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休后,時間支配自由,常常會來一次說走就走的旅行。這不,閑聊時有朋友提議去四川瀘州看看,那就走吧!
每到一處,我比較關注能反映當地風土人情且具有文化底蘊的古鎮。此次也不例外,到了這座以朱德同志的詩句“護國軍興事變遷,烽煙交警振闐闐;酒城幸保身無恙,檢點機韜又一年”而聞名的“酒城”瀘州市后,我趕緊問地接導游小杜,瀘州市除了盛產窖香幽雅、口感醇厚的美酒,有沒有古鎮?這一問,打開了小杜的話匣子。她自豪地告訴我:“瀘州不僅盛產美酒,還有我們合江縣的堯壩古鎮……”小杜如數家珍,雖還沒去,但聽了她的描述,仿佛一幅秀美的山水畫在我們眼前展開。
據史料記載,堯壩古鎮始于北宋,興于明清,是古江陽到夜郎國的必經之道,素有“川黔走廊”“茶鹽古道”之稱。古鎮薈萃川、黔兩省厚重的歷史文化和淳樸的古風民俗,是典型的中國西部川黔古鎮。
那天去時,天空下著中雨,我們到達古鎮已是下午兩點多。也許不是節假日,古鎮寂靜空幽,人煙稀少,雨滴落在商鋪門前的長石板上,迸發出一聲聲空靈悠遠的回聲。我們走在由一塊塊樸拙的青石板鋪成的寬度約2米的古街道上,真有點“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的意境。古鎮依山傍水,群山植被茂密,河水清澈透明,古鎮地勢由低到高,錯落有致,拾級而上,1000多米長的青石板路呈S形,古街兩側建有川黔建筑風格的大小瓦房2000多間,難怪清華大學古建筑專家陳志華在此參觀后會發出“川南古民居的活化石”的慨嘆。
小杜告訴我們,由于臨街的房子絕大部分自清朝以來就沒有進行過較為完善的修繕,所以房子都比較破舊。古鎮的壯勞力都外出打工了,留在鎮上的多為老人。老人們閑來無事,會售賣一些自己做的蘿卜干、辣椒醬、農具以及竹編的各類工藝品等。
閑庭信步間,我們參觀了古鎮內的東岳廟、油紙傘鋪、進士牌坊、大鴻米店等景點,景點因為疏于修繕,破舊不堪,呈現出厚重的年代感。古鎮所有景點對外免費開放,門口置放一塊簡單的景點介紹牌,工作人員則由房屋的主人擔任。走在原生態的古街上,因為游客稀少,許多店主或在店內搓麻將、或在門口擺“龍門陣”。
經過一家茶館,我們想歇歇腳,只見一位年逾古稀的長者悠閑地坐在門口抽著水煙,而茶館內卻黑燈瞎火。我問長者:“大白天的為何‘關門大吉?’”長者看看我,愜意地吸了一口水煙,青煙繚繞間,不緊不慢地說道:“我們這里是上不在天,下不著地,平時來的人少,因此,生意好壞都無所謂,只要一日三餐無虞,就巴適得板(四川方言,意為非常舒適、安逸)。”
堯壩古鎮雖有些僻遠,游客稀少,但民風淳樸,親鄰和睦,夜不閉戶。哪家有事外出,也不用上排門板,更不用收攤。那天,我朋友在店內購物,將手機遺忘在店內。店內老人“跟蹤追擊”,將手機送還,朋友方才如夢初醒。
堯壩古鎮雖不及四川境內的安仁古鎮、懷遠古鎮、閬中古鎮、龍華古鎮、羅泉古鎮等名氣響亮,但小杜帶我們走到王朝聞故居的時候,我的自豪感還是油然而生——他可是一位了不得的人物!
王朝聞,中國著名文藝理論家、美學家、雕塑家、藝術教育家,新中國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和美學的開拓者與奠基人之一,主要作品有浮雕毛澤東像、圓雕劉胡蘭像等。
也許正是堯壩古鎮厚實的人文底蘊以及未經任何修繕、仍舊保持原生態的古建筑,到此取景拍攝的影視劇屢見不鮮。倘若有興趣探尋原生態民居的驢友,堯壩古鎮是很值得一游的。
不知不覺,已近黃昏,我們準備返回瀘州市區用餐,這時,團里的“專職攝影”林老師忽然問我:“胡老師,我們可都知道,在吃方面,您堪稱‘美食家’,怎么,就不想嘗嘗古鎮的鄉野美味?”林老師這一問,瞬間撥動了我心中那根“美食神經”:到此一游,豈可錯過?走,覓食去!
此刻天色已變得昏暗,老街上并沒有為行人走夜路設置的路燈,少有的光亮是從夜不閉戶的民舍里投射出來的,來來往往的路人一般都是古鎮居民,看上去也很少有人會去飯店用餐。我們一行人走了半天,總算找到一家陳設破舊,看似可以用餐的所謂“飯店”。店主人是位七十多歲的長者,此刻正躺在用竹片制成的躺椅上閉目養神,小方凳上擱著臺小收音機,收音機里正播放著讓我們聽不懂的地方戲。長者見有生人到訪,起身問道:“爪子?(四川方言,意為‘干什么’)”我們笑著對他說:“這里是飯店嗎?我們想在這里吃飯。”明白了我們的來意后,長者撓撓頭,說道:“我這里平時就蒸點白糕、稀飯、小面、醪糟粑等小吃,如果你們想吃炒菜,我做幾個我們古鎮人家常吃的小菜……”
就在談天說地的當口,長者為我們端上幾道在堯壩古鎮堪稱經典的美食:紅湯羊肉、葷豆花、烏魚湯、黃粑、苕絲糖。長者對我們說:“雖然菜不多,但都是我們古鎮的‘當家菜’……”
白天體能消耗太大,大家都已饑腸轆轆,長者每上一道美食,大家的筷頭就尤如雨點。據長者介紹,紅湯羊肉,湯紅而不辣,羊肉香而不柴,喝湯吃肉,溫暖舒服;葷豆花是用新鮮的豆花配上豬骨熬制的高湯,加上酸菜、豆芽、平菇等配菜,葷素搭配均衡,湯汁清淡美味,口感更加豐富美味;烏魚魚片薄如蟬翼,形如翩翩起舞的蝴蝶,扔到鍋里面只要十幾秒鐘就熟,色澤潔白;而散發著誘人香味的黃耙,則是用良姜葉包裹著混合紅糖的糯米,經過高溫蒸煮,軟糯香甜;苕絲糖,以紅心苕為原料,芝麻、花生、麥芽糖、白砂糖、植物油為輔料,經紅心苕削皮切絲、制作麥芽糖、添加主料、出鍋滾壓、冷卻切塊等幾十道工序制作而成,香酥可口,越吃越香……長者看我們吃得歡,還對我們說:“這些菜,如果要評‘當家花旦’,非紅湯羊肉莫屬。”
堯壩紅湯羊肉發端于清朝,代代傳承至今,并逐漸成為瀘州的一道地方名菜,2021年,“堯壩紅湯羊肉傳統制作技藝”被合江縣人民政府列入第五批縣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對服食羊肉多有描述:“羊肉能暖中補虛,補中益氣,開胃健身,益腎氣,養膽明目,治虛勞寒冷,五勞七傷。”而在四川等地,特別是冬至日,吃羊肉湯鍋成為二十四節氣食俗的重要內容。
用完餐一結賬,令人大跌眼鏡,這些美食總共花費200元都不到。
告別長者,走出店堂,雖是初夏,但穿著單衣的我們,走在寂靜的古街道上,頓覺絲絲寒意,好在有古鎮美食加持,這點冷也就算不了什么了。