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肉營養豐富,富含脂肪、蛋白質、碳水化合物、無機鹽和鈣、磷、鐵等人體所必需的營養成分,算作“肉中上品”,因此常被人們用作冬季御寒和滋補佳品。雖然多數地區以秋冬季節食用羊肉較多,但在長三角地區則有伏天吃羊肉的傳統習慣。其中上海莊行的“伏羊節”更是上海市奉賢區莊行地區數百年來形成的一種特色傳統飲食文化,享有“千年伏羊看莊行”的美譽。
“伏羊節”始于農歷初伏之日,至末伏結束,持續1個月。在此期間,好食者會集中在各個酒店、飯莊以及專門的羊肉館、燒烤攤等場所,品嘗羊肉,享用羊肉湯,品吃與羊肉相關的多種食品,煙火騰騰間,人大汗淋漓,好不快活。
看到這個場景是否讓你想到去年爆火的淄博燒烤?非也,伏天吃羊肉并不是快餐時代的產物,該習俗由來已久,最早的文獻記載可以追溯到漢代,西漢楊惲的《報孫會宗書》中寫道:“田家作苦,歲時伏臘,烹羊炰羔,斗酒自勞。”由此可見,那時“排汗祛濕、以熱制熱”的食療理念已成常識。到宋朝后,宮廷宴席便大都開始以羊肉為主。進入元朝后,羊肉更是成為宮宴上的主角,占全部菜肴的半壁江山。從“羊方藏魚”的食欲追求到“食羊為養”的食療觀點,無不彰顯了人們對羊肉的美食追求和養生理念。這種對羊肉的熱愛和追求,不僅體現在宮廷盛宴中,也廣泛流傳于民間。“伏羊”文化在中國土地上存在的時間已千年有余,在整個江南地區更是廣為流傳。作為江南飲食文化風行之地,奉賢區莊行鎮的伏羊文化據記載已有600多年的歷史,2009年,莊行羊肉燒酒飲食民俗被評為“上海市非物質文化遺產”。
上海奉賢莊行的“伏羊節”自2008年首次舉辦以來,已經成為滬上夏季鄉村旅游的主打品牌之一,每年都會吸引大量的游客前來品嘗羊肉美食,感受“羊”文化,也為當地的鄉村旅游注入了新的活力。隨著節慶規模的不斷擴大和內容的
不斷豐富,莊行“伏羊節”已經成為了上海乃至華東地區的一張飲食文化名片,展示了中華民族豐富的飲食文化和鄉村旅游的獨特魅力。
“伏羊節”上的羊肉篩選也是大有學問的,多是13個月月齡的本地白山羊,此種白山羊已發育成熟,但尚未進入發情期,其肉嫩而不膻,是烹飪爛糊羊肉、白切羊肉和羊肉湯等美食的上等原料。伏羊節慶的莊行羊肉也開發出自己的烹飪理念——爛糊流派。其中白煮是爛糊流派最地道的制作方法,需要將羊肉以皮下肉上式放入鐵鍋燉煮至少3個小時,直至羊肉酥爛軟糯、皮肉不分,達到羊肉料理的最理想狀態。同時,羊肉的脂肪和蛋白質也逐步溶于湯水中,使得羊肉湯呈現令人食欲大開的乳白色。精心烹制的羊肉,在出鍋后一個小時內食用口感最佳。遙想當年,能坐于莊行街頭巷尾,吃羊肉、喝頭湯、品燒酒、聊趣事,雖吃得滿頭大汗,熱汗騰騰,但的確是酷暑中的一大享受。
關于三伏天食羊,這里還有“伏天一碗羊肉湯,不用大夫開藥方”之說。在中醫看來,入伏后,地表濕度變大,氣溫日漸上升,地表層的熱量逐漸積累直至達到頂峰,上蒸下煮的狀態成為典型的天氣特征。此時人體陽氣最旺盛,血管處于擴張狀態,腠理開泄,此時一旦著涼,寒邪便容易趁機入侵。因此,人們在夏季食冷飲,吹冷氣等過度貪涼行為都可能讓身體被寒邪傷害,容易在伏天落下“病根兒”。然而在伏天食用羊肉,發揮其補益脾腎、溫中祛寒的特性,以熱制熱,固本正源,有助于增強機體免疫力,降低患病風險。
現代研究表明,羊肉富含蛋白質及鈣、鐵等礦物質元素,伏天氣溫高,人體消耗較大,適量食用羊肉可以補充蛋白質及一些營養物質,促進機體新陳代謝。
雖然伏天吃羊肉好處多多,但也要適量飲食,適度而為,切勿大開腸胃,無盡收納。畢竟羊肉屬于溫熱性質的食物,過多食用可能導致上火癥狀,出現口干舌燥、咽喉腫痛等。同時,過量食用也可能會加重胃腸道負擔,導致消化不良。另外,對于特定人群,食用羊肉時則更需小心,例如患有高血壓、痛風等疾病的人群不宜過多食用羊肉,以免病情加重。食有時也食有節,既能享用羊肉飲食,享受傳統飲食文化,又能在酷暑中吃出更多的健康和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