可以促進科研人員之間的相互學習與合作,共同提高地震科學研究水平,進一步推動地震科學的發展。
4.檔案編研服務
地震科研檔案編研工作服務于地震科研工作,開展編研工作,首先要科學確定選題,聚焦當前本區域、本單位地震科研工作重點,選擇具有理論意義與實踐意義,并能夠為科研工作高質量開展提供服務的選題進行編研工作,使科研檔案編研工作具有針對性、重點性與實效性。其次,精選編研素材,確保所選素材范圍廣泛,涵蓋與選題相關的所有檔案信息,并對這些信息進行進一步整合,確保為科研工作提供高效與高CPEcLAsXeC3XIq8VQk8pGw==價值的檔案資源。最后,檔案人員應提升地震專業知識水平和編輯技能。作為地震科研檔案編研工作的主要執行者,他們的專業水平和編輯能力直接影響工作質量。檔案人員需要扎實的地震專業知識以準確理解和整理科研數據,確保科研檔案的科學性和準確性,而優秀的編輯能力能夠將復雜的地震數據和研究成果整理成清晰易懂的文字,便于其他科研人員查閱和理解。
五、結語
在辨析地震科研檔案概念與特點的基礎上,本文從資源建設、數據管理、檔案人員知識結構與利用者參與度四個方面分析了當前地震科研檔案開發利用所面臨的困難。據此,提出加強地震科研檔案開發利用的相關策略,并闡述了科研專題服務、個人跟蹤服務、科技展覽服務與檔案編研服務可以作為具體的實現模式。本文是基于當前地震科研檔案開發利用現狀所開展的理論性改進研究,研究思路較為發散,未能對某一改進策略或路徑進行深入研究與論證。下一步研究中,將圍繞加強地震科研檔案開發利用的某個具體維度展開詳細研究,提出更加具有參考價值且切實可行的方法和經驗。
參考文獻:
[1] 高鳳云. 我國科技情報科研檔案開發利用的思考[J]. 科技管理研究, 2011, 31(17):38-40, 56.
[2] 肖建軍, 楊勤. 對地震檔案資源實現共享服務的思考[J]. 國際地震動態, 2016(3): 36-39.
[3] 劉敏娟, 張瑞芳. 探析新形勢下地震檔案利用服務價值提升的途徑[J]. 山西地震, 2023(2): 54-56.
[4] 甘秋歌. 新時期農業科研檔案的管理與利用[J]. 山西檔案, 2015(4): 93-95.
[5] 郭秀萍. 中國式現代化背景下農業科研檔案資源建設開發現狀與創新路徑探索[J]. 檔案管理, 2023(3): 114-117.
[6] 仇秀麗. “數” 說科研檔案信息資源助力鄉村振興的成效與啟示: 以福建省農業科學院科研檔案開發利用為例[J]. 福建農業科技, 2021, 52(12):98-102.
[7] 李蔚. 林業科研電子檔案的管理及利用探討[J]. 湖北林業科技, 2014, 43(4):68-71.
[8] 陳曉瑚, 胡琦, 唐QwzIXX+6Lqs52tYdgEDPJQ==嵐. 論信息化時代背景下的林業科技檔案開發利用[J]. 湖北林業科技, 2020, 49(3):55-57.
[9] 宮娟. 信息化環境下醫院科研檔案開發與服務創新[J]. 管理觀察, 2015(14): 169-170.
[10] 李倩, 馮穎, 梁田莊, 等. 對醫學院校附屬單位科研項目檔案利用和數字化的調查與思考: 以海南醫學院附屬海南醫院為例[J]. 城建檔案, 2021(7): 12-15.
[11] 竇梅, 葛兆富, 于仁霞, 等. 高校科研檔案的有效分析與利用[J]. 中國檔案, 2017(3): 40-41.
[12] 劉佳茜. 高校科研檔案開發與利用中的知識產權保護[J]. 黑龍江檔案, 2018(6): 42-43.
[13] 宋曉麗.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視角下軍工科研院所科技檔案的開發利用[J]. 機電兵船檔案, 2019(2): 101-103.
[14] 李小燕. 科研檔案信息資源開發與利用的有效途徑: 基于科研院所檔案信息現狀[J]. 機電兵船檔案, 2017(3): 68-70.
[15]中國科學院檔案館.《科學技術研究檔案管理規定》(國家檔案局、科技部令第15號)[EB/OL].(2020-09-11)[2023-11-20]. https://www.acas.ac.cn/fgbz/gjzcfg/bmgz/202010/t20201020_4558602.html.
[16] 吳建華,顏祥林. 科技檔案管理學[M]. 南京: 南京大學出版社, 2002:222-223.
[17] 馮強. 檔案管理[M]. 北京: 中國農業出版社, 2006:156.
[18]王騰,關忠誠.基于利益相關者視角的政府科研機構使命定位研究:以地震領域為例[J].科技促進發展,2022,18(Z1):1048-1055.
[19] 徐愛信. 歷史地震檔案資料在防震減災中的應用[J]. 國際地震動態, 2007(2): 43-46.
[20] 陳煒. 檔案信息數字化與檔案信息資源開發利用[J]. 科技進步與對策, 2006, 23(2):101-102.
[21] 楊鵬, 金波. 數智時代智慧檔案建設的邏輯理路與運行線路[J]. 檔案學通訊, 2023(2): 48-56.
[22] 張正霞, 劉康廷, 閆曉美. 對地震科技檔案編研工作的思考[J]. 檔案天地, 2018(5): 45-48.
[23] 姚暢, 王曉帆, 杜一, 等.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大數據知識管理服務平臺總體方案及關鍵技術研究[J]. 中國科學基金, 2019, 33(1): 55-61. DOI: 10.3969/j.issn.1005-8451.2016.09.002.
作者單位:湖北省地震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