烈日炎炎,老天將“蒸煮”“燒烤”模式隨機切換,我們對食物的溫度選擇也各有所好。有人鐘情于清涼解暑,沉李浮瓜與沁爽冰飲是他們的摯愛;有人偏愛熱食暖湯,汗流浹背中大快朵頤更感心滿意足。
我們相信,吃冷或是吃熱,不僅僅是舌尖上的事情,能夠按照自己的需求、喜好與習慣,做出判斷和選擇,更是對自由的樸素注腳。
本期,我們請喬志遠老師為您揭秘上海人特別的“解暑密碼”,在對比日韓的“黃金西瓜”后,相信您與我們一樣會無比驕傲于祖國的天遼地闊、國士無雙;我們為您推薦江南人的入夏“好物”——兼顧了營養與口味的“糟貨”,既有楊周彝老師獨家分享,也有李玨老師別致簡單的“糟貨”版中西合璧早午餐。
您還可以一杯熱茶在手,在“洺萩茶話”的文字里感受創業者的困惑與愛茶人的溫情;在“本期策劃”中神游遠方的小城,讓牛癟火鍋、烤狗魚等熱力美食與美文、美景療愈精神內耗;還可以揪著“伏天的尾巴”,伴著“食亦有知”的人間煙火氣,來到上海奉賢區的莊行,在這個上海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的“伏羊節”里吃羊肉、喝頭湯,感受600多年的美食歷史。
何況,編輯部的用心不限于此,敬請讀者朋友細賞本期的冷熱食事,在一枕新涼或熱汗淋漓時,想著也許人生也該熱涼由之吧,自由從容,豈不快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